春节期间,好多信徒和居士问我打坐的姿势问题,今天晚上我再重复一遍打坐的“三调”。 你们是否注意过一种现象:一些高僧大德即便过了百岁,也是耳聪目明。而一般世俗的人过了七八十岁就耳聋眼花,思维迟钝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要了解这个道理,首先要了解我们生理的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人体大约有四公斤血,腰部以下就占了大约五分之三。我们工作的时候,腰部以上的部位用得最多,可是血却供应得最少。因为血下行容易,上行难。血下行之后靠什么力量反弹上来呢?靠心脏泵的力量。为什么我们一跑步就气喘吁吁,心怦怦跳呢?因为心脏加速跳动就会不断地泵血,血的流速加快了就会产生氧气。我们身体的氧气是因血流动而产生的,血流快了,产生的氧气就多,血流慢了,产生的氧气就少。而运动需要大量氧气,就需要加快血的流速,所以我们的心脏就会加速跳动。 懂得调呼吸的人,当他的心脏加速跳动,气喘吁吁的时候,就会使劲往外呼气。呼气的时候,肚子一定要呼瘪。肚子瘪就相当于把气从里面往外推,肚子越瘪,推的力量越大,推得越干净,当吸气的时候,也就吸得越多,沉得越深。丹田里的气越多,沉得越深,就会透过尾闾穴往后背的督脉反弹。我们身体的能量是前面降,后面升。也就是从任脉下降,从督脉上升。因为身体的气血是循环的,只有前面沉得多,后面上升的才多,头脑的供氧才足。头脑的氧气足了,视觉、听觉才会好,思维才会敏捷,不至于一过七十岁就耳聋眼花,思维迟钝。 在调呼吸之前,调姿势尤为重要。因为姿势坐得是否端正,决定了呼吸是否顺畅。如果你不会盘腿,就随便地坐着,让身体放松也可以。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盘腿静坐。是单盘还是双盘,是右腿放在上面,还是左腿放在上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腿盘好之后,身体要往前倾,让臀部悬空,也就是尾巴骨要悬空。如果直挺挺地坐着,重量就落到了尾巴骨上。身体的重量长期落在尾巴骨上,前面的气血就降不下去。就算降下去了,也没办法通过尾巴骨往上升。身体往前倾,肚子自然就往里收,当气往下一沉,就从尾巴骨转到后背的督脉去了。而且由于身体往前倾,身体的重量就落在膝盖上,而不是臀部。 人体有几条主要的经脉:任脉和督脉、左脉和右脉。当腿盘好了,就把肩膀有意识地往下沉,让脖子稍稍往上伸,臀部微微往后翘。为什么在禅堂里静坐,每坐完一支香都要跑香?跑香的时候,两条胳膊前后非常轻松地甩动,就把肩膀甩开了,肩膀就会塌下去。只有肩膀塌下去,中脉里的气才会往上走。肩膀一抬,中气就下陷。肩膀一塌,中气就上升,你说话就很有底气,说话的声音就在头顶上嗡嗡地响。一般人说话,声音都从嘴巴里,或者喉腔里,或者丹田里发出来。但是一个修行好的人,他的声音是从头顶上发出来的。就像一个喇叭一样,喇叭口朝天,声音就往上走;喇叭口对着地,声音就往下走。有一定禅定功夫的人,他的中脉通了,一用力说话,因为他的“喇叭口”是朝上的,声音就在头顶上响。 现在的家庭里都摆着沙发,往沙发上一坐一靠,力量就落在了尾巴骨上。刚开始半坐半躺的感觉很舒服,坐上一二十分钟后,人就发困了。为什么越坐越困呢?尾巴骨压住了,气血不往脑袋上升了,脑袋就缺氧,人就昏沉了。你就纳闷:怎么躺在床上睡不着,往沙发上一坐就睡着了?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个原因。在沙发上睡着了,回到床上却睡不着了。因为你一回到床上,臀部没有压力,气血就供应到头部,头脑就清醒了,你也就睡不着了。 古人强调“正襟危坐”,也就是端端正正地坐着,臀部微微地往后翘,前面的气自然就往下沉,后面的气自然就往上升。七步莲花功里的第三个动作——河住江翻,就是前面的能量往下降,后面的能量往上升,供应给大脑,大脑就不会缺氧。 当身体的姿势调好以后,有一个检测的标准,就是脖子挨着衣领,视线落在前面一米五左右的地方。远了,头就昂起来了;近了,头又低下去了。我们脖子两边的大动脉是往上供血的,如果大动脉出问题,头部的血管就会淤滞堵塞。如果静坐的时候,脖子仰起来,两条动脉的血液运行速度就会加快,脑供血足了,脑细胞就活跃了,头脑就会兴奋。 有一个方法治颈椎病,就是让你仰着脖子数星星。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得颈椎病呢?因为大家都是低着头干活,看电脑,看书,打键盘。头低多了,脑供血就慢了,不足了。有专家跟踪过,我们每天的活动,低头的时间多于仰头的二十三倍。所以要保护颈椎,就要经常仰着头数星星。 姿势调好之后,舌头要怎么放呢?有的人说要舌顶上腭,有的人说不要。其实法无定法,每一种法都是为了对治一种现象,当这种现象消失了,这个法也就不需要了。每一个法就相当于一味药,病治好了,药也就不需要了。年轻人静坐的时候,不需要也不允许舌顶上腭。因为年轻人的生理机能非常旺盛,再舌顶上腭,脑上腺就会分泌,生理的欲望就会产生。舌顶上腭是针对过了更年期的人,这时候舌顶上腭,脑上腺就会分泌,脑细胞就会活跃、兴奋,人就会变得年轻。所以更年期之前的人,打坐不需要舌顶上腭。所谓的舌顶上腭是有诀窍的,舌头要往后卷,用舌背顶着上腭。这是为下一步开顶打基础。 接下来是调呼吸。吸气的时候,肚子要吸鼓。呼气的时候,肚子要呼瘪。当舌头回头顶着上腭的时候,吸进来的气是直接到丹田的。用鼻子往外呼气的时候,气从丹田到胸腔,到咽喉,但不是从鼻子呼出去,而是到头顶,再从头顶降下来,从鼻孔呼出去。吸气的时候也是从鼻子吸到头顶,从头顶降到肺部,然后再降到丹田。所以气无论是吸进还是呼出,都要经过头部,让头脑保持清醒和通畅。就这么一点点诀窍,就决定了你会不会开智慧,你的脑袋会不会缺氧,脑细胞会不会提前死亡。这个诀窍在过去是从不外传的。 接下来是调意念。我们的头脑是有事想个不停,没事也胡思乱想。想了几十年,现在我告诉你:要静坐了,不要胡思乱想啊。其实这恰恰暗示了你,导致你更胡思乱想了。如果我不说这句话,可能你还不会胡思乱想,我一告诉你这句话,你的头脑反而比往常更活跃,想得更多,更乱。既然头脑喜欢想问题,想了几十年,停不下来,干脆我们主动找一件事情给它想,让它定在这件事情上。也就是所谓的以一念吃掉万念,它就不胡思乱想了。你想让头脑停止思想是不可能的,一个活人永远都会想,只有死人不会想。既然都会想,我们可以让它不想一百、一千、一万,而是把它收回来落在一个点上,专注在一个点上,想一。当他能专注在一个点上了,再把这个“一”推翻掉,这时候真的说不想就不想了。这时候所谓的不想,并不是不知、不 觉。把这个“一”推翻了,你们说还剩下什么? 答:觉知。 师:对了,剩下灵明的觉知,整个人变成了一面镜子。一个人没有了念头,按常规的思维,是不是头脑傻乎乎的,里面像关了灯一样,变黑暗了?恰恰相反,当这一念推翻了,里面是一片光亮。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无论哪个方向有声音、有信息,都会往里面投射,以视觉效果显现出来。正因为我们有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念头,外面的声音和有形有相的东西才投射不进来。当我们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丢失,全都投射进来了。 这是属于灵明觉知的状态,还不算入定,是入定的前奏。入定的层次很多,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定境。不同的教派、不同的法门,在调姿势、调呼吸方面基本上都没有区别。但是在第三步调意念的时候就开始分道扬镳,有区别了。无论信什么教,只要打坐,都是这个姿势。调呼吸也不会有分别。因为无论你信什么教,练什么功,你的生理不会改变。打坐的姿势不能违背生理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至于调意念,每个师父的看法都不一样。有的师父告诉你专心念佛;有的叫你专心观想,也就是形象思维,比如你与观音菩萨有缘,他就让你在心里观想观音菩萨的模样,或者观 想你自己就是观音菩萨坐在这里;有的叫你固定一个姿势,结一个手印;有的叫你背诵经文;有的一上来就叫就你不要胡思乱想,把这一念也推翻掉,就守住一个空,保持这个空的画面不散乱,不破坏,一旦破坏,马上警觉,再回复到空的状态,保持空的画面…… 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让你保持一念。这一念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觉照。真正的觉照(指高层次的觉照,而不是刚开始用功所谓的觉照)是感觉不到有一个刻意的用功者,也就是所谓的用功而没有用功者,念佛而没有念佛者,打坐而没有打坐者。如果你还有一个:我在用功,我在打坐,我在念佛……那说明你用的是初级功法。那么你会说:我没有用功,坐在这里什么都不知道。那你又错了。正确的应该是没有用功者,但又不散乱,还保持清醒灵明的觉知。真正的入定并非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入定后,用现在科学的语言来讲,你的能量场就弥漫出去了。你定得越深,你的磁场就弥漫得越远,范围越大。比如我的磁场、信息场弥漫在整个东华寺,你们来到东华寺,就等于进入了我的磁场范围,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那不是究竟的定,只是禅定的初级阶段。确实有个阶段入定了,什么都不知道,没有用功者,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里面没有了消息,外面的消息进不来,也不知道外面有消息,这叫做“内外无音讯”。但这绝不是正定,不是我们修行真正要的定。真正的定是内外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内,哪是外,你和大家、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了。这时候你的感觉感知是非常灵敏的。身心越清净的人,感觉越敏锐。 为什么身心都要清净呢?有的人心理上很清净,但生理上不清净,身体有病,不健康,气血瘀滞,有风寒风湿,皮肤肌肉硬邦邦的,感知力不够。有的人很健康,生理上很清净,但是头脑反应迟钝。 当我们的心能专注在一个点上时,身心的能量、磁场就不往外释放了。你的心一定,周围的力量就会向你聚拢。向你聚拢的力量越多,一旦你需要往外释放的时候,你的力量也会越多。收的越多,释放的就越多。那么,如何让周围的能量向你聚拢呢?通过念佛、打坐、观想、数呼吸、结手印等等,有很多方法。但是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是把你的意念集中在眉间,透过眉间往外看。也就是关闭两只肉眼,打开中间那只无形的眼往外看。所谓的“有眼无珠”指的就是中间的这只眼——天眼、佛眼、法眼、慧眼。 印度所有的神像在眉间画的都是一只竖着的眼睛。到了我们中国,无论是瑜伽士还是佛像,画的都是一颗红痣。好在二郎神的额头上画的是一只眼睛,证明了佛的观点是对的。所谓的“一目了然”指的就是这只没有眼珠的眼睛。有眼珠的两只眼睛看的是娑婆世界,是三界以内的东西。而这只没有眼珠却能一目了然的眼睛,看的是四维、五维空间以外的事情,天以外的事情。一个是先天的功能,一个是后天的功能。既然我们先天有这个功能,这两个后天的功能就要少用,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把它们关掉,把这个先天的功能打开。 所以静坐的时候,先把心集中在慧眼这个地方往外看,我们身体的能量就会聚集到这里。当能量蓄满的时候,就会从顶门冲出去。你们会问:那我干脆直接把意念守在顶门上,让它从这里出去,不是更快?这样做容易出问题。你必须把基础打好了,力量才会往上走。基础没有打好,直接往上走,容易出问题。古人确实有这样做的,但首先要看你是不是修到了一定阶段。刚开始在基础修炼阶段,要从眉心开始。当你修到一定阶段,师父看你差不多了,就会对你说:“今天你跟我一起打坐吧,我带你坐一炷香。”这时候他就会告诉你直接从顶门修,从顶门出去。你再结合刚才所说的舌顶上腭,念咒语才真正有用,那个东西才会从顶门出去。如果现在我叫你念咒语,直接从上面开顶出去,你根本出不去。你回去一念咒语,没有感应,就说这个法不究竟,没有力量,万行上师也没有力量。不是这个法没有力量,也不是万行没有力量,而是你自己没有力量。 很多人问我怎么修行,我一看他那么散乱,心想:我把这个法传给你,你没有感应,还说我这个法是假的,我不能给你传法。所以我就告诉他:“好好念佛,好好拜佛,好好诵经。”我不是糊弄他,而是先给他一个小法,让他把散乱的心收回来,修上一年半载、几个月。当他能把心收回来念佛、拜佛、诵经了,有基础了,我再教他怎么调姿势、调呼吸、调意念、开顶。一个太散乱的人,我就是把方法告诉了他,他修了以后也是不会有感应的。 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是胸闷,还是上焦上火,比如,眼睛红肿、鼻腔干燥、耳鸣、长青春痘等,都是上焦上火了,有一个对治的方法,就是往外呼气,把肚子呼瘪,把热气从嘴巴里呼出去,泄掉。这样它就不会憋在头部,从脸上、五官上表现出来。如果你的中焦有问题,胸闷、打嗝、烦躁等,也是通过这个方法往外呼气。或者你的下焦有问题,比如肚子胀,或者生理欲望强,也是往外呼气。这一个方法能治百病。实际上上焦、中焦、下焦出现的禅病并不是病,而是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现象。这个方法也可以用来对治日常生活中三焦出现的这些问题。因为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面淤滞不通,堵住了,我们往外呼气就是给身体腾出空间,当气血有了循环空间时,这些所谓的病或者现象就消失了。 无论大家是否静坐,早晨起来洗漱后,在吃饭之前,要养成站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往外呼几口气的习惯。越呼气,身体里面越空,气血的循环就越好。气血分布均匀了,才不会淤滞。 问:请问腰酸痛怎么调理? 师:凡是腰酸、腿酸、脖子酸等,都是身体虚,气血亏损。而痛是因为气血淤滞,不畅通。酸和痛是两个概念。酸,说明气血还是通的,只是气血虚,就像水管里的水不足,只有五分之一在流水,五分之四是空的,所以就腰酸、腿酸、背酸。如果水管里面是满的,淤滞、堵塞了,就会痛。如何对治呢?刚才教的调姿势、调呼吸以及我教的七步莲花操就能解决酸和痛的问题。 问:打禅七的时候,我不能全身放松,一放松,人就会倒。是不是需要坚持一段时间? 师:打坐一次最少要坐四十分钟。因为我们的气血一般是四十分钟循环一圈,走完一个过程。低于四十分钟没有多大效果,或者根本不会产生效果。 问:关于法、财、侣、地中“地”的问题,修行是不是需要专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修?在红尘中,在我们自己家里修可以吗? 师:可以,以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你的修行方式。比如你家人不允许你到寺庙里来,或者不允许你到山上去修行,你就在家里修,以家为寺庙也一样啊。 问:当打坐冲刺的时候,也就是能量往上走的时候,以及能量往下走的时候,是不是都有一个大病的过程? 师: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你修得不猛,比较慢,不是一天修十几二十个小时,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有些闭关的人一天坐十几二十个小时,力量产生得比较猛,当他的身体还没有产生质的变化时,因为承载不起,就会生病。所以禅堂里打禅七,一般坐一个小时,最长一个半小时,就要起来跑香。而那些住茅蓬、住山洞闭关的,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不动,除非要上卫生间。就像我闭关的时候,早晨吃完饭后,双腿一盘就开始打坐,一直坐到中午十二点、一点。只有当肚子饿了,或者想上洗手间,或者这一段的境界走完了,就像电影放映完一样,才出定,把腿放下来走一走,活动活动。有时候坐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还没有来境界,烦了,坐不住了,也会下座走一走。有时候坐得好,一坐就好几个小时,就像盘着腿看电视剧一样,如果剧情很精彩,一集四十五分钟感觉就像几分钟一样过去了,一连看了好几集,盘着腿也不知道痛。如果不精彩,腿就盘不住了。所以打坐的境界对于初学者还是比较重要的。 问:师父,我带着三个小孩子学习,当我带着他们读书的时候,读着读着,经常把自己读进去了。这时候我是守住这个境界,还是跳出来继续给他们读呢? 师:你读进去了,就继续在里面读吧。 问:那就不管孩子了? 师:你能够进去,你的磁场就会辐射、感染这些孩子。磁场、能量场就像细菌一样,是会感染的,会穿透每一个人。比如东华寺思道的和尚多,每个人散发出来的都是思道的磁场,没有思官、思财、思色,假和尚来了是住不下的,他就是住下了,住上一百天,他不思道也变得思道了。人家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是一家人,进了一家门,只要住上一白天,也变成了一家人。因为大家的磁场交换了,我的磁场、你的磁场,变成了一个磁场。所以你来到东华寺,东华寺的人思不思道,你不用问,来感受感受这里的气氛、氛围就知道了。 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团体、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家庭,磁场都是一样的。我们说:“哎呀,这一家怎么都是当官的?这一家怎么都是做生意的?”因为这一家的磁场是一样的,就是一个磁场。但是,如果兄弟姐妹分开一段时间,彼此的磁场就开始变化了。因为人是受地气影响的,而地气又决定了人的思维、观念、价值观和磁场。所以当我们待的地方变了,我们的磁场也就改变了。 比如我创建东华寺,把东华寺定位为禅宗道场,不是经忏道场。所谓的经忏道场,是做佛事,给活人念经消灾,给死人念经超度,商业味很浓的道场。如果大家都不做佛事,怎么满足信徒的需求呢?比如我们韶关好多寺庙都定位为禅宗道场,以修禅、打坐、冥想为主。而有些寺庙因为环境的需要,人口多,就定位为经忏道场。每个道场都有自己的定位,就像每个人都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一样。有些信徒到了东华寺,说:“怎么万行上师不是个商业和尚,一行大师是个商业和尚呢?”我说:“他是菩萨,才敢扮演商业和尚。我是个罗汉,不敢扮演商业和尚。如果他不扮演商业和尚,我就得扮演商业和尚。既然他扮演了商业和尚,我就扮演修行和尚。”就像东华寺的管理一样,有的人考虑经济问题,有的人考虑管理,有的人考虑文化,有的人考虑思想,有的人考虑绿化……每个人的分工不同,都有一个扮演的角色,都在发挥自己的长项。如果大家都唱红脸,就没有人唱黑脸。但是在管理上必须有人唱黑脸,扮演恶人的角色。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你们都去做好人,我来做坏人。可是,如果大家都扮演黑脸,这个道场就没有人情味了。大家都唱红脸,都做好人,出现问题没有人站出来说话也不行。 只有菩萨才敢唱黑脸,扮演坏人、恶人的角色。而凡夫俗子整天把自己装得像菩萨一样,文质彬彬的,很和蔼、亲切,说话很柔和,一看,就是一个迂腐的人。寺庙门口的四大金刚、四大天王都是菩萨扮演的。凡夫不敢扮演这样的角色。圣人的想法是:只要众生需要,大家好,牺牲我个人的形象算得了什么?但是凡夫不这么想,不管你们死活,不管你们是不是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只管我个人的形象不被破坏,我的形象大于一切。菩萨的思维跟我们恰恰相反。为什么菩萨是无我的呢?他不考虑个人的形象,只要能把事情做好,达到好的效果就行。所以做菩萨不容易,往往都是被人误解,只有菩萨才了解菩萨。佛教说判断一个人不要从他的行为上,而要从他的起心动念和动机来判断。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看透别人的起心动念和动机呢?往往都是通过表面现象来判断一个人。 问:师父,请慈悲开示在家居士应该如何有智慧地孝敬父母,谢谢! 师:孝敬父母的方法很多,途径也很多,总体说来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从物质上孝敬他们,一个是从精神上孝敬他们。如果目前你的父母在物质上还没有保障,你就从物质上去孝敬他们。如果你的父母在物质上已经有保障了,你就从精神上去孝敬他们。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父母现在物质上基本上有保障了,他们只希望我们兄弟几个能经常回去看看他们。其实每次我回去看他们,还把他们忙得不亦乐乎,给我做饭,做小时候吃的烙饼,把我母亲累得够呛。但是,虽然她累,但她觉得幸福啊。我说:“好吃!好吃!”每次吃完都把我胀得不行。为了让母亲高兴,吃完了我还要带一些回来。带回来后我想:这给谁呢?这都是我小时候在农村吃的东西,现在的人都不吃了。但是孝敬父母就得这样。大家千万不要想着:我学佛了,把功德回向给父母就是孝敬他们了。实际上那是你的需要,你要考虑的是你父母的需要。他们可能根本就不认可你所做的,觉得你还不如给他们一些实用的东西来得实惠。既然谈的是如何孝敬父母,就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投其所好。 问: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觉有一股气从后尾巴骨上到脊梁骨,再上到头顶门,顶门呼扇呼扇地跳动。但是这股气出不去,又反到胸口,心口疼了四年,有时疼得嗷嗷直哭,上大夫那儿去治也治不好,最后是到了东华寺才好的,而且人也变得有劲了。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请上师为我开示。 师:你的这种现象从修行角度来说是好事,也是正常现象、正常反应。如果你修行的时间比较多,修得比较猛的话,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答:我没有修过。 师:你们一定要把修行的概念放开、放大,千万不要认为你穿着宗教的衣服才是修行,我穿着西装、旗袍就不是修行了。错了,你穿什么衣服,是什么身份并不重要,入什么教也不重要,关键是你的心态重要。你的心态调好了才是修行。心态没有调好,你信什么教,穿什么服装,都不能证明你在修行。你们是否注意过一种现象?社会上有很多人没有信任何教,没有参加过任何宗教仪式,从来不去寺庙,但是他们的灵敏度、直觉力比我们修行人还要高,还要强。甚至我们偶尔谈谈我们打坐的境界、睡觉的境界、思维的境界,他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有。”我们一听都蒙了,都要吐血了(众笑)!我们修了二十年才有的境界,人家不信教,但这些境界都有!你怎么解释这种情况?你能说他们没有在修行吗? 比如万行当了二十六年和尚才遇事不惊。可是人家毛泽东、邓小平不信教,没有打过坐,遇到任何事情,就是天塌下来也不会惊,中国的十大元帅也是如此,你们信不信?你说人家有没有修行?人家没有通过任何形式上的修行,但是人家在红尘中历事修心,借事修心。我们盘腿打坐、诵经是在历事修心、借事修心。人家在战场上打仗,或者在商场上用智慧与同行竞争,是不是在历事修心、借事修心?历事多了,人才会成长。历事越多,修行的境界越高。一个人只要想修行,想成长,离开了人,离开了事,没有任何人生经历,一切都免谈,他是不可能成长的,也不可能有什么感悟、收获。凡是成功的人、成就的人,或者开悟的人,都经历了很多事。人生成长靠的是经历,而不是靠年龄的增长。 所以我经常感叹:我一年接触几十万人,要说多少话,考虑多少问题,简直就成了一个机器人了!但是,我想进步,想开悟,想有自己的思想,就需要大家来碰撞我。大家不来碰撞我,我就拿书本来碰撞自己,一年要读很多书,看很多“百家讲坛”的节目。因为看“百家讲坛”比看书掌握知识更快。所以我主张东华寺的和尚多看“百家讲坛”这类好节目,多看好的书籍,多去经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人生才会充实、丰富,我们的感悟和体验才多,否则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贫乏、苍白,甚至虚度了。人生没有经历就没有内容。有一种学佛人自以为聪明,什么事都交给别人做,自己什么都不做。他没有阅历,怎么会有感悟?怎么会有幸福感?怎么可能领悟到真理?怎么可能成长呢?没有经历就没有充实、丰富的人生,就不会有圆满的智慧。 问:师父,我练“观音请圣”时,晕倒了几次,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气憋太久了,囟门堵住了。练功的时候,不能用力憋太久,只要有憋气的意念就行了。不要听人家说憋五秒、八秒、十秒,你也跟着做,每个人的肺活量不一样。刚开始我教大家念六字真言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我师父告诉我吸一口气要憋多久,我就告诉你们要憋多久。现在想起来,我错了,我把我师父告诉我的方法原原本本地告诉你们是不对的。所以现在我教大家念三字明、六字真言,不谈气要憋多久,停留多久。告诉了你们,你们就会拿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是会出问题的。但是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我听你讲话就知道你讲多久要换一次呼吸,我就可以告诉你练功的时候气要憋多久。一般停一至二秒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