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7943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昨天,偶然在《今日头条》上看到《随州之家》栏目的一个《过年啦,在随州,你知道什么叫规矩吗?》的视频,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家随南的那些老规矩。
其实,用我们的土话说,我的老家就是一个“山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但这里却保留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礼行”,也叫规矩,长辈们对那些“礼行”或老规矩却记得滚瓜烂熟,落实得也是有板有眼,分毫不差。
自从记事的时候起,爷爷、奶奶和父母亲就开始给我们这帮孩子们讲“礼行”、立(介绍的意思)规矩。
记得有次父亲从集市上回来,买了些糖果、花生之类的好吃的,眼馋的我们兄弟三个早已垂涎欲滴,正待我下手去抢时,父亲那有力的大手在我手背上一点,顺势把我拉在一边,要我当面站好,对我说:“你是老大,要给弟弟们带个好头,学会尊老爱幼,遇到好吃的,首先要给爷爷奶奶们吃,这是规矩,懂不?”母亲也在一边插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从小就得记住这些规矩!”
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嘴巴要“甜”(勤喊人的意思),该怎么称呼就得怎么称呼,遇到不知道怎么称呼的长辈,就得称“您儿”,还得主动搬椅子让坐,拿烟倒水(茶),当然,倒水(茶)也有讲究,先贵客后两边,既不能反着手倒,也不能倒的满满的,让客人端杯子时烫到了手,正所谓“茶七酒八”,还不能在放茶壶时,将壶嘴对着客人,不礼貌。
与客人交谈中,千万不可粗声大气、咋咋呼呼,抢着说,或者瞎说乱吹,好象“天上晓得一半,地上全知”,让人觉得你还不够成熟,有点逞能;听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不能斜着眼,也不能低着头或四处张望,有一声没一声地答话,那既是对客人的不尊重,也说明你“有大没小”地“无家教”。
当然,出门走亲戚时,走路不要抢,遇到长辈要主动让到路边,等长辈先走过后再走;到亲戚家,要站有个站相,坐有个坐相,既不能翘着二郎腿,也不能叉着腿儿,还不能时不时地抖落腿儿;至于光着膀子、搂袖管儿、挽裤腿儿也是需要收敛的;穿衣服要干净整洁,笑破不笑补,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但千万不要“歪戴帽子、斜穿衣”,让人一看,就觉得你不是一个“好东西”;更不能在没人的时候,擅自进别人的房间或随便翻(拿)别人的东西,让人骂你是个“有娘养无娘教”的“白叉子”(小偷的意思)。
至于吃饭坐席,更得有讲究。在自己家里,爷爷总是把最尊贵的客人或亲戚请到方桌的上方左手边落坐后,自己才坐到右边陪。父亲则坐在对面或侧面负责倒茶、斟酒。至于上、下席之分,爷爷怕我们在外面坐错了“丢丑”、闹成笑话,教我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认桌子缝,背靠墙或神柜与桌子缝平行的那面即为上席,一般是主人家姑父陪舅舅的位,千万不要随便去坐。还有上菜,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上鱼,必须放在东角,说是用来专门尊重仅次于坐上席的客人。也不管是哪家做红白喜事,最后一碗,不是白菜就是笋子压席。那时的奶奶和母亲,几乎很少上桌,客人喝酒,她们炒菜,客人下桌抽烟喝茶,她们忙着收碗吃饭。
那时,爷爷奶奶和父母亲还经常提醒我们注意,在吃饭的时候,主家不动筷子自己不能动筷子,吃饭时要闭嘴咀嚼,不许吧嗒嘴儿、稀里呼噜出声。喝汤时不能端起碗来大口大口地喝,要用勺子一勺一勺地轻轻喝。如果吃饭声音过大,不仅会被人家笑话“没出息”、“没家教”,而且吧嗒嘴意味着将来没有好日子过。夹菜也要夹离自己近点的,不能伸着胳膊去够远处的菜,这同样会被视为“没出息”,好象“牢里放出来的”,“八百辈子没吃个东西”。夹菜的时候要一筷到位,不能在盘子里翻来翻去的“剜墙打洞”,这块选了选那块,也不能从底掀起,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至于吃饭时,将筷子插碗里儿,那是父母坚决不许的,说那是给亡人叫饭用的;还有用筷子敲碗或钵子,说成“吃饭敲钵,(长大)讨米不错”、“吃饭敲碗,讨米不远”,长大了,会成为乞丐的。
说实话,为记这些规矩,小时候,我没少挨过打,但有时就是记不住。幸亏跟着爷爷奶奶和父母亲一板一眼的言传身教,以及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还是让这些老规矩牢牢地扎进了我心里。以至于让我步入社会后,没有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规矩,而出现尴尬或被别人戳脊梁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