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2284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本网讯:(特邀记者徐全国报道):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快到了,人们要祭祖和扫墓,纪念祖先,抒发“思时之敬”,作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以及行孝的细致体现。因此“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乃是古来的习俗。“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一个社会的民俗状况如何,常常直接反映着社会的风尚走向。
无须讳言,清明习俗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也有许多陈规陋习。清人袁寿龄曾写过一首《烧纸歌》:“世间第一可怪事,鬼神亦受温饱累。年年七月送纸钱,人到黄泉犹嗜利。”显见,诗中对“烧纸”迷信中止了讽刺。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死水平的始终进步,清明节的迷信风、攀比风、腐奢风增加,让清明变得不“清”也不“明”。君不见,烧冥币、献祭品、鞭炮齐鸣、纸灰满天……污染环境,引发火灾,更有甚者,各种光怪陆离的祭奠品,什么“家电”、“轿车”、“别墅”……让人哭笑不得。这种自认为新潮的祭奠,实践是对故人的亵渎,有什么尊重和怀念可言呢!
以上这些不文化之风、之俗,充分反映呈现代人的迷信和不安康的心态。以对故人追思为宗旨的清明节,理当成为一个轻佻庄重的节日,一个污浊高贵的节日。携一束鲜花,置于故人墓前;在墓前栽一棵常青树,同样能抒发一种怀念;或者,在网上为逝去的亲人筑起虚构的灵台来祭拜,既简朴又新鲜,既文化又高雅,这都是极好的祭奠形式。
让咱们高下提倡节俭节约,树文化新风的大好情势下,自觉地、有认识地摒弃陋习,过一个文化的清明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