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4680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随州人物(下) 王文虎
近、现代人物
王家驹(1878—1912年)
字伯轩。涢阳人。幼时读书,兼习拳术。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步科,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回国,曾任北京军官学校教官讲习拟教员、四川督练公所提调。辛亥革命爆发后应爱国将领、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云梦人)之召任参谋。11月,吴被袁世凯刺杀,王家驹转任山西阎锡山部行军参谋,率军攻克宁武、怀仁、大同等城,以功升任总参谋兼第四标统带。后由虎谷渡河,进攻内蒙古萨城、托斯等地,凡十余战,皆身先士卒,后中弹牺牲。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大总统孙中山电令褒恤,并入祠晋、鄂忠烈祠。
林翼支(1884—1924年)
号增辉。安居人。清末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汉口武官普通军校,后转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就读。毕业后在湖北新军四十二标十营任排长,参加“文学社”,为营代表。武昌起义时被拥为特别干事、前敌总指挥。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任民军第二标统带。10月19日升任混成协统领兼前敌总指挥。28日在指挥武汉黄家庙战斗中失败,逃回随县,再次举兵反清。1918年5月,随县保卫团成立,林任团长,与襄阳镇守使黎天才共谋“荆襄独立”,进攻汉口。1923年安居保卫团成立,任团董,因秉性刚直,与当地豪绅曾英轩、商人王宏章结怨,湖北督军兼省长肖耀南(新洲人)派湖北第一混成旅旅长孙建业为随县剿匪司令,处置林翼支。1924年3月以私通广州政府罪将林翼支枪杀于县城西门外。1926年,北伐革命军收复随县,随枣团防总局为林翼支举行隆重葬礼,黎元洪特从天津送来“干莫摧锋”挽词。
严山谦(?—1927年)
字乾坤、敬群。洪山双河红心人。法政大学毕业。辛亥革命后任湖北省议会议员。1923年任汉口律师公会会长。1926年任随枣团防总办,拥有团丁数千,编为七个团。国民革命军进驻武汉后,严山谦率部倒戈,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暂编十一师,任师长,并在随县预征十年军饷;9月,严部被鄂北绥靖主任何成浚收编为国民革命军鄂北绥清处第二师,任师长。同年为争襄阳花园公路随县段拨款与何成浚结怨。11月,严在随县叛乱兵败, 12月严山谦及儿子带残部逃至河南桐柏一带,后被桐柏农民军总队烧死。
祁阜壮(1889—1928年)
万和青苔人,1889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成年后,祁在青苔开办“天黄学堂”,发动群众保卫乡里。1927年12月,随县农民协会副主席李彩奇与祁取得联系,支援步枪30支,加强了黄天学的自卫力量。1927年2月,随县政府地方团董杨介仁组织兵力围剿祁部。祁部捣毁了团防局,杨介仁逃往合河。1928年2月2日祁部围攻冷家岗,杨被迫交出步枪20余支。5月29日,杨勾结其他地主武装3000余人围剿天黄学,祁部在高庙与之激战至天黑,中弹牺牲。
李彩奇(1898—1928年)
吴山人。字春早。随县工农红军主要创始人。1925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随组织工农运动,组建了县妇女协会筹备处,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县学生联合会等群众团体,并举办“随县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人纠察队训练班”,培养工农运动骨干。 “四一二”政变后到随北开展武装斗争,创建农村根据地,历任中共随县县委宣传部长、工农红军鄂北总队随州独立大队党代表、第一任中共随县县委书记兼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总队党代表、随县武装斗争总指挥部总指挥。1928年2月成立吴山镇农民革命委员会,建立随北苏维埃政权;7月,指挥军民反击国民堂暂编第二军李纪才(丹江口人)部和随枣地方团防局4000余人的“围剿”,坚守吴山财神庙,右腿负伤后退守北山;8月15日,因叛徒出卖,他与县委委员王兰如一起被俘,17日下午在吴山曹家塆被杀害。
郭绍平(1908—1929年)
又名克俭、少平。新街梓树塆人。学生时代即与张绍书、罗仲民等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经验的《楚北日报》。1924年9月经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参加蒲圻声援“五卌”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斗争,并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分回随县作工农运动。是年10月中国共产党随县支部成立,郭绍平为宣传委员,兼武汉党组织与随县的联络员。1928年4月,中国共产党随县委员会在吴山财神庙成立随北地区军政联合总指挥部举行暴动,郭绍平任副总指挥,建立了以吴山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旧历5月反围剿失败,郭绍平协助杨平生领导农民武装,继续坚持革命斗争。8月,李纪才和廖相汝部联合攻打澴潭,革命武装失败,郭绍平只身到武汉继续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3月被捕,4月在黄陂县横店就义。
刘德全(1901—1932年)
双河观音堂黄家塆人。1924年在枣阳白水中学读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3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回随县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任中共随共特别支部书记。1930年参加领导枣阳蔡阳铺暴动。后历任工农红军鄂北总队十五中队长,红九军26师78团团长,随、枣、南三区(辖襄、枣、宜、随县四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区委书记。1931年,红26师在河南河受挫,刘德全率领78团一部转移到大洪山进行游击活动。1932年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押至枣阳,在清潭被杀害。
李子宾(1901—1934年)
字绍鸿。吴山唐王店麻李塆人。鄂西北苏区创建人。1925年3月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当选中华大学附中党支部组织委员,率领学生参加阻击夏斗寅叛军的战斗。1927年7月回随与陶继侃、阮皋芳等人将唐王店、吴山、鲁城河的“黄学”骨干改编为随北农民自卫大队,任大队长。曾击溃建国军樊钟秀部一个团,毙敌40余人,其中团长、营长各一名。缴获长短枪40余支。1928年3月随北农民自卫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鄂北总队随北大队,李子宾兼大队长。为了领导暴动,随县县委建立了以吴山为中心的随北地区军政联合总指挥部,李子宾任副总指挥。1928国民党师长李纪才率一个旅前对吴山进行包剿,李子宾率部突围,到吴山东山坚持游击斗争。1930年5月组织桐柏暴动。9月,南阳、鄂北特委合并,成立中共鄂豫边特委,任执行委员。10月,任鄂豫边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2月,被派往鄂西北恢复党的组织,建立了郧(县)房(县)分特委, 1931年组建了红九军二十五师,在郧房建立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范围包括14个区、105个乡,拥有20多万人口。1934年4月,调往邓县县委工作,不幸被叛徒出卖,在邓县西四庙英勇就义。
杨效欧(1894—1937年)
字毅如。随州人。阎锡山部名将。1915年夏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科。1918年秋起任晋军晋南镇守使第二混成团第一营连长、营长等职。1919年12月到北京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六期学习,1922年12月毕业后返回山西晋军服务。1924年4月任晋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团长,率部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1926年春任晋绥军第六军第11师师长,所部与直奉军阀组成讨贼联军,率部参加与国民联军的南口大战和绥远战役。1927年4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第二军第12师师长,参加第二期北伐。1928年4月升任第三集团军第三军团第三军军长、第一军团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任第四军军长9任第三集团军暂编第四师师长,10任第35师师长。1929年6月任扩编后的晋绥军第二军军长,1930年1月获颁三等宝鼎章。1930年5月任冯(玉祥)阎(锡山)反蒋(介石)联军第三方面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司令),兼任晋军第二军军长,率部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所部被东北军整编,任晋绥警备总司令陆军第32军第66师师长。1933年3月任第34军第66师师长。1935年4月8日授陆军中将衔。1936年2月任太原绥靖主任公署第二路军第二纵队司令,指挥第66师所属三个旅,与红一方面军东征部队作战。1936年7月被授予三等云麾勋章。1937年5月31日在太原中毒身亡。
康仪丞(1882—1945年)
号国豪。厉山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武昌法政高等学堂。民国初曾任江西南昌高等法院检察官。后在北京经营湖北风味粉馆,结识了一些富商名贾,拟定修筑襄阳到花园公路计划。1924年春回湖北,组成修筑襄阳花园公路董事会,先后被推为协理、总经理。1924年1月到英、美在华洋行购置煤炭汽车28辆,在城东义地岗成立襄花汽车公路长途运输公司,任经理、站长;9月,在随县倡议成立襄花汽车公路集资入股大会,共入股数千份,筹集股金25.4万余元;10月26日,襄花公路南段开工。筑路中,康仪丞与工人一起浚沟壑,做涵洞,运石料,架桥梁,常和衣露宿工地。1925年3月,襄花公路南段通车,横贯全县,1926年3月,襄花公路全线竣工。
梁家英(?—1946年)
万和曹门村人。1939年初参加黄学会。1943年会众近万人被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造反义勇军随县大队”,后又编为一个支队,梁任副支队长。1944年7月17日,黄学会包围戴家塆豫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和附近驻军,击毙军官30余人,毙伤参谋长以下官兵60余人,生俘总指挥长以下官兵170余人,震惊国民党中央政府,蒋介石命令第五战区立即派大军“清剿”。8月,梁家英部与佛山沟等地黄学会各部,于狮子口整编为“中国工农造反义勇军独立支队”,任支队长,就地坚持“抗暴”斗争。1945年4月,四望山信应地委将独立支队300余人枪编为新四军第五师随北独立团,梁任团长。5月,边区党委将随北独立团一部由梁家英率领编入信应随总队二大队,任副总队长,坚持四望山的游击斗争。6月,总队二大队先后攻克江头店乡公所,进攻刘家河县保安大队,剿灭土匪艾长顺部。10月,信应随总队撤销,二大队编为随北独立团,梁任团长,有200余人枪,配合中原野战军主力行动。1946年1月,独立团先后出击地主武装戴烈山部,歼灭淮河店伪乡公所,西泽店陈执文地主武装,杨家塆伪天河口区中队。7月,独立团随干部团一起突围北上,遇到敌军阻击,返回随北桐柏山区。8月,改为随北独立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四处“打富济贫”。10月初,其侄子梁复之、梁中心将梁家英骗至随县保警第一大队惨遭活埋。
杨荫蕖(1977—1947年)
字星桥、新桥,又名荫渠。均川红石垭松林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后以官费赴比利时留学,学习经济、实业;同年12月在布鲁塞尔加入中华革命军(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前在檀香山建立的革命团体。)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佥事、科长、币制委员会委员、财政讨论会会员等职。著有《中国农业现代化之研究》、《中国民族主义原人论》(1933)等。
秦观楼(1890—1952年)
字华海。厉山人,祖籍江西。19岁时,立商号“秦恒隆荣记”,坊间称“秦荣记”。1920年雇加工棉粮,生意渐隆。为人干练,经营有方,资金运用灵活,对汉口、上海棉花市场行情了如指掌,因而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到1929年,“秦荣记”跃为全县头号商业资本家。抗日战争中,秦与侄子育之在英租界合营“恒隆”沙号,在万和青苔设铺经营棉花、食盐,购枪70余支建立私人武装护商。1940年由青苔迁至王家河筑寨购田,收取发租,开办酱园做豆腐。抗战胜利后,秦卖掉大部土地,回厉山经营酱园,恢复棉、粮商号,并派人到枣阳、河南设站收购棉花,就地加工成包运往汉口,同时收购周边其他县市棉花运销上海,在上海置屋、驻员开拓商路。后信誉渐衰,生意每况愈下。建国后,秦观楼除维持厉山的杂货、酱园外,多余资金发投厉山、随县、武汉等商号。1950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秦育之(1906—1981年)
名国英。厉山人。秦观楼侄子。1928年到汉口开设“秦福记”棉花行,次年创办“厉山细绒”。时日军侵华,武汉沦陷,秦所经营的商号遭日机轰炸及日军掠夺,损失甚巨,濒于破产,乃辗转于汉口、樊城、万县、重庆等地,改营米粮、土布。抗战胜利后,回到汉口重操旧业。1948年改“秦福记”为“亚新号”,兼营豆饼,货物运销至台湾、香港等地。1949年4月在广州“秦福记”分行操持棉业。同年移居香港。当得知武汉解放后,商业受人民政府保护,乃于9月乘海轮经天津返汉。次年与华煜等再去香港,劝说汉口巨商贺衡夫(蔡甸人)、程子菊(红安人)、何祥林等相继回汉。1950年带头认购“胜利折实公债”,响应政府“商业转工业”号召,筹建武汉第一家商转工企业“开明油厂”(今武汉油厂),任副董事长。继而与鲁文礼等合资兴建“新亚造纸厂”,任总经理。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参加湖北省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工作,任副主任委员。1951年代表湖北工商界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后率武汉曲艺队到荆州地区各县宣传抗美援朝。1955年带头响应政府号召,将所办油厂、纸厂实行公私合营,并主动率省工商联下市、县宣传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1956年调任湖北省商业厅副厅长,参与管理全省商业物价。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朴实寡言,不事修饰。曾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第二、第三届执行委员及第四届常务委员,并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工商界代表,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湖北省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务委员。
李继桢(1877—1954年)
字希愚,号愚庵。安居人。1898年中秀才, 1903年中举。曾任湖北石首、黄安两县科举考试阅卷师。1906年赴日本东京私立法政大学留学,1910年国后被授予法政进士。历任湖北省咨议局选举筹备处委员,河南开封法政学堂教习,河南新郑、陈留等县知事。辛亥革命后,历任湖南汤芗铭(浠水人)督军公署政治顾问、秘书长,长沙《大公报》特约撰述及官书报局编纂,湖北黎元洪督军公署政治顾问。1916年参加反袁运动,参与策动湖南、四川独立。1917年参加讨伐张勋运动。1919年在上海《大公报》、北京《新民国报》、《工商报》当记者。1921年任皖系军阀、浙江善后督办卢永祥公署顾问。1925年任财政部湖北新提关监督。1927年后因不满国民党清党,专门从事新闻记者及律师职业。抗战期间任四川省政府参赞,川军刘文辉集团军(二十八集团军)司令部参赞、高级顾问、兼成都《华西日报》特约撰述,发表有抗战论文500余篇,宣传抗战必胜,对稳定四川人心、鼓舞抗日士气起到了一定作用。1940年回乡闲居。抗战胜利后任湖北省政府顾问。1946年迁居汉口。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1953年6月被聘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和夏丏尊合译《社会主义与进化论》(1922),著有回忆录《北洋谈往》3卷及《社会显微记》、《李瑞兰大义灭亲》等文艺作品。
黄建中(1889—1959年)
字离明,号尧卿,又名士申。随县高城人,祖籍江西清江。6岁就读里墪,1913年毕业于北京私立明德大学政治经济科,入章太炎所设“讲学会”,师事黄侃。1914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首届中国哲学门,加入北大哲学研究会。1917年毕业后被蔡元培聘为北大补习班国文教员,兼任朝阳大学讲师。1919年与段锡朋等人创办《国民杂志》,被推为主编。1921年秋官费赴英爱丁堡大学研习教育、伦理,继入剑桥大学研究哲学及译事,获哲学硕士学位。1925年3月接受三民主义,并受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思想影响。同年秋赴爱丁堡出席第一届世界教育会议,主张以“生活和协”代替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 1925年底回国任国立女子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讲师等职。1927年8月任国立暨南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28年7月任湖北省民政厅秘书、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2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参事。1929年4月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11月任教育部常务次长。1930年2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试办大学会考,选派留学,扩充公共科学馆。以“由行而知,由做而学,由劳而获”为师资训练原则,创建省立高级中学(建成后改名省立武昌高级中学,后并入今武汉十四中),并着手筹建省立乡村师范学院(建成后改名省立教育学院,今湖北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兼任首任院长。1932年8月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教育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院长,主张个性、群性、民族性应交互调和发展。1935年4月当选为中国哲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年会理事会理事。1938年1月任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兼师范学院院长,同年6月遴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湖北省参政员。1943年9月到国立四川大学任教,并连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5,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0月,任中央干校研究部兼教授组主任。1946年,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1948年春当选为湖北省第三区立法委员。1949年5月去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教授、“立法院”立法委员。1955年任台湾师范大学教育教授,兼指导政治大学研究生课。1959年去世,台湾“教育部”特在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设立“黄建中先生奖学金”一名。著有《比较伦理学》(国立四川大学出版组1944年版,我国第一本比较伦理学论著)、《中国教育史》、《中国哲学通史》(四十年代出)、《荀子名学》、《概然论》、《中国哲学史》(上卷)、《黑格尔教育思想》、《中国哲学史论集》(三册,主编,1958年)、《教育哲学》(台湾“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0年版)等多部著作。1998年7月,山东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比较伦理学》一书(胡伟希点校,“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丛书之一)。
何成浚(1882—1961年)
名季刚(亦称季哲),派名光镛,字雪竹,亦字雪舟。厉山何家畈龚家塆人。清末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被保送到武昌经心书院学习。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京振武学校,后入陆军士官学校步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后被授予陆军步科举人,在湖北督练公所、清政府陆军部军制司任职。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副官长、南京留守府总务厅长、汉粤川铁路督办驻北京代表。1913年任江苏讨袁司令部总参议。“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任京师警察总监,参加护法运动。1925年先后任东征军总部参议、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总参议兼驻沪代表、鄂北绥靖主任,从此追随蒋介石,为蒋沟通各派军阀。1926历任国民革命高级顾问、军事委员会委员、徐州行营主任、南京政府军事总参议、北平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行营主任、鄂豫皖“剿匪”司令部左路军司令官等职。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被蒋介石派往东北同张学良谈判,促成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为第三军团总指挥,驻河南漯河对冯玉祥主力作战,为蒋立下大功。1935年4月3日晋阶为陆军二级上将。“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邀请何成浚去西安商讨解决事宜,他因不满陈诚等人,没有参与谈判,蒋介石知道真相后开始疏远他。1939年任军事委员会军法招待总监。曾先后当选为国民党第一、三、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当选为湖北省参议会会长。1948年去上海。1949年避居香港,杜门谢客。1951年移居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及资政。1952年任国民党第七届中央评议委员、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1954年任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三次会议主席团主席。1961年5月7日在台北病逝,终年80岁,安葬于台北阳明山。生前著有《八十回忆》(1961年)。
杨汝梅(1882—1966年)
字予戒、玉阶。均川红石垭赵家冲人。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商业学校留学,回国后被授予商科举人。清末曾任湖北商业中学堂(今湖北经济学院)第一任校监(即校长)、湖北财政顾问、度支部主事。民国初任北京政府财政部赋税股主任佥事、制用局会办、审计处审计员。1917年任审计院第一厅厅长。1923年任借款整理调查委员会委员,财政整理委员会专门委员。1928年7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审计。1930年12月任行政院主计处筹备委员。1931年3月任国民政府主计处主计官。1932年1月代理岁计局副局长,后升任局长;兼任工商部会计处会计长,北京税务专门学校(今上海海关学院)教授,中国计政学会常务理事、会长。1941年11月、1942年7月连任1940年度、1941年度高等考试再试典试委员。1943年9月任第二次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1944年1月、7月任第一次、第二次高等考试再试典试委员。1945年1月任1944年度第一次高等考试暨1943年度高等考试外交官领事官临时考试再试典试委员。抗战时期兼任军需学校审计教官、中央政治学校讲师、各县市行政讲习所教官。1947年7月任交通部邮政储金汇业局监察委员。1948年7月任国民政府主计部主计官兼岁计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务院财政部参事。
杨汝梅与其同学谢霖共同倡导新式簿记,与徐永祚共创了银行会计现金收付记账法,其法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著作有《高等会计学》(1912年)、《会计法释义》(1914年)、《新式银行簿记及实务》(1921年)、《新式官厅簿记及会计》(1924年)、《民国财政论》(1927年)、《民主主义经济学》(1930年)、《近代各国审计制度》(1931年)、《新中华会计与审计》(1932年)、《美国普通官厅总会计师登记实例》(编译,“中国计政学会丛书”之一,1936年)等20多种,多被选为高级商业学校教科书,并多次再版,仅《新式银行簿记及实务》从1921年出版到1933年就出12版之多。
宋涛(1899—1971年)
又名宋平洪、宋海田。均川宋家畈人。早年从随县赴日本帝国大学留学。回国后任甘肃省建设厅技正。1936年2月授少将衔。1935年1月至1945年任国民党西北军山牧场少将场长。后调任“国防部”高级参谋。1947年7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员。解放前去台湾。1971年去世。其妻蒋元翠为蒋介石之兄蒋介卿女儿,1979年由国务院台办审批去台湾。子宋敬铭,国民党中将。
刘元祥(1883—1973年)
劳动模范。北郊蔡家塆人。“麦田串沟、预留棉行”技术发明人。1951年他在1.5亩试验田里,收小麦297斤,籽花247斤,平均每亩产小麦198斤,籽花164.6斤,均较同等田块增产40%。1953年冬,随县12个区试点推广其种植经验,获棉、麦双丰收。1955年,全县普遍推广其成功经验,促进了农业大面积、大幅度增产,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先后派代表来随县学习其“麦棉两熟”种植经验。1953年至1957年被评为县、区特等劳动模范和湖北省甲等劳动模范,并被选为第一、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史国衡(1912—1995年)
社会学家。又名史记凡。洛阳红星刘家桥人。1929年到武昌接受新式教育。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第二年转入社会学系。1938年参加闻一多(浠水人)、曾昭伦等人领导的“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 1941年转到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工作,并师从费孝通,成为费孝通的研究群体——“魁阁”成员。1945年获哈佛大学燕京学社“Fellowship”研究员奖学金到哈佛学习并做研究工作。1948年7月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教授,校人事室主任,总务长。1959年3月至1981年4月连续当选为清华大学工会第八至第十一届副主席。1961年4月至1983年6月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1969年下放到南昌鲤鱼洲劳动,1972年返京。1980年6月率“中国大学图书馆代表团”赴美国参观访问,回国后,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包括建立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学教育,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具体建议,对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著有《昆厂劳工》(1943年)、《内地工业中的工人管理》、《内地新工业中劳工的地域来源》等书。其《昆厂劳工》出版后曾被费孝通翻译成英文,定名为《China Enters Her Machine Age》,于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顾学颉(1913—1999年)
字肇仓,号卡坎,别署坎斋。随州城区带涢阁人。九三学社成员。5岁起开始读“经”。先后就读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历任国立西北联大、西北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南岳师范学院、民国大学等院校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49年后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级编辑。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9年9月下放到咸宁干校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1975年退休,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务学会顾问,北京元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洛阳白居易故居国际白居易研究中心特别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专家。顾学颉治学以元代戏曲和白居易研究为重点,是我国元代戏曲研究和白居易研究权威。其编选、校注的作品、著作有《元代杂剧选》(1956)、《今古奇观》(1957)、《随园诗话》(1960)、《白居易诗选》(与周汝昌合著,1963年)、《白居易集》(全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顾学颉文学论集》(1987)、《坎斋诗词录》(1992)、《海峡两岸著名学者:师友录》(1997)等18种,其中《元人杂剧选》和《今古奇观》被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员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阅读书目”(即“大学生读”丛书)100部之一。
晏炎吾(1925—2000年)
随州人。幼承家学,博览群书,熟读四书五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小学教师,1952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汉语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任汉语史硕士生导师。1975年开始参加《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1983年11月任《汉语大字典》副主编。1993年10月被聘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任职期间,担任《湖北文征》主审之一。另有诗集《蕉窗集》传世。
邹宗伊(1906—?年)
又名宗儒、钟隐。西城人。曾任汉口市职业学校商科主任,国立交通大学财务管理系教授,国立重庆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财经学院经济计划系教授、商业经济系副主任。196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讲授商业概论、金融概论、货币银行学、对外贸易原理课程,主要从事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及财政金融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著有《金融经济大纲》(1936年,台湾学界1983年收入《中国金融经济史料丛编》第一辑再版)、《中国战时金融管制》(1943年)、《国民经济计划中的速度和比例》(1956年)、《谈谈苏联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56年),合著《国民经济计划原理》(1954年)等书,翻译有马克思的遗稿《自由贸易问题》(1930)、斯马特的《价值论概要》(1931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