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回复: 0
收起左侧

随北合河巡检司及具体位置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Reserved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随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随北合河巡检司及具体位置考

韩建林


巡检司设置始于五代,在明朝、清朝时,巡检司多数是县级衙门所属的地方治安机构,也是中国元朝、明朝与清代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巡检司是巡逻检查的机构,主要设置在‌关津要道、矿产开采、商贾云集、政区交界等地方,其职能职责主要有盗贼缉捕、治安巡防、震慑叛乱、稽查税收等,有的也兼理地方行政。

巡检就是巡检司的长官,从九品。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巡检为主官正九品,归县令管辖,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派出所所长。

明朝设置巡检司依据《明太祖实录》确定为洪武二年。

根据《大明会典》及各地方志的记载,明代大多数州县不仅设有巡检司,而且在许多州县内还设有多处巡检司。更为重要的是,明代巡检司已经制度化、规范化。巡检司一般设于关津要道要地,归当地州县管辖,巡检统领相应数量的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

   据同治八年《随州志》[卷三] 疆域载:“ 总随之境,方圆约六百里,幅员辽阔,向来号称不易治理,因而多设置巡检司以分辖所属区域。明朝初年时有唐县镇、梅丘(今环潭镇)二处巡检司,正统年间又增设出山、合河二巡检司。”

随北合河巡检司及具体位置考


又据《随州志》载:“合河巡检司,新城在州北一百九十里合河店,其地与信阳接壤。桐柏山森林茂密,易藏匪盗,明朝初年建城以防盗贼,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州王纳言巡检藩镇,又继续筑城计城高一丈,广一百六十丈,城南北建二门,门上各建城楼。”


据以上《随州志》史料记载,综合起来大致的内容是: 明朝时随州属德安府辖地,当时的随州方圆约六百里,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不易治理,因而多设置巡检司以分辖所属区域。明朝初期, 随北合河、新城、界牌口一带与河南桐柏接壤,又是鄂豫两省商贾之要途。因该地处于桐柏山腹地,森林茂密, 丰草长林,一望无际, 易藏匪盗,经常发生抢劫、盗杀事件。为确保本地区长治久安,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 官府在随州以北合河店设立了巡检司。该区域巡检司的设立一直沿袭到清代同治年间。

合河巡检司分辖的地方有:沙河店、万和店、青 苔、车家店、贾家店、月良店、解家河、新  集、界牌口、新 城、杨家店等地。


据清同治«随州志»[卷二十] 职官记载:关于随州各巡检司任职人员情况中, 明代时期只有唐镇、梅丘二司, 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合河巡检任职人员情况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清代合河巡检司任职情况如下:

何元哲, 顺治十七年任。

王国卿, 大兴人,康熙七年任。

傅大升, 清宛人, 康熙三十九年任。

茅一纯, 宛平人, 康熙五十八年任。

沈国保, 武清人,雍正二年任。

王增祚, 香河人, 雍正十年任。

薜仁安, 会稽人, 雍正三十九年任。

袁谷春, 大兴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朱  畈,宛平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梁贵章, 嘉应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孙启明,大兴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傅廷义,阳曲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沈万年,会稽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邱德孚,上杭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何本亭,归德人,乾隆四十年任。

黄九云,汀州人,乾隆四十年任。

吴天锡,山阴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张曰瑞,大兴人,乾隆五十年任。

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朝代仍缺合河巡检司任职人员情况。相关资料反映,舒正载在嘉庆年间曾在合河巡检司任过职,但在清同治«随州志»[卷二十] 职官中为什么没有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合河巡检司署具体位置在随北什么地方众说纷云,有人说是在现在的万和镇合河村的合河街,有人说是在现新城镇的新城老街。根据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考证:

据《随州志》[卷三十二] 艺文载:明随州知州王纳言著《重建合河新城记》:随州北距城一百九十里,接壤桐柏、信阳为合河巡检司,商贾走集要途也。往建有新城,不知圮于何年,今仅有废址耳。去巡检司五里外,即界碑寺。以限南北,一望无边,林木菑翳, 灌莽茏苁,荟蔚阴蔽,一线而入,樵牧经绝。唯盗贼据为堂奧,磨牙吮血,无敢睥睨。躝而入躝而出,常歼我乘障吏焉。诚为极重不返之日矣。纳言自承乏以来,维严斥堠,饬儆备,稍赖以无他,而终非长策。势必建城为镇,拔木通途,始可即安。于是进诸父老而计之,佥曰: 合河利害,诚唯是,芟林复城,最急行之便。于是期以功,令巡检潘应嗣督其事。应嗣兴寐拮据,克成厥功率,保正耆民斧斤斩伐。官给以食,盖两阅月,而林莽尽诛。取大者为楹木,次者为椽材,余不中程者付陶人为薪。凡甃甓埏埴皆取给焉,其插畚版筑之功,则令保甲弓兵践更,而役官给以食,不两月而城工毕。计城高一丈,广一百六十丈,南北作二楼焉。落成之日,民忭于室,旅忭于途,自今以后,万一有不然之虑,亦庶几可。(以下缺)

随北合河巡检司及具体位置考


《随州志》([卷七] 公署)又载:合河巡检司署,在州北二百里合河店。


  根据以上史料分析, 笔者认为: 合河巡检司署具体地方是在现在的新城镇新城老街,并不是在现在的万和镇合河村老街。

·            其一,按照“随州北距城一百九十里,接壤桐柏、信阳为合河巡检司”的说法,万和镇合河村距随城只有68公里,距离不符,而新城老街距随城区正好92公里,距离相符;

·             其二,按照史料“巡检司五里外,即界碑寺” 的记载,合河村距界牌寺(即界牌口)有40多里, 而新城老街距界牌口有10多里,符合“巡检司五里外,即界碑寺”的说法;

·             其三,据《随州志》载:“新城明初建城(明始于1368年)重筑城。”又载:“至明朝时期于此设合河巡检司,重建新城”。“重建新城,计城高-丈,广一百六十丈,南北作二楼焉。”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一是明朝初年即1368年,当时是为以防盗贼而在此建城,当时并不叫新城;二是明朝正统年间即1436年在此设巡检司,当时叫合河巡检司。为什么叫合河巡检司呢?因为当时所筑之城正好处在三夹河上游东、西两河交汇之处,所以叫合河巡检司。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州王纳言巡检藩镇,又重建城,计城高一丈,广一百六十丈,城南北建二门,门上各建城楼。”,从那时起这个地方才叫新城。到乾隆初年(公元1644年又)重修,仍设巡检司。查万和镇合河村合河老街既没有重新建城的记载, 也没有南北二楼的遗迹。万和镇合河村的合读音为各[gě], 而非[hé]合] 。

其四,据随县万和镇合河村历史沿革记载: 合河村在明代属随县上名乡大义里五甲,(明成化十二年[1476]增置合河巡检司管辖该地,与里、甲并行)。清代属随州上名乡大义里第五保。也就是说,明成化十二年[1476]增置合河巡检司管辖合河村,而非在此地设巡检司。

还有另一种可能,合河巡检司设立跨越两个朝代(明正统年1436---清同治1874年)达400多年, 历史跨度较长, 中间也存在着易地设置的情况。也就是说最初设在万和的合河村合河店, 后来又迁移到新城镇的新城老街, 在新城的时间较长。

历史浩瀚,年代久远,各类志书、史记说法不一,或有遗漏,或有谬误,笔者所考,仅供读者参阅,也希望史志爱好者及专家进一步考证。


                          2025.02.06于新城老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入职
隐私保护
薪资透明
信息可靠
手机找工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