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1839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一个个简易大棚上盖着黑色薄膜,棚内务工村民一边将覆盖在赤松茸种植基质上的塑料膜掀开,一边疑惑地感叹着“怎么这几天都不出菇”。基地负责人马子涵同样疑惑,蹲下来用手翻开地里的种植基质,又拔起几个长势不佳的赤松茸仔细端详。
这是曾都区万店镇万店居委会一处10余亩的赤松茸种植基地,是80后姑娘马子涵投资10多万元的心血。1月2日,她像往常一样来到基地察看出菇情况。
赤松茸,又叫大球盖菇,口感滑嫩,含多种营养成分。2023菇博会期间,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边银丙在专题讲座中分析了大球盖菇等珍稀菌产业的发展前景。在种植赤松茸前,马子涵也曾去华中农业大学听课取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年轻肯钻研,已种植香菇9年的马子涵决定采用稻菇轮作模式,试种赤松茸。说干就干,流转土地、买菌种,2023年秋季水稻丰收后开始点菌种,10月下旬开始出菇。2023年12月大降温前,出菇情况理想,基地每天可采摘鲜赤松茸近2000斤。“通过种香菇建立的市场渠道,鲜赤松茸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型农贸市场,批发售价每斤20多元,供不应求。”马子涵介绍。
赤松茸种植充分利用冬闲田,不与农作物争地,可持续采摘至来年的三四月份。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种完赤松茸的木屑、玉米芯等农作物桔秆废料,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能增加农田肥力,促进水稻增产。
新增产业,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务工增收的机会。出菇多时,基地每天有20多名村民现场采摘。65岁的万店居委会村民付翠兰从基地发展之初,就在此务工。“我们年纪大了,一天工钱还能有大几十,这就很好了。”付翠兰说。
元旦前一段时间,由于温度过低,赤松茸生长慢、出菇少,马子涵在种植基质上覆盖了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但效果并不理想。早有心理准备的马子涵沉着应对,仔细察看后,将基地情况拍成视频发给边银丙教授,向这位随州菌菇种植的老朋友求助。
马子涵基地试种的赤松茸,得到了市随厨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孔德明的青睐,每天她往该公司旗下各餐饮酒店送货。1月2日,从基地回城区时,马子涵随车带了4件赤松茸。一路上,她忙着与边银丙教授语音沟通请教;到了随厨渔村酒店,她扛货送上门。
“她就是这样,选择了种菌菇,就会想着把这事弄明白、一直种下去。”在表姐李媛媛眼中,表妹马子涵对种菌菇非常执着。
“这是珍稀菌种。头一年种,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基地出菇量跟不上,马子涵心情也很沉重,但她甘做“菇”勇者,“增加种植品种、发展菌菇产业,总得有一批人先行先试。如果今年没种成功,我明年还想再试试,在摸索中前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