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1526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开年来,省博物馆的编钟演奏厅场场爆满,省内外游客争相一睹这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风采。
前不久,国家档案局公布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乾隆《京城全图》”等55件(组)档案文献入选,其中包括“随州曾侯乙编钟”。
3755字铭文,至今仍可以演奏,文字与音响相印证,随州曾侯乙编钟被称为世界第一部有声“音乐教科书”。也因此,这套举世闻名的乐器文物变身档案文献,入选国家级名录。
迄今所知公元前5世纪全世界唯一的有声文献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随州,距今约2400年,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钟架上,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音乐性能最好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曾侯乙编钟钟体、挂件、钟架横梁上共有铭文3755字,其内容少量为记事,绝大部分为直接与编钟及其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其铭文字数之多,为先秦金文之冠。
另一方面,曾侯乙编钟是实用乐器,至今仍可以演奏。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旋宫转调。其音响完好保存了当时的乐音信息,音高稳定,音域宽广,音色体系宏大。
曾侯乙编钟存留至今的完好音响与大量标记或注释的乐律铭文相互印证,蕴含了丰富的音乐数理关系,是轴心时代人类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见证,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
作为档案文献的载体,曾侯乙编钟集乐音信息和文字于一体,构成了迄今所知公元前5世纪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有声“音乐教科书”。
“曾侯乙编钟铭文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宫廷乐律文献,铭文记载了当时的乐音体系及其乐音间的关系,体现了丰富的、严密的乐律学知识体系。”“这些先秦官方乐律文献,为中国出土金文中所仅见。”……在申报前的专家评审会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为代表的专家组权威定论。
此前,王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曾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建议,呼吁启动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自我加压摸索申报时隔7年重启的项目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是国家级名录,收录具有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自2000年启动申报评选,2015年公布第四批名录。去年,这一项目时隔7年重启。作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我市自我加压、提前谋划推进这一国家级名录申报工作。
申报“国家号”名录,一路困难重重。一开始,不知从何着手。“因为当时这个项目已暂停多年,随着省里机构改革、人员变更,省市档案、博物馆系统工作人员大多都没搞过这个项目。”市档案馆馆长胡洪波介绍,“路径不明,便逐项弄清楚。市委重视,分管领导带队到省博物馆沟通对接。”
2021年底,我市将不明了不确定之处整理成7个问题,形成清单,由省档案局转交国家档案局,不久便收到详细解答回复,为规范组织申报材料提供了权威指导。另一方面,我市积极与河南安阳市博物馆等对接,取“他山之石”。
“曾侯乙编钟是国宝级文物,全身是宝。但要申报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到底以编钟的铭文,还是音响,还是其他来申报呢?”市博物馆副馆长孙建辉介绍,围绕这一关键,我市反复研讨。最终定为“铭文+音响”,申报名称定为“随州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藏于省博物馆,我市是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评选工作又由档案系统牵头。经市委宣传部多次商讨,理顺申报主体,明确由省博物馆、市档案馆、市文旅局、市博物馆四家联合申报。
2022年3月,国家档案局关于启动该项目第五批申报评选的正式通知下发。与此同时,前期准备就绪,曾侯乙编钟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工作进入实质化推进阶段。
为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打下基础
省博物馆形成初步申报材料后,市委宣传部、市档案馆和市博物馆组成专班,反复多次往返于省博物馆、省档案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及时梳理吸纳省专家组意见建议,协助完善申报材料。
去年7月初,包含铭文图片、编钟音响视频资料、专家印证材料、申报表等的系列申报材料最终确定,省市合力进京递交国家档案局。
今年开年,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公布,“随州曾侯乙编钟”榜上有名。“当时定名称时,随州专班和省里反复磋商,但始终坚持名称前必须带上‘随州’二字。”胡洪波回忆称。
截至目前,五批评选,共有19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些珍贵档案文献以名录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引起广泛关注,对其保护和宣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档案文献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当前,我市致力叫响礼乐文化品牌,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据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世界意义的项目,有望被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遴选,向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提名。曾侯乙编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下一步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打下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