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1461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特约记者 钟克波
5月24日上午,随州高新区迎宾大道与胜利大道交叉口东南角,文帝学校项目地块围挡内,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地质勘察。
随州高新区城东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裴锰和文帝学校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熊家社区相关同志,再次来到项目地块现场,就相关工作推进情况碰头商讨。“在高新投公司、相关部门、属地社区共同支持下,目前,文帝学校项目地块围挡已建立,清障工作已全部完成。计划7月份开工建设。”裴锰说。
文帝学校项目建设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为民兴办“十件实事”之一,建成后对改善城东片区教育资源配套、加快建设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随州高新区坚持民生情怀,克服房屋征迁、资金筹措等多重困难,全力推动文帝学校建设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顺应群众期盼启动建设新学校
一张白纸绘蓝图。经过10余年持续建设发展,如今的随州高新区城东产业园区,已从过去城郊农村成为发展的热土。文化公园四周,一个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栉次鳞比;随州火车站、市中心医院文帝院区、万达广场等,丰富着园区配套,吸引了众多市民在城东安家置业。
随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城东片区包括吴家老湾、望城岗、裕民、寨塆、十里铺、熊家等6个城市社区和原种场,现有居住人口10余万人。然而片区内仅有季梁学校、胜利学校两所学校。近两年来,随着入住人口不断增多,教育资源紧缺局面凸显,群众呼声较高。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应尽之责。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去年以来,随州高新区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一方面,租用随州技师学院实训大楼,设办季梁学校分校,同时优化完善周边道路出行,短期内缓解城东片区教育资源紧张局面,保障适龄儿童的就学需求;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结合城东片区发展实际,加快谋划推进文帝学校建设项目。
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郭晓东介绍,文帝学校计划设置9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60个教学班,小学部36个教学班,可提供4620个学位。该校位于文化公园和随州火车站核心片区,区位优势明显,综合配套齐全。建成后,可极大地缓解城东就学压力,同时也可有效拉动片区建设发展,助推高新区加快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勇于担当作为顺利破解“第一难”
土地是项目建设重要的要素保障,房屋征迁被称作“天下第一难”。
面对片区群众对完善教育资源配套的迫切呼声,随州高新区一班人认真履行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承诺,直面问题,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将该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推进,把补齐片区教育资源短板弱项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
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郭晓东靠前部署协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益军担任文帝学校建设项目指挥部指挥长,成立专班,以党建为引领,管委会、园区办、社区三级联动,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征迁工作。
社区是城市管理服务中最小的“细胞单元”,直接面对居民。熊家社区党委副书记、主任倪文军介绍,文帝学校地块征迁涉及该社区5个村民小组,房屋征迁中,充分发挥社区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做群众工作,“一把尺子量到底”,既坚守政策“刚性”,又倾注真情。
被征迁对象中有一位五保老人。熊家社区充分征求老人及其亲属意见,妥善安排好老人的生活起居,赢得了老人的支持与配合,房屋征迁顺利完成。
高新区建设“主力军”随州高新投公司积极筹措资金,做好货币化安置补偿和还建安置工作,切实打消群众后顾之忧。
在各方通力协作下,今年“五一”前夕,文帝学校项目215户房屋全部拆除完毕。
锚定目标加压坚决兑现“军令状”
“确保文帝学校2023年秋季建成开学!”今年开年以来,随州高新区锚定建设目标自我加压。
“清障和围挡设置已完成”“文物勘探已完成”“通讯铁塔已迁移”……在文帝学校项目建设微信群里,拆迁指挥部成员、文帝学校建设筹备组负责人申先黎通过“图片+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对项目进展进行通报,收获一个个“大拇指”点赞。
申先黎介绍,目前文帝学校项目建设围绕“明年秋季建成开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每一项具体工作都细分到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5+2”“白加黑”争分夺秒抢时推进。
项目建设过程中,随州高新区主要负责人多次不打招呼进现场了解相关情况;召开“周六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高新区党政办、纪检监察办联合开展督察问效,定期通报各地各单位工作进度,压紧压实责任链条。
高新投公司加大与银行金融机构、大型央企对接,加大招商力度,寻求融资合作,破解项目资金难题。目前,已与相关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协议,有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学校建设增学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郭晓东表示,随州高新区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优化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有效解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加快建设“创新高地、产业新城”提供坚实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