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城区最后的一条老街即将拆除重建,这条老街承载着我童年到少年时的记忆,每次走过这条老街,脑海里便闪现出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在南关街南关口,我在这条街生活了16年。那时的南关街从大十字街一直延伸到草甸子街,是随州城最长的一条街道。街道两旁是徽派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黑色板门、昂首的马头墙、温馨的四合院在我心中烙下深深地印记。
我家老宅于1985年拆除,现在银监局所在位置就是我老宅宅基地。老宅旁边居住的是几家亲戚,大人们下班吃罢饭忙完家务,就坐在院子里聊天,孩子们吆喝在一起玩游戏,生活简朴且充满乐趣。
现在的南关口第一家面馆是何家老宅,何家祖辈居住在这里,曾经年少的夫妻俩开了三十年的面馆,香味十足的热干面、鲜嫩爽口的牛肉面是何家面馆的招牌,在面条里加一个卤蛋或豆条,味道更加鲜美。街坊们每天过早来一碗面条,叙叙家常,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何家老宅旁的巷道是我回家的必由之路,巷子东边是南关街,西边连着土城墙。放学写完作业便和邻家小朋友一起疯玩,夏天来临,土城是最好玩的地方,土城上高大的树木遮挡住骄阳,我们荡秋千、摘槐花、捉蜻蜓,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傍晚,在家长陪伴下到城濠里洗澡,渐渐地学会了潜水和狗刨式游泳。
老街的巷子是相通的,每条巷子都通往南关街。老街坊们都很熟悉,见面了热情的打招呼,谁家有红白喜事,街坊邻居热心地张罗,就象一家人似的。
这栋四层红砖楼房是南关街最早的一栋楼,1980年建成。街坊们厌倦了低矮潮湿的平房,非常羡慕住在楼房里的人,盼着早日拆除老旧平房,搬进明亮的楼房里。拥有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时人们很朴实,拆迁没有钉子户。只要是街道居委会通知拆迁,街坊邻居就会欣喜若狂地奔走相告,老房子要拆迁了!我们可以住楼房了!
改革开放前城关镇没有几家象样的企业。南关街先有搬运队、油伞厂、草包厂、轧花厂等企业,人们在这些企业工作,靠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进入八十年代,又增加了造纸厂、印染厂、自行车厂、手表厂、香烟厂、纤维板厂等企业,年轻人和返城青年就安置在这些企业工作,解决了年轻人的就业。
当年城关镇共有四个小学,南关小学位于凡家铺子斜对面,居住在下南关和草甸子的孩子大多在南关学校上学。
南关学校旁边有一幢夯土墙老房子,老房子看起来并不结实,却历经百年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它是南关街少有的几幢老宅。
从南关学校向南走,临近土城南门有一排两层红砖楼,这栋楼是湖北齐星公司的前身,最早是自行车厂。街道办选送一批精明能干的年轻人去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学习,学成归来组建自行车厂,该厂生产的“云鹤”牌自行车曾经非常畅销。
由于自行车厂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企业倒闭。街道办抓住机遇,将自行车厂转型为汽车配件厂,为二汽配套生产汽车配件,企业起死回生,不断壮大。经过多年发展,湖北齐星公司已成为随州市支柱企业。
原汽车配件厂大门口就是是土城南门,它是随州城唯一保留的一小段土城墙,出南门过护城河就是草甸子街。
东西护城河在土城南门汇合流入府河,过去这里有道闸门,枯水期将水闸断,方便人们在护城河里洗衣服、洗菜。汛期来临开闸放水,科学调节水位保障城区安全。
草甸子街比不上南关街繁华,没有商铺,主要是居民住房。
草甸子原本是府河岸边荒滩地,由府河码头兴盛而形成居民区。解放前,草甸子的居民多是孝感、汉川一带的船工,他们将草甸子当作歇脚地。随州人称这些人为“船把佬”,“船把佬”为安顿好家眷,便在草甸子搭夯土墙茅草屋安身,简易的茅草屋多次被火灾和战火毁灭后重新搭建。
草甸子有一个到府河的通道,这条通道直接与河床相连,河中搭有简易人行便桥,河对岸的人可以从这座便桥进城。1995年修建白云湖湖堤时通道被毁。虽然通道已盖起房子,但通道上的电机缆绳房还在,以前房子里有一台电动缆绳机,在河里拉沙石的人畜力板车将铁钩挂在钢丝缆绳上,缆绳机将沙石板车拉上岸,减轻人畜劳力,方便货物上岸。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经过多年建设发展,随州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草甸子似乎是被遗忘的角落,时光停滞、面貌依旧。草甸子的居民居住在破旧潮湿的老宅里,他们期待着早日拆除旧房,改善居住环境,过上现代城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