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2|回复: 0
收起左侧

清明时节至,让华夏精神气息延绵不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 16: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随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王 彬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祭祀先人,怀念往昔,用情感的力量缩短阴阳的距离,寻求精神层面的共振。而丝丝感伤中,凝聚的更是“不忘本”的情怀,还有一缕缕现实的希望。

  又是一年清明至。葱葱乡地,幽幽墓野。对天地、对先祖的敬畏之心,已经延绵两千五百载,日积月累铸就了文明传统。那份孝思亲情,在华夏凝结;那份清淡明智之感,亦在华夏浓烈。它们,被吹进春风里、揉进春雨里,终挥洒在天地间,感染着后人、教育着后人,并形成中华民族星火相传、亘古不灭的精神气息,在思念故人和维护新生中,助力着华夏儿女在人世间“长久”。

清明时节至,让华夏精神气息延绵不绝清明节,祭祀,传统,精神文化,思念先人

  看天地之间,无数场景触情,触动你我心。城市道路上、乡野间,又将被回乡祭祖扫墓的车辆和人群布满,每一颗心灵都是纯净的,也是陶醉的。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那些踏不上归途的游子们,或冥思纪念,或面朝家乡鞠躬跪拜,或买花寄思,心诚到位,也是最有力的行动。

  “思时之敬”,寄于实际行为,寄于诚挚心灵,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会在现实层面归于“知行合一”的精神高度。既扫了前人的墓,连了古今的情,也净了今人的心。这种“扫”“连”与“净”,所真正演绎的也是文化的延续,是精神的传递,是文明的愈发浓烈。

  清明的意义,在于祭祀扫墓、缅怀先人,但又不止于此。除了庄重宁静,怀古怀旧,还有活泼热闹,寄望未来。这二者间没有冲突,又不失魅力,让怀念与希望并存、敬畏与舒心同在,留下的则是一份热忱、一份温馨;也充实了那股精神气息,让其力量延绵不绝,也更具现实内涵。这才是清明节的真正模样,由内而外,尽情展现。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华夏儿女,所应该践行和兼顾的灵魂属性。

  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蹴鞠、打马球、插柳、射柳、斗鸡和蚕花会等,清明的风俗习俗古今相传,也有各种演变形式在今天的华夏大地尽情绽放,其内核和具体路径都呈现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有着较好的现实引导作用。这样的现实延续与发展,也都浸满了文化的味道、饱含文化的韵味。传统的底蕴得以保存,现代的氛围也浓烈起来,两者的碰撞结合,留下新的文化结晶,也为那些精神气息的延续添砖加瓦。

  现在是文明进步甚至升华的时代,已摒弃了很多旧形式。比如,为了安全和环保,践行不放鞭炮、不烧纸钱的文明追思,还有“鲜花换香纸”、祭祀用品循环使用等,展现出一派文明新气象,进而真正回归到精神文化传承的层面上来。这不仅不是传统的丧失,还会为传统的延续加码,使其更具现代意义,更合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潮流,从而让传统换新颜,在现实中得以重生。

  同时,现在也是“互联网+”的时代,还出现了很多新形式。比如网络祭奠,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代客扫墓”等。这些新形式也引起了广泛热议,但只要能在嘈杂的表象中,归于心诚的底色,真正寄托出相应的情感和真挚内容,那新形式也会留下便捷的底色,并能承载起国人的寄思和希望。

  清明节,守住孝思的内涵,可以慎终追远;清明节,埋下希望的种子,也可以说句快乐。这些都是华夏精神气息的现实展现,也支撑着这股气息,延绵不绝。(王 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入职
隐私保护
薪资透明
信息可靠
手机找工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