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3858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来源:光明日报
平遥古城雪打灯 白英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这首名词描述的是宋代都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夜景。
如今,在京城,元宵节早已没有历史记载中的热闹景象,赏花灯、猜灯谜、跑旱船、舞狮子等活动不见踪影,只剩下吃元宵了。老人们无比惆怅地拾起儿时的记忆,而年轻人,则更醉心于春节后到来的西方情人节。
其实,走进元宵节的各种活动,便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浪漫情怀和传统伦理的感召力,便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于是,很多人便希望元宵节能重现昔日狂欢盛景,成为一个魅力十足的中华传统节日。
神话传说蕴含浪漫情怀
刚刚过去的情人节让年轻人热血沸腾,巧克力、玫瑰花也热销一时,但他们不知道,在他们看来只剩下吃元宵的元宵节,实际上是中国古时的情人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称上元节则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灯,它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与佛教有关。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不同地区还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于是元宵节活动便更加丰富多彩。吃元宵则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汉时智慧名人东方朔为了帮助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与亲人团聚,设计让其在正月十五于宫中煮汤圆,并在街市挂起的彩灯上大书“元宵”二字,前来观灯的亲友见之大呼“元宵”,元宵得见亲友。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有一天听到街上有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认为大不吉,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老百姓不买他的账,“元宵”两字照样在民间流传。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给在封建社会中的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旧时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词的后半段:“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情人相见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京剧大师荀慧生的《元宵谜》也是讲述男女爱情的,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认为的七夕。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这可比如今的网上偷菜更刺激,也更浪漫。
脑筋急转弯取代不了猜灯谜
前一时期,社会上尤其是青年人中流行脑筋急转弯,但它代替不了字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是灯谜之忌。
灯谜主要是利用汉字的各种变化,尤其是一字多义的别解手法而使底面扣合,因而制谜者一定要正确运用汉字,丝毫不能出差错。灯谜猜法则有拆字法,离合法、增补法、减损法、半面法、方位法、参差法、移位法、残缺法、通假法、盈亏法、会意法等多种方法。如会意法:按照字本身所表明的意义,用提供线索的办法制成谜语。如字谜“下是在上边,上是在下边,不是在上边,生就在下边”,谜底是“一”。又如“风平浪静”——宁波等。
离合法:把某个字的形状笔画,或者一部分结构分开,然后又巧妙地组合起来。如“你一半,我一半”谜底“伐”。误会法:利用汉字一字多义,或者特殊形状,故意在词意上设置障碍,使人产生误会。如“指东说西”谜底“诣”。置换法:巧妙地把某字的一部分去掉,而用另一字或另一字的一部分换进去,使之成为一个新字。如:一口吃掉牛尾巴——告。
谜格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创制出来的。它的作用在于对谜底的结构进行新的组合、调整、排列;有的把字音变读,有的把字形分拆,有的将字位调换,使之更严谨、更巧妙地扣合谜面。所谓“格助谜活,格为谜用”,使一些本来不能入谜的题材成为谜材,为制谜者广开了谜路。常用的谜格有秋千格、卷帘格、曹娥格、白头格等几十种。
脑筋急转弯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是指当思维遇到特殊的阻碍时,要很快的离开习惯的思路,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现在泛指一些不能用通常的思路来回答的的智力问答题。脑筋急转弯是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字游戏。它可以开发智力、搞笑并提高想象力。但灯谜不仅是一项饶有趣味的文字游戏,还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更有助于汉字的记忆。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建议将元宵节增补为法定节假日
如今,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反观洋节庆,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却影响日趋扩大,中国传统节日,如何传承与发展,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纵观当下的传统节庆方式,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中国的传统节庆文化表达方式很含蓄,而“洋节日”表达方式则比较外向化,多数都有狂欢活动;二是中国传统节庆不够商业化,稍有商业化也就是春联、粽子、月饼、元宵等,新产品很少被开发,而“洋节日”的商业化却非常彻底,各种节日商品层出不穷,商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成了“洋节日”传播的过程;三是中国传统节庆不够时尚,总是以老面孔示人,而“洋节日”的活动与表现方式总是与时尚结合在一起,非常受年轻人喜欢。
于是,有专家提议,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应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要“让传统时尚起来”,并且要“让传统可以消费”。比如可以把元宵节做成狂欢节,把清明节做成感恩节,把端午节做成亲情节,把立夏做成童趣节,把七夕节做成相亲节,把重阳节做成敬老节,把中秋做成团圆节,把冬至做成年货节等等。而且尽量让游客去参与、体验。比如央视春晚成为年三十晚上的新年俗,广州花市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沉淀,现已俨然成为当地民众过年之“保留节目”,形成了“新民俗文化”的消费及节庆氛围。
那么元宵节应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呢?北京市民刘老先生说,没有元宵节的狂欢,绝不会有人们对元宵节的向往和回忆。有道是:“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元宵节点灯、赏灯的习俗就应保留。此外,猜灯谜也让人难忘。自己虽然不是猜谜高手,但就喜欢那个热闹劲,喜欢那个气氛。猜谜是一种娱乐,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市民龙先生认为,元宵节的活动不能只靠政府部门组织,老百姓也可以通过一些民间组织把它传承下去,比如成立灯谜协会、花灯协会、秧歌协会,有了协会,一些爱好者就会自觉地靠拢过来,这样的效果应该不会错。也有人干脆说,既然大家都很重视这一节日,何不将元宵节也增补为法定节假日,这样对于元宵节文明习俗的传承会更加有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