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1485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随州日报1月初刊发的报道《曾侯乙墓出土天文学文物证实中国2400年前已形成“北斗中心说”》,引起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知名学者彭益林的关注。日前,他与随州文化学者王文虎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越洋网络对话。
彭益林(1949-),美国华盛顿大学知名学者,祖籍湖北随州。师从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赴美前曾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古籍整理、中国天文史料考辨及中国古代神秘主义研究,颇有建树。
彭益林在对话中称,曾侯乙墓的二十八宿图是最早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图文资料,价值很高。彭益林认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似乎是盖天说和浑天说的结合。古代中国人的观念,北辰(即北斗星)和所在的紫垣是“天”的中心,其他区域则是四象二十八宿,以“北辰”为中心的天体是穹形的盖;包括“地”在内的整个宇宙像个鸡蛋,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以“地”为中心的“七曜”(日、月和水、金、火、木、土星)则在天穹运行,这种运动是一年分四季的“闭环”。总之,以地为中心的太阳系(和“日心说”异曲同工)在以北辰为中心的天穹(覆盖)上运行。这样就很好表述了:整个苍穹是“银河系”。中国古代天文学真了不起!另外,太阳系行星几乎都是在一个平面绕着太阳运行,而太阳绕行的银河系,从地球上看居然正是一个30度弧的覆盘形!
王文虎在对话时提出,从中国天文学史史实来看,中古以后的中国天文学虽然有缺陷,但中国人并不是抱残守缺的精神族群。他们在努力修补自己天文学(如历法)的缺陷,路径就是向阿拉伯人学习,后来向西洋人学习(明清时期)。虽然如此,中国人并没有抛弃传统,而是修补,女娲的使命在于“补天”。基于这个史实引申,王文虎说,中国文明发展不是革命式的,而是修补式的,因此在新物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旧物。中国天文学中的“地心说”早于“盖天说”(以斗为中心的二十八宿说)。前者的源头是神话如扶桑、若木,而最早的则是盘古神话。桐柏山是盘古神话的发源地。后者是为修补地心说而发展起来的。当它发展起来后,中国天文学并没有抛弃地心说,而是将二者结合成为一个天圆地方式的整体。曾侯乙衣箱就是表达这个整体的天文学模型。
彭益林表示,希望与湖北随州学者一起探索曾随文化和隋文化,争取出更多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