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8|回复: 0
收起左侧

烘罗、手茏与告娃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6 09: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随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尼玛!“轰罗、手茏及告娃油”都是个什么鬼?
“轰罗”:即烘炉也。一个陶土烧制的小圆盆,上面中心对称一个半圆手柄,盛些无烟耐热的草木炭碎渣,在天寒时烤手脚取暖。
“手茏”:女孩纸自己手工编织的棉线手套套,缺少五根手指部位,只有个方筒状,使手掌部位保暖。
“告娃油”:用沿海浅滩上的蚌壳装上油脂,面部、手掌的皲裂护肤,学名叫哈蜊油
咳咳,在下七老八十,随普发音我滴不中,只好用随州方言写上标题,汗一个。
大过年里,写这帖是嘛意思?春节年会一位美女CEO,送我一双保暖手套,这位梦mèng和那加拿大孟孟有一点一样,都是私企的付董事长财务总监。彼孟孟的结局,宋朝女诗人李清照一首《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由梦mèng手套想到手茏、烘罗及告娃油。
那是六七十年前的农耕时代,天寒地冻,小朋友们穿条破裆裤,破裆裤,小朋友们的标配(含六七岁滴小人人),那时木有发明尿不湿什么,要尿尿拉巴巴两腿一X就OK,裤裆剪开不缝上,方便。当然寒气也方便钻进屁屁。一个个瑟瑟发抖清鼻涕直掉。图:
天寒地冻“轰罗”是必须的。附图的上釉色的烘茏,只有富俗人家享用,一般人家是陶土瓦制,象我这二般穷孩子,只有随机路边“淘”到
别人丢弃的破损烘炉。
蒸熟的红薯扼成糊状,贴上破布条糊在破损处,手柄断裂用废铁丝固定,照样是个取暖烤手的烘茏。只是看样差评。
烘茏有了,木有烘烤燃料么办?
我家的稻香屋在汽车站襄花公路南头,公路上跑的是木炭蒸汽车。图:
这车车靠木炭烧蒸汽做动力,清晨,付驾必须将炉火烧旺,清理的炭渣渣就是我守候一个时辰猎物。
外婆烧火做饭只有四处收捡的枯草败叶,我的烘茏缺火种了,小伙伴都挺有爱心,给个火种我就抱着烘茏那一个吹啊,只吹得灰头土脸,黑鼻子熊猫眼,方吹得茏火旺旺。
这旺旺茏火挺有用场,上课了班上的李黑子、宋秃子……小东关玩伴(那时小东关还是农村种田),从家里偷点黄豆呀什么滴,老师上课我就用这烘茏做“小厨”,私房菜就是用一个大口的铁皮瓶盖盖,揀上十余粒豆豆,在茏火上灸烤分食,上课了你牛逼?嘿嘿,俺这问题学生,老师早伤了装作木看见。
扯犊子,扯吧,你扯的太不着调。家穷的捡破烘茏?外婆捡枯草败叶做饭?都六七岁了还穿破裆裤?
帖子得罗嗦几句,不然还真在扯蛋。
1950年到1953年,这几年还真是俺家比当下贫困户还贫困户。
图:我家的稻草屋
母亲一人在乡下敎书当老师,她那时还是30岁的姐姐(当下网络用语),虽说是政府的人,当时政府的人是供给制,即政府包你个人吃穿后一个月发二块钱津贴(供给制可网搜便知)。这两块钱夠三个儿女和一老妈四口喝稀饭不?
那你父亲呢?我父亲1949年在川军103独立旅少校军医主任,时运不济,内战国军溃败,于川藏边界战俘,在战俘营中政审改造渺无音讯,1953年末才回随州。
年迈的外婆,三寸金莲,一天得一个时辰热水泡她小脚,长长的裹脚布得费劲绕老半天,迈步走路那真是婀娜多姿,如摆动双手也还长袖善舞,你让她去哪儿挣钱养孙子?
一段时间,母亲将她三个儿女带到敎书的学校生活,校址在溠水河中游的老观庙,一座破庙,除了二餐有盐无油饭菜,余下的只有苦。
苦,苦棟,一种树。其树根民间单方可驱腹内寄生虫,我营养不良寄生蛔虫,母亲用苦楝树根熬水让我口服,极苦还药效坑爹,尺许长的蛔虫半截在屁眼外挣扎,哇哇哭叫着让大人扯出来。
大妹的颈项淋巴结肿大,用什么民间验方烧钢针扎,说是老鼠疮吃猫肉可治愈,结果溃烂留下疤痕。
俺姐弟三人穿的衣服,母亲请农户织的白土布,用柳树皮染色,还真绿一块白一块的很新潮。
当桃李杏儿熟了,俺也嘴馋了,姐姐牵手我在树下捡拾落地果,用烂棉絮包起……
唉,说多了都是泪。
寒冬年年过,只到姐妹长到少年,用竹片削两根竹针,棉线织成一个手掌大小圆筒,在开口处用勾针勾织出五个圆洞洞,一付手茏织成,护护手掌,五个指头仍露在外面,手指型状的姐妹织不出来嘛。
就是这样紫东东还怕丢了,用一根长绳两头系上挂脖子。
网搜一图,没这精美,大致象么那么回事。
“告娃油”,商品名叫“哈蜊油”,见附图。这可是那个时代的高级化妆品啊,一般乡镇供销社常缺货。是女生的必备。
这“告娃油”,随县乡土话“告娃”就是蚌的乡音。农耕社会尾期,人们的劳动量猛增,长时间在寒冷中劳作,手脸粗糙皲裂,这告娃油是女生的最爱,如同超市思念水饺大小的一盒告娃油,她是日夜装在上衣口袋里。
少年熊孩子,手脸皲的一道道黑纹,局部裂缝渗血或双手肿的象汽水馍馍,贫困户唯一只能无视。
穷人挣钱不易,农耕几块薄地靠天收,用什么去换现金?那时农产品价钱特贱,一只鸡蛋2分钱,逢邻近集市还得走十里八里,不知有人出钱要不。五只鸡蛋一毛钱换一小盒告娃油,心痛。
水饺大小的蚌壳告娃油可是从几千里外的上海,经船运人挑驴驼才到乡镇,一毛钱不贵嘛。
要知道六七十年前的新中国,第一版发行的人民币最大靣额是圆,一圆。角票分票可是市场流通的主币呵,当时流行一句段子,说一个人吝啬一毛不拔:把一分钱当他的眼睛仔仔。可见当时一分钱的币值。
尺余长的炸油条:2分
一个鸡蛋:2分
一个馒头或一个汽水馍:2分
泡泡青、白菜罗卜:一斤2分左右
去诊所拿个头痛脑热药也只是个几分几毛……
呵呵,笔记本系统显示2000余字了,这帖发上App低头族又得滑屏,如你想看更多在下原创文章,可关注俺的微信公众号:《随州民间往事》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烘罗、手茏与告娃油哈蜊,外婆,烘炉,供给制,天寒

烘罗、手茏与告娃油哈蜊,外婆,烘炉,供给制,天寒

烘罗、手茏与告娃油哈蜊,外婆,烘炉,供给制,天寒

烘罗、手茏与告娃油哈蜊,外婆,烘炉,供给制,天寒

烘罗、手茏与告娃油哈蜊,外婆,烘炉,供给制,天寒

烘罗、手茏与告娃油哈蜊,外婆,烘炉,供给制,天寒

烘罗、手茏与告娃油哈蜊,外婆,烘炉,供给制,天寒

烘罗、手茏与告娃油哈蜊,外婆,烘炉,供给制,天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入职
隐私保护
薪资透明
信息可靠
手机找工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