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的随州市随县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叫《安居》,安居镇在过去被誉为随州的小汉口,是随南地区当时规模最大的水运物流周转中心,通过涢水府河流域直达汉口。 数百年过去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的迁移,当年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街容颜还依稀存在,曾经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南山人后裔 ,依旧在这里繁衍,生活得很好。 从今天起我们将用镜头陆续为朋友们展现随县安居平民老百姓如今的生活现状,希望友友们多多支持! 随县安居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安居镇距县城20千米,距随州市城区15千米。涢、溠二水在镇区交汇。初称柳林笆,以产黄金蜜枣著称。明成化年间成集,取“安居乐业”之意命名为安贵城,后更名为安居。据清同治八年(1869年)《随州志》(作者文龄、史策先)载:因“宋时此地建有长庆寺,自宋历元、明为兵火所不到,人以长庆为福地”,来此附籍者日增,取“相安而居”命名,故名。
安居历史悠久。西周初年,这里曾是古鄂(噩)国的都城所在地,西周至战国早期为随(曾)国之都城。后屡毁屡建,明成化年间已成集,极盛时有“九街十八巷”,铺面560间,庙宇教堂20多处,多毁于1938年。今安居镇南老街明清建筑群“九街十八巷”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北王家楼村为鄂国古都遗址及镇区东北羊子山是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群,安居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居老街
街为东西向,长1.5千米。街道两边有266间民居建筑(前店后住)保存较好,系砖木结构,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少部分为近代)。面积14公顷。大多青瓦白墙,翅角飞檐,依稀可看见当年的繁荣。有资料表明,九街是新街、横街、丁字街、五彩街、五显街、笆头街、太平街、文昌街、后街;十八巷是严家巷、李家巷、小北门巷、纪家巷、郭家巷、皮家巷、马家巷、白氏巷、丁家巷、清凉巷、窄巷、扬叉巷、曾家巷、宽巷、上褚家巷、下褚家巷、太平巷、文昌巷。最具特色的要数“上门楼”(安居街三楼之一,西有上门楼,中间有过街楼,东有下门楼。已毁)和“香云寺”(今名“安心禅寺”)。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亟待整修。
安居遗址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安居古城遗址
位于安居镇王楼村。该城址建于西周,废弃于汉代。分大小两层,大城方圆约2.5平方千米,小城呈长方形,南北约190米,东西宽170米,城墙东、北、西三面保存较好,墙基宽约10米。四周有护城河遗址,护城河距城墙510米,宽约10米。北面现地表2米以下亦发现护城壕淤泥,距内城西北方向1千米处发现有多处夯土,判断为外城基址。表明这里是湖北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
2.羊子山古墓群
位于安居镇羊子山,距老街约1千米。是西周时期的古墓群。2007年11月,随县安居镇杨泗山4号墓出土了鼎、簋、盘、提梁卣、尊、觯、盉、甗、爵、方彝等27件青铜器(兽面纹鼎、噩方彝等),14件青铜器上面带有铭文。早在1958年,羊子山出土了噩侯的一簋一尊,现藏上海博物馆。1975年,安居羊子山出土了一件铭为“噩侯弟厂季觯”的青铜器。1976年,羊子山出土一件噩侯的青铜单鋬尊。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以西伯昌、九(音鬼)侯、鄂侯为三公。”后纣王无道,九侯、鄂侯被杀,西伯昌被关,鄂族从黄河流域迁到了南方随州安居境内。随后,武王灭纣,建立周朝。鄂族人经营着广大的南方,并与周王室保持着宗主关系。再后来鄂率领淮夷反周,侵伐周之南国、东国,从而被周夷王调兵遣将一举攻下鄂都,生俘鄂君驭方,招至灭国之灾。据《鄂侯驭方鼎》、《禹鼎》(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铭文载,噩侯驭方率夷人反周,井叔禹擒获驭方。在周王朝军队打击下,噩国族人部分北迁至河南南阳,再迁至湖北鄂王城(今属湖北大冶),前840年灭于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