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6|回复: 0
收起左侧

【独立思考】随州满街襄阳牛杂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1 19: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随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6-7-11 07:50 编辑

【独立思考】随州满街襄阳牛杂面
我家一楼营业的襄阳牛杂面小店,正对门又新开了一家襄阳牛杂面馆。(见附图)。
近两天开业迎客,买一送一,人流涌动排起长队。
老俗话:“同行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在下到无如此这般的“阴喑心理”,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生意在于人去做嘛是不是?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所作《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成功与失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写此帖的立意是:“独立去思考为什么随州满街都在卖襄阳牛杂面?历史尘烟中的随州乡土特色小吃,现今何处有?”
先理理思路恶补下襄阳牛杂面前世今生。
网搜襄阳牛杂面历史还真费力,先去百度、360,两家头页都是广告要你去加盟。后用维基百科才搜到简介:“牛杂面的发源时间为1970年代末期,聚居于襄阳市樊城区友谊街附近的回民多贩卖牛肉,唯牛油会大量剩余。部分贩卖者将本地人早餐喜食的碱面与香辣醇厚的风味结合,在精心制作面条汤底卤水的基础上,加入预先熬制的香辣牛油,便形成了牛杂面的雏形,牛油面。随着时间推移,炖煮入味的牛杂成为了这道小吃的主配料,牛杂面便正式成型。”
这家中立的百科全书,透出一个重要信息,襄阳牛杂面为什么从1979年四十多年后会这么火?火透了炎帝神农故里,火透了神韵随州!
我只有继续去独立思考……
近读随县网小编一帖重磅!随州将花近10亿打造这样一个国家级公园......
大随国投十个亿、占地687公顷,设置可控喷雾和微气动装置,增加林下负离子浓度,什么雾霾,什么PM统统去见鬼吧~~
大随国牛、牛逼烘烘。
眼下的我这条老草民,我只想吸历史尘埃。我亲历亲见亲吃过几百年前就流芳市场的随州乡土特色小吃。
在下曾在网上浏览一文,一位民国遗老,逃亡于台岛。在他耄耋之年,发表小文于“台北日报”。讲述故乡随州的特色小吃“鳝鱼汤”和“罐娃(儿)肉”。那种没齿难忘的家乡舌尖上记忆,
将伴他去永恒的天堂。(注:当时未收藏原文,印象中是随州人发上网的台湾报纸影印件。)
罐娃肉(随州腔)还是罐儿肉(随普),暂不考证。现手头上有本国家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襄樊土特名产与风味小吃》一书。全书没收录“襄阳牛杂面”半个字,反而在55页介绍了《香飘随州城罐儿肉》(详见附图)。
“鳝鱼汤”手头无资料可考。六十年前,我一位中年街坊马老二(待脱单),面貌特征是个“酒糟鼻”(当时一种皮肤病,鼻子头常年红痛)。别小看这酒糟鼻,做得一手好“鳝鱼汤”,常年在大南门的青城洞洞里摆“汤挑”。一根扁担,一头挑一小方桌两条小木条凳,一头挑一陶瓦灶,加几块松柴,小火煲温生铁锅中的“鳝鱼汤”。五分钱盛满满一土陶碗。与他为邻的有卖油炸丫丫粑粑的、有卖锅盔的、有卖刀削馍的……这芸芸众生,引车卖浆,夜以待旦。
那时一碗鳝鱼汤五分钱,当下买高层电梯房一平方米的100000之一(十万分之一);但那时五分钱,能暖和一位夜行山路进城卖柴人的身。
那时的鳝鱼汤,不是眼下街头过早的一次性杯装的一元粉条水,也不是赵丽蓉小品中的所喟“宫庭菜”,正如她小品写的四个字:“货真价实”。
正宗民间“鳝鱼汤”的关键用料是“荆姜水”(先保密)和“洗面筋”,配以黄花、木耳、卤面筋、蛋丝、肥瘦肉丝、胡交……勾以面筋水芡。
汤汁微浓醇厚,形似鳝鱼体液,故名“鳝鱼汤”。农耕时代油脂严重匮泛,没人去吃鳝鱼。农夫打田沟掘出的鳝鱼都扔在田梗上暴晒至死,其腐而不臭真怪异。
罐儿肉,我的记忆是拆除随县青城大南门,在1957年未。当时全国大跃进,规划是建一条共产主义康庄大道。大道中间是花园,两旁并列开汽车。还能落飞机。 反右运动后的工程施工,没有今天农民工去要工钱,都自代口粮,日以继夜。折除的古城墙大青砖,俗称三六九,即三寸厚六寸宽九寸长。一口这样砖重近十斤,砖面上刻印着道光或同治朝年号及工匠和监制人姓名。好多好多这样的城墙砖流失的无影无踪。大量的破碎砖头,丢弃在泥土中。 我和一位学友饶品才,合作拣这些碎砖,挑到几百米外修建中的中药材仓库卖给工地。每斤四厘。 一天下来,到也有个一元八毛。
这位学友铙君,他爷爷在上南关街卖罐儿肉,一种随州古老土特产小吃,店面在上南关一人巷,俗称“屎道子”正对门。一间平瓦房口面。今军翔前广场公汽点左近。饶老头做的罐儿肉,选用猪后座加进多种调味料,半成品后分盛在一个个陶土小瓦罐里,用文火慢慢燉制,八成熟后,将好多罐儿肉里外三层堆码起来,置于一个平面泥土火炉上,中间用炭火煲温,一罐罐汤面微微浮动,淳香的肉味混合罗卜、青笋、干扁豆等时蔬清香,洋溢着半条街。时尔,有罐儿肉汤溢出,油烟炭火映衬着饶爷微胖忙乱身形。两张小木桌坐滿市井百姓,二两大麦酒,一块火烧馍馍,消费不过三五毛人民币,酒足饭饱,面红腹胀,罐儿肉让人宠辱皆忘。
在我的历史记忆里还有好多随州特色小吃堙灭在历史长河。
有一种面,农村来客了赶碗“芝麻叶”,县城饭店也有叫“片汤”的。用一长木质赶面仗,在厨案上赶成大块匀称面皮,刀切芝麻叶大小菱型,配以时蔬,上盖几块炸三鲜、或几片五花肉、或卧上三粒荷包蛋。上品加上黄花木耳及菜芯……
回看上述几件随州特色小吃,都有几百年历史沉淀。都可甩那四十年的襄阳牛杂面十条街。
此帖所述随州特色小吃,仅是个人井蛙之见,历史厚重的随州,各种特色小吃制作,高手隐于民间。
襄阳的成功之道,关键问题是无形市场和有形的一方水土上人,共同选择了襄阳牛杂面……
真象360和百度说的:“襄阳牛杂面最讲究的是:一是味香,二是味厚,三是有回味。汤要好喝、牛杂要好吃。配料下粉面熬红油、牛杂。襄阳牛杂面最大的机密是中药卤包,最为关键的是汤。”是这样吗?谁吃过谁知道。
一个中药卤包,让襄阳牛杂面占据随州过早市场,事情不是这么简单。这背后有很多故事。
我在网上浏览过襄阳牛杂面发展历程文章。80年代改开后,先是樊城友谊街早点店用低廉牛油入面,那时,襄樊人过早基本是清汤面条单一样,邻近几大工厂工人喜油水肥厚面条,低廉的牛油用五香和猛辣去除异昧,店家浇上一大勺成本甚微。接下来将原低价牛肠(注意!不是牛百页、牛肚),而是将牛肠称为牛杂,加中药香料加烈辣入面。一时,低廉的牛油牛肠与碱面与香辣醇厚的风味结合,面价所涨甚低,大受普通民众欢迎。
到此高手登场,各种传媒广为张扬,市府跟进,将牛杂面定为襄樊“市吃”,去襄樊不吃牛杂面乃人生一憾……
国内还有一例:20世纪90年代,沙县为解决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增收难题,把小吃制作的传统工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破解了"三农"难题,并以此带动沙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及专家的肯定与支持。
独立思考到此,在下一介草民,存活日少了。只要有口游气,处江湖之远,还存忧国忧民之心。
泱泱大随,炎帝神农故里,神韵车城。有十亿去建森林公园,你拿出百分之一,先借给回乡大学生创业,到市场上去磨劢主打随州特色小吃,有襄阳和沙县做榜样,炎帝神农故里人难道都是脑残?
先做市场小试,主打一店成熟后复制一店,继续提炼特色小吃与时代融合,将市场认可的小吃,推向乡亲办夫妻店模式。走向全国。用加盟费收入偿还借建森林公园百分之一旧帐……
附注:此帖结尾两小节,纯是多余的话。
复制【襄阳和沙县模式】,把小吃制作的传统工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是网上说说那么轻松。专家市场论证、风险评估、可行性分析,领导审定……
好了,就此打住。明天发帖:【口述历史】(第8节)滨河水上乐园裸咏。打个广告先。
拜拜。










补充内容 (2016-7-11 18:41):
本帖最后由 云起风生 于 2016-7-11 17:26 编辑
我只有呵呵!下世再见!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入职
隐私保护
薪资透明
信息可靠
手机找工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