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大宗祠与随县炎帝
这里林木浓郁,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可耕地比比皆是。赖氏在此边陲村落聚... 在桴源上游二里许,岸边有温泉,日夜喷发串珠般的气泡,腾腾热气,故名热水。距温泉... 黄帝裔系古赖国故地置此。
江西宁都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县份,始建于三国嘉禾五年。现有450多个姓氏,据谱牒记载,其中有130多个客家姓,客家先民迁入的年代最早为西晋初,大部分在唐宋时期。这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中,绝无仅有的知名纯客县。该县有一批功底扎实、辛勤耕耘的客家研究专家学者,近几年出版了《早期客家摇篮——宁都》、《孙中山客家始祖在宁都》、《宁都客家姓氏综观》、《赣闽粤台丘氏溯源》、《易堂九子年谱》、《宁都方言志略》、《宁都史话》、《易堂正气录》等有关客家著作。现在又将《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一书付梓印刷。这些著作是客家研究的喜人成果。劳格文博士多次到宁都考察,并仔细阅读和研究了这些成果,十分欣赏,认为宁都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确立了在客家发展史中的显著地位,对客家民系的成长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劳格文遂写下:“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不虚传”的题词。
承刘劲峰先生辱请,再经邱常松先生每隔三几天便来长途电话催促,委我写序,经不起他们的热诚感动,只好硬著头皮写下此序。
我的最大踌躇是因为我对赖氏始源的研究是门外汉,不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可是这十多年来推动客家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我确切了解,在劳格文博士深入田园调查的研究工作下,他的确建立起一支能做事、又认真、更硬颈的研究团队,他们遍及粤东、闽西与赣南。在赣南的研究人员便是刘劲峰、罗勇、邱常松等。其中一个田园调查重点便是宁都。而宁都的最大的收获便是谱牒的发掘。据劳格文博士告知,现在在赣南宁都等县发现的谱牒非常可观,而且历史久远,都是原始性的文件,是有好几千件个案。统计数字之多,学术价值之大,不仅破了中国历史,同时也是世界同类研究所未见,其中工作做得最具体、深入、完整的要推宁都。记得我在2001年10月岭南大学族群与华人经济研究部为“宁都谱牒展"在香港展出开幕仪式上指出:三十年代罗香林教授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客家五次大迁移的著作,首次很有系统而又客观地勾划出客家先民由中原南迁后历经将近七百年,定居在闽粤赣三角山区后,仍就不断远播遍及整个中国西南各省和海外。这个历史事实的考证完全得力于劳格文率领其工作团队所收获的巨大数量。若将这些收获加以更深入而全面去考察,学术上的收获当更加以倍数计。
姓氏在全球族群都有类似中国的做法,主要功能是家族联络的标志,但能够像中国人那种持之有恒的却少之又少。而在中国众多民系中,时至今天以方言群来分类,却要推客家民系最能坚持延续他们的谱牒工作,这个事实可以从劳格文博士的工作收获得到证明。
在达尔文及其它人类学家的巨大科学发现中,证明到越是高级的动物,便越能规避血缘近亲交配,人类更是如此。但在人类聚族而居的久远历史发展中,要实实在在做到不近亲结婚,却难之又难。可是在国际客家学会筹组的数次研讨会中,曾有学者将一个客家姓氏经历超过l 50年
的婚姻加以分析,发觉同姓联姻的没发生过。甚至与另一姓通婚的也不曾超过三个个案。由此可见,客家族群对于规避同姓联姻是多么坚持。这既是他们的文化,也是他们对遗传学的科学认识。他们深知近亲联姻会导致人的素质的低降。由此可见对于姓氏的研究,不但有文化的价值,同时也有科学的价值。近代科学家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它灵长类的结亲状况,希望从中了解他们的进化历史,但对于人的同样研究却乏善可陈,我想若果我们的客家研究能针对姓氏既作为客家发展源流历史的进程来探究,又当作人类结亲的建制来研究,从中去窥探一个族群的进化素质,从而把客家学提升到世界人类科学研究的水平,这将是颇具学术价值的一个瑰宝,愿我客家学研究的同仁共勉之,是以为序。
(写于香港新界加州花园)
※郑赤琰:国际客家学会会长,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秘书长,澳门客家崇正总会常务副会长;历任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教授及“族群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部”主任,1975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郑博士是国际著名政论家和客家研究学者,出版发表过大量颇有影响的著作论文。
序
刘劲峰
很早就听说宁都赖氏是客家族群中最早的姓氏之一。记得许多年以前,余读到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一代宗师罗香林先生所著的《客家研究导论》及客家先贤赖际熙编著的《崇正同人系谱》,里面曾以较多的篇幅谈到客家赖氏的源流,称:赖氏系出春秋时有赖国,其后遂以国为氏……遇子匡显于义熙时,见晋室凌夷,遂告归。其子硕,字仲方,晋末丁世变,避居南康,寻迁揭阳赤竹坪家焉。揭阳后改虔化,今江西宁都也。自仲方传十一世朗之子毙,宋初流寓福建上杭之古田。毙之曾孙朝美举进士,迁永定。朝美之子孙复分居闽粤各州郡(有的后来又分迁到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之后,为从事客家传统社会的专题研究,余曾到过赣南的许多个乡村,并在龙南杨村、石城秋溪、安远圩岗、上犹五指峰等地接触到许多赖姓人,他们也都一个个捧出老家谱,声称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西宁都。为什么这么多的客家赖姓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认定他们的祖源在宁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赖姓的先辈们又如何会从宁都这么个看来并不十分起眼的县份流徙到闽粤各地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吾的心头。如今看了由宁都客家联谊会编著的《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才恍然大悟,原来,宁都正处于地形相对封闭、生产生活资源相对富庶的客家大本营——赣闽粤边的大门口。早在晋代,赖氏的先祖赖忠诚、赖仲方为躲避战乱,便几度率先进入了这块有地可耕的乱世乐土。之后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生殖繁衍,赖姓的人口越增越多。为了开辟新的天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其子孙逐渐告别故土,并播迁到了闽粤及海外各地,这也就并不奇怪了。
其买,仅仅从血统上去追寻世界各地的客家赖姓人是否一定都出自赖忠诚、赖仲方一脉,余以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就象所有的中国人都认定自己是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所有的客家人都认同自己的祖先都来自中原一样。这实际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且这种认同是
经过数以千百年的孕育,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然而然地成长出来的。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亲情与乡情关系(不管这种关系是模拟的还是非模拟的),有了坚而不摧的族群凝聚力。凭着这种亲情、乡情关系与象磐石一样坚固的族群凝聚力,人与人之间就有了一种相互协作、团结互助的力量,以支持社会中的每个成员能在各种复杂而艰苦的生存条件下茁壮地成长、壮大,并由此维护了国家的永久统一,社会的长治久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
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宁都县的党政领导及学界同仁非常懂得文化的魅力及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他们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把弘扬客家优秀文化当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拟选取本县中历史较长、在客家地区影响较大的若干姓氏的源流进行深入的研讨,以期把宁都的客家人与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联系到一起,实现“让宁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宁都”,从而有效地促进宁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大发展的目的。宁都党政领导及学界同仁的这种想法与做法令人十分敬佩。
二00二年九月底,余陪同世界著名汉学家、法国远东学院劳格文博士来宁都进行客家传统村落的考察。期间,宁都县客家联谊会会长宁永红先生、副会长赖国芳先生将他们已编好的《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示余,并嘱序之。余虽不才,但有感于家乡领导及学界同仁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故不揣浅陋,书以数言,以志其贤。是为序。
(2002年10月10日于福建厦门)
※刘劲峰:江西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赣南文物考古和客家研究学者,宁都县客家联谊会顾问。参与劳格文博士主持的研究课题颇有成就,出版发表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的有关专著。
(宁都赖氏)第一章 源流衍播篇 (
一、引言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是一个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人数最多的民系。对客家的研究,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历史与现实意义都很大。本专著讲述的是客家民系中最早的客家姓氏究竟为何姓?要弄清这一问题,先要了解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迁徙源流轨迹,全面探究客家民系大本营中主要纯客县的各姓迁居的年代。我们广泛收集了赣闽粤一些纯客县有关姓氏的专著、论文、谱牒等,进行研究,展开分析,深人稽考,全面比较,实事求是,防止杜撰和主观臆断,以翔实史料为依据,使人们确信客家第一姓非宁都赖氏莫属。
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客家?这是学术界几代人共同努力,试图获得共识和以期解决的问题。也是自客家人崛起于世之后,世人共同瞩目和关心的问题。
长期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对客家的界定众说纷纭,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创见,在学术界卓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对客家研究推出了有理有据,层次较高的成果。在此,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客家历史源流,并且取得瞩目成绩的一代宗师罗香林教授。他是广东兴宁客家人(1906—1978年),字兀一,号乙堂。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广东文理学院院长、香港东方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香港大学终身教授。他潜心研究客家,出版了一系列客家问题理论专著。1931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国父家史源流考》、《客家源流考》等一批论著,尤其是前者,被学术界公认为了解和研究客家问题必读的经典性著作。该书共九章,计25万字,集中系统地论述了客家源流、客家分布及其自然环境等问题。他对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不仅集前人的研究之大成,而且作出了开创性的建树,提出了关于客家源流“五次大迁徙”的结论。作为客家人,要了解客家源流历史,罗香林的论述是有必要仔细阅读的。现择要介绍如下:
古中原地区(包括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辽阔地xL)的汉民,第一次以受西晋末五胡乱华所引起,主要起于战乱。永嘉以后,中原避难的汉族人,向南播迁,远者已达江西的中部、南部。故自东晋至隋唐,可说是客家先民自北南迁的第一时期。此间客家先民从中原渐次南迁进人赣中赣南地域。
第二次是上一次逃难后的客家先民居地,乃是黄巢起义时期的要冲,为着求安,于是他们只好再向别的地方奔避而去。当时全国云扰,民无宁居,惟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东部、北部,侥幸未受巢乱,比较堪称乐土,这就是赣闽粤三省边区,是以赣南为中原南迁汉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唐末五代及两宋之交有许多南迁汉人多由赣南迁入闽西及粤东、粤北地区。
第三次是不久又遇元人的入侵,宋高宗南渡,客民迫于外患,不得不再次迁移,或者辗转逃人广东、福建两省边区,或者奋起勤王,随从帝驾,战死于广东南部的冈州或珠江三角洲的崖门,而其结果,前面的客家人疲于奔波,背井离乡,择居深山老林;或隐姓埋名,徙居异地。则成为客家第三次的迁移运动。
第四次明末清初,受满州人南下影响,客家人再迁粤中及滨海地区及台、桂、湘、川、云等地,也有部分返迁赣南。
第五次是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之后,导致客民再次迁移,一部分已向海外南洋各国各地迁徙,使客家走向世界。
罗香林的以上大迁徙论点,是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背景和轨迹。然而,各个朝代因种种原因(如战乱灾荒、经商作艺、逃避徭役、官职迁调、移民屯田等)零散、小规模迁徙却从未间断。不仅限于这五次大规模迁徙。学术界对客家概念有不同表述,在此恕不一一介绍。现仅介绍一些权威辞典工具书对“客家”词目的诠释,因为这些释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集体论证研究的成果,且多年沿续推介给读者,可谓是集体研究的结晶。
《辞源》(商务印书馆,2002年修订本):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北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于粤、湘、赣、闽等省交界地区,尤以粤省为多,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缩印本):是汉族的支系。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到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到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混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通称。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指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l 3世纪初(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在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
《辞源》、《辞海》对“客家”词目的释文较具概括性和权威性。结合资深专家学者的论述,可以归纳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个历史的过程,就客家先民开始南迁(不是成批迁徙)应在汉末晋初,历六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到北宋末南宋中十二世纪中叶完颜亮南侵结束而最后完成。其间经过的孕育、成熟、发展三个阶段分别为六朝至唐末、五代十国至北宋、北宋末至宋元之交、元末至明清,大体空间均在当代客家人的聚居区,即今之赣州地区、龙岩地区及三明市的部分县,梅州市及韶关市、惠州市的部分县或日赣闽粤三三角地带。但每一时期在各地的发展又呈不平衡状态,大体言之可概括为孕育于赣南,成熟于闽西,发展于粤东。按照《辞源》、《辞海》的界定,客家民系的先民必须是汉末至晋代以后南迁并定居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者。然而,在三省纯客县中有的认为广东龙川县的赵佗应属客家民系最早的客家先民;又有的认为江西兴国县的“木客”,是赣南最早的客家先民。此一说法是否符合客家民系发展历史的时间界定和史实呢?
赵佗是秦始皇使尉屠睢率兵平越,被越人打败,尉屠睢被越人所杀,之后,命赵佗挂郡尉官衔率戍卒驻守五岭,平定南越,论功行赏,委任赵佗为龙川县令。现广东龙川县有赵佗衍传后裔。赵姓和一批戍卒在秦时足以征服、拓荒者身份到龙川一带,是以统治者的身份被官方安排定居下来,他们无法自由选择居处,只能听命于他人的安置,不能集中居住于一地,保持村寨的白成系统。加之人少,分散于土著村落,甚至家族。这样,他们难以同化土著,而是被土著同化。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早已指出:“秦汉戍卒与客家无直接关系"。赣南师院谢万陆教授说:“我们遂认为秦汉时南迁的汉人,定居于赣闽粤边三角地区,但不能称为‘客家’,只不过由于他们本就为汉族,受土著同化后其族性仍与客家相近,因此最先受到客家的影口向,乃至再同化。”其时间界限与权威工具书所界定的年代也不相符。中央党校叶杨教授在论文《秦戍卒守五岭与客家渊源的剖析》(刊载于《客从何来》论文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明确指出:秦戍卒与客家无缘,不能算客家民系的最早客家先民。
再就是所谓的“木客“。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初,曾将六国的降卒编为役徒,用以修筑阿房宫等苦差,其中一部分派往南方伐木,有一些进人江西雩山山脉复地。上洛山(今兴国县境内)就是其中的一个点。由于代远年湮,木客是否确实,既无确凿的史料可证,也无传衍的后裔可寻。究竟木客留在上洛山或雩山山脉何地?现是什么姓氏人?居住在哪个村庄?均缈若烟云。不少专家学者在报刊发表论文,对木客是否真有其事,千里迢迢来到偏僻荒凉的土著区,斫树运往黄河流域建阿房宫,表示怀疑。可是传说却真有木客一说,且北宋《太平寰宇记》曾有此记载,苏轼的诗《虔州八境台》之“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亦提及木客。我们对木客且不作子虚乌有的论断。就算秦代真有木客在兴国上洛山伐木,也只能是斯时有北来汉人人赣。之后找不到这部分人的后裔,说明早已被当地土著人同化,或迁徙他方,现在连影子都找不到,木客便不能说成是客家民系中最早的客家先民或最早的客家人。对于秦代南迁的汉民,资深专家学者(如罗香林、黄火兴、黄钰钊、丘菊贤、许怀林、李逢蕊、谢万陆、叶杨等),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这部分人不是客家先民。
那么,究竟哪个姓是最早的客家姓氏呢?
我们从各种渠道查阅_r赣闽粤等省纯客县到目前为止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姓氏专著和部分方志、族谱,将现有分布在这个大本营地域的姓氏之迁入年代(未包括曾徙居,后又迁往他处)梳理摘录如下。这是现有文字记载的资料。
江西省赣南地区:
《客家学概论》(谢万陆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 995年8月出版):该书第三章第三节载,早期来兴国并成望姓的以刘、钟、谢为最。据吴任臣《十国春秋·黄载传》:黄载“就学于庐山,师事虔人刘元亨,精究经史,能文章。”刘元亨为兴国人,也就是说,五代十国时兴国有刘姓。钟姓,于南朝侯景之乱时迁人;谢姓,于唐僖宗时迁入。兴国最早的客家是南朝的钟姓。 《瑞金客家风情录》 (钟蔚伦著,内部出版,1 997年赣内出赣地字第02 1号):瑞金目前的9个著姓、较著姓迁瑞的年代:刘姓有44族,在北宋、南宋和明代迁入,现有人口64958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姓;钟姓,现有57626人,是全县第二大姓,最早一支于南宋中期,从兴国迁入;杨姓,现有4 1 3 1 9人,全县第三大姓,有1 8支,最早的于南宋迁入;陈姓,有4 1支,最早迁人的是万公于南宋景定间迁入;谢姓,南宋绍定间迁入;赖姓,唐天佑二年(905年)迁人;李姓,南宋孝宗年间迁入;朱姓,南宋时期迁人;邹姓,北宋仁宋庆历问迁入。另据瑞金县家谱资料,较早迁入的有周姓,《周老居士邦道纪念册》载,龙颈周氏于北宋天禧间迁入;曾姓,《瑞金曾氏首届联修族谱载》,叶坪曾氏南宋淳十二年(:1242年)迁入,现有12000多人。瑞金最早的客家是唐天佑迁入的赖姓。
《于都县地名志》(于都县地名委员会1 985年内部出版):曾氏唐初迁入,已传60代;谢氏于唐初迁入,已传56代;陈氏于唐初迁入,已传54代。唐末迁入的还有刘姓、蔡姓、谭姓、庄姓。其他各姓大都于宋至明代迁人。于都最早的客家是唐初迁入的曾姓。]
《石城客家姓氏》(朱祖振著,石城县志办1995年内部出版):该书对石城现有83个姓氏的源流作了翔实考证,得出石城最早迁居的是东晋义熙八年(41 2年)郑姓,还有同时迁入的吴姓。又据谢万陆《客家学概论》中“客家民系孕育于赣南”记载,至隋,有余、傅二姓迁入建村;至五代时期,先后人境的计有赖、胡、温、许、杜、廖、花、杨、邬、洪、汤、金、联、雷、蓝、罗、朱、王、毕、龚、熊、高等20余姓。宋代迁入的有20多姓。石城最早的客家是东晋义熙迁入的郑姓。(该县南唐保大十二年建县,此前是宁都县的一个场)
《宁都姓氏人口综观》(邱常松著,江西科技出版衬1994年出版):该书记载了宁都(含石城场)450多个姓氏的迁居年代和人口分布(到村委会)。其中含120多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南朝之前的4个(赖、郑、钟、吴)、唐代30个、后唐至宋代7个、元明清代70余个。宁都最早的客家是晋初迁入的赖姓。
福建省闽西地区:
《宁化客家姓氏源流》(余兆迁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该书记载了宁化:121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隋代1个、唐代8个、后唐l8个、北宋29个、南宋35个、元代1 8个、明代11个。宁化最早的客家是隋代迁人的巫姓。
《上杭客家姓氏源流汇考》(上杭客家联谊会内部出版,2000年岩新出内书第203号):该书记载了上杭30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宋代25个、元代5个。上杭最早的客家是北宋迁入的郭姓。
《长汀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3年出版):该书记载了长汀110多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唐代1个、北宋3 1个、南宋38个、元代25个、明清代20个。长汀最早的客家是唐代迁入的刘姓。
《武平客家来自何时》(林富保文,载《客从何来》论文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该文记载了武平86个姓氏的迁入年代,计后唐1个、宋代l 7个、元代22个、明代40个、清代6个。武平最早的客家是后唐迁入的何姓。
广东省粤东地区:
《客家姓氏渊源》 (梅州市地方志办、客联会编,1989年内部出版第一集,1993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集):二集共记载了梅州地区68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后唐2个、北宋2个、南宋19个、元代28个、明代l5个、清代2个。梅州最早的客家是后唐迁入的杨姓。
《兴宁客家人的根在哪里》(王淦文撰,载《客从何来》论文集):该文El:“客家人是兴宁人的主体,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五代十国,大多数是在南宋和元明时期迁入,其中以明朝为最多。”兴宁最早的客家是五代十国时迁入的杨姓。
《蕉岭姓氏源流》(蕉岭地方志办,1994年内部出版):该书记载了蕉岭33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宋代5个、元代19个、明代9个。蕉岭最早的客家是北宋时迁入的钟姓。
《五华客家源流及其居民族属演变》(廖炳贤、黄振耀文,载《客从何来》论文集):该文日:“从迁入五华的时间来说,据各姓族谱记载:于宋代迁入的有古、陈、邹、周、黄等姓。其余姓氏多于元末明初或明中期先后入粤,多处试居后移至五华定居的。"五华最早的客家是南宋初迁入的古姓。
《大埔-R--~氏录》(黄志环编,大埔县地方志丛书,2001年8月内部出版,埔新字第063号):该书记载了大埔县100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宋代1O个、元代29个、明代50个、清代11个。大埔最早的客家是北宋淳化间迁入的古姓。
下面是客家大本营主要纯客县的建县时间:
《客家风华》 (广东省经济出版社,1997年出版):“附录六:闽粤赣边区各县建置时间表”所载,赣南地区:于都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建;赣县,汉朝(前206-220)建;兴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南康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宁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闽西地区:宁化县,唐开元十三年(725)建;长汀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建;上杭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建;武平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建。粤东地区:兴宁县,东晋咸和六年(33 1)建;大埔县,东晋义熙九年(413)建;梅县,南齐(4,79--一502)建;五华县,北宋熙宁四年(1071)建”。
以上所收录赣闽粤14个纯客县的姓氏专著或方志、论文等资料,虽不是所有纯客县,但基本囊括了三省较早建置的县份。从建县的年代来看,赣南有5个县在三国前建县,有3个县在南北朝和唐代建县。闽西仅有2个县在唐代建县。粤东有2个县在东晋建县,1个县在南齐建县。赣南于三国前建县有5个,这是闽西和粤东无法相比的。而从客家姓氏迁入的年代来看,赣南也远远早于粤东和闽西。这充分说明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进程先赣南,再闽西,后粤东的观点是正确的。愈来愈多的中外客家研究专家学者认为,赣南是客家先民最早的聚居地区,宁都则是赣南地区乃至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中最早、最多客家人迁居的县份,粗略统计全县有30多个姓氏于唐代末之前在此扎根定居,全县1 30多个客家姓氏中,唐宋时期的“老客"就有40多个,而且一直世居至今,代代相传。这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所属纯客县中绝无仅有的。国际著名的客家研究资深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法国高等实验学院博士生导师劳格文先生,于最近几年连续数次到宁都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在2001年7月11日,由衷赞叹并亲笔题词:“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不虚传"。就单个姓氏来看,赖忠诚迁入宁都的年代是晋代初,不仅居宁都、赣南之先,而且闽西、粤东亦没有比该姓先迁入之客家姓。前面已述,各县的客家姓氏迁入的年代是以现有的文字资料为依据的,这些姓氏徙居各县,且一直定居于斯,传代世系彰彰可考,并不是像有的姓氏早年迁入,过一段时间又匆匆迁往别地,在原居地没有留下后裔可寻。有的则被当地土著同化。这就是为何在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各县找不到始建县时的姓氏邑人。比如于都县是赣南地区建县最早的县份(汉高祖六年置县),而迄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姓氏只有唐初迁入的曾氏。宁都赖氏自晋初为躲避战乱,寻求安定,选择赣南最北部,也是宁都最北边的桴源村(今属肖田乡美佳山村委会)。这里林木浓郁,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可耕地比比皆是。赖氏在此边陲村落聚居、蕃衍达1 700多年的历史,虽时有后裔外迁,但一直没有断居过,其裔孙衍传海内外何止百万人,可谓星罗棋布,瓜瓞绵绵,凡是翻开赣闽粤纯客县乃至海外客家赖氏聚居地的赖氏家谱,莫不与宁都赖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如今,桴源赖氏在当地和县内已传世60代左右。经过1700余年的历史沧桑,始祖忠诚公古墓现仍保存完好,座落于桴源村西侧热水村温泉对面约200米处的梅江源头。历代多次修葺,清代的一次大修是道光乙酉年(1 825年),近期于1 996年又重修了一次。桴源赖氏祠堂虽比不上那些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古代建筑,但它却是古朴壮观、令人神往的赖氏族人的圣殿,2000年经宁都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桴源赖氏一修族谱》肇修于武则天时代——唐长安二年(即唐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是沐浴桴源的阳光雨露,历经了赖氏圣殿洗礼,留给子孙后代的“传家之宝"。这些不仅是客家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客家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的见证。
为了弘扬客家文化,探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研究客家早期摇篮地最早姓氏的源流历史,宁都县客家联谊会组成写作班子,撰写出版本书。全球客家崇正联合总会执行长黄石华博士、国际客家学会会长郑赤琰教授、法国劳格文博士、北京大学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郭华榕教授、赣南客家联谊会刘劲峰研究员阅看了本书初稿之后,分别题词作序,表达了海内外客家研究专家学者对本书的肯定和赞许。
二、悠长的源流
(一)赖姓渊源
“赖"说文解字,赖赢也。高帝纪,始大人常目臣亡赖。应日,赖者,恃也。晋日,许慎云赖,利也。无利人于家也。或日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方言云,赖雠也。南楚之外日赖。赖,取也。
(二)古国名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记载:赖氏以国为姓,赖姓起源于赖国。那么,赖国始于何时,其封地在何处?经考证,赖国有二种来源:
一支是系出姬姓。远古黄帝,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后为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和首领。黄帝为姬姓,是华夏族最古老的姓氏。黄帝第51世裔孙叔颖公为周武王姬发(前1046-一1043年国王)之弟。商末国王帝辛纣王,昏庸无道,民不聊生,叔颖与各路诸候,受命灭纣,功成后,退居河南颍川地。武王立周于天下,封兄弟之国十五人,叔颖公受封于赖国为王,赐子爵(周制爵秩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故称赖子国,食邑于颍川赖地。春秋时有赖国(在河南息县包信镇),至鲁昭公四年癸亥秋(前538年)赖国被楚灵王所灭,为避难,子民迁至鄢邑(今河南鄢陵),子孙以国为氏。
第二支源出姜姓。姜姓赖氏出自国名。炎帝系(又称神农氏),有姜姓,据汉代应劭撰《风俗通》所载:“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有姜姓赖国,在今湖北隋县。"《左传》中称为赖人。其中一支向北迁到齐国的赖亭,在今山东章丘西北。山东淄博齐文化研究社研究员张龙海著《姜渊源考》:姜太公支孙有姜、吕、丘、谢、许、丁、章、贺、齐、纪、强、赖、骆、高、柯、卢、左、崔、封、井、富、焦、栾、钭、厉、景、薄、逢、申、浦、尚、柴、连、充、文、国、聂、饶、查、盖、桓、淳于、申屠、东郭等姓。
黄帝、炎帝传衍赖国得姓的赖氏,在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相混融合,已很难析分清楚。但其后裔追本溯源,都是足以自豪的炎黄子孙。
(三)古地名
经考证各种辞书、工具书、方志,有关赖氏古代使用的地名介绍如下:
赖国:众多史料文献和大量出土文物证实赖国古城址在河南省息县包信镇。1995年1 2月26日至27日,由河南省侨办、省侨联、息县赖氏研究会联合发起,在息县召开“赖氏起源学术研讨会”,参会的30多位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对赖国古城址的全面勘察发掘,列举大量文献史料,经科学系统分析论证,一致认定息县包信镇乃古赖国故地。赖氏祖根在此。新华社《中国对外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南日报》、泰国《商报》、新加坡《新中原》、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于1995—1996年先后分别作了报道。息县(在河南南部淮河之畔)包信镇(在息县东北33公里)尚存赖国皇城、赖王墓等遗迹。1994年清明节期间,该镇将赖王(叔颖)墓修复,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广东紫金、福建永定新修《赖氏族谱》“渊源"记载,广东、福建等县市曾派员专程前往息县包信镇实地考察,所见所闻亦与史料相符。经实地调查考察,在包信镇淮河支流闾河大桥南2公里处的傅庄村境内,古赖国都城外有40米宽的护城河,距古城址东北约800米处闾河南岸,有叔颖王及夫人拜月而挖的“拜月池"及拜月用蛤蜊堆积成的“蛤蜊山”遗址,古城址西方约800米有赖子国“九烈女"墓。在包信镇西面傅庄前约200米处有赖子国君王叔颖公的陵墓,墓高约2.5米,南北长约66米,东西宽约30米。
蔡州褒信:蔡州,治所在河南省新蔡县,又治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褒信即苞信县,治所在今河南息县东北,又称包信镇,黄帝裔系古赖国故地置此。
随县、随州:随县西汉置(在今湖北省随县),后于西魏置随州。据汉代《风俗通》载,西周初分封姜姓诸侯国有赖国,在随县。
鄢国、鄢陵邑:鄢国,一作邬国,西周封置。鄢陵邑,又作鄢邑,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许昌市东部)。
临颍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许昌市南)。
活州丰宁:查《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辞海》均无活州地名。丰宁,上述辞典记载,北魏正始(504--508年)置,在今陕西省西乡县。《辞海》记载在今河北省北部邻接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之地。鉴此,有的赖氏谱牒日“河南活州丰宁"阙疑。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晋代移治许昌县。
松阳县(郡):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199年)置,治所在今浙江省松阳县西北之古市镇,历史上曾改名长松县、白龙县,今仍名松阳县。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宁都赖忠诚玄孙赖遇奏请皇上赐“松阳郡"为赖氏郡望。
南康郡、南康国、虔州:南康郡,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治所在今于都县,东晋移治赣州。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为南康国,齐永明初复为南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虔州。
阳都县、揭阳县、宁都县、虔化县、宁都州: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置阳都县,治所在今宁都县黄石镇阳都村。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阳都县改名揭阳县。据《晋书》、嘉靖《赣州府志·地理沿革》、乾隆《宁都县志》记载,南康郡辖县中有揭阳县,治所在阳田营(今宁都县石上镇禾尚坪)。至南朝刘宋异明元年(477年)县治又迁徐观(今宁都县东山坝镇徐观),揭阳县改名宁都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宁都县并人虔化县。虔化县,南朝大明五年(461年)置,治所在今宁都县东山坝镇大布村,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移治雪竹坪亦称赤竹坪(今县城梅江镇)。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化县,复名宁都县至今。宁都州,兀代元贞元年(1295年)至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升县为州。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县升为直隶州。1912年又复改为宁都县。
桴源:位于宁都县最北部,今属肖田乡美佳山村委会,距县城85公里。为赖忠诚卜居开基之地,至今 族,这就是现在中国人称“龙的传人”的来源。按2000年9月国家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记载,禹(黄帝 裔孙)的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现整理黄帝以下线谱列 后:
黄帝~玄嚣~峤极~帝喾~尧~舜~禹(夏朝始 君)~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一芒~泄 ~不降~扃~厘~孔甲~皋~汤(商朝始君)~太丁 ~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 戊一中丁一外壬一河宜甲~祖乙~祖辛一沃甲~祖丁 一南庚~阳甲一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 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前1075~ 1046年)~武王(西周始王,前1046~1043年)。武王之弟叔颖受封赖国,为赖姓太始祖。有的赖氏族谱日黄帝至叔颖为29世或20世,以黄帝至叔颖公的年代达1600多载计算,显然不符合传代规律。应定为53世.
2、炎帝,与黄帝同出少典氏。相传出生地为烈山,即今湖北随县西北的厉乡。长于陕西宝鸡,Iii!i水。在位120年而崩,,葬于湖南酃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炎陵县。炎帝神农氏以火名官,作耒耜,创农耕,尝百草,宣药疗疾。与黄帝并肩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缔造了中国上古灿烂的文化,开创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根据台湾桃园邱正吉’先生从美国图书馆所获资料,炎帝以下的线谱列后:
炎帝~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一雷一共工一句龙一信一夸父一垂一伯夷一先龙_玄氏一王宣一王定一王怀一王恒一王宙一王宇一王高一王许一王宰一王禅一王启一王蒯一王正一志道一祖荣一杜成一济公一林一承先一荣一永和一禹宣一衡车一海复一祖甲一二懋一正二一心成一元一仲调—训元一先一司会一辉前一公伦一豫仲一姜尚(炎帝54世)。据新《夏商周年表》,重新核定姜尚生于商武乙十六年(前1132年),薨于周康王六年(前1015年),享年118岁。姜尚被周文王封为军师,尊称太公望,兴周灭纣,立下丰功,永彪史册。
3、立国得姓前之传说
据《左传》卷十“略公”载: (楚)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土袒与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日:“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这段文字记述意为:赖国于西周(时在河南)建国(大约在公元前1040多年),到春秋时为楚灵王所灭(大约在公元前530多年),赖国国君为保土安民,使臣民免受战火之害,自缚双手,口衔玉璧,随从士兵袒胸赤臂,用车拉着棺材以死相许,求楚国君王不要扰害赖国臣民,为臣民企求太平生活。赖国君王的爱民举动感动了楚灵王,亲自为之松绑,接受了玉璧,焚烧了棺材,使赖国臣民免遭杀戮。两国休战,迁赖国臣民至鄢(今河南鄢陵)。赖国子孙迁鄢陵后,以国为姓。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即鲁昭公四年秋,赖国被楚国所灭,迁鄢,赖国子民饱经磨难,历劫不灭,自强不息,心怀故国,为纪念先祖叔颖,遂以国为姓,木本水源,尊叔颖为太始祖,此为赖氏之起源。
4、赖姓与其它姓联宗同堂之传说
赖、罗、傅三姓联宗关系概述
赖、罗、傅皆为黄帝子孙,原均聚居于河南地带,多因有功于国,封地赐爵,后世子孙为体念先世创造之不易,遂以封国为姓。然盛久必衰,势所必然。迨楚灵王崛起,先灭赖,继灭罗,后并傅,三姓受封土地自此消灭。惟自封地开姓以来,以迄被灭,为时已久,彼此姻亲关系,比比皆是。当赖被灭时,楚为恐赖人图谋复国,杀戮至惨。虽主国政之人赴湖北续建流亡政府,以图复国、。但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日久遂告消亡。当楚灵王大肆残杀之时,因赖氏聚族而居,相传已久,家室系累,无法随同迁移者甚多,为逃避杀戮,改依罗、傅二姓者极多。其后罗国被灭,楚国杀戮如故,亦甚多改姓依附于赖、傅;傅氏被并,亦多如此。迨局势底定,楚国虽停止杀戮,然已历时数代,子孙众多,混淆不清,均未再复姓,因是三姓遂相议不通婚姻,以表示同气连枝之意,是我赖、罗、傅自来即具有血统关系,于此可见一斑。我赖、罗、傅三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其悠久之历史,故平日相见,均以“亲堂"互称,可知我三姓数千年来,即具有血统关系。
据文献通考载:“叔颖,武王之弟,封于赖国,赐侯爵。后叔颖之子孙,在鲁昭公四年,楚子人赖,迁于焉。"罗氏元桀公大成谱序:“我祖匡正公,有功于周,受封于罗,地方五十里,当其时与随、鄢、邬、绞数国为唇齿之邦,辅车相依。"观上两段,鄢(赖迁居之地)罗是邻国,唇齿之邦,关系当切。又据罗氏谱载: “我祖匡正公,生于商纣八年,因辅周伐纣有功,武王三年,封地宜城,世袭子爵,国于罗水之阳,故日罗,即今湖北襄阳道宜城山中。”年代与赖之迁都同,地又同在湖北襄阳。以此观之,赖、罗唇齿相依之关系,更深一层证明。罗国在定王十一年,楚庄王为报荒谷之耻(罗曾大败楚师于荒谷),被灭,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龙档。其后宗室流散,或与赖姓相依以避难,亦有之。查赖、罗、傅原是同属姬姓,按姬氏为周文王之姓,其同出一派,益可断言。从上所述,赖、罗、傅三姓关系之密切,灼然可见。
再查广东南海西樵地方,亦有罗、傅同村,亲如手足互不通婚之事实。由此可知,赖、罗、傅三姓联宗结合,由来已久。近年以来,三姓宗亲为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发起组织宗亲会,先后出现有“赖罗"或“罗赖"抑“罗傅”联姓者甚多。海外方面,如菲律宾有“旅菲版筑傅赖同宗总会",香港及泰国均有赖、罗、傅三姓自来即有三位一体之联系的说法。今日亦有台湾省、赖、傅宗亲会及台北市、花莲县等赖罗傅宗亲会之组织,益见三姓宗亲系出一派,谊同手足,尤为不移之定论。
——引自新加坡南洋赖氏公会、星洲罗豫章堂、南
洋傅氏公会联合主办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四届
代表大会特刊》,赖国民、罗豪等撰写,本谱略有删节。
陈、钟、赖、邬、乌同堂关系简述
据多种史料记载,陈、钟、赖、邬、乌姓氏的堂号中都有颍川。因陈、钟、赖、邬、乌是同出自颍川(今河南省许昌一带)这个地区,并非同一宗关系。过去,有人说是同堂同宗,其实,是同堂不同宗。究其原因如下:
陈氏出自姬姓。虞舜之后,姚、虞、陈、胡、田五姓同宗,曾称“谱纳五姓"(《中华姓氏渊源》载)。
钟氏出自赢姓。伯益佐帝舜,教养鸟兽,赐姓赢,后助禹治水有功,后代受分封以国为氏者有十四,钟为其中之一。
赖氏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叔颖,受封于赖,其后以国为姓(见《文献通考》等记载)。
乌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后,少吴氏以鸟命官,有鸟乌氏,其后为乌姓(见《姓氏略考》记载)。
邬氏姓源,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大夫乌戚来
彼此关系密切,持续至今。
5、赖氏郡望考
(1)颍川郡:赖姓自周武王姬发之弟叔颖封邑赖国,这个赖国的属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宁、汝州之域,其范围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的许昌市、淮阳、.沈丘、汝州市。最早置颍川郡是在秦朝(公元前230年),洽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相传为夏禹时都城)。晋代移治许昌。北齐改名临颍郡,今许昌市南面的临颍县。隋、唐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从上述可知,赖姓称望出颍川郡,实际是指周朝时叔颖封赖国,属地在黄河以南的禹州、临颍一带,斯时尚未置颍川郡。至春秋时(公元前538年),赖国被楚灵王所灭,为避难;臣民迁到鄢邑,即今许昌市东部的鄢陵,过了三百年左右,赖姓不忘先祖始居故土,就于秦朝起称郡望为颍川郡。据《百家姓郡望注》:有赖、陈、钟、干、乌、拓拔等姓属颍川郡。而有些地方的谱牒说,叔颖之子惠公仕周成王,加封颍川郡,或惠公之子宣公封宣成侯,赠颍川郡,这是不实之词。“郡"是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但稽考史料,删『l郡始名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而叔颖之子惠公、孙宣公亦为西周时人,怎会封、赠颍川郡呢?因而,今后在编修赖氏族谱时,应纠正此错误,勿再以讹传讹。
(2)松阳郡:查《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有松阳县条目:史有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199年)置,治所即今浙江松阳县古市镇。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改名长松县,晋天福四年(939年)又改为白龙县。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复名松阳县至今。在《百家姓郡望注》中,有瞿、丰姓的郡望属松阳郡,但没有赖姓,这是编著者的失误。据《宁都桴源赖氏重修族谱》记载,叔颖公第47世忠诚公三国末官任都尉太常卿(一说任中宪大夫),西晋初,避战乱择赣南北部宁都县最北边陲桴源村开基定居(今属宁都县肖田乡美佳山村委会)。忠诚公妣吴、王氏生四子:光、达、通、道。光公字列宝,于西晋永兴间(304—306年)官任浙东刺史,讨成都王颖,迁任浙东,从东海王越讨颖未就,卒于军营,及葬浙东城西半舍许太宁乡。光公妣吴、黄氏,生二子:庄、厚。庄公任南康郡(即后来改为虔州)太守,加崇政班御史。移虔州桴源上祖居地(后再徙浙江松阳县)。庄公之子遇公字臣庆,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以文字驰名,官任郎中,升江东府太守,兼理屯田兵备道副使,加升大司马。遇公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上本奏请新居以松阳为郡和堂号。其奏文日:
请郡
晋隆安二年十月十六日,江东府太守,兼理屯田兵备道副使,升大司马赖遇上请松阳为新郡表。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
可见,陈、钟、赖、邬、乌姓,虽不是同宗之宗 臣祖袭封周土,食邑颍川,始以开国,继以承家,赐姓赐郡,故宜世世守之,罔敢失坠焉。但前朝之胙土,奕世犹留。熙朝之丕基,后人应廓。
臣父庄,蒙恩擢任南康郡,荐升司马,离活州丰宁之故地,驻揭阳桴源之胜区,水秀山青,悉属皇家带砺,原腴田朊,颇饶臣食衣,若不肇赐嘉名,山川减色。如其宠颁徽号,夙夜衔恩,恳请圣天子特书松阳郡三字。
天章下贲,宗祖叨荣;纶诏遥临,子孙世守,此乃非常之宝,何妨格外以施?臣不胜翘首望光。顿足待命之至,谨表。
赐郡
安帝赐松阳郡名制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郡号之称,各由所居之地而名。遇之赖姓,出于武王封赐之国,郡名颍川,盖由先人食邑而然。今江东府太守赖遇,因父赖庄迁居浙江松阳县,奏请松阳之居为郡,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与江东府太守赖遇。赐之松阳,亘古流芳,子孙千亿,忠孝名扬,若玉阳之永暴,如青松之坚刚。敕命既颁,四海传扬。
敕命
大晋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之絮
(3)西川郡:在福建永定等地赖氏还有一个西川郡。经查阅《百家姓郡望注》,在该书所列1 26个姓氏郡望中,无西川郡。《永定县赖氏族谱》“西川郡号来历”:元太祖即位,虞观、朝美公开天恩户和天明户。虞观公,上杭族谱载系六郎公之长子,北宋徽宗大观间(1107—1110年)以文标郎任浙江桐庐知县,后升至吏部尚书(待考)。公葬于安乡水耀角,妣吕、刘、江氏葬于永定汤湖,又妣张氏葬于武平象洞。朝美公,六郎公次子,名觐。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壬子科举人,隐居山林,妣江、马、李氏,公葬武平东山口。后裔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由上杭古田迁居永定汤湖。据永定族谱记载,虞观公裔开天恩户使用西川郡,朝美公裔开天明户沿用松阳郡。西川郡是自松阳郡之后的一个郡望,永定虞观公后裔使用该郡号,但在各地不多见。据《上杭赖氏虞观族谱》(1 997年)载:赖氏以西川为郡,是以文王迁于岐山,即陕西省西部现岐山县,叔颖公为文王之子,故溯厥本源,以西川为郡望和堂号。
(编撰人:邱常松)
三、古代迁兀宁都的赖氏考
(一)赖忠诚是宁都最早的客家先民
在赣、闽、粤三角地区客家大本营中,赣南是客家人的孕育地。位于赣南北端的宁都县,是早期客家摇篮。而桴源赖氏,则为宁都县最早的南迁汉民,赖忠诚为其始祖。
赖忠诚,谱载生于三国蜀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公元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蜀汉间官任都尉太常卿。三国末西晋初,自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宁都古县名)之桴源,妣王氏,子四:光、达、通、道。
三国时,颍川郡属曹氏集团的魏国,公元249年,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独揽政权。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氏执政时,魏国内部争斗残酷,“用灭族的惨刑杀戮曹氏集团中人。使曹氏集团大体被杀绝"。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建立晋朝,为晋武帝,史称西晋。“西晋统治集团是一个以杀夺滥尝始,又以杀夺滥尝终的黑暗集团",“司马氏集团中人,相互间只有一种极阴恶的杀夺关系,见利必夺,以杀助夺”,“高级士族压迫中下级士族,不得上升"。政治十分腐败,以至暴发“八王之乱”(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二册第36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身为中下级士族的赖忠诚,深感危机四伏,祸患无穷。为避祸乱,免遭杀戮,只好辞官,隐名避世,举家南迁。当时,“自汉以后,赣南与中原腹地的联系更加密切”,“知有赣南这样的避祸场所",“又有其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万陆著《客家学概论》第84页,江西高校出版社1 995年8月出版)。赖忠诚便选定早已向往的山青水秀而宜耕种,避世而能安身的理想之地——赣南。公元280年,时年44岁的赖忠诚,携一家妻儿大小,辗转远徙,进入鄱阳湖,溯抚河经宜黄水,从宜黄县南隘口陆路,来到山高皇帝远的赣南北端,在崇山峻岭择址梅江上游一块“胃"形谷地(约50余亩),开辟而居。这里易涨洪水,常渡小筏过河,故名桴源。
(有的谱称,“功行公卜居虔州,后移桴源,妣杨氏,合葬桴源口,后改葬岩前。"然宁都老谱无载,故仅以忠诚公为始)。
忠诚公在被窝岭山下辟居筑宅,率领家人披荆斩棘,开垦桴源谷地农耕。经十八年辛劳,在洪荒的深山峻岭中,辟出一块乐园,从事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并按中原的办法,教子苦读,习文练武,过上营谋耕读的安定日子。永熙戊午年(公元298年)二月十八日,劳累过度的忠诚公辞世,享年62岁,葬桴源西约600米热水,火龙吐珠形。
桴源在宁都县北端,与宜黄县毗连,属今肖田乡美佳山村,该村居民1300多人,所辖山场竞达58.9平方公里,而桴源就在山场腹地的梅江上游河畔。这是客家赖氏发祥的星宿之地。客家赖氏先祖在桴源辟居,其后因仕外徙,又因乱迁回,几进几出。直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赖度公迁回桴源,赖氏才一直延居至今。因代湮年远和山高林深,交通闭塞,桴源赖氏早年曾被误为“土著人"。唐宋后,才代有考证。
1、史证
据《桴源赖氏十四修族谱》(度公房)载,宋淳化甲午年(994年),分宁典教赖肇初在《桴源赖氏二修谱序》中考证,桴源赖氏“初祖忠诚公,三国时人也,子列宝由宦而居浙东"。这已明确认定,赖忠诚是桴源赖氏始祖。其长子赖列宝(字光)因仕从桴源迁往浙江。明万历十六年(1588),中宪大夫罗汝芳也在五修谱序中说,“宁都赖氏,其先有定风直士字列宝者。肇自西晋永兴间(304—306)为浙东史。"乾隆八年(1 743年)在南昌建“江西大宗祠”,岁进士赖定遇(瑞金夏塘人)倡建,并为祠谱撰写《源流述》,文日:“西晋永兴间列宝官浙东,遂家松阳,列宝,忠诚公子,忠诚盖三国时人。"“自忠诚以下(至)七公,九世世系独详。"清乾隆十年(1745年)郡庠文学生赖象九考证综述:“赖氏兴焉,至三国末忠诚公隐名避世,自活州丰宁之平宁至揭阳之桴源,见山水幽静,开辟而居。生子光公,号定风直士,官浙东史,乃家浙东。"乾隆癸己至己亥,龙南桃川赖氏族谱进行六修,定有严、实、细、勤要求,以“期无漏、无讹、无涉僭越、无虚诞冒混"。主修原余干县教谕赖宣扬,不畏路遥,专程到宁都桴源采访,查阅老谱,互换史料,拜谒古祠、古墓,详考碑文,撰就六修谱序,序文日:“忠诚公于三国时迁桴源,公之子列宝公,西晋永兴间,仕浙东遂家于浙。"安远槎江梧桐泰宁公派赖氏族谱,在乾隆四十八年,朝廷严查族谱考文寡过中,“凡民间族谱,收集官解,删除荒远。"“赞美天子诸侯之词一切僭妄富诞字样,概行更删。"当年正月赖上抡在《源流述略》中日:“忠诚公三国时人,其墓在今宁都州桴源,火龙吐珠形",又说“自忠诚以下人地确凭老谱记载详悉,似不可泯没”。
信丰《赖氏永诚祠第六修族谱》“仕宦记”中载:“忠诚……宦虔州知府遂家此。"安远思公之孙光辅公(荪公长子)周显德二年乙卯冬月念日撰文《赖氏源流序》中称:“活州丰宁有忠诚讳尚宓,官至虔州守。"
安远县儒学训导褚汝文,在宣统元年五修序中说“忠诚公任虔州太守,见山水之秀,遂卜居焉,今宁都州也,复徙桴源。"寻乌赖氏族谱(得公派)在赖氏世系中载: “忠诚公……任南康郡太守。"《瑞金赖氏族谱》、定南历市《赖氏源流志》(龙信公派)均载:“忠诚公见桴源山青水秀,遂卜居焉。"
详考各谱,虽有仕徙说法,但都肯定忠诚公来了南康郡,即后称虔州,故各地的族谱多有将南康郡误称虔州。
2、物证
忠诚公古墓在桴源西侧。“层峦复岭绕村遮,道是阳都最旧家,热水尚存三国墓,雾峰犹放六朝花。"这是道光乙巳年(1845年)春,赖拱辰写的“桴源即景诗"。描绘了巍巍龙归山下,迤迤梅江河畔的情景。在桴源上游二里许,岸边有温泉,日夜喷发串珠般的气泡,腾腾热气,故名热水。距温泉三百余米,有座高大雄伟的古墓,这就是赖忠诚公妣王氏墓。此墓屡修,近修在道光乙酉年(1 825年),发起人和主持人是敕授文林郎分发甘肃知县、在任兴国县儒学教谕加二级赖溶清(宁都人昭公裔)。他同族人本为仲方祖墓事,特来桴源议事,因同往瞻拜忠诚公墓,见坟石崩散,荆棘丛生,又详考墓碑,乃议重修。特撰《重修忠诚祖墓记》一文记载于谱。文日:“据旧碑载,公生于后汉建兴十四年丙辰(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戊午(298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形,丑山未兼癸丁三分”。在桴源的忠诚公古墓,及其道光乙酉年前的古墓旧碑,是无可辩驳的物证。
3、理证
老谱所载,往往在祖公名下,有宦任等大事年份,但缺乏生殁时间,在世系排列中,造成辩认难度。今查有忠诚公准确生殁时间,正是研究世系的最好依据。按一般规律,以代距20年到30年计算,则可推算出各世祖公有关大事年份的岁数,从中可检测,是否符合正常规律。
推 测 表
世次祖公名出生年(公元)
大事年份岁数
L 忠诚 236
280 g(44~)、298年(62岁)
2 列宝 256、266
304年(48-38~)、306年(50--40岁)
3 276、286、296
304年(28--18--8岁)
4 ff 296、306、316、326
398年(102--92--82--72岁)
5 316、326、336、346、356`
398年(82--72--62--52—42岁)
6 336、346、356、366、376、386
402年(66--56--46--36---26--16岁)
7 356、366、376、386、396、406,416
453年(97--87—77--67--57—.47—37岁)
从表中可看出西晋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桴源二世祖列宝公,出任浙东刺史时是38岁至48岁之间。当时三世祖元公在8岁至28岁之间。东晋隆安二年戊戌(公元398年)奏准松阳郡时,四世祖庄公在72岁至102岁之间,含有合理年龄。五世祖遇公在42岁至82岁之间,有合符宦任太守的年龄。元兴元年壬寅(公元402年),六世祖匡公由太守入朝时,在1 6岁至66岁之间,其中含有合理年龄。南朝元嘉末年癸巳(公元453年)七世祖硕公立基赤竹坪时,在37岁至97岁之间,中间也有合符规律的正常年龄。
足见,忠诚公的出生年龄是准确的,忠诚公到硕公七世祖世系排列也是准确的。
从上可知,忠诚公确是三国时人,确于三国末迁来宁都桴源,见这里崇山峻岭,盘亘交错,山水幽静,是避乱佳境,即卜宅而居。较比本县他姓,确系最早的客家先民。
(二)桴源赖氏孕育了松阳赖氏
公元298年,赖忠诚辞世后,其四个儿子光、达、通、道,仍留居桴源,继承父业,切依父训,不忘苦读,使中原文化在此得到传承。又经六年努力,长子赖光,学业有成,走上仕途之路。西晋永兴元年甲子(304年)赖光,名列宝,号定风直士,赴任浙东刺史。这是桴源赖氏第一个仕迁先民。继后次子赖达又赴广西任柳州点兵元帅。赖通、赖道兄弟二人仍居桴源,据守家业。当时正值“八王之乱",晋室离散,骨肉相残。列宝公忠义刚直,于永兴二年乙丑,上章奏劾成都王司马颖,抨击其“骄奢诈刻,破坏国体,使国中元气离散,民心扰动,羌胡必侵"等侃侃数千言,被诏加太尉。同年秋七月,赖列宝公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因未就而卒于军营,列宝公赉受天府治丧。还葬浙东城西半舍许太宁乡,后来夫人吴氏于光熙27年葬于右。桴源三世祖赖元(又名玄)公,字远大,奔父丧而往浙,因“哀毁过礼",而留居浙。四世祖赖庄公,字士端,世居桴源,宁康间‘,任南康郡太守,荐升司马。“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从东海王越讨颖,卒于军葬浙东城,故迁居浙 从上可知,忠诚公确是三国时人,确于三国末迁来宁都桴源,见这里崇山峻岭,盘亘交错,山水幽静,是避乱佳境,即卜宅而居。较比本县他姓,确系最早的客家先民。
(二)桴源赖氏孕育了松阳赖氏
公元298年,赖忠诚辞世后,其四个儿子光、达、通、道,仍留居桴源,继承父业,切依父训,不忘苦读,使中原文化在此得到传承。又经六年努力,长子赖光,学业有成,走上仕途之路。西晋永兴元年甲子(304年)赖光,名列宝,号定风直士,赴任浙东刺史。这是桴源赖氏第一个仕迁先民。继后次子赖达又赴广西任柳州点兵元帅。赖通、赖道兄弟二人仍居桴源,据守家业。当时正值“八王之乱",晋室离散,骨肉相残。列宝公忠义刚直,于永兴二年乙丑,上章奏劾成都王司马颖,抨击其“骄奢诈刻,破坏国体,使国中元气离散,民心扰动,羌胡必侵"等侃侃数千言,被诏加太尉。同年秋七月,赖列宝公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因未就而卒于军营,列宝公赉受天府治丧。还葬浙东城西半舍许太宁乡,后来夫人吴氏于光熙27年葬于右。桴源三世祖赖元(又名玄)公,字远大,奔父丧而往浙,因“哀毁过礼",而留居浙。四世祖赖庄公,字士端,世居桴源,宁康间‘,任南康郡太守,荐升司马。“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从东海王越讨颖,卒于军葬浙东城,故迁居浙江松阳县。桴源,贝IJ暂荒芜。从上可见,赖忠诚开辟桴源后,其二、三、四世三代子孙都是从江西宁都桴源迁往浙江的。
五世祖赖遇,字臣庆,东晋孝武太元十八年(393年)以文学举试,初任郎中,后升江东太守,加升副史兼管屯田事。以父居松阳为由,于隆安二年(398年)十月十六日,上书奏松阳为郡。晋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于赖遇,并颁布松阳郡为赖氏郡望。自此,才有松阳赖氏之谓。因赖列宝公始发浙江,赖遇公尊其为松阳赖氏一世祖,唐嗣圣间,赖靖公肇修族谱,沿袭遇公所定,此后历修“以列宝公为始祖,则依安成旧谱而系其世次。"因而,开发桴源之始发祖赖忠诚公则被搁于一边了。正如莲湖昭公 派谱局,在道光癸巳年(1833年)所述,“详查仲方太 祖以上,尚有忠诚公来宁始发之祖,不忍忘其木本水 源……"再者,忠诚公在桴源热水,离宁都县城170l 里,平日,即使宁都县城人,也少有前往。偶尔看见 墓碑碑文,得知忠诚公来宁始发,也不敢妄改上祖老 谱所定。外地修谱,更无机会到墓地考究,只好以谱 传谱,造成对忠诚公的忽视。幸有道光乙酉年,赖溶 清先生详考古墓后,撰有《重修忠诚祖墓记》一文刊I饔于谱,让后人得知真情。
从上可知,宁都桴源赖氏始祖忠诚公,开创了客家赖氏,其直系子孙,由宁都往浙江开拓了松阳赖氏,桴源赖氏比松阳赖氏早118年。宁都桴源是客家赖氏的发祥地。宁都是赖氏由颍川发展的大流,是百万客家赖氏的源和根。
(三)赖仲方归隐宁都,为宁都县城开拓奠基第一人
东晋末期,帝室空虚,靠王、谢、庾、桓四大士族力量平衡而存。四大族为权而争,战事不断,后剩下桓氏称雄。公元404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皇帝。当其称帝时,刘裕率兵攻人建康,杀死桓玄,并灭其全族,恢复了晋安帝的皇帝名义,却实握朝政大权。后又累积战功,树立威望,公元420年,刘裕终废晋帝,建立宋朝,史称“刘宋”。
在此时期,六世祖赖匡,字廷辅,于晋元兴年间(402~404年),由太守入朝,力佐晋室。义熙间(405--41 8年)累官至太尉,参佐朝政,加相国,封茹公,但因刘裕专权,晋室危亡在即,慨然日:“无人食西山薇久矣!"遂弃爵归隐。殁元熙元年(419年)。七世祖赖硕,字仲方,官任太常侍少卿,因父相国辞位,承父志终宋不仕。南朝元嘉间(424--453年)同弟赖毅,字仲坚,为避乱归隐老祖居江西揭阳,途经福建汀州、江西石城丹阳,“追寻忠诚公芳踪,避居故地揭阳之桴源"。“当仲方迁揭阳时,徐道复自始兴北陷南康,陈霸先自始兴进军南康,隋末林士宏又窃据虔州,故吾赖氏遂敛迹宜黄界之桴源,密箐深林,冥鸿韬晦,盖自松阳迁徙后,直以桴源为乐土矣。"(见清乾隆赖晋《赖氏迁徙考》),可见,硕公从松阳迁宁都时,赣南有诸侯纷争,乃敛迹隐居山高林深的老祖居地桴源。这是赖氏第二次迁入桴源。后来,因洪水为患,仲方公又迁出清泰乡金光里三都(今宁都洛口镇)。当时,洪水冲毁屋宇、顺流而下,见本宅金花鼓停在金精山堑口(今宁都县城郊翠微峰下之迳口、背村、下廖一带),看其地势平坦,暂住于此,但虎伤牛畜,不宜久居。即于元嘉末年(公元453年),迁至雪竹坪(又称赤竹坪,在今宁都县城老衙背一带)拓荒筑室,兴建厅堂亭庑,遂号“筑室翁"。赤竹坪系梅江河畔平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虽属洪荒,而竹木茂密,经逐年开发,勤劳垦种,也日愈丰裕。当时,赖氏在赤竹坪开发的范围是:东至猪冈山,西至复船冈、鹅鸭塘,南至螺石寨,北至当口岭。所建厅堂,气派非凡。东畔开“爱莲池",西畔立阁日“复松亭"(意即复兴松阳大业),南畔白竹巷凿“玉泉井",北畔建小溪书屋。仲方公诗礼传家,洁身自好,传承耕读治家的客家门风。后来,教谕游宽曾题其榜,有“草堂春暖乾坤润,不染王门半点尘"之句。(遗址在今宁都县城中医院老衙背巷道中)。
(执笔人:赖观扬)
四、宁都赖氏昀蕃衍播迁
(一)宁都赖氏的蕃衍
赖忠诚自西晋初迁居宁都桴源,传到七世硕公仲方,于南朝元嘉末在赤竹坪(即雪竹坪)开基。在赤竹坪衍居140余年后,丁口大发,是客家赖氏进入鼎盛发展时期。赖仲方生三子,长子赖徽,字文献,生子:辰(老谱之载,有称夭者,有称为官外徙者,待考)。次子赖郁,字文华,生子:定,字大用,陈宣帝太建间,官潭州转运使,遂家潭州(今湖南长沙境)。三子,赖灿,字文辉,生子七:赖昭,字宣著,生子四:埙、篪、琴、瑟;赖得,字宣仁,生子三:标、极、枢;赖度,字宣仪,生子五:诚、忠、佑、奉、瑞;赖明,字宣光,生子二:杞、松;赖思,字宣绎,生子五:兰、蕙、芷、荪、萃;赖求,字宣行,生子三:播、扬.、抑;赖彦,字宣杰,子一,栋,以上总称“七宣"八派,各派子孙繁盛。
经百余年几代人开发,雪竹坪传至孙辈赖宣著(又名昭)七兄弟,已“人烟日繁,俨然胜地",初具城镇规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地方官奏请朝廷以雪竹坪为虔化(宁都古县名之一)县治。朝廷准奏,议授赖宣著诸兄弟爵秩,赖宣著辞日:先公食邑颍川,本系世禄之后,尝言一身之贵,不足为荣,奚以食邑为哉,愿乐田园足矣!遂赐金银各百两,及地名官竹园钓州绕塔岭下周回二十五里田地贸易,置换雪竹坪作官署衙门。宋绍兴23年癸酉(1153年)虔化县复名为宁都县至今。从雪竹坪设县治始,宁都古城延续到现在,一直都是县衙或州署所在地,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念赖氏开拓之功,当时朝廷在县城敕建“神司”、“华表”、“灵山”三庙,合州永祀。封赖文辉“神司神",建“神司庙"于州治仪门外左,州宪朔望行香。封赖文华为“华表神",在州治东大街石桥头,即削筋街,建“华表庙",每值神诞,合关迎神像于大街,孕惠庙连日演戏庆祝。封赖文献为“灵山神",在州治西,城隍庙背灵山巷内建“灵山庙”。《宁都直隶州志》载:“《辛酉志》日:上三庙,传为祀赖氏祖文辉、文华、文献,州治旧名雪竹坪,系赖姓地基,故设祠祀。"后人为纪念赖仲方开发县城奠基雪竹坪(今更名梅江镇)所创立的历史功绩,在宁都州衙背建“仲方公祠"。举人陶庄作联云:“为布衣子孙虽簪缨不离本色,掌秘书门户有经籍乃见光华。”在仲方公祠西片建“文辉公祠"。为发展教育,乾隆三十三年,在州城衙背仲方公祠之西、文辉公祠之东建“松阳试馆";嘉庆二十五年,在仲方公祠后蔡屋巷内高棚下又建“赖溪试馆"。均为童生考试上进之用。并历代修葺与保护赖仲方墓(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存于县城南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据考,宁都县城有赖姓四祠:①赖氏祠,位于东门背街南口,祠背北朝南,今辟为民居。②赖氏宗祠(仲方公祠),位于老衙背东巷北侧,高棚下巷南口西侧。祠背北朝南。照壁有“雪竹凌云"四字。此祠曾是首次设立宁都女子小学的地方。建国后拆建为县中医院。③赖文辉翁祠,位于赖氏宗祠西边,与宗祠I司时拆建为县中医院。④赖宣著翁祠,位于叶屋巷北口东侧,祠背北朝南,祠犹存,今辟为民居(见曾材《宁都城厢的各姓祠堂》)。宁都乡村现存有:①肖田桴源赖氏宗祠(雪溪公祠),②石上莲湖赖琴公祠(昭公裔祠),③竹笮新街官竹园本鼐翁祠(腾公裔祠),④会同大斜士济祖祠(昭公裔祠),⑤固村岚溪(原名上砾)士贤祖祠(昭公裔祠)等五祠n
(二)宁都赖氏的播迁
因雪竹坪改为虔化县治, “七宣"公子孙各徙一方。赖昭公,依俗留守祖业,居原处。与夫人邹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斜埏(今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境)。长子埙公,字声和,支分虔化县城和县内湖田、上下七里、陂头、罗家排}、大斜、武村(上砾)和云(南)、(四)川、香港、台湾及美国。三子琴公,字声清,于唐贞观丁亥(627年)徙莲湖,为莲湖始祖。二子篪、四子瑟失考。
赖得公官至太尉,与夫人黄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斜埏(今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境),子三:标、极、枢。标公,仕唐,直殿将军,由揭阳(今宁都县,下同)移居福建上杭古田,派下十一代皆世袭将军。极公,由揭阳迁福建宁化县石牛村开基。枢公,由揭阳徙福建清流县黄家地立基。
赖度公配邱氏,“深痛先人之坟墓庐舍无人看守,因而思归故里,复转桴源",夫妇合葬热水岭,子五:诚、忠、、佑、奉、瑞。世居清泰乡(今宁都肖田乡),后分徙吉安、永丰、万安、抚州、宜黄、建昌、南丰、乐安、丰城、龙南、安远、瑞金、南昌、奉新等处。
赖明公配徐氏,子二:杞、松,分徙水西(抚州)、宜黄、乐安等处。
赖思公配方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斜埏(今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境),子五:兰、蕙、芷、荪、萃。兰公,徙石城秋溪。蕙公,徙石城小弼。芷、荪、萃三公居官竹园。后芷公裔外徙,荪公裔徙安远上林(濂江)、广昌驿前,萃公裔居官竹园、信丰小江等地。
赖求公配符氏,与兄思公曾游帝都,见高孝基,基大奇,为赞其行,赠券以归。子三:播、扬、抑,分徙赤坳、湖田桥,今会昌、瑞金、上犹水垅孜等地。
赖彦公配王氏,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任扬州州判,遂家扬州,子一:栋,后裔又迁河南、江西等地。
雪竹坪自赖仲方开创以来,不仅宁都地方昌盛,而且客家赖氏得到极大的繁衍发展,迄今后裔不但遍播江南各省,而且远徙港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及美国等世界各国,后裔逾百万人口。故史书有称“赖氏望出颍川、南康"(注:南康指古代赣南郡名),然而南康郡(即赣南古郡名,相当今赣州市)之赖氏皆出自宁都。
综上所述,赖仲方公南朝元嘉间,为避战乱重返祖居故地揭阳(宁都古县名)之桴源,元嘉末定居雪竹坪,开辟洪荒,拓荒筑室,“理乱不闻,明哲保身",“洁身自好,诗礼传家",使赖氏由弱到强得到发展。仲方公开发了宁都县城这块风水宝地,不但使子孙兴旺发达,而且也为本邑百姓创业造福。以至开皇十八年,官府看中,易为县治。当今繁华之际,莺歌燕舞之时,宁都人永远不会忘记当初开拓奠基第一人。正是:梅水有心归赤竹,硕公受意奠州城,歌舞升平曾记否,当初拓荒第一人,功德千秋有评说,流芳万载裕百姓。
(执笔人:赖 华)
五、海内外宁都赖氏后裔分布状况
赖忠诚于公元298年辞世后,其四个儿子光、达、通、道,仍留居桴源,继承父业,切依父训,不忘苦读,使中原文化在此传承。又经数年努力,长子赖光,次子赖达,学业有成,走上仕途之路。赖通、赖道仍居桴源,据守家业,生息衍传。其二、三、四世三代子孙均从桴源徙往浙江和柳州等地,转迁他处。其裔嗣播迁江南各省,丁口大发。现将部分赣闽粤台等省的赖氏迁徙及分布状况摘录于后:
梅州《客家姓氏渊源》:
忠诚公,卜居江西宁都。32世得公由宁都迁上杭古田。33世标公由古田迁宁化县石壁。45世祖华、祖三兄弟于明初由宁化石壁迁居程乡(梅县)四都;十三郎裔孙由宁化石壁迁居兴宁、长乐。44世十郎迁大埔县长校,后迁汀州赖坊。45世朝美后代于元泰定间由上杭古田迁永定。48世千三郎由清流县迁平远大柘;千七郎由永定汤湖迁居程乡李坑。49世文德由永定汤湖迁兴宁、长乐二县。得公后裔由宁都迁福建、广东开基后,分徙定南、瑞金、兴国、于都、泰和、赣县等地。
蕉岭县世系:
48世正八郎(宁都得公迁上杭裔)居武平半坑。50世贵贤由武平迁蕉岭陂角,其后六世时中、时勉、时彦分为三房。长房时中生五子,四子汝兴于清康熙年间迁入台湾亦众。
平远县世系分派:
48世千三郎字福宗(得公第16代裔孙),由清流县迁平远大柘。49世念一郎次子五郎迁居五华县沙坪;念二郎之次子五郎迁居梅县城东李坑;念三郎之子百一郎迁居梅县窑上;念五郎讳恭定迁兴宁罗浮砾黄村;念六郎讳恭宪迁居兴宁县黄陂黄沙坑尾;念七郎讳恭宣迁居兴宁县北厢尾;念九郎迁居平远东石老蟹山。(摘自蕉岭、兴宁赖氏族谱)
《宁化客家姓氏源流》:
32世得公由宁都迁上杭古田,33世标公由古田迁宁化石壁,44世十三郎由石壁迁兴宁、长乐。45世祖华、祖三兄弟于明初自宁化迁程乡(梅县)四都;承主南宋任梅州副使, 卜居梅州。生子九,依次自念一郎至念九郎,后裔分衍武平、蕉岭、新铺、台湾。
台湾《台北赖氏族谱》:
宋时,仲方公后裔自虔州石城县之秋溪迁宁化石壁。明洪武二年(1 369年),再迁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于清康熙间,裔孙东渡台湾。
上杭《客家姓氏源流汇考》:
宁都赖仲方曾孙标公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由雪竹坪迁上杭古田,朝美次子明佐由上杭古田迁永定汤湖。上杭赖姓分布在1 8个乡镇66个行政村。千三郎之子万二郎迁广东河源。
《大埔县姓氏录》:
赖氏朝美公宋光宗绍熙举人,后中进士,官汀州永定;朝英公先居福建平和,朝奉公徙莆田。朝美第五代孙有贵公,号华峰,由潮州揭阳蓝田迁西河漳溪,后裔迁平和、饶平、大埔、长治、枫朗、西河等1 5个乡镇,现有农业人口1.12万人,皆为五郎公(标公第十一世)后裔。
《梅县赖氏族谱》:
五郎公之九子十四郎后裔由宁都迁江西广昌和四川岩前。朝英公居宁化石壁,派下移居福建平和县,明代先后迁饶平、普宁、潮阳、惠东各县。朝奉派下宋元间移潮州、澄海、潮安、汕头等地。百二郎子孙居梅县、蕉岭、平远、武平等地。朝明由上杭迁南雄珠玑巷。朝英之子宁化公字万芳,后裔多居平和。承主公八子念八郎迁韶关。敦慎由福建宁化迁江西武宁白露树下。千三郎公由清流县迁平元县;千六郎公派下居惠阳、番禺鹿步司、大埔、五华、程乡等地;显吉公迁平远东石;显益公五子万一郎移永安。千三郎公六子念六郎公迁兴宁黄陂沙浦尾;念八郎公迁广东河源青溪;千五郎公四子文德后裔心宁迁大埔湖寮、海丰安平,奇逢迁高州开基;千九郎四子有贵后裔迁惠阳、陆丰、鹤山;九子有禄迁普宁梅林镇凤池港浦开基。千五郎玄孙元佑迁广东英德县葫芦畲开基。又据新加坡《赖氏渊源考》PB242记载,德兴14代孙奇玉由五华移台湾东屏。念九郎之子惟贵迁长乐。逸宁移镇平。肖亭移翁源。敏成之子钟公迁海阳、铎公迁龙川、钒公迁海丰。政公迁长乐张坑、积响迁龙川。(注:福建、广东诸县赖氏基本上系忠诚公第1 3世得公于唐前期由宁都迁上杭古田,第14世标公由古田迁宁化石壁,再经永定转迁各地开基,凡与上述相同县邑,均省略未录)
《梅县赖氏族谱》还刊载海外赖氏多属聚居地:台中西屯区建有“台湾大宗祠";香港建有“赖族宗亲会所";泰国建有“赖氏宗亲总会";新加坡建有“南洋赖氏公会会所";马六甲建有“松阳赖氏宗祠";菲律宾菲版筑“傅赖同宗总会会所"。
《上杭虞观族谱》:
第三部分:赖仲方从桴源迁赤竹坪,郁公、徽公、灿公子孙蕃衍,迁湖南潭州、汀州、上杭古田、宁化石壁、清流;灿公子孙迁安远、上犹、永丰、万安、龙南、抚州、宜黄、乐安、建昌、广昌、四川岩前、信丰、瑞金、会昌、南安。
1987年上杭地方志办梳计:赖姓排第9位,有2701户、13899人,湖洋乡最多计479户、庐丰乡461户。
《客家风情》(长汀):
赖忠诚子孙赖硕、赖毅人赣迁居虔州阳都(今宁都)。唐末,为避乱,赖得由宁都沿石城人闽,迁居长汀,后分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散居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
《台北赖氏族谱》:
赖硕居虔化(今江西宁都),明洪武二年其裔经宁化迁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清康熙间,裔孙东渡台湾。
《蕉岭陂角赖氏族谱》:
硕、毅公迁南康郡(今赣州)之揭阳(今宁都),其后贵显公居陂角,为开基祖一世(承主公六世孙),七世汝兴公移台湾台南县开基,其裔孙衍传台湾各支派开基祖:十一世伯藻公于雍正间迁台中东势;伯和公于乾隆间迁新竹芎林。十六世用庆公于乾隆间迁新竹新埔;达霖公迁高雄高树;辉联公迁苗栗铜锣;开秀公迁南投中寮;开台公等迁新竹新埔,芳汉公迁新竹竹乐。十七世士宏公迁苗栗通宵;永馨公迁桃园中坜;…永杰公迁新竹新埔;永维、永震公迁凤山县;永枝公迁彰化县;十八世元和、复连公等于嘉庆间渡台开基。蕉岭三圳璋芳坝一世祖佰二郎(承主之孙)为蕉岭徐溪开基祖,九祖德确公从徐溪迁璋芳坝开基祖。十六世发通公于乾隆迁苗栗后龙;发亨迁苗栗苑里。
深圳大鹏古城《赖氏世系简谱》(1999年1月2日-30日印行):
硕公居江西宁都,标公迁福建上杭古田,沙宾公迁福建长乐,仲轩公迁广东陆丰河田,之后迁大埔、梅县、韶关、兴宁、河源、龙川、五华、紫金、惠阳、花县、宝安、香港、台湾等地。大鹏城赖氏吾彪公为一世祖,先世为宁都赖氏裔孙,参廷公为吾彪公之父,原居紫金县甘棠,吾彪公于雍正九年(1731年)由紫金县迁居大鹏,三代孙世超公生于乾隆十七年,官至武功将军,封二品。其子英扬、信扬,其孙恩爵、恩赐祖孙均由朝廷封为将军。赖氏一门五将军成为广东赫赫有名的客家名门望族(其中一品官2人、从一品官1人、二品官2人、五品官12人、七品官2人)。
台北县《西盛赖氏族谱松阳七十二房考略》:
始祖出自颍川郡,后因兵乱迁桴源,旋迁虔州(江西省南部),至宋,徙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再转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
台中市赖罗傅宗亲会及嘉义县赖姓宗亲会资料:宁都灿公(忠诚公第七世孙)生七子,其中一部分始迁福建,先后散布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古田、延平、永定、南靖、诏安、平和等地,至四十九世祖显益、显吉又分居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县。五十世祖廷显,原居诏安县官陂乡,生五子,长子卜隆居平和县田心乡;次子卜英及五子卜茂迁平和县安厚乡;三子卜芳移居平和县葛竹乡。亦为当地赖氏开基祖。其裔孙渡台者以平和田心乡为最多,葛竹乡、安厚乡次之,大埔、揭阳、饶平又次之。现居嘉义市之赖氏,大多为廷显之后裔,出于卜隆者较多。赖氏自闽、粤一带来台开基,大多是前清的乾隆年间,据查目前鹿港、沙鹿、清水、台南、高雄等地赖姓多属泉州籍,而中北部苗栗、新竹、桃园、台中等地则大多来自广东饶平、大埔等客家籍。目前赖氏在台湾地区居19位,属大姓之一。
《台湾源流》22期(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民国九十年出版):
平和坂子心田赖氏卜隆公(仲方公裔孙)元末来台中心田开基,至今已住二十七世,分居180个自然村,共6300多户,30000多人口。据查,坂子心田赖氏后裔移居台湾各地有:彰化大村、台中市北屯区、台北五股乡、花莲、台中市南屯区、台北新庄、南投竹山、云林古坑、台北市北投区、台湾淡水、彰化员林镇、花坛乡、台中市西区、桃园等地。
宁都县各乡、镇赖氏人口分布(据邱常松著《宁都姓氏人口综观》,江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出版):
梅江镇1353人、肖田乡652人、东韶乡1邵6人、员布乡1089人、洛口镇2095人、东山坝镇147人、石上镇1049人、小布乡172人、大沽乡221人、黄陂镇813人、钓峰乡304人、蔡江乡28人、安福乡414人、刘坑乡3339人、竹笮乡3991人、青塘镇198人、赖村镇112人,长胜镇。1 277人、田头乡769人、黄石乡93人、对坊乡391人、固厚乡590人、田埠乡279人、固村镇1670人、会同乡988人、湛田乡187人。全县总共有23507人。
据不完全统计,宁都赖氏后裔迁居地有(按谱牒所记地名江西、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赣县、南康、崇义、龙南、定南、全南、赣州、信丰、崇义、上犹、吉安、寻乌、大余、遂川、万安、泰和、宜黄、乐安、广昌、南城、南丰、II~)l l、永丰、南昌、樟树、丰城、进贤。
福建省:上杭、永定、宁化、清流、汀州、平和诏安、长乐、莆田、永安、连城、武平、延平、泉州南靖、漳州
广东省:普宁、潮阳、潮州、饶平、汕头、深圳番禺、陆丰、宝安、揭阳、和平、连平-、河源、兴宁梅州、澄海、紫金、潮安、蕉岭、五华、南雄、韶关、大埔、平远、长乐、程乡、海丰、龙川、英德、翁源、惠阳。
其他省及海外:湖南潭州、岩前、海南、云南四川、贵州、重庆、广西陆川、钟山、台湾的莲花台东、苗栗、彰化、台南、台中、南投、台北、屏东嘉义、桃园、新竹、高雄、澎湖等,及香港、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等地。
(编撰人:邱常松)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1)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与儒学、礼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本书选录的宁都等地赖氏的族谱序言(跋)、源流考、祠记、墓碑文、领谱字号、族规家约、字辈派行、文物古迹、诗词楹联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礼仪、重文治、崇宗敬祖的优良传统。虽然时过境迁,然而这些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打下深深烙印。尤其是《宁都桴源赖氏一修族谱》肇修于唐嗣圣十九年(702年),是我县第一部客家族谱,历唐、宋、元、明、清至今一千三百年,已经十四修,记载宁都赖氏为最早南迁先民的悠久历史。被冠以“客家第一姓"的宁都赖氏所保存下来的这些弥足珍贵、五光十色的文化载体,浓缩了客家源流历史,是宝贵的客家文化遗产。对本书选录的谱序、跋、源流、祠记和墓碑文,我们特别邀请了宁都县客家联谊会理事、熟知宁都县情且精通古文的邓文钦老先生,作了校订并加标点,方便读者阅读。
一、有关家谱昀文件及领袖名人论谱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家谱的文件
国冢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摘要)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摘自1984年11月20日“国档会字7号”文件
文化部办公厅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摘要)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重要意义。
——摘自2001年2月7曰“办社图函29号”文件
2、领袖及名人论谱
《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
——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
(转摘自《广东何氏族谱》)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转摘自1957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之能明则家派曷得而蒙哉,今赖氏谱牒历历有源守而勿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以下见后人之嗣绪,非善继善述者能之手,书此为观。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
(转自《会昌县赖氏族谱》)
国无史无以考善恶兴衰,家无谱无以明尊卑亲疏,上自三皇,下迨元宋,未有不史者也,受姓别氏未有不谱者也,家之于谱犹国之不可无史,无谱者盖不知所重矣……
明成化二十二年岁在丙午三月五日
——进士、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 三山陈炜撰
(转自桴源“赖氏五修族谱记”)
编谱之感想
人伦的建立基本在家庭,由家庭而宗族,由宗族而社会国家,由小及大,休戚相关。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也有极丰富的历史宝藏流传至今,这是一份有形与无形的氏族文化内涵,身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即使不能戮力发扬光大,至少也要尽力保存遗产。可惜的是,廿世纪的中国人有太多数典忘祖、拍卖历史的勾当丑行,读近现代史的中国人有那一个不拊心痛惜?就以“族谱"来讲,现今台湾的中国人有几多仍保有“家族"历史的纪录,又有几多后生者知道血脉渊源的根本?无怪乎自从台湾解严、开放大陆探亲后,从大陆渡海来台的同胞,络绎不绝返乡探亲、扫墓,认祖归宗,何等感人!而台湾的新生代,亦蜂拥进人大陆观光旅游,但何曾认真去体会“祖国、原乡”的寻根情怀呢?君不见“台独"声浪高涨,孰令致之,何至如此地步?想来确实令人忧心与痛心。
《礼记》上说“尊祖、敬宗、收族",此为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而族谱实具有敦伦理而致世教的效用,更是家庭伦理教育的一部最完善范本。所以修族谱可以教育后代,敦亲睦族、饮水思源,对历史的演变,更有很大的贡献。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应该主动、积极编写族谱,以免先祖沉沦,子孙懵懂啊!
(摘自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赖贵三教授编写“颍川堂’赖氏历代宗谱考述",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印行)
(赖华 整理)
二、名人题词、作诗
关于蒋中正题词的说明
寻乌赖氏二修族谱,于民国十五年至十七年进行。因谱局有军政要员,故能得到军政界多位名人题词。族亲赖鹏健,被公举为二修倡首。他曾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民国十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八师任军法官兼谘议。与第十四军赖世璜军长同为赣南老乡,关系密切。有幸请军长题词,又通过赖军长请蒋中正和川军总指挥赖心辉题词,此外还请第十四军第三师师长谢杰及定南县知事赖天球、寻乌县知事刘扶青等人题词,使二修族谱增光添彩。
特此说明
寻乌赖氏族谱三修负责人 赖家庆
2002年12月9日
(龙南 赖观扬 整理)
三、谱序(跋)、源流、祠记、
墓碑文选录
1、宁都桴源赖氏族谱序、跋选录
赖氏族谱一修序
按赖氏之先,春秋有赖国者,本周姬姓。季世艰运,赢秦祸作,鲸吞虎至,波漫流荡,揭姓更郡后,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有日定风直士,字列宝者,仕浙东。西晋永兴末,成都王颖恃功骄诈,朝上章,其略日:以颖辅政,离散民心,扰动羌胡,为天下患矣。既而寝疾归,逮士端,值国祚颠覆移松阳,子江东太守臣庆奏,家松阳,以松阳为郡也。宁康间,臣庆以年老赴阙谢仕,上供祖帐甚盛优。中书谢安,砚颜弗及,迄廷辅参佐朝事,名闻天下,称宰相才。张劭知其为人也,封相国茹公,其子仲方遭世乱,逦迤至揭阳之桴源,后又迁赤竹坪,筑室不三世。有司谋赤竹治县基,奏闻,诏罢揭阳改虔化。时七世文华子,讳定,宦湖南潭州转运使矣。惟文辉诸子诸孙徙石岭、会同、武村、高唐者;徙赤坎、湖田桥、五子石者;除扬州判官者;宣仪复徙热水桴源各处。虞佐令栎阳,一明秋月,鲁宁叹服,越今十二世。雪溪先生韬光晦逸,业五经,立尊孔堂,开寻颜轩,语诸弟子日:以圣贤之心为心,四海一家也。名动四方,守令欲闻,遂先承书拜公府,辞日:、此非吾时也,拂衣归来。适虑先代谱牒久未新也,予因上疏不报,驾舟东访,雪溪跃,出谱牒,且日:光吾姓氏,待子久矣。至于国祚长短天也,明良有待子其勉之。至若出处事实,虽唐尧虞舜犹不能逃,皋凌直笔然后信也。笔吾谱牒,子其拒乎?予于雪溪斯文,骨肉奚敢却步?噫!管摄天下人心,睦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惟明谱世系,族立宗子法可也。观于先颍川,而后松阳郡,虽两立而同其支也。亭亭伦序,晰晰昭穆,十科世哲,忠孝贤才,富贵福泽,照耀银黄,光映竹帛,垂诸不朽,固非屈抑草矛之夫!而求附高明之后者,比也。余于赖氏挽首,下风万万,是为序。
唐嗣圣十九年壬寅十月望一日
逸士武宁苏安恒撰
赖氏一修谱跋
尧桀之分,义利而已。华夷之辨,治乱而已。婚姻之别,氏族而已。人伦之序,尊卑而已。世系之明,牒谱而已。不以义利分,则不知谁为尧桀;不以治乱辨,则不知何为华夷。别婚姻,叙人伦,明世系,不以氏族尊卑,谱牒何以焉?尧之有天下,以治道先。婚姻别,人伦叙,世系明,华之外,虽夷而亦华矣。桀之有天下,不以治道先,而继之以祸乱。婚姻无别,人伦不序,世系不明,虽华而亦夷矣。哀哉!谱帙之作,尧治道中事也。历虞、夏、商、周、秦、汉,上下几千年,受姓别氏,分职厘务,至详至悉。后之人,知不出此,辄量望族,以矜阀阅,弃所亲而不录者,人心何在?吾赖氏,本周姬姓。赢氏祸漫,至晋代以来,文武忠孝之业一盛,经南北朝、晋、隋之乱,衣冠道丧,谱牒坠逸。人于我唐,乃复可纪,纪之乃详。详则可以正本根,本根正,则吾赖氏子孙了然。喻其身之所从出,则又不可不知孝弟也。非孝无以亲其亲,非弟无以长其长。亲亲长长之道,不立谱虽明何益于族哉?为吾赖氏子孙者,服诗书,谈礼乐,则亲亲长长之道立矣。亲亲长长之道立,由一人而刑于一家;由一家而刑于一乡。推而达于远,将有不胜其化者。是以有子以为行仁之本,孟轲氏以为仁义之实,信不诬也。然则是谱之作,其有关于孝弟之教,谱之功亦大矣。为吾赖氏子孙者,虽千万世之下,岂可忽诸。
唐嗣圣十九年壬寅九月初一日
定风直士直下远孙靖雪溪氏顿首撰
赖氏相国茹公发迹二修谱序
初祖忠诚公,三国时人也。子定风直士,字列宝,
由宦居浙东,卒葬城西半舍许太宁乡,时光熙元年。夫人吴氏,附右。既而庄公,字士端,避地松阳,与罗氏卒葬永泰乡安宁里。父臣庆,守江东,东晋宁康间谢仕,卒葬休祥里。夫人潘氏,葬永德乡。茹公居颍川,殁元熙,葬颍川东南区蟠龙形。夫人刘氏葬辉明堡。兵烬百变,城郭改,而人民稀,不知所存可验者。惟颍川、松阳二郡,各相传录。又一传,字仲方者,值时颠覆,逦迤刘宋元嘉至揭阳赤竹坪筑室,号“筑室翁”。后隋开皇十八年有司谋治县基,奏赐金银百两,仍以官竹园、钓洲、绕塔岭下田地贸易。罢揭阳,改虔化,诸孙遂各徙居矣。今虔化邑衙背先坟在焉。又六传讳靖者,十二能文,号雪溪,有《雪溪集》。噫!一人之身,千万人之身也。自吾身推之而上,日父。自父而上,日祖。自祖而上,日曾祖。高祖而上至于厥初,生民之祖。吾身生平千万世之下,而厥初祖之祖,实具形于有天地之初。天地生而吾身生。其世代之递传,岂一朝一夕哉?又自吾身等而下之,日子、日孙、日曾孙、元孙。自元孙而下,又子其子,又孙其孙,气相传而形相续,则吾之身将与天地同敝矣。知乎此者,则相国茹公发迹指诸掌。
宋淳化甲午秋月朔日
远孙极肇初氏敬撰
相国茹公三修宗支论
昔孔子作《春秋》也,君子为之万世惧焉。郭崇韬哭子仪墓,君子为之万世羞焉。以此观之,人道不可不正也,氏族不可不定也。氏族定矣,急于正人道也。急于正人道,必先教之尊尊而亲亲,立大宗小宗之法也。宗也者,先王以之叙人伦,隆孝敬,成礼让,安百姓,而厚风俗也。故宗法既坏,而仁孝之道薄,礼义之俗亦衰矣。礼义衰,而悖戾之形见矣。悖戾见,而怪诞之事生矣。故君子有志复古者,族谱之修,宗支之论,所以正人心,淳教本,岂小补哉?嗟夫!先王之理已废不讲,而族谱之修,宗支之论亦罕见焉。世道之变为何如哉?是时也,予何人也,敢谓有志复古者,盖族谱之修,宗支之论,有不得已焉。吾相国茹公,由高祖定风直士,仕浙东北,三世士端徙松阳。又数传,字仲方,避地揭阳之赤竹坪。再两传,而文辉宣仪父子,富甲郡邑。当隋开皇十八年,揭阳令以赤竹地灵人杰,奏闻,罢揭阳改虔化,遂各徙焉。官潭州者,则家潭州矣;官扬州者,则家扬州者矣。绵绵延延,逦逦迤迤。徙石岭者,则派会同、武村、会昌;徙高塘者,则派汀洲、宁化、清流、上杭;徙热水桴源者,则派丰城、吉水、万安、永丰;徙水西者,则派抚州、宜黄、乐安;徙五子石者,则派石城、秋溪、建昌、广昌、新坊;徙赤坎、湖田桥者,则派信丰、瑞金。此皆源之发而流之有自。若谓彼公卿人物,荣而冒之,则是与郭崇韬哭子仪之墓,君子为之羞焉。若谓彼贫贱下士辱而弃之,则是与孔子之作《春秋》之旨不相侔矣。是皆可耻之甚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吾子孙有耻,则君子矣。君子可以学而至圣人,教人不过学一君子而已。斯论也?有待吾子孙君子者。
宋绍定三年庚寅春月望四日 ’
远孙翼柱庵氏谨识
赖民四修族谱序
孑L子日: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荒唐浇漓,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存焉。则孑L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乎?故世之大族,君子长者每相聚日:族不可以无谱,谱足以损益于世也。子孙曾元而不知祖之高曾,谓不足以损于世不可也。累世曾元,而能知累世高曾,谓不足以益于世不可也。曾元之孙去高曾之祖不甚相远,犹不能知也,谓之有谱可乎?累世曾元去累世之高曾已甚相远,犹能知也,谓之无谱可乎?不甚相远而不能知,犹可矣。实久而忘自己清白,而蒙他人之汉蜀也。甚相远犹能知非特可矣,实久而崇自己阀阅,而别他姓之国冒也。今观赖氏之谱二十有七世,一千有余年矣。昭昭可指,穆穆可数,岂但曾元知高曾而已,抑高曾已上之高曾也。且彰其忠者动天地,孝者孚草木,贞者明日月,节者贯金石。当晋、隋、唐、宋累盛,至今不衰也。予观赖氏之谱,诚有益于世也大矣。岂所谓史阙文马借人乘之者类乎?高士先生率其族众重新谱牒,大光其先世于窗壤,又勒其先世文章以诰万世。干吾言以序诸者,慨吾浅陋不能造嘉言以副其望也。惟有望赖氏后世,又有大光于高士先生者。
元延右元年岁在甲寅申月晦日 临川草庐吴澄撰
赖氏族谱四修跋
吾祖宗本周姬也。值周祚颠覆,避秦变姓,更徙不一。逮晋永兴间,定风直士仕浙东,而后家于浙东,始有考据矣。宁康间,士端翁因见世事日非,遂迁松阳,而有江东太守之臣庆作也。又一传,日茹公,义熙中官相国爵。茹公家颍川,由是颍川、松阳郡望著矣。东晋末,天造革昧,群雄角力之秋,筑室翁徙揭阳之赤竹坪而筑室,有筑室翁之号也。隋开皇间,有司奏易赤竹为虔化县治。故东谷居士、枕流遗老诸子,各徙居焉。今潭州之派,由定之士也;扬州之派,彦之士也;会同、武村、莲湖,昭之派也;汀州、清流、宁化、上杭,得之派也;热水桴源、永丰、万安、丰城,度之派也;水西、抚州、宜黄、乐安,明之派也;石城、秋溪、建昌、广昌新坊;思之派也;信丰、瑞金,求之派也;有旁支散徙,不能竞其流者,略之而不录也。桴源之世,到今又二十六世矣。其间或显,或逸,或贞节者,自有功业垂诸竹帛,岂愚陋之能尽笔耶?噫!谱固作矣,唐嗣圣雪溪一修,宋淳化极再修,宋绍定柱庵三修,值今元改物,谱帙散逸,不敢不虑也。夫水之一源也,放之东,则东注;放之西,则西流。此岂水之性也哉?由疏之也,苟未疏之,而泛滥,或横流混焉。苟混焉,而久则清。不自清,则自浊矣。氏族不谱,犹水之清浊混焉。溷焉不分,虎豹之享犹犬羊之享,必将有祟韬哭子仪墓者,贻笑于后世也。于是扶老会宗族子姓之贤者,点检散逸褒录事实;走书求文于国子先生吴澄、待制先生张养浩,重新锓刻,以发吾赖氏幽光,潜德于百世之下不朽也。元延石元年岁在甲寅十一月十二日
仍孙熙少甫氏谨书
赖氏五修族谱序
尝闻谱牒行于天下,而人皆知尊祖敬宗之义。虽愚不肖,亦莫不相及。爱情连义,洽将有至于千百世而不坠焉者。盖谱,其一本之亲故也。是以谱牒作,而百姓亲,君子所以风天下,教万世,有不可以言劝,而可以情动者,义有在矣。义苟亲也,难贱且愚,勿敢遗也。遗之则黜。若祖乱宗,法戾王化,非孝也。余义勿亲也,虽贵且贤,弗敢冒也,冒之则罔。若祖戾王化,乱宗法,亦非孝也。尝观杜正伦世出本徵,而欲求合于城南以华之,不免罔之之失。秦桧子孙耻道其奸,而欲假他姓以讳之,难逃乎!黜之之罪,而且贻天下后世诮,何益哉?虔宁清泰,赖氏先世有谱,为邑望族。迄今万历癸未,复议重修。谱成,其族之邑庠俊彦谒余,请言叙诸首简。余嘉而叹,日:赖氏其有兴乎,何谛识大义若斯也!尝稽其往牒,,赖之先,肇自雪溪公发踪,传至今日,武功文德,奕叶齐名,桂植兰培,芬芳叠异。此因报国忠厚所致。其天潢流分,后先纪世柄谱者,尊根达枝,自有规制,余无容律焉。余独重夫赖氏今日重修,非近有彰于人贤,而大有益于治化,为可庆耳何也?家国一理,谱史一道。史以纪事,谱弘缅世,世同归,弗乱而已矣。使谱而乱之,曷若不谱之为愈哉?予观赖氏之谱,不惟一本之义著,而实亲亲之道明。是故等而上之,则浚为一源流,则演之则为群派,贵其贵也。而贱者未尝外焉。贤其贤也,而愚者未尝忽焉。既不失之于遗,亦不失之于冒。虽千百世之远,而视之犹一日,虽千百形之众,而视之犹一身。此赖氏之谱所以尽善尽美,而为风教之所关,王化之所补者,蔑以尚矣。为赖氏之后者,只厥身服厥,训顺厥,则以成,乃茂德以宣,乃令闻以纂。前修庶乎世济其美,而无愧于文献世族者矣。岂特专美于前而已哉!诗日:贻厥孙谋。赖氏其有之。又日:绳其祖武,尚于赖氏后贤望之。是为序。 万历十五年丁亥菊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太常寺卿致仕前广西布政使司
左右布政使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奉敕整饬温虔衢兵备
浙江按察司副使南京户科给事中吉丰视轩 陈庆撰
赖氏五修族谱记
赖氏,宁都其先有日定风直士,字列宝者,肇自,西晋永兴间,为浙东使,诏加太尉。传至士端、臣庆、廷辅、仲方者,历世迁徙靡定。世居颍川、松阳,后以为郡。隋开皇时,有司奏以揭阳之赤竹坪为虔化县治,即今之宁都县邑堂所也,因而散徙焉。传至文辉者,生子七,日:昭、得、度、明、思、求、彦。而昭得明思求彦诸派各徙异府县者,悉载旧谱,今难备录。惟宣仪讳度者,来居清泰之桴源,延至慕董讳靖,号雪溪者,开创基祠,今为始祖焉。自雪溪而下,代有文人,若子日天瑞、天佑、天奉者;若孙日复兴、英可、少甫、元贞、昭明者。自得诸君,或以文学科名显,或以忠孝廉节举,奕出联芳,弗可殚述。顾年代寝远,其世系载之谱者,先得雪溪、柱庵、高轩、梧竹、钝夫辈,历唐、宋、元、明修辑数次,幸先贤张东白、罗一峰、吴草庐诸君,校阅伦序秩然。自成化庚戌后,未修者仅有百年,惧久而蹈混冒之讥。栖族杰翱、时馨同吾崇廉、永锡、永杰、文炳、永柏、良翰等纠众哀资复辑,雪溪派下惟详载其本邑者为一谱,而他邑之派未与焉。以其涣而难一也。谱既就帙,而门下庠生君用偕族彦文汉、永坚、良翰等持新旧谱牒,陈弊走叩,乞予言叙诸首。予得遍观其概,乃为之序日:古者宗法之立,先王所以明人伦,厚风教。故秦汉以来,宗法废,而门第盛,于是乎谱学兴焉。近代言谱者必欧苏也。世经人纬,取法史氏者,欧阳公也;系联派属若礼云宗图者,苏老泉也。虽其体制不同要,皆使人知其本之所自出,而尊尊之道明,详其支之所由分,而亲亲之恩笃,贤愚亲疏咸在,而不失其伦焉。而谱法备矣。是故宗法既立,先王所以明人伦,厚风教,其遗意昭然于谱牒见之矣。谱其可以无作乎?重为赖氏之盛,甲于当时,而其宗统之流传,支属之分派,蕃衍如此,乃能奕世留心,讲求谱系孜孜焉。夙夜匪懈,可谓能原其本,法其家,而得乎尊亲之道也。尊其尊而亲其亲,视祖宗以一人之身,厘为千万人之身于焉。扶其颠危,植其孤弱,自有所不容紊。不然则形骸尔汝,若秦人于越肥瘠,漠然不加之意,容有之矣。非明于尊亲者,其孰能之哉?赖氏之子孙尚知以今日修谱之心为心,嗣而传于千百世之下,俾苗裔重光,愈远愈炽,兹予之望也,亦请谱者之心也。是为序。
万历十六年戊子春月之吉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云南布政司添政前奉
敕督理屯田按察司副使 圩江近溪 罗汝芳撰
赖氏六修族谱序
人莫不有本也。当思本之所在而不忘也。彼之恣意于高远,驰情于泛鹜者,非也。惟图之于其所至,切求之于其所至,近为之其所至,急者而已,是则谱牒之修宜亟亟也。谱之所载,祖宗之生年在是,殁日在是,葬所之山坐形向在是。世系不可紊也,先后不容忽也,尊卑之有等也,长幼之有序也,亲疏之有辨也,嫡庶之有分也,紫不可以乱朱,莠不可以乱苗,鱼目不可以混珠,前有所自,后有所承,一展卷而彰彰可考矣。予家族谱,自明万历戊子重修,迄今百有馀年。康熙癸亥岁,伟儒公、肤功公、庶允公与先君子硕士公倡义修谱,公成草稿,各为文以序之。时因事而未付之梨枣,惜也。读其文而不见其人,能无感慨而欷虚?兹者合祠公议,将四先生之草稿付之剖劂。又恐事务繁多,用费浩大,任事者之难其人也。今乃卜吉,限期出帖,预闻遍告,各支奔走道路而不辞其
劳者有人矣。催赀斧司出入勤,终始一公无私者有人矣。校正字画,而有鱼鲁亥家之辨,删改诗文,而无蒙杂鄙俚之敝者有人矣。忠孝节烈与文行之,可名一世者,应赞则赞之,可传则传之。宜序之有记则记之,当铭则铭之,不欲隐而不彰,不欲谀而过实者有人矣。自是而谱牒成矣。四先生之功,不终殁矣。祖宗之灵爽不监,兹而式凭乎?子孙之蒙泽不悠久而无疆乎?然而犹未可以已也,碑墓之修,尤不可以少缓其须臾。谱载某葬某山某形,某葬某之左,某葬某之右,某葬某之上,某葬某之下,非不明也。然而众山则鳞厝而叠,葬左复有左,右复有右,上与下复有上与下也。使碑墓不修,久之而老成凋谢。虽子孙之孝慈,莫能辨祖宗之坟墓。侵占之案起,毁掘之患生,凌兢争斗之祸有不可以胜言者矣。惟于碑墓之原无者新之,颓败者修之,字迹蒙溷者明之,则千百年之坟墓焕如日星,明如指掌,侵占之案,毁掘之患,凌兢争斗之害,将何自而生乎?此碑墓宜继谱牒之新而并新之也。如是是亦可以已乎?睦族之道,又不可以不亟请也。一族之中,谁能一贵贱同贫富齐众寡乎?今世道日趋而日下矣,人心不古,俗尚已非,贵凌贱,富欺贫,众曝寡者,容有之矣。殊不思自后观之,形体有各殊也,支派有各别也,居处有不同也,苟或逆其始焉。由一而十,由十而百,由百而千,由千而万,皆同一脉之所自来也。亲莫亲于一脉矣。昔晏子为相父之族,无徒行者。范文正公为相,一族之鳏寡孤独以及饥寒困苦之人立义田,以衣食之,而不至于无告。此二贤者,不忘其始,不私其有,视祖族如视一己,以故痛痒则相关也,患难则相顾也,贫穷则相恤也。此睦族之道,而于新谱之后,尤宜加意于无已也。曾子日: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由斯言观之,身为父母之身,亦即祖宗之身也。苟不敬其身,则丧名败行,贻耻先人,遗臭万年,诚可悲矣。故为子孙者,宜念我祖考之行事何如,祖考之积德何如,祖考之规训何如。兢兢然随所在,而尝若有见举。凡动静语默,一约之于规矩准绳中,不违道,不悖理,则身敬。身敬则敬父母之身,敬祖宗之身,而身修矣。身修则齐治,均平之道亦可递及之矣。而族有不睦乎?祖宗之坟墓有不知所以新之乎?谱牒之纂修,有不踊跃从事乎?此守身为孝之事,不可不战竞惕励,而日省于无穷也。天下之弊,莫患于忘本图末也。忘本而图末,则其人虽有官爵货力足以炫耀乡里,摇动官府,欺罔小人,终非古圣贤之所取而不可为后世法。予因修谱,而于修坟、睦族、守身数者连而及之。今之所谓迂阔而不近人情者也,有心者以是为务,而不忘,上可以无愧于祖考,下可以为法于子孙,于孝思之道未尝无小补云。
大清康熙丙戌岁仲冬月吉旦
三十九世嗣孙学经薰沐撰
七修族谱序
谱牒之修,曷足贵哉?慨自上世不独亲其亲,长其长,鳏寡孤独废疾也,皆有所养。货恶弃其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所以治隆于上,而俗醇于下。今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支分派别,蕃衍无穷,若无道以维系之,亦纷然而莫知所由来也。所以国史作于上,以纪一代之始末。而谱牒作于下,以载一姓之世系。故先代诸大家,莫不各有行之者。予赖氏之谱由来久矣。凡纲纪、条目、源流、支派已经六修,先君子悉已厘订,无容变易。但虑世远年久,不无死生显晦之感。历数十年而一新者,是或一道也。岁甲子之秋,族众有修谱之举,予窃叹亲爱之道不讲,而浇漓之风日炽,甚有不父其父,而称其祖不厚其所亲而厚其所薄者,虽修明谱牒,有何益哉?夫人受天所赋之理,以生全之者为仁人,为义士,为孝子,为忠臣。失之者为凡愚,为凶顽,为残忍,为小人。尊卑不立,友爱罔闻,视骨肉为路人,待一家如秦越,大道之公眇乎莫睹,可胜慨哉!于是年冬有愤激之役,风霜满目,怪险舟覆,时未尝不痛哭流涕也。越乙丑暮春,谱牒将竣,族人问序于余,余日:余不能文,有何言哉?而族人日:子何忘情,独无一言乎?余因日:人生世上,不能修身行道,致君泽民,亦必以孝教家,以弟教弟,去争夺尚雍睦使先王之道,存什一于千百,则余赖氏虽不能过于人者,或亦可犹于人也。后之君子,起而行之,则谱牒之修,又何不贵之有。
乾隆十年乙丑季春月
三十八世裔孙庠生大经象九氏薰沐顿首拜撰
七修族谱序
予幼时,间阅史册,见忠孝廉节之人称之当时,传之后世,声名赫赫而不朽者,未尝不感激慷慨,思欲如其人,如其行,亦千载不朽而已也。及阅家谱,乃见有仕而著忠节者处,而负才德者以孝廉著者,各有其人,各有其行。故信国公之称扬,罗先生之推重,张先生之发挥,反覆谱牒中,濯濯若目前事,乃愈加慷慨感激,欲如其人,如其行,何必窃之他人。惟踪宗祖之芳踪,凛先人之矩度,竞竞不忘足矣。今予老矣,忠君之志无闻。然于庸德之行,尝兢兢自持,不敢稍宽,虽家贫性懒,无用于世,而蒸藜含粝,差足自娱。岁癸亥冬,族众有修谱之举。盖谱自丙戌大成之后,迄今三十余年。其间生者未纪其年月,死者未载其处所,幼者不知其为谁人之几子,壮者不辨其为某人之长侄,年月错落,长幼失序,尊卑倒置,诚不可不为之修明也。于是各房诸执事,分事编纂,遵其旧式,不敢妄为臆断。惟未纪者纪,未载者载,幼者壮者定其等,昭穆尊卑秩其叙,存殁无讹,远迩无遗。著祖自谁人而始,郡自何祖而立,居经几世而迁此。又先贤诸君子言之详且备矣,安用过为之述也。虽然予岂无一言耶,愿生予后者其显而在上,无以奸诈欺心处,而在下无以淫佚昧己。孰无父母,宜尽定省之诚。谁无妻子,贵严闺门雍肃之休也。夫如是,予虽不能为天地间有用之人,未始不以有用为后人望也。后之人其卓然而自立耶,则文罗张三先生虽往,岂复有继其后而复为之赞美者,敢志一言,以续其末。
时
皇清乾隆甲子岁孟秋月 谷旦
三十九世裔孙邑庠生为龙薰沐撰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2)
七修冢谱序
家谱之修,与国史相表里。史纪善恶,编年月,例得书者无不备载。谱志生殁葬所,明昭穆尊卑,凡懿德节烈者,亦例得书传,信而不传,疑尚慎而不尚夸,匪但藻识文词已也。上世生齿未繁,胙土赐氏,世虽久远,灿然易见,若子孙千亿,本支百世,不一一统匪而合叙之,则必有流派不能清澈者矣。故有统谱支谱之分,合互序其本源之所自来,以尊祖也。详吾本族之所由著,以敬宗也。列乎庶姓之所由分,远勿遗而隐勿漏,所以收族也。尊尊亲亲之道,庶乎其备。予赖氏之先,出自春秋赖国。迨楚予吞并,其后子姓散处列国,而以赖为氏者,实宗忠诚公始。公乃抱道隐逸。因子列宝公任浙东使,遂家浙东。延至六世祖,复由揭阳之桴源徙赤竹坪,号“筑室翁"。仲方公生三子,日:文献、文华、文辉。有司谋赤竹作县治,日:愿乐田里足矣。缘敕封三庙,合邑奉祀,永享血食。是以文辉公七子,日:宣著、宣仁、宣仪、宣光、宣绎、宣行、宣杰,各徙居焉。惟宣仪公思祖筑室翁之心,恋眷桴源,不忍他去,乃顾而乐之,爰居爰处焉。兹考桴源祖自宋、元、明、清又各徙异地矣。或居本邑,或徙他县,相去七八十里及数百里,以列宝公为一世祖,则依安成之旧谱而系其世次。所谓谱吾修也,详吾宗之所自出也。十二世祖雪溪公,生天瑞,日一郎公,天佑日二郎公,天奉日三郎公,衍至于今,其三十一世,此各祠专祀。所以从分而统,谱则从贯也。盖谱牒之学,自昔为重欧阳公与子固论曾氏世系。据天阜问答之言,殊非父子则其家谱宜无余憾。而解大绅于欧阳族谱辨,谓其脱遗梁国公不书,是其所遗者必多。予族家谱,自明万历戊子五修,先世固代有其人,以厘定之。迄清康熙癸亥,先辈诸贤创立草谱纂大纲,康熙丙戌六修,复成条分缕析,恢先绪于前善,作述于后,大有以振宗党而绍渊源,纂修编载之力,未尝无功于名教也。今幸圣明天禀,四海晏如,康熙丙戌以下三十九年之生殁死葬,又不可不因前人以相续也。虽近世乏显荣以继前休,而硕德懿行闺秀贞烈未始无其人也,又何不与国史并传耶。 皇清乾隆甲子时岁仲冬月吉旦
四十世裔孙维世顿首谨志
七修族谱跋
人生千百世后,而知千百世以前之人与事者,盖其以然之迹载于方册有可考也夫。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垂于当世,传于后世,流连慨叹,知其人而见其事,非有所纪载,乌能久而不坠乎?故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载一代之盛衰,而谱载一姓之世系。虽巨细不同,而其理则一也。予赖氏本周姬姓,封赖国,以赖为姓,而赖氏兴焉。至三国末,忠诚公隐名避世,自活州丰宁之平宁至揭阳之桴源,见山水幽静,开辟而居。生光公,号定风直士,官浙东使,乃家于浙东。生元公,以其家松阳,以松阳为郡。生厚公、庄公,庄公生遇公,遇公生匡公,字廷辅,封相国,又以颍川为郡。颍川、松阳其本一也。生硕公,字仲方,遭晋祚末乱,复徙揭阳,追忠诚公之芳踪,过赤竹之坪,观其山水秀丽,大胜于桴源,遂筑室而居,号“筑室翁"。生徽公、郁公、灿公。灿公生七宣,隋开皇十八年,有司谋宅作县治,兄弟各徙。惟度公复徙桴源,四传至靖公,别号雪溪,生天瑞、天佑、天奉。、至是而子姓繁矣。据清泰乡之上游,天瑞公位下徙管源,分派宜黄、乐安、永丰等处。天佑公位下分派南丰、广昌、抚州等处。天奉公位下徙赖坊、小源、林坑、建昌、石城、吉安、南昌等处。此岂传述相沿,要皆纪载所由来也。故自唐、宋、元、明至清康熙丙戌,谱经六修矣。非欲后之子孙孝其本源,以动其孝思也乎。于是癸亥冬,会祭于赖坊祠,蒸事毕,长幼咸集,公同而言日:谱自丙戌修后,至今三十有九年矣,若不早为复修,恐世远年久,生死错讹而莫知也。爰甲子年孟秋,卜吉开局纂修,散逸罗各房之源流人大成之统绪,不至生殁失所昭穆溷淆,如日星明,如脉络贯,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凡属毛离里者,未有不油然而兴起也。越乙丑仲秋,功乃告竣,众属予文,以志其后。予衰老憨愚,愧不能文,敢纪其始末以继诸君子之后之人,修而明之,由一本而九族,由始祖以及始祖所自出,精神所贯,孝思所格,虽百世如一日也。又何有湮没莫传之患哉?谨记。
皇清乾隆十年乙丑仲秋月吉日
三十九世裔孙邑庠生为龙薰沐撰
八修家谱总序
谱之义大矣哉。盖以明世系,序昭穆,辨尊卑,别名分,而使之前有所据,后有可稽,不失乎仁人孝子尊祖敬宗之遗意也。予赖氏由来久矣,自周颖公封于赖国,历十四世居颍川。春秋时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又传一十五世。,至光公,字列宝,别号定风直士者,官任浙东使,而其后遂家焉。再传至遇公,任江东太守,奏家松阳,易以为郡。而松阳郡复著。此固予赖氏宗派也。然先代谱牒。自靖公创修于唐嗣圣壬寅,而世系始有考据。再修于宋淳化甲午,三修于元延右戊寅,四修于明成化己酉,五修于明万历戊子,六修于大清康熙丙戌,七修于大清乾隆甲子,皆以定风直士肇自晋永兴而为一世祖也。由唐而宋,而元而明,以至于今,修辑数次,虽历年多寡不同,而世系昭穆亦条分缕析,班班可考矣。迄今族繁人众,地隔人遐,其间生卒葬娶未获修明者三十馀载。伏奉上谕,改造至详且悉,是饬八修之议,又乌能已哉。爰辑雪溪太祖系下,诸人竭力匡是举。凡一卒,一葬,一生,一娶,流派者何,迁徙者何,付梓剞劂罔不失公矢。慎校阅,详明而千百世系之大义,昭然可指,岂仅眉山所云油然兴孝弟之思而已哉。若从前之十科世哲,仕以忠著,子以孝称,妇以节烈名,幽人逸士以道德文章任者,自有功业懿行垂芳竹帛,奚俟予赘。然颖公始于周,好古秘书名于汉,直士茹公显于晋,科第蝉联起于宋,簪缨奋发丕承累世,斯又忠厚传家所致,亦足以增谱牒之光,无愧于文献世族者矣。今而后有积德积学,忠孝节烈,克绍书香,人文蔚起者,何不可继定风直士相国茹公以并垂不朽?!后之人其最诸。
时维
皇清乾隆四十五年岁在庚子秋月 谷旦
裔孙洪元谨志
赖氏八修家谱跋
谱以明系,亦以收族。其载者,昭穆尊卑,生婚卒葬,上以溯乎祖德之源流,下以记其支派之迁移,循叙递及,无使远近有遗忘而已。何庸增文饰哉。予赖氏本周姬姓,颖公封于赖国,后之子孙遂以国为氏。历朝至三国忠诚公,自活州平宁里至揭阳,见桴源山环水绕,含岈爵勃,结宅而居焉。生光公,派列宝,字定风,为一世祖,迄今四十有四世矣。其间忠义节孝,代不乏人,流寓播迁,世亦常有,此岂传闻相沿,实由先辈诸君子经心考正,详述列祖之实迹,迁移他郡而各得其地焉。惟我祖宣仪,深痛先人之坟墓庐舍无人看守,因而思归故里,复转桴源。至四传,生雪溪公。雪溪公生五子,长日一郎公,即天瑞。次日二郎公,即天佑。三日三郎公,即天奉。四日四郎公,即天庆。五日五郎公,即天仪。独四五郎子孙未载谱籍,恐世变流亡失于稽查,而一郎、二郎、’三郎子姓繁衍,不能群聚州处,或为仕而宦游他邑,或为商而营谋外郡,亦复四散不一,而地址里居,班班可考,藉非屡修记载特真,何以至今日一睹而了然耶?兹逢盛世,明良筋令改修。己亥冬族中诸豪杰议修家谱,予固无能,不敢身任其事,公举督修仲辉、开谋、荣预、圣瑞等,开局于赖坊祠内。削句删笔谨遵上谕;更名换派,字字恪凛王章;书生,正始也;书殁,慎终也;书支派,正名定分也;书婚配,便稽戚好也;书葬,葬之为言藏也,所以藏祖妣之体魄也。而书葬独详者,何以地名、山向、形象、碑墓,使于子孙日后登茔挂醮,且杜他姓侵占之端也。条分缕析,慎而明之。至秋而谱告竣,予展卷而观其始末,恍日月之在天,江河之在地。次舍分派,井然不紊,实诸豪仁孝之心疲精劳神所斟酌而厘定也。由此连一脉,绵祭祀,祖德聿新,孝思不匮。盖谱所以明系,亦以收族,固大有功于名教也,岂仅为纪载而已哉!总期后之君子,共鉴此微意以相勉焉可也。
皇清乾隆庚子岁仲秋月 吉旦
四十一世裔孙治博薰沐谨志
赖氏九修谱序
谱法推欧苏为最。然庐陵谓千馀年间,惟杜氏能不失其世谱。而于南丰曾氏之世次,则疑而辨之,非子固考核之逊于两家也。代有显晦,无隋时修葺之人,故其后遂如定风者指隐桓不得不以传疑为信。此老泉作谱不及始迁之祖,盖其慎也。余家近宁都,而余又久宦闽之汀州,汀州之族赖为大,文物甲乙郡,其人士成能言其宗派,而要莫如宁都清泰乡雪溪祖一支为最盛。盖赖氏肇自浙东,由颍川而松阳,而赤竹,而后散处于桴源诸处。忠孝节义文章,科名之士悉数难终,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前人言之详矣。独是赖氏始祖日定风直士者,启兴西晋,自永兴改元甲子,至今嘉庆辛未,历一千五百有八年,绳绳相承,昭然可考,无义府赵郡,正伦城南之误者。虽其代有文人,不致数典忘祖。而亦贤子孙能敬宗收族,历唐、宋、元、明数朝累修谱牒之力也。赖氏人国朝以来,支派益盛,族谱业已八修。而自乾隆庚子至今,又三十二年。诸君子惧其久而失纪也,爰合本支之散处各地者,重谋修葺,纲举目张,源流相贯,真得欧苏遗法,以视子固之世次不详者,盖有幸不幸焉。于此叹赖氏世泽之长,而杜祁公之谱,不得专美于前矣。岂不休哉。谱成,族杰、纯一、拔真、程先、韶南等介余邻村姻友大学名瑞廷者,乞予为叙邻村赖姓。吾及见者,多名诸生其从前谱牒。予惟见万历戊子所修之本,则固吾郡从祖近溪先生之序,弁于简端。其先成化戊戌之谱,则又吾从祖一峰先生致书张东白太史为之序论者也。予于两先生无能为役,而独喜于赖氏世绎文字缘且嘉其后人之克绳其祖武也。故为序其缘起,如此若其族先人之丰功伟绩,嘉言懿行,前后谱悉已登载,未易殚述,所冀后之人深明礼意,知谱之为普,谱之为属,则观于谱者,咸油然生其孝弟之心,而恢宏俊伟之人,必有如相国茹公之间出者,将国史志乘皆大书特书,更千百年而未已也。此则诸君子修谱之意也夫。
时
皇清嘉庆十六年辛未冬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
诰授朝议大夫前署甘肃分巡巩泰阶兵备道历知甘肃巩昌浙江绍兴福建汀州府事
南丰问堂罗经拜撰
赖氏十修谱序
家乘非国史,亦不等于通志、郡、县志。则以旧谱及谱草付梓,无不可为,重修予局也。顾视其事,重若泰山迂甚。然以家乘志生婚殁葬,尚宜立体例,明书法,兑老泉所云:谱足以正人心而厚风俗。则所系纂重,乌可简毕乃事哉。我桴源赖氏族谱,自雪溪公肇端执笔成一家言,二、三修踵事增华。惜文缺有间,虽故老无能言之者。惟万历五修,彰彰可考。主文者,虽擅翰藻之长,而究之浪使才华,巩不足以信。今传后自是以来摭拾其旧有志斯道者,畴所取法哉。洎阅省祠宗谱,乃知匡庐面目之自有真也。盖宗谱为昼人公所纂修。昼人公则祖古华公之手编。而古华公所宗,至我朝而为昼人公所大集其成哉!桴源之谱,今十修矣。自万历戊子,谱难再合,远则南昌赣吉所属者,莫不各谱其谱。惟近桴源数十里之裔,以及邻邑之同支,至今日而犹同十修,求如昼人公之精严淹贯,而一订其旧,何可得哉?壬寅春吾族以拱辰承乏主局,拱辰乐樗菲材乌足以承九鼎之重。顾辞之三历寒暑,而不莸方。惴惴然惧人心之萃而变为涣。岁乙巳,始强起而应族命,爰发凡例,标谱目,集诸达者添订之,开局于龙江立本堂,而以苏法为经,以欧法为纬,宗史记纲鉴法编内外传,而又印证于各名家谱法,予目与焕虞豹占商削橐诸同事之各任职司者,昼则手口共作,夜则灯火相联,鞅掌无暇,十阅月而事竟,士君子生逢盛世,既弗莸珥笔天廷,上以文章报国,而各擅所长。订家乘,皆视其事若泰山之重。则家乘虽非国史、通志、郡县志,而诸君子其难其慎之心,未尝不作修史修志观。是亦无负于期役不可以副族望哉!踵是役者,订其谬而正其误,以匡予之所不逮。,固吾所甚愿而又能老于典故,以承昼人诸先辈谱学之薪传,尤予所深望也乎。
皇清道光二十五年岁在乙巳一阳朔日
州庠文学生裔孙拱辰斗南氏薰沐谨撰
桴源赖氏十一修族谱序
从来国无史无以考善恶而觇兴衰,家无史无以明人伦而序昭穆,上自三皇,下迄元明,未有不史者也。受姓别氏未有不谱者也。遐思谱牒,行于天下而人咸知尊祖敬宗之义,是族谱即所以谱族也,岂仅记生婚,详殁葬,而遂简毕乃事乎?况老泉所云:谱足以正人心而厚风俗。则所系甚重矣。故雪溪公肇修以来,凡忠臣孝子,节妇义士,莫不载诸谱牒。为后裔者,亦宜只厥身服厥训,顺厥则以成,乃茂德以宣,乃令闻以纂,前修庶乎世济其养。今逄盛世明良,使为保而守之,修而明之,则风俗未免夫浇漓。风俗浇漓,则人心何自而固哉?人心不固,,将见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容有之矣。是家乘之修,固宜亟亟也。谱之所载,上以承先,下以启后,祖考之生年在是,殁日在是,坟墓之形向亦在是,世系不容紊也,先后不可易也。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嫡庶有分,紫不可以乱朱,莠不可以乱苗,鱼目不可以混珠,前有所自,后有所承,一展卷而彰彰可考矣。予家族谱,自清道光乙巳重修,迄今三十余年。其间之生婚殁葬,犹恐失之,故合族有修谱之举。光绪己卯,命予承管主局。余本柔懦,庸才乌足以胜此任,而诸尊辈以大义相责日:此固为子孙分内事也,况纲纪、条目、源流、支派已经十修诸君子厘订,无容变易。但虑世远年湮不无遗忘之憾。支分派衍,不无涣散之虞。于是强起而应族命,日与同事者共商削稿,而其难其慎之心不敢稍怠。第就其中之俚者删之,讹者订之,疑者考之,缺者补之,遗者收之,合后来三十余年之生婚殁葬,以缀其后。竞竞然求合乎以似以续,续古人之意而已。至于讹谬舛错,惟望后之种是役者订其谬而正其误,以匡予之所不逮焉,斯可矣。兹当家乘告竣,族命予序,予不揣固陋,遂援笔而序诸首。
时
皇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仲春既望
州文庠生四十二世裔孙观沛兰氏薰沐谨撰
桴源赖氏十二修族谱又跋
尝思国家以史,宗族以谱。史以纪事,谱以纪世,同为勿乱而已。使谱而乱之,曷若不谱之为愈也。谱之所系,不诚重哉?盖以明世系,序昭穆,辨尊卑,别名分,使之前有所据,后有可稽,上不失乎祖宗之源流,下可以记其支派之迁移,寻根溯本,无使远近有遗忘而已,何庸增其文铎哉?吾赖氏之谱,自雪溪太祖肇修以来,以得十一修矣。代有文人,不可胜纪。惟道光十修,拱辰、焕虞二翁亲诣省祠,多仿大宗谱例,删讹订谬,立章定规,加以瓜藤新法,欧苏并用,使人人知一脉真传,毫无错乱,可谓尽善尽美者矣。其间忠义节孝,代不乏人,流寓播迁,世亦常有,此皆先辈名贤经心考正,详述备矣,何烦后人复赘乎!但今族繁人众,地隔人遐,生卒婚葬未获修明者二十八载,若不早为复修,恐世远年湮,难于稽查,是已阖族绅耆同兴修谱之举。丁未仲春, 卜吉开局,聚各房之草谱,人大成之统绪,不致生殁失所,昭穆混淆。世次井然,千年不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藉非先人善继志于前,后之人又安能善继事于后乎?余本不才,忝列分修编次艺文之职,何敢妄以文为?因立章定规之祖,不忍使之湮没,而不传诉其一二,吾尽吾力,吾尽其所长而已。敢日无谬乎?惟冀后之君子,上思忠君之念,下思孝敬之心,其不逮焉可也。兹之部帙既成,共计二十部,每部二十本。领谱字号从敦字起,至色字终。今而后,条目秩然,一开卷而朗。若列眉,又何虑谱牒之有乱,文献之不足微也哉。故乐为跋。
时维
皇清光绪三十四年孟夏月中浣之九月
四十六世裔孙贡生铴庚经营氏薰沐敬撰
桴源赖氏十三修族谱序
吾赖氏为东南古族。考民族文化之迁徙演进,悉自北而南。吾先人自西晋时居浙东,仲方祖于刘宋元嘉间至揭阳,始迁桴源,再迁一片荒地之雪竹坪筑室,即今之宁都县治是也。初来也,辟草荒披荆斩棘,其他各姓渐继其后。于是人烟日繁,俨然胜地。至隋开皇十八年,有司谋设县治于雪竹坪。吾先人之庐墓悉遭毁坏,溯本追源,开辟宁都,吾赖氏厥功甚伟。嗣后七宣分支,吾宣仪祖怀恋故土,率子孙返桴源。至雪溪祖始主修第一届族谱,至今凡十三修矣。慨自近世谱学不讲,好奇之士往往数典忘祖,咸以家族观念为可鄙。殊不知国也者,家之积也。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为吾国数千年来至高之政治哲学。考古进化过程,家族实为立国之蒿矢。有国以来,家族仍为立国之主要机构,在昔吏治时代,穷乡僻土,法律常有所不及,家族间尚能整肃纪纲,约束乡民,敦行孝友,补吏治之不足。近来虽似实行地方自治,然家族亦能辅助政府推行制令。乃近日浸淫欧化之徒,咸慕欧美法治精神,揆之我国国情,一时未易谈到。欲推翻礼教,反使社会扰攘熙熙,民无所适从。数十年事实具在,无可讳言。况为民牧者,谁是皋陶之士攘飨众民?岂尽守法之辈?诚若是,则法律有时而穷,故革命首重革心,全在人民知礼而已。故孑L圣主张礼治,重教化而轻峻刑,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管子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之行,始于家庭,亲亲尊尊,蔚然成风,盛世之事也。故立族始于尧舜,而亲同姓则在隆周。今者世道浇薄,诈术相尚,争权夺利,殆不知礼义为何物。当局者,近虽力言奖励气节,尊长敬贤。然而数十年之积习,铲除非易。吾祖仲方,以显宦目睹时艰,遁迹桴源,孕育万裔,迄今数千年矣。吾辈后嗣,秉布衣之遗训,虽无宏功于社会,敢期小补于凤化,立昭穆,辨尊卑,继继绳绳,则谱学之事未为迂也。吾族自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修后,迄今凡三十五年矣。庚辰夏,族中父老发起十三修族谱,举余为主修。予学识谫陋,而又任职县城,离家百里,累辞不获。承恒清峰向斋诸翁总其成,四弟逊夫等襄助之,黾勉筹画,阅时一载有半,幸无锄误,兹当告蒇,因缀数语以著编首军政部叙陆军中校 四十五世裔孙起民觉先氏谨识
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岁季夏月
亍都桴源赖氏十三修族谱序
郑渔仲《氏族略序》日:隋唐而上,家之婚姻必由于谱。苏明允《族谱序引》日: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油然生矣。然则谱系所以辨婚姻,而族谱所以明孝弟也。方今世界棣通,风气丕变,贵贱之分,民物我之际繁,嫁娶不择门第,交接不限家族,曩时谱义已非今日之所尚。而今日之所急者,则又在联结国内民族,以与异族争生存。孔子日:追远。孟子日:善推本。吾祖父追溯始祖,远至轩辕黄帝,皆吾一脉,孝之大者也。因吾昆弟推至始祖,嗣孙广及黄帝裔胄皆吾同胞,弟之大者也。司马子长日: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是所追者远则所推者,广联近系,以及远系,合家族以成民族,此今日重修族谱之深意。详究谱系之微旨也。宁都桴源赖氏,其先本姬姓,出于黄帝周文王第十九子颖公,受封颍川,日赖氏。传至光,字列宝,西晋时,官浙东剌史,加广东持节,遂家浙东。其孙庄,字士端,迁松阳。士端子遇,字臣庆,东晋时任江东太守,请改松阳为郡,自是称松阳赖氏。臣庆生匡,字廷辅,累官至太尉,拜相国,封茹公,食邑颍川。廷辅生硕,字仲方,宋元嘉末,避乱之南康郡宁都县北桴源居焉。后又迁邑南之赤竹坪,大明间析置虔化县。隋开皇十八年,徙虔化县治于赤竹坪,即今宁都县治是。仲方生灿,字文辉,生子七人。以庐基划为官署,多他徙。长子昭,字宣著,不忍去。三子度,字宣仪,复归桴。今宣著之裔称松阳赖氏,宗仲方为始祖,溯所自也。宣仪之裔称桴源赖氏,宗列宝为始祖,著迁地而宗远祖。殆以列宝之父忠诚葬于桴源,故追及欤!由桴源分徙者,有永丰城、临川、万安、龙南、安远诸族,皆宣仪苗裔也。余观其族谱,自始祖上溯至周文王,《氏族略》所志,周得姓之国与不得姓之国众矣。自始祖下推,迄今族谱所载,历代分徙之族又众矣。本追远善推之义以治谱。吾知民族精神必益亲爱,发扬愈趋团结者矣。孙中山先生日:各姓修族谱,常追求至几千年前,敬宗亲族之观念深入国人之脑中,若以此作基础,即可联成一极大之国族团体,何患不能御侮兴邦乎?由是言之,昔日为辨婚姻,明孝弟之谱,今日即为团结民族,复兴国家之基础也。赖氏多贤,倡修族谱,其即此志也夫!
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 谷旦
江西省政府秘书邑人廖亦昌谨序
桴源赖氏十四修族谱序
天苍苍兮山色空蒙,水澹澹兮水光潋滟。我桴源赖氏自西晋忠诚祖开基,至今已进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世事沉浮,迂回坎坷。然族人得佑皇天后土,秉承传统之美德,安居乐业,繁衍昌盛。其业绩之璀灿,其前程之绚丽,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又绿神州大地。巨龙腾飞,彩凤翱翱。华夏故国,正以气势磅礴的自强精神,奋斗进击的改革雄姿,象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伟哉我中华!幸哉我族人。国家好比大树,大树根深叶茂,道劲挺拔。作为其枝桠——姓族,自然就舒筋张臂,直插云霄。祖国犹如母亲,母亲仪态万方,步履矫健,正走向辉煌。我族人在慈母怀抱中,其福不浅,其乐无穷。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诚哉斯言。纵观历史,族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以德惟馨。我族人应谨记国家为先,民族至上的道理,切不可做有悖国家民族利益之事。这次重修族谱,重申族人务必发扬祖先之光荣传统,勤劳勇敢,讲道德讲奉献,爱国爱家,此亦我们经久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十三修至今已有五十四年之久,十四修已经功成圆满。我们圆了一个责无旁贷的温馨的梦。否则,我们将愧对祖先和后人。在此,有几点必须提及:首先,这次重修族谱是在全无祠产收入,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然众鸿丁及宗士鼎力相助,慷慨解囊。旅居台湾的宗士金生捐资竞达壹万元之巨(其他的捐钱捐物恕不一一列举)。真所谓拳拳族人心,悠悠乡土情,其心其情可昭日月。其次,十四修中,族人宗士华明、金友等当仁不让,乐此不疲,进行采访、收集、登册、编定、审核、付印,善始善终,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再苦再累,甘之如饴。没有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十四修谈何容易。其爱族之心,可嘉之至。第三,十四修的行文去繁就简,通俗易懂,注重弘扬传统道德,特别提倡现代精神,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不废江河万古流。有了精神支柱,我族必将世世代代贤者如云,栋梁如林。最后要特别提及的一点是:以往修谱,男丁人册,女性无缘,未免失之偏颇。十四修紧跟新时代步伐二摒弃陈旧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破天荒地将女性列入族谱。巾帼并肩须眉,英豪岂无裙钗。妇女者半边天也,我们岂能无视此等事实!从此,我族女子有业绩者,同样可以功彪族谱,一展巾帼风采! 子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新世纪的曙光已依稀可见了。我们的祖国慈航远渡,正驶向富强昌盛的彼岸。我族人适逢盛世,三生有幸,则更应知勤共勉,同心戮力,去开创更辉煌、更美好的明天。
广昌县副县长 四十六世裔孙新生谨撰
公元一九九五年三月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3) 2、源流、迂徙考述
源 流 述
旧谱载:文王庶子颖封于赖。赖国见于春秋,本鲁史列国赴告必书,书地、书名、书人、书字、书爵,代积而多,故左氏得传其本末。然止传二百四十二年事于周公以下鲁公、炀公、幽公、魏公、厉公、献公、真公、武公、懿公、孝公事绩俱不详。益以见左氏之慎也。同时与鲁史并称者,晋有乘,楚有寿杌。楚地方数千里,荆豫徐扬吴赵之境得其大半。而赖国蕞尔一区,与沈蔡江吕柏道房黄弦蒋诸国同食邑三四百里。内俱逼近楚国,以小事大,无复盟。曾赴告之文国中又未有如左氏者,借传其事,故源出于颖公,而始封以下传国之祖,诗书缺有间矣。鲁昭四年秋七月,楚并赖,赖之子孙散居颍川。周末秦楚之祭,天下蜂起户版官书,飘零厄塞。至汉中叶,赖氏始显,交趾太守赖先,校尉赖丹,其最著者也。西晋永兴间,列宝官浙东,遂家松阳。列宝,忠诚公子。忠诚盖三国时人,列宝生元,元二子,长厚,次壮,茫生遇,遇公改松阳为郡。遇生匡,匡二子,长硕,字仲方,次毅。硕生文献、文华、文辉。文华一子定,官潭州,遂家谭州。文辉子七,昭、得、度、明、思、求\彦。自忠诚以下至七公九世,世系独详。盖魏晋间,立九品中正之号,以阀阅为高下。自后晋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宋何承天撰《姓苑》,梁王僧儒改定《百家谱》,唐太宗命高士廉撰《氏族志》一百卷,历代谱学相沿,寻源溯本郡相则效,故吾赖氏世次,因得以条分缕析。刘宋元嘉间,硕公徙揭阳县雪竹坪。隋开皇十八年迁县治于雪竹坪,更名虔化,硕公诸孙遂多散徙矣。得公子三,长标,次极,三枢,皆徙汀州,其后又分徙清流、上杭、永定、宁化、永春、漳州、广东程乡、镇平,复转徙赣州、定南、瑞金、兴国。度公归桴源,其后分徙永丰、万安、丰城、抚州、龙南、安远、瑞金、南昌、奉新。明公子二,长杞,次松,徙水西、宜黄、乐安。思公子五,长兰,迁石城秋溪;次蕙,徙石城上弼;三芷,迁信丰、小江、安远、上阁、长宁;四荪,迁广昌驿前;五萃,居官竹园。求公子三,长播,次扬,三抑,徙信丰、瑞金、雩都。彦公官扬州,因家焉。后又迁河南,转徙江西南康县。惟昭公长子居虔化,其后分居县之莲湖、上下七里、田西坝、陂头、上下湖田、大斜迁武村、上寨、下曼、秋溪、石城之陌坑、小弼。支分派别,合之均仲方公裔也。合建大宗祠,,以仲方为始祖。自七公以下,凡在江西得兴大宗祠配祀者,循次特书而于仲方公以上,六世祖以下三世孙,缯为原始垂系图以弁诸简端。
裔孙定遇谨述
世代源流记
赖氏原姬姓,周文王庶子名日叔颖,武王封叔颖于赖国,颖公子孙以国为姓,以土为郡,由是颖公生子日惠,惠生子日宣公,历厉平桓敏成襄冲章穆文添凡十有四世,皆为国君。至鲁昭公四年癸亥秋七月,楚遂灭赖,赖氏子孙散布颍川。致春秋战国及秦飘零厄塞,世代名号无可考。据迨西汉有赖先公,景帝时宦任交趾太守(老谱先公生子仙芝,仙芝生子好古,盖仙芝好古于省谱,参考乃宋高宗时人,混入汉建始间,今遵省谱订正)。元孙珠公,西汉成帝鸿嘉三年官京兆尹,因奏王氏五侯奢僭,贬汝州刺史,绥和元年(8 1年)复京兆尹,生子妙通,东汉建武二年(26年)官任秘书郎;生子忠郎,忠郎公生子日真,真公生子评一、评二。评一公生子琛公,琛公生子童一、童二。童一公生子功行、志行。功行公生子忠诚,忠诚公生子光公,光公号定风。西晋永兴间官浙东刺史,生子玄公,西晋光熙初(306年)奔父丧,哀毁过礼,配程氏,生子二,长厚次庄,庄公生子遇,任江东太守,上书请改松阳为郡,东晋宁康间谢政,著有《忠告集》。生子匡,东晋义熙间参佐朝事,官任太尉,封相国茹公,著《散官集》五卷、《山林逸史》七卷。夫人刘氏,生子二,长硕次毅,无何刘裕擅政,辞位隐居林泉,公承义志,终宋不仕,文帝元嘉末同弟毅公避于故揭阳之桴源,继又患罹洪水,家物荡然,有所置金花鼓随流泛滥停泊金精堑口,遂暂驻其地。复因虎豹逼人难云乐土,后过赤竹坪,见地势平衍,筑室而居,因号“筑室翁",今宁都州治,即公旧址。自开创以来,子孙众盛,千数百年称公之承先启后,皆尊为鼻祖,夫人潘氏,生子三:长日徽,字文献,次日郁,字文华,三日灿,字文辉,配李氏,生子七:长昭公字宣著,配邹氏、邓氏,生子四:埙、篪、琴、瑟,今宁都乡城分处石城小弼并宦籍云南其支派。次日得公字宣仁,号云谷,著有《云谷集》,夫人黄氏,生子三:标、极、枢,分徙福建诸县,转徙江右、定南、瑞金、于都、赣县、兴国、永丰等处。三日度公,字宣仪,孺人邱氏,生子奉公,子孙分徙永丰、万安、抚州、丰城、龙南、安远、瑞金、南昌、奉新等处。四日明公,字宣光,孺人徐氏,生子二:杞、松,徙水西,今宜黄、乐安派是也。五日思公,字宣绎,孺人方氏,生子五:兰、蕙、芷、荪、萃,今宁都官竹园、石城秋溪上弼、广昌驿前、信丰小江、瑞金蓼村、安远上阁、长宁桂岭、大亨派即是。六日求公,字宣行,孺人符氏,生子三:播、扬、抑,徙赤坎、湖田桥,今信丰、瑞金、会昌、于都、石城长溪派即是。七日彦公,字宣杰,孺人王氏、李氏,生子栋公,后迁河南,转徙江西南康县。
即考之得公生子仕唐,直殿将军,夫人兰氏一一官妣黄氏一嵩郎妣何氏一晃郎妣邹氏一防公妣罗氏一馔郎妣黄氏一大郎妣李氏一得一郎妣王氏、吴氏一小标(标二郎)妣黎氏一四郎妣黎氏一五郎妣罗氏(官宋守殿将军)生九子:龙六郎至龙十四郎。
龙六郎妣温氏,生子二:虞观,为桐庐知县,次朝美妣李氏、马氏、江氏,为汤湖永定始祖。七郎公字仲义妣宋氏,生子三,唯次子祖华移居为程乡基祖。八郎公徙清流、归化,九郎公居上塘。十郎公号土清,居会昌濯口,妣徐氏,生子二:长承家,移大埔长窖,次承主,官梅州主簿,后升程乡副使。十一郎公居古田。十二郎公徙程乡、四都、冬田。十三郎公移兴宁长乐。十四郎公立庙清流。而朝美公之子明左公,妣肖氏,生子三,显佑、显益、显吉。
考承主公妣罗氏,亦生九子:长念一郎,名禄孙,为汀州宁化始祖,夫人赵氏,生子家信,妣王氏,生子钦纲、钦纪,钦纲妣宋氏,生子公厚,公厚生子开家、开盛,开家公生子小八郎,小八郎公徙长汀青岩。 次子念二郎,号弥陀,妣钟氏,生子闻达、闻富,闻达生子六:贵贤、贵德、贵昌、贵华,五六失考。详贵贤公移居饶平陂角,今尊为开基祖,后裔分徙江西进贤、新余、万载、义宁、会昌、于都、兴国、赣县、永丰、吉水、乐安、龙泉、永新、永宁、泰和、萍乡、湖广之攸县、福建之台湾等地是也。
念三郎公生子百一郎徙程乡圩上。念四郎公生子小十郎、正八郎,居武平米坑侯屋、小坑大板坑尽则等处。念五郎徙上杭安乡。念六郎公徙上杭黄坊。念七郎公名恭,生子家诸、家隆、家缙、家忠,家忠公后裔居武平长桥塘角举皆念八郎公。念九郎公原居平远,此则一脉相传,历历可考。
若夫郡名颍川,自叔颖居颍川而言之,后改松阳由庄公卜居松阳,其子遇公官江东太守,奏晋安帝遂以松阳为郡_,是郡虽二而本则一也。
于阳裔孙 复泰字履安敬述
赖氏迁徙考
赖氏自春秋以来,世历二千余年,郡凡二,迁徙凡三,而其原则本于赖国。《后汉志》云:褒信侯国有赖亭,故赖国罗长源。《路史》附赖于周世侯伯中,谓赖子爵蔡之赖信有赖亭,非炎帝后,厉、赖相通之赖。《文献通考》:赖国在褒信县,元省县为镇,今在息县东北。其赖亭则在商城县南。息县、商城皆属河南汝宁府光州。《春秋》书赖者一。《左传》纪赖者四。襄六年,哀六年、十年;传所纪者,属今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惟桓十三年,传昭四年,经所纪俱属光州。光州本《禹贡》扬州境。春秋时黄国,亦为弦、蒋二国地,距今汝宁府二百七十里。汝宁,《禹贡》豫州城,春秋时为沈、蔡二国地;战国为楚、魏二国之境;至秦,则属颍川郡。赖氏子孙其迁颍川也,始于鲁昭公四年。尝考《地理志》,所载光州商城县,距今南直霍邱近百里。光州息县,距今南直颍州不过二百里。霍、颍二地,皆属颍川。然则考赖国一二百里外,悉属川地界之所毗连也。自楚并赖,扬、豫二州境,大半人于楚矣。赖氏蒙戎转徙,散处颍、霍间,盖道里之最近者。自昭四年迄秦建郡,时二百六七十年中无土可迁,以国为姓。固有瞻颍水而欷虚者已。汉兴四百年,改故赖国,属汝南郡。而赖氏居颍川已更数代,应邵《风俗通》载交趾太守赖先。王伯厚《玉海》载汉校尉赖丹,俱颍川人,是颍川邑为赖国子姓散处之区也明矣。其由颍川继迁松阳,自庄公始,至西晋永兴间,列宝官浙东,从东海王越讨成都王颖,卒于军,反葬浙东。一子元,元二子,长厚,次庄,迁松阳家焉。庄之子遇,遂以松阳为郡。松阳,今处州府属之松阳县,本汉章安县南乡地。建安四年,孙氏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三年,属临海郡。晋初因之。遇公任江东太守,一子匡,东晋义熙间,官太尉参佐朝事。是时刘裕擅政,晋室陵夷,无可救药。匡公致政,归松阳,尤时悯俗,贲志以卒。匡公子二,长硕,字仲方,刘宋元嘉末,偕弟毅由松阳迁南康郡之揭阳。南康郡,今赣州地。赣,三国吴属庐陵郡,晋太康二年,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宋为南康国,齐、梁、陈复为郡。隋平陈,始改虔州州治焉。揭阳县,先在雩都,后徙宁都东溪上。志云:雩都县,本南海揭阳县地。汉高帝三年,使灌婴防赵陀,立县于此。宁都有陂阳废县。沈约云:吴立陂扬县,属庐陵南部都尉,寻废。晋太康五年,,徙揭阳县治焉,属南康郡。寻改日陂县。宋、齐复日陂扬,梁、陈间废。今为陂阳乡。
后改扬田营,是揭阳为宁都无疑也。当仲方迁揭阳时,徐道复自始兴北陷南康。陈霸先自始兴进军南康。隋末,林士宏又窃据虔州。故吾赖氏,遂敛迹宜黄界之桴源。密箐深林冥蹈晦。盖自松阳迁徙后,直以桴源为乐土矣。后稍稍居赤竹坪。隋开皇十八年,以赤竹坪改虔化县,即今宁都官廨。硕公诸孙因散徙四方,以郡系姓,用志前徽。或颍川,或松阳,两郡子姓,各蕃衍递盛于今。盖尝综核世次,赖国迁颍川,历战国、秦、汉计七百年;颍川迁松阳,自晋宁康迄宋元嘉,代更三世。至于揭阳分析下逮今兹远者亦未过五十代。谱颍川者,以所属之郡为郡。谱松阳者,以所居之守为郡。而寻源溯本,非有二宗论者。。谓赖国在今光州之商城县,地界西北,当日转徙,何以独人东南?盖光州以北,战国三韩为秦交攻之地。汉则荥阳成皋,转战不休。惟颍川汝南,差获宁宇。迨晋室寇患频仍,鲜卑、氐羌纵横司豫之境。光州县瓠重地,恃以屏蔽淮泗,控带颍、洛,虎啸云屯,兵戈蹂躏。其自北向南,当年情势固避地之得计者也。迄逦至赤竹,理乱不闻,明哲保身,阅尽滋艰矣。昔高士廉撰《氏族志》谓西北无七百年故姓,东南则往往有之。赖氏非其最远者与?然则保世滋大,原于迁徙之得地。其所关不其重哉?为考綦大者,笔诸简首。其于江,于闽,于粤之分徙,则皆以雪竹为发祥之自。譬诸泯山之原,千支万派溯流溯本,咸各得其原委之所起云。
裔孙晋谨考
3、各地赖氏族谱序文选录
宋胡铨序
三代而下,宗法之不可行者久矣。古先圣人,因时制义,以宗法行之于今,而其间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求其能知者果何人哉?然而古之世家望族,莫不有谱。谱已成必立宗祖以主之。唐人尤重氏族之学,宋庐陵欧阳修,眉山苏子瞻,咸美其族而序之,例虽少异,足为万世之法程。是故木必有根,根固而叶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远。物固有之,人亦类然。岂有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孙者,可不思其本源乎!然欲溯源而导源,非谱不为功。今永丰、上杭、万安、宁化四县之派,赖氏之旧家也。诗书衣冠,名家显宦,不胜殚述,姑举其大略言之,考赖氏叔颖为黄帝裔孙,为赖氏一世祖,后经春秋战国之乱,迨十七世孙珠,汉桓帝时封相国。珠生妙通,仕宦谏议大夫。通生忠郎为监察御史。忠生真在朝司茶盐通判。真生二子:长日评一,次日评二。评一为奉直大夫,生子日深,任贵州知府,后封管军御史。深生重一,任真州奉议大夫。重一生二子日功行、志行。功行生忠诚。诚生四子,日光、日达、日通、日道。达为柳州点兵元帅。达生元真,元真生美,美生三子日文海、文播、文祈。播生立修,任云南永昌府永平县知县。立修生仲三。仲三公生诚四。诚四生三子:日念一、念二、念三。念一在大宋熙宁二年徙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荔竹坪居住。其子孙皆诗书文物之士,族众正大,其谱首著其人。念二君为永丰县之祖。念三君为万安县之祖,兄弟分为三族。吾观赖氏之族,子孙蕃衍,衣冠济济,经诵洋洋,兄弟自相师友。攀蟾宫,跻仕林,代有其人,无法赘也。迨历隋唐五代以来,世次益远,谱牒散漫不可能复详,族之达者忧心,因请序其谱,使尊卑有序,昭穆不紊,亲疏有别,真伪不离。‘自一世而至百世,自一人而至千万人!咸雍雍然望望然,如见先祖之仪型,庶有以感发其孝弟之心,兴起其尊祖敬宗之念,服固有时而尽,而亲亲长长之义则无时而穷,但见宗之可行于前者,无不可行于后也。谱之所系,岂诚鲜哉。
宋熙宁二年赐进士翰林学院忠简公胡铨拜撰
重修谱文天祥序
伐鼓扣钟,鸡人号唱,此何时也。余得一日归睡乡之境,席稿私室,琴剑横左,笔砚具右,昏然不生七情,茫然不交万事。忽剥啄三四,警我周公,起而视之,两少年秀眉丰颊,捧一函进,揖日: “中郎,君彰书。"启而读之,乃君彰先世事实,征予言以叙诸首。噫!赖氏高明,先君子素加敬畏,予何言哉。然亦尝闻:古者至治之世,天子推恩以收天下之望,以固人心之本。若夫明昭穆辩尊卑,立大宗小宗法亦其一事也,盖昭穆不明,穆得以紊昭也,尊卑不辨,卑得以逾尊也。宗法不立,疏得以间戚也。穆得以紊昭,卑得以逾尊,疏得以间戚,则孝弟之道不立也。孝弟之道不立,则浇漓矣,风俗浇漓则人心何自而固哉。今赖氏立身于万世之表,而能以宗谱讲究不亦难哉。观其汉晋隋唐五季间,仕者以尧舜之道辅吾君,以伊周之志为己任,不仕者贯六经百史之交,焕三代两汉之词也。贞节者慑淫奔而骇史笔也。于乎定风显扬于前,茹公克承于后,云乃继续于累世,实赖氏积德之厚而致也。所谓“合抱之木,不生于步仞之邱;千金之子,不出于三家之市。"岂不信哉。君彰予至友也,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实又赖氏之白眉者。
时宋咸淳九年岁在癸酉二月仲三日赐进士及第直学士院致仕友 文天祥 撰
作者及谱序说明
文天祥.(1 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理宗宝石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累迁直学士院,为皇帝直属文学侍从官。咸淳十年(1274年)选授赣州知府。德石元年(1275年)在赣州组织义军抗元。1278年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所俘,英勇不屈,于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 赖文兴(1235—1 305年),南宋官吏,字福清,一字君璋,号蒙溪,江西龙南人。
景定至咸淳间,官任直隶太平府知事,与文天祥交往谊深。咸淳八年,文兴公归梓修谱(桃川赖氏二修谱),次年,书请文天祥撰序,当时,“章贡之区备极艰险,乃有修谱如君璋其人者",文信国公欣然命笔,撰就赖氏谱序名篇。
(赖观扬 整理)
桃川六修族谱序
礼有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家谱之立,所以敦族谊也。世系明,虽在远迁而本源可溯,传之百世,服尽而亲未尽也。始祖泰重公,由桴源徙桃川之龟湖,桴源旧属揭阳。先世散处颍川,忠诚公于三国时迁桴源,公之子列宝公,西晋永兴间,仕浙东遂家于浙,孙庄公徙届松阳,七世仲方公刘宋元嘉又转迁揭阳之赤竹坪,子灿公仍居赤竹坪,及罢揭阳,将赤竹坪改为虔化。灿公七子:昭、得、度、明、思、求、彦遂各徙一方,惟度公复徙桴源,后虔化又改为宁都,是州邑,沿革无定。而桴源不异其名。桴源今在宁都清泰乡,距州城百有七十里,忠诚公葬热水即其地也。列宝公祠宇在焉。递传而泰重公徙龙邑,则在南宋高宗时矣。在桴源时,家谱立自靖公,是始祖未迁桃川,已经一修也。再修于三世祖福清公,公仕宋咸淳,以宦绩人乡贤,子三:长秀石公,次龟山公,子孙世居上蒙龟湖,三子平山公,至孙海真公、杨溪公乃由龟湖迁太平东水坳下。杨溪公移居杨村。元延石甲寅同居龟湖已续三修。明永乐分居两堡,万历丙子又续四修,至本朝康熙丙午登庸、维翰、仕珑诸公辑为五修矣,于今记之甲子近二周。圣天子仁化翔洽休养生息,丁口十倍于五修,源流支派本合,而分之则散,须原其所以,同已分而合之恐乱,必辨其所以异家谱之修。今日其尤亟欤。’昔曾议修而不果,雍正丙午已进局而终辍,以丁繁而费浩也,乾隆癸已平山公房绅耆族长亟欲重修,推宣扬总其事,弟通扬为总理,自揣愚陋,坚持再三而未获,始会三房共订六修。秀石、龟山二公房,则弟应扬、赓扬总其事,叔祖纯与弟宣为总理,佥总杰以勃厥美。各支分择英杰清丁集费。幸皆赴事踊跃。乙未始与编修会集新旧世系,互参考订,必条分缕晰,确凿不诬乃敢记载。经十余月而谱稿成。诹吉于丙申冬月起谱局,诚恐延搁废弛,再请督修勤慎催查序次考核,期无漏无讹无涉,僭越无虚诞、?昆冒,然后付梓。凡有光于谱者,如忠孝节义、科第岁荐必登,仕宦封赠文章政绩必登,懿行隐德及闺门贤淑详郡县志乘者必登,未敢妄为板援,越已亥秋而竣。宣与诸同事固未敢辞其劳也,自兹以上源流,清支派,辨昭穆,明长幼,序生卒,取葬详,而孝弟之道,宗族亲睦之义于斯有厚望焉,是为序。
时
皇清乾隆四十四年已亥岁 仲秋月 吉旦
原任饶州府余干县儒学教谕兼摄训导事
十七世孙宣扬谨撰
广昌梅驿赖氏联修族谱序
自曹魏立九品官人之法,置中正,尊世胄,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故谱学由是而兴。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薄状》,其子孙继其业。刘宋时复有王俭、王僧孺先后撰《百家谱》,推贾氏之例而增益之,世遂传贾、王之学,而肇谱牒之基焉。唐代谱学则有路敬淳、柳冲、韦述、肖颖士诸家为世所称,而尤以柳氏为显学。人宋以后,家谱之风转盛,遂有卢陵欧阳修立吊图之式,列五世为一系,井然而有序;眉山苏轼又复变通之,以字派为次第,表区而格分。自兹以降,凡纂述者或尚欧,或宗苏,浸假则二家兼综而一矣。迄于近世,唯氏二家为家谱之定式。此乃中国谱学源流之大略也。谱牒学为吾国悠久之文化传统,盖可稽焉。
惟谱牒学兴起之由,旨在定尊卑,别贵贱,分等第。官爵之升迁,人物之品藻,皆因姓氏而定高下,故其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庶之间矛盾迭起,虽自隋唐以后,废选举而兴科举,门第之风为之稍戢,然封建宗法家长制之余毒陋习,则延及近代犹未尝有所敛息也。近数十年来,谱牒之学遂为世所不重,职此之故耳。
其实不然,盖谱牒之学为史学之旁支,其有益于考世系、稽原委、记变迁、察盛衰,诚有不可或缺者也。缘以脉络有序,则往迹可寻,故考史者每多据谱牒而判疑补缺,探幽发隐,以取资也。更何况人伦敦则风俗厚,乡党睦则社会安,谱牒之有系于世者亦颇为重矣!用是谱牒则不必废,惟封建糟粕则应悉舍弃之,存其精粹,新其义例,补其不备,不惟不悖于现代,且更进而为现代人所需要,此则今日之言谱牒之学者,所宜深思深究者也。
广昌松阳赖氏自唐贞观年间,由宁都官竹园卜迁广昌梅驿,荪公为其始迁祖。历千余年以迄于今,族众日蕃,支派日衍,人材日盛,蔚然为一县之巨族矣。如明永乐间,有赖巽、赖瑛者前后举进士,授监察御史,而一以“铁面御史”,一以“贤能御史"称誉当世,足见广昌赖姓素以清廉自洁,以守正自持,为其族尚家风,盖历世而不替者也。非积厚源深,辉光炳焕,何克臻此者耶?岂偶然哉!
广昌赖姓族谱溯清乾隆以前,皆十柱合修,至嘉庆辛酉始由各房分修,嗣后续修,均未尝画一,而岁月迁延,人事倥偬,遂致有历五十年或八十年甚至百年未加重辑。癸酉仲冬一族七房始相聚合议。慨乎前谱仅存,新齿日添,倘不赓续新谱,则追远之义将坠,世绪之紊堪虞,且敦风俗,睦乡党之道,更恐一并失之,遂佥以合修一谱为倡,征之族众,莫不欣然赞同。乃于去岁首夏开局,主其事者赖君和鸣驰书索序于我。因念己酉之岁,余下放广昌图石村,得与赖君相识,廉谨笃实,颇有其祖上之风,因知渊源有自,信不虚也,故乐而为之序。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敬撰
姚公骞
江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研究员
中 国 史 学 会 理 事 教 授
江 西 省 史 学 会 会 长
公元一九九五年岁次乙亥仲夏月吉日
金花半壁也风尘
——莲乡摇篮古今谈
全国种莲多处,但比历史、品质、规模、加工皆不及广昌。今年国家授广昌县“中国莲乡"雅称,当之无愧。
然树有根、水有源。驿前镇则是广昌通心白莲的正宗产地、白莲生产的摇篮。
襁褓时我就开始得到莲经济的哺育,饱受莲文化的熏陶——长年累月陶醉在莲的景、莲的灯会、莲的故事、莲的传说和莲的美食中……
高中毕业回乡劳动和工作又是十年,自豪地当了莲的主人。今天在县档案局工作,脑海里时时还浮现那美好憧憬。
计划经济年代,种莲并不挣钱,许多地方效仿种莲都不成功;但家乡莲生产却经久不衰:莲与泽泻春秋两熟,莲、烟、稻轮作,产量高,效益好。年年超种植计划,为国家创外汇,驿前群众的生活比外地富裕。
改革开放,莲价倍增,四面八方的人涌人驿前学种莲。驿前源源不断为全县及各地提供莲种、传授技术。仅几年,广昌村村户户种莲,声势浩大,产量猛增,冠全国之首。白莲成为县域经济的起动产品,莲茶\莲饮料应运而生。真是“莲花烂漫开不尽、一身是宝任你裁。"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树高根必深,江大源定远,究根溯源,驿前种莲历史远从唐初就开始。
孩时听祖辈讲:“驿前,古时叫梅驿,赖氏开祖荪公唐初从宁都迁来,他开始种莲……。去皮干为弊莲,留皮干为红莲。嫩吃清甜可口,熟食清香扑鼻,补脾健胃,药食两可。……后作贡品选人皇宫……,梅驿一时名扬长安,渐渐变成殷富之地。后人无不敬仰荪祖"。今驿前还流传明代进士巽、瑛二公少年时行酒令“莲籽莲孙,莲籽乃荪”之句,就是他们歌颂荪祖种莲传世之功德。
唐末至北宋,赖氏后裔文人富豪颇多,地方建筑显赫繁华(此时梅驿隶建武军,梅驿莲籽以建莲得名),大诗人苏东坡慕名而来,见景生情,挥笔兴诗:“三五直道在斯人,澜倒茫茫挺万身。草野光风无气味,玉堂翰墨有精神。十年疏戚论昭穆,百世兴衰惜富贫。事业未能星日焕,金花半壁也风尘。"又春联:“五子石派分梅驿松阳富贵流千古,两晋时传兴赤竹周后声光播九重"。赞扬梅驿赖氏农耕兴业经济起宏图。到明清两代,梅驿发展辉煌,明式建筑群华丽堂皇,其中赖氏宗祠和古刹庙宇就有六十四幢,方圆几百里难以寻比;名人荟萃,贤能辈出;有进士四名,举人十多名,乡贤秀才几百,还有众多涉世足谋走南闯北的商客。
少时我曾请教一位八旬老翁:“为何驿前古时如此富裕"?翁笑日:“清末,驿烟亩百斤,斤一大洋,亩百也;稻亩肆百,百一大洋,亩肆也。百比四何乎?以一胜二五安能不富!此乃一宝,其二宝未计矣。”我茅塞顿开:种一亩地收成胜过二十五亩地,三大特产蜚声海内外,难怪清末时一些日本客商会千里迢迢来驿前考察,都是因祖先有不凡的经济头脑,世代相传,前赴后继,开基创业,建设家园,美我中华之奇才。人杰地灵,地处山区,也能繁荣昌盛一方。
历史辉煌,今朝更好。假若苏东坡在世,他定会大笔浓墨,兴诗不止。
当今是信息时代,商品经济社会,愿家乡父老乡亲发扬先辈聪明才智,在改革大潮中再创辉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作“莲乡"古诗一首:
种莲数广昌,梅驿乡中乡。
红花点不尽,绿叶涌碧浪。
览空天失色,极目地呈祥。
遥遥逾千年,昭昭独一方。
裔孙克延字梅生号都督谨撰
公元一九九五年六月一日
宜黄十二修谱序
谱牒之作奚自肪乎?昔者圣帝明王,知天下后世 之人,涣而难萃,暌而难合,且将有鄙薄其先祖,慕 华胄而冒他姓,如卫青之卫,无谅之骆,尤君子所不 满者,是故立大宗小宗之法,辨亲疏长幼之分,使之得谱其谱,虽千百年以上之祖考与万亿代以下之子孙,一脉相承,如水之有源,如木之有本,如衣之有领,如网之有纲。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而奈何也,犹有非汾阳子孙而哭汾阳墓,以为万世羞者,吾不知其人心果奚在也。
吾赖之先系出自姬,历晋、隋、唐、宋以迄元、明,忠孝节烈代有其人。信国文公、叠山谢公、草庐吴公下逮东白张公、一峰罗公、嵩庵揭公诸先哲序吾之谱,大书特书为吾赖氏固神灵之胄可传之姓也。非懂如他姓之谱,邀大人先生名公巨笔作一序以弁诸其首,以为谱牒光者所可同言而并语也。
吾乡之十二都日珠家坪为赖氏故居,其先利杰公,由乐安弩营迁居。辟草芥,斩荆棘,以穑事开基。能奋然自成家者,诚令祖也。光绪七年辛巳,余补弟子员,拜谒公祠,因得与公之后嗣凤高诸君子游,观其言论丰采,周旋进退,循然莫不有规矩,视老师宿儒士,夫君子奚多让焉。去年十月凤高翁使人致枣粟于吾,以为族谱将成,求一言以为序,前月廿七复使其子登门,且云于二月十六散谱,特求作序。详其源流乎?盖兹修乃十二修也。噫!余文荒学殖,笔墨生疏,焉能作序?第以同宗,且世系相承,昭穆相当,遂不揣谫劣,爰笔而序之。日斯谱之作,起自唐嗣圣十九年,迄今逾千载,各支子孙星罗棋布,或合修或分修,均以光公为始祖而不敢有异焉者。可知祖德之厚,源远流长故也。后之子孙览斯谱者,奠世系,别亲疏,辨昭穆,明尊卑,序婚姻,均于斯谱徵之。非仅宅尔宅,田尔田也。至若鄙薄其祖先,慕华胄而冒他姓,如卫青之卫,无所云者,则吾于斯谱有厚望焉。是为序。
光绪廿九年岁次癸卯仲春月上浣之四日谷旦
天佑房宗愚姓郡庠生鸿基薰沐敬撰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4)
4、深圳大鹏赖氏
赖姓历史来源
赖氏出自姬姓,以国为名,据《风俗通仪》所载,西周时封炎帝后裔于赖国(今湖北省隋县)。
赖氏始祖叔颖乃黄帝二十世孙,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于公元前11 22年前领兵助兄武王讨伐暴君商纣,功成受封古颍川郡为赖地(今河南省许州),列爵诸侯,号称赖国。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5年)昭四年赖国不幸为楚灵王所灭,逃迁鄢城(今湖北省襄阳),子孙奔散,且为逃避楚人追杀,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姓赖,崇奉叔颖公为开姓始祖。为避开楚人报复,更有部分后人改姓罗和姓傅,此系赖罗傅三姓联宗之所由起。
至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 79年)赖叔颖公后胤世代所任官职:赖先公以文学孝廉,辅汉有功,授交趾太守(交趾是今越南),官至大司马。赖庄公在东晋孝武年间任虔州(今江西省)太守。赖硕公在晋末年间官至太常少卿,硕公后迁居江西宁都。赖标公为唐僖宗锦衣卫直殿将军,标公后迁福建省汀江上杭古田里,至赖沙宾公居福建长乐,赖仲轩公迁广东省陆丰县河田村,之后更多后裔迁广东各地如大埔、梅县、韶关、兴宁、河源、龙川、五华、紫金、惠阳、花县、宝安、香港等地。
始祖颖公坟墓仍在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香港赖氏宗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组织前去祭祖,很是隆重,赖氏至今有三千一百二十年历史。(1 998年记)
大鹏城赖氏十二代世系长孙简历
一世祖 日贤字吾彪,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九年(1731年)由广东紫金县甘棠迁居大鹏城,吾彪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吾彪妣郑氏乌涌村淑女,育独子名显贵。
二世祖 显贵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妣黄氏癸涌人,育独子名世超。
三世祖 世超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品武功将军,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妣刘夫人东村人,父亲乃鹏城衙署高官,刘氏夫人育三子,长子英扬,次子扬,三子信扬。
四世祖 英扬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从一品官衔,浙江定海镇总兵,去世后追封振威将军,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元配夫人黄氏葵涌人,表亲关系,育一子名恩爵。英扬继室刘夫人乃刘起龙将军的姐姐,刘氏育二子名恩禄、恩晋。英扬第三位夫人林氏乃浙江官绅名门淑女,育一子名恩纶。
五世祖 恩爵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一品官衔,任内封振威将军,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元配夫人陈金枝女士古城西南角人,封一品夫人,陈氏育三子名绍贤、绍元、绍杰。恩爵第二夫人徐氏广州府人,育二子名绍林、绍彝。第三位夫人谢氏广东巡抚后人,育一子名绍曙,童年夭折。
六世祖 绍贤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五品官衔,附贡生,准备赴京人翰林院任职,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妣黎慈惠夫人乃古城西北角人,赐五品宜人,育四子,长子毓斌,次子镒湖,三子镒光,四子镒修。
七世祖 毓斌字葆贻,生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十一岁去世,妣王氏王母墟人,育独子名孟乔。
八世祖 孟乔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于民国九年(1920年),妣刘氏乃刘起龙将军的后人,刘夫人育四子,长子六通、次子六奎、三子六和、四子六经。
九世祖 六通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1972年在荷兰王国去世,妣戴友兰乃古城乡绅戴观顺之女,育独子名荣中。
十世祖 荣中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仍在世,足龄八十二岁(1998年计),妣林荣妹古城东北角人,育一子名德润。
十一世祖 济煌生于1940年,乃恩爵第六代孙镇圻之长子,现在广州市文化部门任总编辑,妣林开琼,育一子名梦海。
十二世祖 梦海
三代五将 鸦片战争英雄、骁将赖恩爵
鸦片战争的背景
清朝道光二十年(1 840—1 842年)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入侵中国的开端,外国列强藉以贸易人超为借口,其实质是掠夺中国的财富资源,开辟商品市场的侵略战争。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市场便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对象。
从公元1 773年开始外国已向中国进行鸦片走私活动,外国烟贩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已把香港附近海域作为锚地,推销鸦片,由于鸦片毒害国民,朝野震惊。
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与虎门销烟
道光十八年(1 838年)十二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农历十二月尾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便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在广东人民支持下以强硬政策对付烟贩集团,并成功全部收缴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大约二万余箱,于道光十九年(1 839年)六月二日至二十五日在虎门海滩当众烧毁,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道光二十年(1 840年)六月英国好望角舰队总司令乔治·义律奉英国政府命令率领庞大舰队包括战船十六艘、运输船舰二十艘、武装气艇四艘,共载炮五百四十门,士兵四千人开抵广东海面,武力威胁中国,鸦片战争正式开始了,侵略战争自然受到中国各地人民的自发反抗,波澜壮大的民族革命揭竿而起。
鸦片战争的首仗——中英九龙海战
虎门销烟后,大批英国船舰盘据香港岛海面周围,并出现在尖沙嘴、九龙湾一带伺械寻恤,英舰官兵经常上岸无故生事,借酒行凶,殴打尖沙嘴村民林维喜重伤致死,林则徐查明案情,要求英舰司令交出凶手,但义律拒不交凶,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林则徐下令停止供应英人食物和食水,撤其买办工人以示惩罚,并令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兵船三艘及其他船只多艘移师九龙,提高警惕,监视英舰。]
道光十九年(1 839年)国历九月初,义律领快速兵船五艘及其他船舰多艘向九龙山炮台长官提出要协,声称如不供应粮食和淡水将受报复,参将赖恩爵即严正申明,在不具结不交凶情况下概不接济食物,义律竞派大小兵船共十一艘以求食为名,突袭我水师巡船,我水师外委欧仕乾当场牺牲,参将赖恩爵命令水师巡船开炮还击,地面九龙山炮台施放密集炮火轰击英船舰,多发炮弹命中敌船。激战五个多小时,敌方受重创,全部英船舰被逐出鲤鱼门海外,第一次九龙海战我方获得全胜,共计击毁英双桅大兵船一艘,击沉其他船舰两艘,击沉击伤大小船只舢舨多艘,击断英舰指挥官得忌利利吐手腕,死伤敌三十多名,我水师兵员牺牲二人,重伤二人,轻伤四人,海战后参将赖恩爵下令烧毁英人鸦片趸船多艘。这场发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 83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国历九月四日)的海上会战,就是史称的鸦片战争的首仗——中英九龙海战,九龙海战的指挥者就是当时任大鹏参将的赖恩爵将军。大鹏营所管辖的海防区域包括大亚湾、大鹏湾及九龙地区,还管辖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地域。
尖沙嘴、官涌、穿鼻洋之战
九龙海战发生后,英国不甘失败,加紧增派军舰云集我广东沿海进行挑衅活动,林则徐决心禁烟,积极布置海防,扩建炮台,加强各寨炮台防守能力。道光二十年(1 840年)一月英国正式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为了国家的尊严,申张主权,抵抗侵略是正义的,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海防将领急召赖恩爵来到衙门召集全省军事紧急会议,会上恩爵提供驱敌主张,论海防我占优势,敌方登陆实难得逞,会上恩爵请缨,愿上阵担当主帅,林总督急奏圣上,准赐恩爵“牌头"名号,统率九龙水帅,并将大鹏营升格为“协",升格后的大鹏协划分左营和右营,左营驻大鹏城及九龙地区,右营驻大屿山东涌寨城。
一八四。年一月初英舰侵广东沿涨,犯珠江口的虎门要塞被我水师及地面炮台反击,从一月开始英舰累犯珠江口附近的大角和沙角炮台,一月中又犯广州湾内的穿鼻洋,恩爵计划分兵五路,分别布防尖沙嘴、官涌、大屿山、伶仃洋、穿鼻洋各处截击英舰,在各地海面双方发生激烈海上搏斗,旬日间接仗六次,我水师战绩彪炳,把英船舰全部逐出大洋,取得尖沙嘴、官涌、大屿山、穿鼻洋之战的胜利,,上述几次战役也是骁将恩爵亲自指挥的,恩爵精通孙子兵法,熟悉广东南海各地地形,运用巧妙战术,以多击小,以小兵船对付目标大的敌船,并采用偷袭围攻,逐个击破策略,全民皆兵,威慑敌人,此次战役奋战整天,计击沉英方大型运输船一艘及兵船舰多艘。
一八四O年七月英舰继续侵犯我各地海防,并增派舰队北上攻厦门再侵犯浙江舟山群岛,十月又犯渤海的天津港。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英船舰二十余艘再犯珠江口进攻虎门,我虎门炮台官兵奋勇抵抗,由于当时任两广总督的投降奸臣琦善拒发援兵,虎门海防重地失陷,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将军战死阵地,为国殉职。
一八四一年一月中,恩爵带领水师又同英舰在穿鼻洋交锋,猛烈炮战持续半天,并近战搏斗,英军强占我大角、沙角炮台。一月二十六日英军在香港岛上环水坑口强行登陆,武力占领香港,英军强占港岛后发布告示谎称琦善已同他们达成《穿鼻草约》同意割让。
一八四一年八月英舰进攻福州、厦门,十月又犯宁波、上海、镇江直人渤海向天津等地进发。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订,正式割让香港给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是出卖中华民族权益的耻辱史,在近代历史之页中《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大的转折点之一,也是身为中国公民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伤痕。
呼尔察图巴图鲁赖恩爵历任武职
恩爵字简廷,清乾隆五十九年(1 795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府新安县大鹏城,新安县后改宝安县,现在是深圳市大鹏镇大鹏古城。
恩爵出身武术世家,祖父赖世超官至二品武功将军任闽粤两省考官。父亲赖英扬官至从一品任浙江定海镇总兵,去世后由道光皇帝追封为振威将军。
恩爵将军,鹏城族中称巴图鲁、呼尔察图,满语是英雄勇士名号,满清时代授予卫锋勇猛立功者。恩爵将军魁梧的身材,文韬武略,少年时人私塾读书,勤奋肯学,天资聪明,睿智过人,童年在家中由有学问的祖母刘氏夫人教导,他品学兼优,书法清秀,道光年间,鹏城最大的古刹东山寺院重修时,东山寺正门横匾上刻有《东山古刹》四个北魏体大字是恩爵将军书写的,他并捐赠一笔银两维修寺院,他信奉佛教,每次休假回乡均到古城内五大庙宇进香,保佑子民安宁。
恩爵青少年开始由祖父、父亲、叔父等教练武功,一八一四年十九岁的恩爵随父亲在广东阳江镇人伍,逐年升级,初任把总、千总,后升守备、都司、游击、参将,授副将、总兵,最高职位是广东全省军务水师提督。历任军职:一八三八年任广东东部要地海门营参将,一八三九年初鸦片战争前奉调大鹏营参将,由林则徐、关天培委派主理九龙防务,同年九月九龙海战爆发,智勇双全的骁将,洞悉敌情,获九龙海战的全胜,捷报到京,道光皇帝立即下旨赏恩爵红顶花翎,授呼尔察图巴图鲁名号,晋封副将。一八三九年十月起任龙门协副总兵,受命带兵防卫沿海,加强缉匪抗盗,立功二十多次并获奖赏。一八四O年广东沿海一带匪盗猖獗,恩爵亲率水师前去清剿,一个月内降贼四百多人,擒拿土洋贼猷以下九十五人,经历大小战事三十多次,道光二十一年(1 84 1年)国历九月三十一日晋升南澳镇总兵,道光二十三年(1 843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接替被解职的原水师提督吴建勋出任广东全省事务水师提督时年四十八岁,一品官封振威将军,并赠水田一百石为恩爵后人之蒸赏,又赐绣有七龙二爪蟒袍朝服一件(现仍保存完好)。
道光二十八年(1 848年)农历八月将军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三岁,原葬墓在大坑上村爬龟地,光绪三年(1 877年)迁葬王母王歧塘打石I U。
筹建将军府第\兴建怡文楼\创办崇兰书院
道光二十三年恩爵擢升提督后圣上核准他建立将军第的计划,府第由朝廷则师设计,在各地征召工匠艺师,精心设计,为清代府第式建筑群,府第规模宏伟,内有数十栋屋宇,面积达二千五百平方米,正门置一对石狮和一对象征武官府第的石鼓,檐梁等饰金木雕刻绘上人物故事,花鸟草木及墨书诗词等。府第为侧门内进,正间为住宅,三套三进三间结构,当心三厅二天井,左右次间三厅二天井,十厢房,侧间为宾房,两间前长廊有月门相通,正间有前院,侧间有后院,前后院设有水井,整座府第以一丈高的高墙围着,如同城中之城,气势雄伟,将军府第用了十三个月时间建成,于一八四四年农历三月竣工,大门横匾石刻为道光皇帝亲笔提辞五个楷书大字“振威将军第"。在府第对面建子弟书房一栋名日怡文楼,亦是恩爵的主张,怡文楼也在同年落成,经数月筹划怡文楼内开办崇兰书室,崇兰初期聘有老师二名,只供赖府后代及表亲子弟就读,后来更接受姻亲挚友弟子数位入学,崇兰书室延至一九二二年才停办,历时七十载,最后一批学子为恩爵第四、五、第六代孙和族中后人表亲等,崇兰书室后裔学生在世者仅有三位,但他们都已到耄耋之年。恩爵将军去世后由他的元配陈夫人主持家政,陈氏夫人八十多岁去世。陈氏将恩爵房产分给四位儿子。
振威将军第内分配三名儿子:
第一座三进三间为次子绍林所有
第二座(中栋)三进三间为五子绍彝所有
第三座(有库房)三进三间为三子绍元所有
西南角原恩爵将军第有房屋四栋是恩爵一八四O年冬所建分给长子绍贤所有。
恩爵四子绍杰过继西南角英扬二子恩禄为嗣,恩禄是恩爵同父异母的弟弟。
恩爵倡仪九龙寨城
九龙寨城前身为九龙山炮台,一八三九年九龙海战的发生,以后又发生尖沙嘴、官涌、大屿山等战役,一八四一年一月英军占据港岛,英军恃军事上之优势,步步迫人,夷情叵测,对我威胁日益加重,恩爵有见及此,我海防应以调整,特别是大鹏协的战略地位更形重要,大鹏协的指挥核心从大鹏城移师九龙,九龙山炮台、尖沙咀、大屿山东涌炮台也增设炮位,配备较远程的大炮,籍资牵制。广东海防防备不足,营地疏远,恩爵建议在九龙山炮台原址建一城池以便官员办事和防卫,二则可监视英军所占之港岛,九龙寨城就是在这背景下促成的,建城奏折很快获皇上批准,当时由三位有关官员上呈奏章,一是广东巡抚黄恩彤,二是两广总督耆英,三是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奏折于道光二十六年(1 846年)国历九月七日呈上,一个月内皇上批准建设并嘱尽速建成,限期完工,九龙寨城于道光二十七年(1 847年)农历三月下旬竣工,只用了七个多月时间完成,光绪二十五年(1 899年)英兵进占属中国政府所管辖的九龙寨城。
(摘自深圳市大鹏古城《赖氏世系简谱》
5、祠记
江西省合建赖氏大宗祠记
岁壬戌,余奉命校士西江,西江多故姓,,赖氏其最著者也。试建郡得赖生晋,今秋举于乡,谒见下,以省会合建宗祠告成嘱予为记。按其世系,出文王庶子颖王封于赖,徙居颍川。东晋间臣庆任江东太守,以所居松阳为郡。其后由浙东避地揭阳,数传至仲方,隋开皇下令建县,以官地易赖氏居为县治,今宁都其故址也。仲方第三子文辉,生子七,蕃衍江右,并分徙闽、广诸省。今据赖氏之在江右者合建宗祠,以仲方为始祖,因以各房支祖配焉。余维古者大宗之法久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其在一乡一邑,尚有未能合族办,分以溯源流,又况星罗棋布散处各郡,乃能源源本本,远追其祖宗之所自出。以联族姓于支,分派别中,斯岂侈谈门第等,崇韬拜墓,蔡嶷称叔之妄,为牵引者哉?宋咸淳初,文山信国公叙赖氏谱云:当晋、隋、唐五季间,仕者以尧舜辅君;了伊周为己任。不仕者,贯六经百史之文,焕三代两汉之词。又云:定丕振于前茹公,丕显于后其奖借于赖氏。亦云:至矣。顾余考赖氏人文,有为信国所不借载者;又有为信国所不及载者,如仲方之先赖先任交趾太守,丹任汉校尉,视定风抚两制,茹公赠太师,前后盖鼎称不朽焉。唐赖叶,七岁通九经,登乾元二年进士,赠秘书坊。嘉定进士梦雷,为名御史,风节特著。解大绅集称,宋翰林校勘赖曜山先生与信国公友善,同以忠孝起家,是总管作霖,佐太祖平定伪汉,又进得两举进士。按山东行监察御史,永乐巽、瑛二公,一任观察,一任忝政,巨节徽声。滇志备载其他甲第簪缨,不能仆数而归本。燕翼咸推仲方,则仲方诚不祧之祖矣!礼谓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产。余谓宗庙产,所谓尊祖敬宗以收族者,将于是益永。今赖氏子姓合祠建祀,虽不能时相聚首,以尽追远之情,敦睦之谊。然每值宾兴大典,云集会城,萃涣庙中,堂基鼎鼐间,共发水源木本之思,继且燕会绸缪,存问周至尊卑友爱,激劝宏多,是散处各郡,不啻在一乡一邑也,更不啻在一家也。兹祠之创建,不于今为盛烈矣哉?考图祠其枕百花洲,面孺子亭,纵横各数十丈,中辟地构寝堂,廊府轩曲,供骏奔驰,伐石庇材,匝一岁而工竣。首末董事赖生定遇力也。余嘉夫祠建而一本之谊明,则后之人心弥奋。目兹以往仕者,益以尧舜辅君,伊周自任不仕者,益贯通六经、百史、三代两汉之文,斯赖氏之发扬先德者在是。抑即予之所深有望于赖氏也夫!爰执笔为之记。
赐进士状元及第日讲官起居注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提督江西全省学政
浙江仁和金德瑛撰
赖氏大宗祠谱跋
十月廿七日,天气严寒,夜静更阑,朔风淅沥,豫章平衍之地,乒吹毕发应侯固其宜也。因宗谱合修,与夏塘房宁光,秋溪房揆圣、橘声、作六,大江房映汉诸君子,夜分休息,白酒数升,相对团圆,各有欢然自得之辄,予向诸君子言日:省会建大宗祠,赖氏千余年来未有此也。自宁光君邀集各房鼎力劝事,祠成已十载矣。今春宁光君走扎汇辑房谱抵省合修,诸君子历练老成,和衷共济,命晋提纲契领赞理兹役,于秋八月廿四人谱局,今阅日得六十四日矣。自祠堂图栗主记外,凡迁徙源流,世系人物,艺文及善后之策撰次成帙,授剞劂氏需次告成。固诸君子提示之勤,抑亦列祖在天之灵默为引翼也。吾辈聚首连宵,谯鼓声铿,不遑寝处,人生陕意之遭非寻常。宗党萃会,可订常期者此矣。诸君子瞿然日:子以成事之赖遽自喜如其乎。赖氏自得姓受氏来此次井然,千年不紊,非若欧阳氏仅可谱其九世,山谷黄氏仅可谱其七世也。今兹谱役吾子发凡起例,务从简约,仅专谱栗主以上之世系,而于昔年支派,今日云祁未悉登载,与昔贤谱学不无少异矣。且各房居址遥远,陆续而来,未能久候。谱局合订成规,其间临时斟酌。所登世系,详略添差,安知不生后人诟厉。语日:成功者速,渗漏滋多。吾辈凛凛乎滋惧矣。予日:是诚诸君子之慎。昔明太祖命宋廉王伟等数十人纂修宋、辽、金、元四代国史,仅阅六月而告成。其中阙陷疏忽,识者往往讥之。士大夫家藏谱牒虽与国史不同,然体例相通,大致略等。吾辈无宋廉王伟诸人之才,而于本宗二千余年之世次事实,计时编日两月,程功参差诟厉诚有。如诸君子所虑者,第念今兹之役,原为宗祠善后计,世系殷繁,各详支谱。固不便以厌辕克栋之篇滥乘体制也。至世系纪载,先事临期互有参订,各支子姓,远在千里,寸笺尺简不能晨夕往还,故世系虽有详略不齐,而配祀附祀登纪秩然。其于水源木本,聿昭敦睦之风,固同归一致也。况纲领已定,续订无难,异日各房贤达鉴是谱而加意重修,删其繁文,补其缺略,晋与诸君子仍执笔而赞其后焉,后此周详处有视今兹更加慎密者矣。何必谓草创之速,惧无以解免于目前之疏略者哉!诸君子日:言良是也。盍记之以为他年证验乎!予奉命唯唯,于是阿冻含毫,记其事于敦睦堂之东庑,时漏下已三十刻矣。
裔孙晋锡蕃氏恭记宁光揆圣橘声映汉同点定
州城大祠秋祭叙
侬族为一州最久之郡。汉晋间,初祖仲方公由桴源来雪竹坪,子姓蕃衍甲于一邑。后易雪竹坪为县治,子孙他徙各开巨族。而推本穷源,悉由梅水所衍。知我祖之德泽长矣。州署为雪竹坪故址,署背建有宗祠,已历数朝。其迁易地基,构造费用,惟近州城著、绎二公子姓叠费心力,并聚赀置产,崇奉春祭,四坛祀事,忽于嘉庆乙丑冬,祠被回禄,栋宇悉空。次年丙寅岁,左泉翁偕众家庭分写,著、仁、仪、绎四房乐输约六千有余两,于丁卯三月起工,十月祠宇告成,将各房所写牌位登寝,共用钱伍千三百余两,各房乐输只收五千余两,除收外,用过春祭丙寅丁卯二年所停祭赀贰百三十余两。而各房乐输未交者不下千余金。盖因祠已成,牌已进,故因循不交,且谓乐输更无别用耳。第祠虽成,牌虽进,而祭产未置,则牌亦虚设,且登牌之日,无论乐输清与未清,一概登座。牌字俱未刊刻贴金,以为俟乐输收齐再行厘订。乃事隔廿载,乐助尚未交楚,牌位未能厘定,迟之又久,必致以寡冒多,以伪乱真,殊乘家庭和聚之初心。前收除数目悉经左泉翁一人经理,薄数亦存伊手。道光甲申岁,左泉翁病亟时,将簿数付出,经愚等核明无亏缺,而众家庭以为事虽善始,犹未善终。且本年四月侬祖山麦畲埏朱姓争山界一案,经左泉翁手禀,官事尚未结。众议各处祖坟亟宜修理,庶免异日争端。因以簿内诸事总理属愚,愚揣才劣,本不能任斯责,而家庭以大义相劝,又不敢辞。遂与公议合族修祠之事,仍照前规,各房乐输以三十两为端,牌十二两为附食,未交与未交足者,固祈一概齐交,其现未经写者,各房支祖暨各贤豪子孙亦望再共成美举。修坟乐输,则兮输著、仁、仪、绎四房字号设簿分写。前岁乙酉二月,愚同星北翁、光庭翁、召咏翁、集珍翁、让先翁、明吾翁,合邀各房家庭同力经营。自春迄冬,几无安晷。幸托祖灵,众心和协,旧写修祠乐输,除力簿难辨外,未清者固已交楚,愚等劝输端牌六十五位,附食一位,乐助亦俱汇齐。于前冬刊刻新旧牌位登寝,即置买彭姓刘家坑田租二百四十五担一斗五升五合,去价一千四百五十两;又劝捐大斜士济房捐送田租二十七担八斗一升五合,品价一百八十千文。崇兴秋祭,朱姓争山讼案,前岁六月,已经王宪清结。各祖坟墓共八冢,分签督修值士,于前十月起工,十一月告竣。诸务纷纷,悉由族谊和翕,而事皆就理矣。夫以吾族之散处,庆吊往来,常多阔绝。而派衍既多,有各宗支祖,而忘所自来者。兹为祠务切要,能使散者聚,疏者亲,踊跃输资,同深木本水源之思。敦本之事,不大异寻常乎!嘉禾隐谷,而翰发其秀。井渫勿汲,而川道其泽。宁见云祁叠起,奕世其昌,当亦我祖之所厚望耳。兹因诸务告成,特立丁簿给散各房,将修祠置产及修坟诸乐输收除数目刊列簿内,爰述其概,以志不朽云。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秋月 谷旦
四十三世著房裔孙溶清谨志
桴源祠堂记
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也。本不固,则枝不茂,为子孙者可不思祖功宗德而隆,所以报本之道乎!顾追本之道多矣,做好人,行好事,扬名显亲,以及事君忠交友信,皆所以追报祖宗也。而其最大而切要者,莫过于坟茔。坟茔乃祖宗形骸骨肉藏于其中,全凭子孙之孝恩,维持保护。使不设立祠堂,则追崇无地,欲求其坟茔之不致有倾颓,不致有侵占者,不得也。吾祖雪溪公太居桴源热水,生三子,长日一郎公,次日二郎公,又次日三郎公,因洪水为灾,各徙其地。以故桴源之基址失于管业者十之七八,子孙散处四方,如本邑管源老屋坳上、益祭东坑等处,则一郎公之支派也;如本邑游家地及宜黄之苏坑、寨下,南丰之大塘坳、大排、黄竹坑,乐安之金竹等处,则二郎公之支派也;如本邑赖坊、桥背岭、白谷泉、陈工坑、永村、高坪、林坑、小源等处,则三郎公之支派也。每岁冬祭,以十月十六为期,各支轮值,分为十则。自一至十,绳绳相继,几历千载。雪溪公葬桴源,公墓含蜈蚣形,左右凑集山场,毗连周围二十余里,祖宗之坟墓盈千累百,不可以更仆数第。从前桴源未建祠宇,未立祭田,各夫子孙来拜扫者,近则数十余里,远则百数十里,盘费维艰,仅一宿而退,祖宗未及挽纸者有之Q今则创造祠宇,设立祭田,子孙得以信处信宿于此,从容暇豫,无不祭之山,无不挽之纸,其中或有墓石损坏崩陷者,则修补砌结而增新之。或有字迹模糊磨灭者,则填凿写正而明白之。自不虑其倾颓,自不虞其失照。纵有强暴侵凌之辈,亦安得肆其霸占而妄行废败为也。虽然祠宇建矣,祭田立矣,倘大众收租而不立管首,则责任不专,难以稽查,出入其间,必有侵渔中饱之弊。恐一岁之人,不足以供一岁之用。无存留,无生放,祀事之需,可暂而不可常也。仍非尽善尽美之道矣。欲为永久之计,必以十则轮流收租,三月初十设祭备席也。亦如十月十六冬祭,其九则之尊长斯文杰士临期拜礼祀奉,登坟挽纸,清簿算帐,则责有攸归,不致妄费,不致中饱。或祭祀外有余物,当年管首存留生放,限次年三月交付下班。则祭业之日扩日辟。由此而千而万,为世世子孙追远报本于无穷也。岂不犹木之根本,愈培而愈固;木之枝叶,愈长而愈茂乎哉!?于是援笔而为之记。
皇清乾隆十年岁次乙丑孟秋之吉
四十世裔孙维世顿首谨撰
支分东晋荷御笔以成家松阳锡郡由来
仲 方 公 祠
在宁都州衙背,古名雪竹坪,堂名“敦本"。子午兼癸丁。旧祠毁于嘉庆丙寅,支下宣著房举人左泉,邀宁、广、瑞、石四县合著、仁、仪、绎子姓捐资重建,宣仪公房国学生集祥与造支下举人涵碧作叙。旧祠刊有板联。乃支下举人陶庄所作。其联云:为布衣子孙,虽簪缨不离本色;撑秘书门户,有经籍乃见光华。
文 辉 公 祠
在州城雪竹坪,仲方公祠西片,与松阳试馆毗连,道光庚寅仪房州庠生焕虞倡建,著房国学生声遥主造,宣仪公房建中兴造。
雪 溪 公 祠
在桴源开基处,丁癸兼午子,于明成化辛卯一郎公支下,管源房凤鸾倡,一、二、三郎公子姓共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郎公支下益际房溢波倡,众重建,支下维世作记。拱辰有诗。
云 崖 公 祠
即天瑞公祠。明宏治戊申,支下成器公由管源徙四都黄砂,至明万历十年壬子,成器公之孙崇廉等倡众初建天瑞公祠于黄沙。兵部主事李材,刑部尚书乐安董燧俱有记。崇廉有黄沙四景诗。
云崖公祠堂落成序
古虔之梅川赖氏,乡之清泰为巨姓,宁邑之世族也。子孙繁衍择里各居,支分派析。赖氏之彦崇廉、永杰、’永坚、永卿、永柏,慨世之人离群索居,惟私便其身图,而本支宗祖莫知孝享尊敬之心,乃相率而捐金鼎建十三世祖云崖翁祠堂。为追思报本,天伦雍秩之地翼然。以是月六日落成,通家谢生家桂自永丰太极乡来,偕同邑眷侄曾宗太,持币干言于予,以为赖氏诸君贺。嗟世之尚名而略实也,语之日:道在明德,世皆惊远而忽近也。语之日:道先崇本。二子稽首而言日:敢问古之立宗祠,以祀先也,其欲崇本乎?予日:固崇本之道也。崇其爱且敬也,君子于天下无弗爱也,无弗敬也,无弗自本支始也。爱者仁也,敬者义也,仁义所以联属天下之具也。而又况于一家乎?故仁义行,则受敬崇,而德明,本支睦。是故君子贵崇本也。然则崇本而立祠,可缓乎?日:如今之为宗祠也,后世系,耀簪缨,矜强众,直为观美而已矣。则恶用崇爱敬,为如古之崇爱敬由仁义而行焉。昭穆叙而长幼卑尊列,又恶乎本之不崇。夫崇本者,所以崇孝也。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赖氏多贤能,推爱敬于先,而又敦孝友于一族,其不以世系簪缨,强众而相夸毗也,予何言哉!予登予言于轴,驰以告诸君子日:宗以崇仁义也,其告诸贤者宗祠成,各勉于仁义而已矣。庶不谬古之意乎?庶可以风天下乎?庶可以光裕于赖氏乎?是为序。
大明万历十一年为癸未岁王春月之 谷旦
诏进阶中宁大夫前南京刑部书郎抚乐芙蓉山人董燧撰
嘉庆间竹源头成玉公房助祠祭田一户坐落管源大瑕及下畲南陂庵共计租七十秤永准成玉公配享
道光初管源华豪助祠祭田一处坐落本里黄家脑计租十五桶准其配祀’
敦 本 堂 记
先生命姓受氏以来,一姓之中其初止一人耳。传数千百年而孙裔日盛,势不能不有所分。分之而支分派别,各祖其祖,各祢其宗。世远年湮,甚至祖宗之名号子孙不能复识。而伯叔昆季漠然如路人之绝不相关者比比然也。则既分而思所以复合,惟公祠之建,可以溯水木之源,承先世之系,联族人之心,一事举而尊祖敬宗,收族之道咸于是。备此,赖姓诸先生及其族人之竖立,真仁人孝子之用心,有功于先人不少也。赖之先,盛于浙东。东晋时,士端公为虔州太守,卜居桴源,曾孙仲方公,宋元嘉时迁揭阳之赤竹坪,即今宁都。隋开皇,以其地置邑,县治中,仲方祠在焉。其后迁居异地者多矣。宋时泰重公由桴源徙龙南,至孙文兴公始分二处,一居上蒙,一居太平。在上蒙者,祖国俊、国忠;在太平者,祖国清。皆文兴公子,固俨然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之义矣。迄今数百年历世二十,蕃衍万人,簪缨继美,推虔南著姓。虽宗谱相传,屡代叠修,世次昭穆厘然不混,而春露秋霜,各报其本,未获萃处一堂,以序亲疏而分长幼,远祖近宗在冥冥之中,毋乃有怨然不安者。于是公议建祠,得地于邑之南,广延若干尺,右傍先师庙,左邻忠节祠,前列五峰,后环江水,地势恢宏,规模壮阔,遂构而立祠其间,后族人于废簏得崇正间议买祠址券,即其坟也。或者赖氏先灵其式凭于此乎!爰是族之人佥举老成贤达四人,庠生讳其攀、讳清、庠监授州判职标、庠生光华等总理其事。又各支分择散理为赞助,于以鸠工庀材,始于辛酉八月,成于丙寅四月,凡阅六载。上为寝室,中祀始祖泰重公,以下而捐资建祠置祭者附焉,旁祀群昭穆。中有堂日:敦本。前有门,敞其中。祭祀时列子姓于下,为展拜之地。左右为祭器所,门楹户牖悉准于度。祠成而春秋祀事聿兴,自始祖而降,皆荐歆焉。合族而食,聚一姓于同堂,俨然同敬合爱之雅。则族虽分而仍不啻其合古所为。尊祖敬宗收族之道不于此毕著乎?夫小宗大宗之制,先王所为以亲睦教天下也。后世亲亲之谊薄而爱敬之心微。其视祖考也,等于空虚,待族人也,几于行路,虽系之以图,志之以谱,然亦虚名奉之,具文习之巳耳。有公祠以联之,则本末亲疏遐迩分合一人庙而僚然如见。而且仰思祖功宗德之遗,俯察同气连枝之谊,未有不相亲相爱者。岁时相率登大宗之堂,而揖让进退,’王道蔼然犹存,其于先王亲睦之教夫,岂无当耶!赖氏之族,庶几其近古矣。赖君衍齐先生,余久交友也,祠成属予为序,予因述其巅末,以贻其后人。是为序。
时
乾隆十五年庚午岁夏月 吉旦
进士翰林院编修壬申山西正主官会试同考官充续文献通考纂修官都院监衔史
年家眷同学弟刘宗巍拜撰
敬后
阖姓耆、绅族房列列先生:(文电)我姓九属总祠,原为联宗寓考起见,乃地辽局偏,非徒无益。而縻费亦甚繁,愚等图维再四,另于新开路买定黄太史公馆,改为一邑赖氏宗祠。非为便于考试,即局势之开拓,地运之隆厚,亦较总局为胜。已经历请堪舆名家多人认真看确,佥称全美。故已将泰重公并国派二牌进入总祠,其余各房私牌俱拟在一邑宗祠安放。第清付屋价,整顿门楼,竖造府座,以及油画进牌,总约需壹千五六百元之甫。除总祠馀款七百元外,仍需经费若干。原需各家再进祖牌,乃便筹措,事关尊祖,利及后人,务祈踊跃以观厥成,幸勿徘回观望也。谨将建祠条款详载如左:
一、每面祖牌限写公名二十位,可少不可多,每位位实缴足边一百元。
二、安放牌位以字派分高下,毋容紊乱。
三、祠宇修整停妥,进牌时再行酌议香灯祭祀之费。
四、殷实户一人捐银一百元者,除进特牌一位外,其牌谱由祠内公给,毋须纸费,仍准其本人在总理牌内附祀,不收别费。
五、捐捐边不上五元者,第准于牌谱捐助册内载名。
六、族房人等欲领祠内牌谱,须助纸工钱六百文。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 吉旦
总首族人乾和等谨启
太平赖氏祠堂记
古昔圣人通天下之孝制为“报本追远"之典。各有庙寝,以祀其先。虽七五三一与寝之等不同,其萃涣之义则一也。春秋之修修于此,祭器之陈陈于此,裳衣之设设于此,时食之荐荐于此。于是士庶民咸得以祠堂申孝思焉。非惟得以尊祖敬宗而生者,亦得以序昭穆,定尊卑,明嫡庶,别亲疏,审同异,联骨肉于一气,敦宗亲于一本,孝弟油然而生,仁让油然而兴,其有关于世教岂浅鲜哉!故今之故家钜族惟此为先。
泰重公由宁都桴源而徙居龙南龟湖,至六世孙海真、海清徙于太平东水坳下,后海清分居杨村,即祠祀之始祖也。隆庆己巳冬, 卜吉相兆,创祠堂于杨村,厥土刚厥位面阳,厥材孑L良,最堪为寝室,中祀始徙之祖。由二世以至于祢主咸在焉。正中为萃和堂,两庑为小室,前为门廊,层峰耸翠,流水环绕,焕然规制宏丽,赖氏之老成益治等喜厥工告成。值余姻刘子一鸾为赖氏西塾,乃因以告余日:赖氏之族,实龙南巨姓。虽介于闽广而人文之蔚起,富贵之延绵,在赣属亦以首称。然其人多谨厚端悫,其子弟孝弟忠信,其族属和辑雍睦,熙熙乎,邹鲁礼乐之教,郁郁乎,孝友慈爱之风。祠堂之创,盖欲敦本厚伦,以垂久远。请文以其盛纪_O槐叹日:美哉!赖氏之为也,予尝怪夫世之有祠之家,高栋大柱,黝垩辉煌,徒庄厥观。然究其族贵凌贱者有焉,富傲贫者有焉,卑逾尊,小加大,甚则戕贼如寇仇,夫何贵于祠哉!且有牵合附会阀阅,相矜文貌,虚仪徒为,粉饰要之,醉饱戏谑之区,又何望祖考之来格哉!吾观赖氏积德薰陶,风尚淳美,固可以为善,尤愿其诚敬于对越之余,严肃于裸献之际,俾祖考之神洋洋在上,则是孝通于幽冥而孚于神明矣。及其燕毛序饮,敬其所尊,爱其所亲,子孝其父,弟恭其兄,和气薰蒸于一堂之上,唐虞三代之治化,蔚然见于今日,猗欤盛哉!所谓祠堂有关于世教,直其然乎?愿赖氏与天下有祠者共勉之。遂书为赖氏祠堂记。
时
明万历四年丙子仲秋月既望日
赐进士及第亚中大夫陕西布政使司副使
前太仆寺少卿安城塘南王时槐拜撰
6、古墓碑文选录
重修忠诚祖墓记
岁乙酉,合族议修仲方祖坟墓,以位下子姓著、仁、仪、绎四房聚赀襄事。桴源,仲方祖隐居地也。旧葬有远祖忠诚公墓。而居者远近百十里皆仲祖三世孙度公后裔,春秋醮扫不缺。十月中旬,溶清偕族人为仲祖事特来兹土瞻拜之。余见坟石崩散,荆竹丛生,山后龙脉被人挖削,恻然心伤。是时,著房溶清、升北,仁房元贵,仪房集珍、拔真,绎房召咏等,同聚雪溪公祠,乃议仲祖坟墓宜修。而祖所由来之祖,尤不可不修。遂商之四房家庭,一齐择吉,均于十月鸠工,披榛斩棘,林墓重新。坟之前后,用坚石罗固。并清四至山界,填补龙脉,.诚要务也。夫公为仲方翁六世祖,一脉流传,渊源固有所自。后仲祖迁居雪竹坪,子孙蕃衍皆所自出。故予族以仲方为肇基之祖,第自七宣开衍,或散处各乡,或徙居他邑。几有数典忘祖之虞。独长孙昭,字宣著,留守雪竹坪坟茔。三孙度,字宣仪,仍归桴源故地,长奉先灵。今日之举,合四房子姓踊跃将事。而赀财不计远迩,无殊家庭和聚,殆公之灵爽式凭千百年而未有艾欤!据旧碑载:“公生于后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戊午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形,丑山未兼癸丁三分。”生平事迹,年湮失考,不敢复详。特述重修之由,言其概,以志不朽云.
四十三世著房裔孙溶清谨识
赖氏始祖仲方公墓表
公讳硕,字仲方,晋太尉相国茹公讳匡之子也。宋元嘉间,公避地宁都之桴源,最后爱赤竹坪佳胜,遂筑室居焉。生三子,长徽,次郁,幼灿。徽生辰,早世。郁生定,任潭州转运使,家潭州。灿生七子,皆才器轶人,富甲邑,邑人知其居址地脉所徵。有司奏请,迁阳田营县治于赤竹坪。官廨内多先世墓地,吏此者,或不叶吉,乃建三庙,额称华表、灵山、神司。则祀徽公兄弟三人也。灿公诸子,咸徙他邑。独长子昭,承祖业,子孙错处乡城。宁都赖氏皆灿公之后,而以硕公为肇基之祖。康熙丁亥赖氏修家乘,兵燹之余,遗文残缺,请予追表硕公之墓。按赖氏原始颖公,为周文王第十九子,封于赖。至春秋,为楚所并,子孙以国为氏,散处吴楚之交,代有显仕。硕公为相国子,生纨绔,有田园之乐,宫室之美,玩好器械之供,妻妾仆隶兴焉之侈。安土重迁,情所必至。当其时,盗贼环于外,奸臣擅于内,更姓改物之际,名家华胄,骈首谬辱者不知其几。公独具先知之哲,视富贵如敝屣,择地而蹈。不辞播越劳瘁以保其身名,昌其后嗣,岂非豪杰之士哉!公殁,葬归仁里麦畲埏,地肖飞鹅形,予表其概,告其后之人。
梅江后学杨龙泉一水氏顿首拜撰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5) 赖氏续修始祖仲方公墓碑记
予莅任时,遍谒诸神祠,有云华表、灵山、神司,皆土神也。惟神司庙,在州署仪门外,神极灵显,州人事之虔。询之吏目张君,言三神兄弟也。赖姓,州署即其旧宅。日徽,日郁,日灿,神司庙祀灿公,州中赖姓悉灿裔。灿父讳硕,字仲方,当晋安帝时,避刘裕篡晋难,从父太尉相国茹公徙赤竹坪而居焉。其后,易赤竹坪为阳都治,支庶遂迁各乡邑。硕公葬归仁里麦畲埏,为赖氏合族之始祖,子孙世业诗书,以科第著。明中丞甘公士价,清少宗伯王公思轼,皆为公志其墓而铭之。其墓自隋唐至今,屡修弗替。本朝于雍正五年复修,历岁九十有九年矣。碑碣颓坏,山冈亦多崩圯,近地豪强,诞谋风水,启越畔盗售之寡予廉得实涂契而归侵地。孝廉赖君溶清感予断之果,急思修其墓。惟恐效尤而无有质其成者,乞予记之。予闻之乡先生殁而祭于社,以其有功德也。硕公生三子,今皆祀于阳都,州人水旱疾疫祷之,无哉!其子奉神明之祀,其父绵奕叶之坟。孟子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足为例。赖氏也至于赖之得姓受氏,或以为炎帝后,或以为周后,其谱牒载之甚详,不复记。硕公其为赖氏不祧之祖欤!从孝廉之请记之,亦以发凡为人子孙者,仁孝追远之心而不至泥于五世亲尽之说也。
赐进士出身
诰授事政大夫知宁都直隶州事 湘东王泉之撰
赖氏始祖潘太孺人墓表
郁郁乎佳哉!此宁都赖氏开基之祖仲方公正配潘太孺人之墓也。公于刘宋元嘉间自松阳迁宁都,世更四十有几,春秋享祀,子孙竿百咸集,簋否卷冈,敢不肃灌献兴,俯若有通呼吸于渊默者。成礼而退,长幼相率携牲酒扫墓,除纵蔚周览,前后唯恐一木一草之毁转相谕试,历久靡懈,可谓盛矣。予尝过都越境,见丰碑广隧,爵号显崇,遽为牛羊之牧,至沧桑之后,陵寝邱圩,天潢族属求为庶为清门不可得,悲夫!后唐王淑妃之言日:吾儿何罪?何不留之?使每岁寒食以一蛊麦饭洒明宗陵乎?闻者为之泣下。而民间或千百年松揪陇碣,世守不绝,淹促之故,岂以贵贱论哉?且创造之家,未有无母德为之内主者,赖氏云仍济济,皆孺人一身所自出,非福趾之过人远欤!周代有贤后,谓雅化始于闺门。然居常处优,未见其所难,为太王仳离栖鼠走马流之泉间,惟妃相与佐理,其才与德,
必有过人者。孺人家世懿行,湮不可考,观奕叶之盛,逆始迁之功,皆可追思,不容泯。地在石塘里龙溪湾老虎窟风吹罗带形,过者皆指日:此宁都故家之墓,无有久于此者。
后学杨龙泉顿首撰
(以上本书载谱序、跋、源流、祠记、墓
碑文,请邓文钦先生校订并加标点)
(编撰人:赖观扬)
四、领谱字号、族规家约、字辈派行
1、领谱字号
为珍谱牒,分发族谱编号严格,不用数字号,而用本族特定一首诗词的字序定编号。按长房、次房顺序,取诗中对应的一个字为本房谱代号。每本谱边应书“某字号",领谱记录也刊于谱,以便后人查找。只有熟记全诗,方能分辨其序。往往用此诗也能认族亲。此诗之作,应光耀族史,语句精炼,通顺易记,含意吉祥,字不重复。
如:《官竹园本鼐翁下三修族谱》领谱字号
揭阳山水境相联,闻道桴源七子贤,筑室久居迁雪竹,开宗分占邑城先
通家世谱播扬好,华国人文晋宋传,望族至今蕃宇内,连根巳卜万斯年
使用形式:
揭字号 某祖某某领,
阳字号 某祖 某某领, (下类推。诗中文字未用完,下次续修接上用。)
安远县思公下荪公裔光辅公派八修宗谱领谱铭
忠诚源流长,国泽润松阳,宁会发祥元,林井启后昌,梧桐瓜瓞绵,祖德永流芳,重修新谱牒,家宝宜珍藏
2、族规家约选
(1)宁都莲湖松阳赖氏族规
敦孝友 和宗族 正名分 尊礼教
尚诗书 崇斯文 务常业 尊祠宇
肃祭仪 纪祠功 急赋税 思祭产
戒讼端 禁好赌 珍谱牒 保先茔
(摘录莲湖族谱)
(2)龙南桃川赖氏家约
老家约
新家约
完钱粮 以重国赋
完钱粮 以重国赋
修祠茔 以谨孝思
祀祖宗 以记根源
谨蒸尝 以隆祀典
务勤俭以发家业
慎祭器以肃供献
敬父母以示孝顺
买祭田 以永裎祀
尊师长 以倡文明
正名分 以笃伦常
严教学以育人才
谨闺门 以别内外
守法纪 以保平安
务勤俭以阜家业
济贫寡 以存厚道
严教学 以端品行
禁偷抢以求安定
议婚葬以崇礼体
戒嫖赌 以除祸害
守分法 以息争讼
慎言语以睦邻里
恤贫寡 以存厚道
乐助人以积善德
戒阆事坑陷善良
禁窝盗 贻害乡坊
崇正十一年戊寅春月订立 公元一九九四年订立
(详文略录)
3、字辈派行选录
(1)宁都赖氏后裔字派
宁都昭公裔士济房字派
眷佑启先功,芳徽传奕世,贤嗣储国英,廷献宏匡时
宁都桴源度公下三郎公派泰肇公房字派
(自45世到68世字派)
诗书启秀,勋业垂芳,光宗耀祖,济民安邦,慧勇超群,昌隆吉祥
(2)龙南、全南、崇义度公下泰重公派字派
泰秉文国诚,海崇思振益,华绍元修德,期扬世懋容,和兆庆愈允,正祥复运周,仁让传先训,诗书启大猷,家声联济美,芳名定作求,谱延昭日月,贵显佐朝光,纯廉兴礼义,发远乃隆昌
(3)会昌县度公下泰宁公裔隆恩公房字派
继显汝国存,甫可均思子,秉广清奇隆,学望昭宏崇,元和钟淑懿,厚基肇平章,敬慎承虔佑,慈惠孚遐芳
(4)瑞金市泰亨公派字辈
巽永庆道春,桂崇迁笃肇,克梦卿爱必,奎传朝仲元,万卿宠祖思,韶天世德学,汝维时圣定,昌显光辉远,士抡裕泽长,万载文明盛,祥开吉善家,方腾兰秀瑞,宗衍应荣华
(5)定南泰通公派字辈
复泰同宗本,源流世泽长,深恩胜引选,逢运应光昌,礼义成先训,诗书裕善良,文章兴事业,孝友庆芬芳,振其凌云志,声名定显扬
(6)定南度公下友信公派思九公房字派(加点为辈字)
思九(二字名)德文(二字名)万(一字派)派清,文日士友正赖明,缵绪(二字助语)先嗣自斯上,承宗世泽必臻荣(三字助语),国际唐虞运,吉庆万年顺,富硕驰名扬,善美家声远,丁财贵恒昌,勤奋立秀学,繁荣长发祥,言行忠为本,文武延康强
(7)会昌县彦公下栋公裔盛隆公房字派
国友汝昌兴,效学先之承,德泽芳微远,嘉祥景运新,桂兰开芪秀,发达胜阳春,继作元良辅,荣封颂圣明,英才庆际会,万世起人文
(8)会昌县得公下标公裔仁公房字派
仁文有天日,圣上达尊明,贤德征祥瑞,兴邦泽世长,克承先祖训,景亭爱传芳,国家逢泰运,君相定荣昌,作求思良法,永远绍书香
(9)会昌县得公下标公裔士拔公房字派
赖国隆万载,世昌盛千年,人生武则崇,廷士文肇锦,祖德传芳远,功宗衍庆长,承先光瑞彩,裕后显冢庭
(10)会昌县得公下极公裔克绍公房字派
文德钦赖芪有,万世芳声永传,祖泽长辉家道,兴昌扬名邦国
(11)会昌县度裔泰重公下国泰公派良昌公房字派
泰秉文国宗,敏崇思赖文,良继魁修德,期扬世懋容,和肇庆愈允,正祥复运周,孝友富家训,诗书启后贤,佳声联齐美,芳名定作求
(12)会昌县求公裔扬公下则信公房字派
迁献久大泽,克绍裕鼎宗,家声承先绪,治亿赖文章
(13)会昌县思公下兰公裔必清公房字派
世芳金廷学吴,成名大振家声,光绍先泽永有,富良全轮焕发
(14)上犹营前得公下明选公派道奇公房字辈
六朝明显千,五福先言寿,文盛道建松,成应昌世振,兆书香作宝,学渊贻家光,卿阁鸿猷展,名义定克章
(15)信丰罗兜得公下德美公派永诚公房字派
永汝万茂济爵奎,惟君启世昌,隆盛时方发,荣华日正长,雍和敦一本,爱敬植三纲,礼义贻谟善,诗书绍述光,家声钟鼎重,国土玉金相,绩著朝廷伟,名传史策香,裕垂钦祖泽,庆衍纪松阳
(16)信丰小江思公下萃公裔经公房字派
寿玉瑞明元,迪亨添以贤,克成昌太世,从斯启佑全,立本同居正,中和致有先,光宜文作用,可久得其年,积德余家庆,培心种福田,科学兴华国,英名扬环宇
(17)安远县度公下,思公下荪公裔光辅公派,得公下明佐公裔积琼公房,都公裔凤公房联修字派
辉联承兴,光祖耀宗,尊仁明义,立本衍荣,福禄寿喜,财丰扬庭,文经武纬,奇勋标铭,安邦治国,泽业富民,崇功昭华,继世昌盛
(18)南康市得公度公两派民国31年起联修字派
厚道纪恒心,化美起汉英,恩源培贵造,育秀佐奇功,祖德承芳远,文才普新章,立志耀中华,建勋永泽长
(19)寻乌得公下标公裔本仁公派关君公房世派
千德子贵玉福宗,永文以上举元才,登荣亦世邦,家声定卜能光大,祖泽相承日广来,学业渊源多捷步,艺林果夺锦衣回,继志有英贤,松阳自古传,箕裘长济美,庆祝万斯年,簪缨耀甲第,博雅冠九天
(20)全国赖氏海内外统一辈序诗(十天干冠首,五言排律)
甲第簪缨在,乙源沛泽丰,丙阳天地照,丁实岁时逢,戊育蕃滋润,己传起敬崇,庚强人自厚,辛旺事能通,壬大来章绂,癸全万福同
说明:全国赖氏海内外宗亲会依据广东省赖连三公,公元1940年至1949年编修赖氏族谱新辈序诗统一实行,以甲字算起,以敦宗谊。
(广东汕头赖坚训提供)
(21)台湾苗栗县赖氏各公派字辈(沿用大陆祖系字辈) .
粤·蕉岭贵贤公派字辈(十世起)
则伯夫君有以开,永久复兴世传来,家修庭献昭先烈,道德经帮广智仁,从善能昌贻继远,发生鼎盛尚敦伦
粤·长乐横坑德祥公派-(十四世起)
维展崇发,贵仁号光,聪明正大,英俊贤良,仅维善德,金玉全堂,荣华燠耀,永世其昌
粤·大埔县廖光大圳子贵公下
文武赞周德,天和燠国光,盛朝乔梓茂,胜日桂兰芳,大振家声远,新兴事业昌,源泉运万载,全玉满华堂
粤·陆丰县黄圹河料峰寨登祥公派字辈
秀云凌茂光明德,家声裕振福贤昆
粤。饶平县金长村坑头田心庄专一公派字辈
士宗孔孟学,贤志颜曾书,诗书传先圣,文章绍大儒,芳名光国史,盛德赞皇图,奕世承天佑,炽昌咨显谟
闽·南靖永丰里吴宅社仕勇公派
明义应宗士国庭,天开文运起云腾,荣华富贵飘芳远,克振家声万代亨
闽·南靖县永丰里桥头社马蹄背孟五郎公派
仕富文庆茂,新荣振嘉声,芳德长兴盛,光明正生昌(后十世为来台裔孙修正)
闽·晋江县南门外引都赖厝乡国宠公派
祖德流芳远,贻谋燕翼方,传家诗礼教,华国赋文章,存心忠孝友,笃行让温良,图书垂后裕,科第耀前先,衍派应丕振,箕裘克绍长,敦宗兼睦族,奕世永其昌
粤·平远县东石乡杨梅坑念二郎公下千八郎公支派字辈
朝连昆玉振纲常,燠彩满庭庆吉昌,桂发兰生荣耀祖,财丁双进永传扬
粤·蕉岭昭福乡弥陀公长房系佰二公派字辈
佰乾一祥伯念思,文德石仁复时生,锡发梦汉昌荣清,国振逢运佑忠兴,传溪璋台华明耀,礼义智信庆吉昌
(以上十房字辈由台湾苗栗县赖松森先生提供)
(22)宁都官竹园萃公后裔字派
树统瞻良毓,名儒应运兴,经纶辉宇宙,忠厚肇云仍,杞梓观光近,人材日上蒸
新增派:连登科甲第,富贵贯乾坤,亿兆斯年盛,啟昌群纯贤
(23)石城县屏山蕙公后裔字派
叔伯孟仲季,荣吉文昌显,应运昭庆盛,名世才德见,宏道敦书礼,成器尊瑚琏,泰来开贤裔,永远家声善,华国诚正端,俊生启元祯
(24)石城县崇思堂字辈
郎思钧伯宗,彦孔英毓一,继世泳吉昌,克承宜宏道,建德由大经,邦家光维士,兆汝新廷登,凤麟祥庆瑞,炎汉炳寰球,华国欣长治八修新增字派:盛时著文章,民康乐荣耀
(25)宁都莲湖琴公后裔字派
眷佑起先功,芳徽传亦世,嗣贤储俊英,廷献宏匡济,家国永兴隆,子孙能善继,学而时习之,日道德仁义,忠厚以存心,尔其怀祖惠
(26)广昌县思公后裔字派
人文传世学,经济显明升,其宗欣益衍,充裕庆同荣,运启滋新美,祥和嘉兆兴,儒珍全道守,华国重勋臣,修齐师孔孟,绍述祖唐虞,名邦隆礼义,旺族踵贤才,春生繁茂广,锦展辉煌长
(编撰人:赖观扬)
五、古迹浏赀
1、古庙
华 表 庙
在州治东大街石桥头,今名削筋街,其庙即为筋店。神像仍存庙中,每值神诞合关迎神像于大街,孚惠庙连日演戏庆祝。
灵 山 庙
在州治西,城隍庙背,灵山巷内。
神 司 庙
在州治仪门外左,州宪朔望行香,俱载州志,辛酉志日:上三庙,祀赖氏祖文献、文华、文辉,州治旧名雪竹坪,系赖姓地基,故设祠祀。
蒙 山 古 寺
漾山古寺座落于宁都县石上镇莲湖村境。地处雩山山脉之北,距县城25里。属翠微峰丹霞岩之系,为梅川之秀,古称漾山超化院。
唐中宗嗣圣元年甲申(公元684年),赖孔在漾山偶得三尊小铜佛,见山景奇异,云封岩窦,怪石嵌空,云雾漾漾,悬崖飞瀑,遂建“超化院",召僧祀佛。漾山在矮岭环抱中,一峰兀立,断半壁成丹霞巨大屏风,屏顶悬出数丈,上有终年不竭的泉流,飞泻成瀑,屏中有十余处大小各异的岩洞,一洞宽广,可容百人,一洞有石床、石墉、石阶。北汉乾佑四年辛亥(公元951年),隐士赖箕爱其泉石异景,遂庐于此,施田20亩,供住寺僧人食用,又于院西悬崖之半,以岩洞砌成数间石屋,造“观音殿"、“三仙殿"、“钟鼓楼”于石屏之中,开凿石磴而上。岩前建二进式“超化院",数间居室傍于左。挖地又得铁佛。延祜七年庚申(公兀1320年),江西行省都镇抚司译史通议大夫赖朝举公,归休于此,建“归老亭”。蒙山曾屡遭兵燹,但乡民屡修重建。2001年又重修。
漾山以其独秀奇异,引来历朝文人墨客。北宋学士苏东坡曾游于此,且挥毫于壁,留下脍炙人口名联,联云:“飞瀑迎风晴亦雨,悬崖接日雨却晴”。宋·东湖书院山长曾元成重创“超化院",有田志碑藏于县博物馆。清·乾隆间,本邑琳池李宜清、李隆官兄弟馆读于此,皆中科甲。宜清在任台湾抚台时,’每次返乡,必来进香,并书“天风佩环"匾额于寺。
蒙山古寺声名远播,善男信女往来不断。
小武当山寺
小武当山寺,地处赣粤边境,位于龙南县武当镇105线国道旁。明·崇正十三年,太平堡赖思康、思赵兄弟两房,在本山武当峰峰顶创建。清乾隆34年重修。解放后寺塌僧散,仍有游人。1984年,两房族亲发起重建,建起平房寺院。1995年县旅游局设武当山风景管理区,划为县有。次年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筑起花冈石质石阶路,使山上山下贯通,并立亭建门,辟停车场,1998年定为“省级旅游风景区"。
小武当山系丹霞地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64米,九十九座奇峰兀立山上,形态各异。
武当山以其险峻猎奇著称。寺院主峰如巨柱直插天穹,一根粗重铁索,悬挂绝壁之上,沿索凿有石盘,盘坎二三寸,仅容半足,攀索而上,手握足悬,索摇身颤,汗濡洒洒,几欲坠谷。登上铁索,身在半空,已至绝壁天门,门上石刻楹联日“武将文臣皆下马,当天奏帝且停车"。由绝壁天门穿丛林,过观音井,竞入古树老竹密林,座北朝南的古寺便置林间。在寺内,远眺峰峦田野,有历险上来得安宁之感。崖西有映莲崖葬,开山祖师钟有能,法号释映莲,幼年出家,修身养性,习武研佛,施善布医,至一百四十九岁修成正果,于西崖坐化,得道升天,坐尸三年不化,色泽如生。这里春天浓雾蒙蒙,夏日凉风习习,秋月云淡气爽,冬季也不胜寒。四季游人往至,香港游客常来。
龟湖观澜公清修山日山碑文
清修山其初为永兴庵,未创之先是日坪脑,自予太叔观澜公,好善乐施,每寻幽揽胜,欲得善地,以崇释教,及历坪脑,见其峰峦环抱,石壑瀑泉胜邃独异。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岁,捐赀买就,族叔本贵附近田种,计土名罗塘坑口、大塘角、苦竹坳并坪脑门首等处,于是得田面之山,暂结茅山庵,延僧黄真洪为之主持,遂将其田与山并舍为僧人业焉,计秋粮五升仍存太叔之户。逮四十三年甲子岁,太叔病,其规制弗广复兴,黄僧募缘于族亲善信,聚财鸠工,鼎建栋宇,乃私开殿庑,屏除规模,渐以壮丽。及黄僧逝,其徒如碧,继师志,守清规,耕耘种植不遗力,山林竹树,日以丰茂,此山之名,由是遂著。
万历五年丁丑岁,邑主岷泉王公,续修邑志,采而人之,始匾日:“清修山",自此僧众日多,如碧复率众于山末,健力开垦成田,视昔不啻倍之。九年辛巳岁,奉父增粮共一斗五升,而叔父云波公,复恢山下陈坑田亩其田面之山,僧人又得肆力栽植,僧众乃可无饥。予自为弟子时,于本庵之右,续置弟继祚,罗塘田租六斛,及宦归,见附近是庵,乃于廿三年乙未,将其田及约,舍为本庵常住,载粮二升三合,田畔茶山照田并与僧人,递年采摘,窃与太叔共种福田,以成厥美。其僧如碧之徒性定,亦克树立,复于殿左竖建庑庶、厨房,确守祖父志事,此庵乃可以绵延不替矣。太叔之家孙,继魁谋于予日:某等承太叔与先父之业,每期无异,是庵建立有年,而田、山之归于庵者,不立石记之,恐日后贤愚不齐,不无执空文以生觊觎,非所以垂不朽,余也深然之,尤思,余所舍罗塘田、山,虽云微薄,而俾山僧世世守之,亦以旌善念于毫末云,乃相与勒是碑,以为僧人世业焉。据且今后之子孙,毋复视为己业,而有吝心德色,庶善成祖父之志,亦以自延福寿于无穷也,四方善信仅有能续此志,将来恢扩不替,则尤余所厚望者,神天其默,‘而证盟焉。
万历三十年岁在壬寅闰二月朔日
文林郎原知广西灌阳县事
右 记
观澜公讳本参,生二子,长男讳挺字云波,生五子,内有三,皆邑弟子员,长继魁、三继达、五继泰,二、四继显、继昌。次男讳非字肖澜,生二子,长继奇、次继新。本庵田粮共一斗五升,照二房分认,魁五人一房,共七升五合,奇二人共七升五合。递年僧人纳粮银七钱,将买猪肉与二户,以供观澜公祭仪,子孙不得私收肥己。前日:山岗四至,俱以田面水口山顶为度,其上坪脑抵猪婆障坑水源界直出,云波公,买陈坑口及白石坑口,所有田面山岗,两片夹岭脑,陈坑、白石坑水源近畔,俱归僧人管业种植,中有茶山、竹木等项,不许子孙乱取混争,吞为己业,以失先志,僧亦不得依阿顺情,以乱分法,其罗塘田、山即继亭所舍,内载秋粮二升三合,仍在亨户,递年僧人照合约,纳银五分以亨,子孙轮收输纳,不得独自加减,并记。
继亨、继魁、继达、继昌、继泰
山王:继奇、继新
主持僧:性定 徒:海玷、海球、
右 记
高坪脑及白石坑之山,并无退头功,本僧人切莫乱批,私与若人栽种,应宜纳税,其油茶、桐头杉木等项成林,增税数倍,不愿加增者,将油茶、桐头杉木等项,一应交回本庵常住,不得恃强霸占,其山内脚下开垦成田,限五年后纳租归庵,不得视为己物,恐有久耕盗卖之弊,以废先人所舍为僧业焉矣。
普易 通乾 湛仕
住持僧:普智 徒:通元 徒孙:湛仪
普明 通泰 湛伦
期朝 题 祥 瑗 扬试
山王:德驱 钧 党 秀 录 锦 备
(摘自台湾龙南县族谱)
2、祠宇
莲湖赖氏家庙
赖昭公三子,琴,字声清,唐贞观丁亥(627)由
赤竹坪迁莲湖立基,丁齿蕃衍。康熙庚戌(1670)创建二进“赖氏家庙",乾隆38年大修,民国32年三修2001年由功章、佑铭、海龙、先懋、起山、佑雄、功池等人发起四修,每丁捐20元,并倡赞助,共收丁款17766元,赞助款11 322元。经修缮,家庙焕然一新。
(赖功章供稿)
台湾苗栗五湖赖氏宗庙群
赖得公位下朝美公裔维候、维信兄弟于嘉庆年间,由广东长乐(五华),东渡台湾,在苗栗县西湖乡五湖村置产立基,成为望族。民国三年,维候公房始建“赖氏家庙”,主祀来台始祖维候公及历代先祖。每年除夕,全房各户必备五牲集中行祭,由宗长主祭,其余陪祭,祭典盛大。平时婚丧喜庆也在此举行。“赖氏宗祠,,以维信公房为主,于民国初年始建。民国七十八年改建。“崇达公宅第”,建于同治年间,崇达公属维候公裔,同治初年,考中武秀才。清·朝廷赋予“秀才宅第”,主祭王爷公。新竹知事周志侃赠有“豪心妙手”匾额。今存崇达公用过的二百斤武石和三百斤武石及匾额。
(作者:台湾·赖金昌)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6) 石城屏山镇长溪赖氏宗祠祠务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 总 赠
第一条 宗旨:成立祠务委员会,是配合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经济,保持稳定的大好形势。为长溪赖氏宗祠裔孙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开创崭新的局面,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具有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礼貌的新长溪。、
第二条 性质:本组织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村民自治组织法规定范围内活动,搞好本祠裔孙的自身建设。本组织是长溪赖氏裔孙民主选举产生的群众性民间自治组织。在长溪村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进行日常工作。
第三条 任务:本组织是为长溪赖氏宗祠裔孙服务,促进裔孙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友好往来。在可能条件下,为本祠裔孙办实事、办好事,带领裔孙学习科学文化,用科学文化知识致富奔小康。给村委会提供合理化建议、意见和要求。
第四条祠务委员会及其常务理事会成员必须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光明磊落,不能只代表那一房或那一部分人说话办事,而是要为长溪祠最广大裔孙办事谋利益,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第二章 机构的设置及职能范围
第五条 本机构的名称为《长溪赖氏宗祠(敦睦堂)祠务委员会》,并由祠务委员会产生常务理事会,主持日常工作。
第六条 祠务委员会总的职能范围是:
(一)负责维护祠堂安全,维护费用由本祠裔孙捐资赞助。为了管理与保护好祠堂,东西两边排舍可以租赁(学校所用以外),价格由理事会与租赁者面议,也可以雇请一家具体管理守护好祠堂及有关本祠的公共财产。
(二)对祠堂西边排舍,无故占用居住者责令限期退出,收回祠务委员会所有。
(三)对有影响祠堂周围环境的建筑物责令其拆除搬迁。
(四)对祠堂周围今后新搞建筑,建议村委会与本祠务理事会共同察看,经双方同意签名盖章后,方可报上级批准建造,否则本理事会将加以阻止。对原来有影响祠堂的树木已经作了处理,并补上了个人一定的损失费,今后任何个人不能在祠堂周围种树木,违者责令其拔掉或给予罚款处理。
(五)保护本祠各地祖坟不受本祠少数裔孙及外人侵犯破坏,任何个人都不准挤占,违者本会将出面加以阻止。
(六)对原有长溪祠下的山岗权属,仍然维护历史记载和上级政府批准发给村委会的山林土地执照为准。
(七)保护本祠范围内桥梁、道路、古建筑不遭破坏,如发现有破坏者,本会将加以追究。
(八)本理事会每年清明节组织一次本祠裔孙扫墓祭祖活动,并号召广大裔孙踊跃参加。特别是代表和委员要主动带头参与扫墓。(详见实施细则)
(九)对本祠裔孙的红白喜事、送匾、送字、送旌要用敦睦堂名义者,需经理事会同意。
第七条 鼓励本祠裔孙好学上进,对有县级职称以上官位、有学位学衔、技术职称的裔孙,可以在本祠内立匾,但要与本理事会联系,并按规定交纳匾牌基金,方可立匾牌。(详见具体实施细则)
第八条 本理事会加强与沟通各兄弟祠族的科学文化、民间事务交流,在互相尊重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第九条 本祠修“九修族谱”时,理事会同时履行修谱职责,不再设立新的机构,根据需要人员可作个别调整。(详见实施细则)
第十条 协助村委会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本祠裔孙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三)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五提倡,五反对”。一是提倡艰苦创业,反对辅张浪费;二是提倡男女平等,反对重男轻女;三是提倡婚葬新办,反对大操大办;四是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五是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
(四)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在社会公德方面,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卫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敬老爱友,尊重妇女,助人为乐;在职业道德方面,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宗旨;在家庭美德方面,与家庭成员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承担家庭义务,提高家庭成员素质,促进现代文明健康的思想观念,创造文明、民主、和睦、健康、美满的家庭;在人际方面,要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以平等的态度团结人。
第十一条 祠务委员会下设若干小组,并设组长一名(由理事会成员兼),副组长及成员若干名,其各组职能范围是:
(一)文秘统计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成员若干名,其职能是:为本会起草文稿,做会议记录,布置会场,书写与张贴标语。整理与保管文件档案,统计资料报表,为裔孙搞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
(二)经联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成员若干名,成员中设会计、出纳,其职能是:协助理事会开发财源、从事外事联络筹款集资工作,为积累资金出谋献策。
实行民主理财,会计管帐,收有凭,付有据,票证要有经手、验收人(证明人)、主任或分管副主任签名方可登帐。定期公布收支帐目。出纳管钱、紧缩开支、专款专用,不能挪着他用,更不能搞歪门邪道,不能徇私舞弊、贪污或变相贪污、公款私存,凡属动用祠委会经济需经理事会主任批准,并把用余的钱及时存入金融部门,并接受本会监督。
(三)后勤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成员若干名,成员中设保管员,其职能是:检查、维护祠堂修缮、祖坟的维修、保管本祠的固定资产,保护好文物古迹,要建立保管帐目,如有拆旧或损坏需要报损的物品及固定资产,须定期报请理事会讨论决定,管理好开会或祭祖伙食,督促祠堂管理员平时或重大节日给本祠及四大分祠列祖列宗点香火。(详见细则规定)
(四)宗教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成员若干名,其职能是:管理本村福主位下所有事务,与各宗教界人士沟通往来,争取宗教界知名人士的经济赞助。
第十二条 本祠设立顾问小组,为常务理事会献计献策。这些成员必须是德高望重,热心为本祠服务的老前辈包括本祠的离退休干部。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二名。成员不限,根据需要,可列席常务理事会。
第三章 代表条件及委员会产生办法及任期时限
第十三条代表条件产生办法及任期时限:
(一)代表资格必须是本祠裔孙,18周岁以上,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光明磊落,名望好的人当选。
(1)代表必须有广泛性、责任性、事业性。
(2)代表的年龄、文化、职业不限。
(3)现在被政府监押或有重大嫌疑正在侦查人员,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不能当选。
(二)代表产生办法:由本祠各小房民主酝酿讨论选举产生,至于每个小房代表人数多少,可根据18周岁以上裔孙多少而定,名额由理事会分配。
(三)每届代表任期五年。每届换届时间满五年时换届,委员会及常务理事会成员应在春分前完成换届工作。
第十四条 祠务委员会成员必须是代表,名额可在三十人左右。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实行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必须获得参选代表的过半数以上选票,方能当选。
第十五条 由祠务委员会以差额选举办法,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委员九至十三人为宜。
第十六条 常务理事会主任可由祠务委员会直接选举产生,也可以由常务理事会委员选举产生,实行等额选举,副主任及秘书长由主任提名交祠务委员会或常务理事会用举手表决通过。
第十七条 代表大会及祠委会闭会后,由常务理事会行使职权,主持日常工作。
第十八条 上述代表或委员任期届满后,称职者可连选连任。
第十九条 代表会每年在古历正月下旬或清明节前召开一次会议,委员会每年召开二次会议。常务理事会只要工作需要可以不定期召开。上述会议的召开由主任或由主任委托的副主任负责召开。并负责汇报工作,提出建议意见交委员会审议通过。
第二十条 由常务理事会提名,聘请长溪村委会赖姓负责人兼任本理事会名誉主任。
第四章 本祠裔孙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本祠裔孙的权利:
(一)有权选举或罢免本小房的代表,但要过半数有选举权的裔孙,方可有效。
(二)有权用书面或口头直接向理事会成员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并提出改进办法。 ’
(三)有权维护本祠最广大裔孙的公共利益。
(四)有权检举揭发坏人坏事,并与其作坚决斗争。
第二十二条本祠裔孙的义务:
(一)有义务捐资赞助现金和物品,帮助本祠维修祠堂古建筑、修谱、修坟、修桥和修路。
(二)有义务参加扫墓祭祖活动。
(三)有义务供养父母及其上辈亲属老人,培养教育后代成才。
(四)要遵纪守法,首先学习宪法、法律、法规,参与普法教育,运用法律法规武装规范本祠裔孙的行为。
(五)有义务交纳国家各种正当税款及符合中央规定的统筹金和提留款。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三条奖励:
(一)在条件许可时,本祠后裔考取全国重点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等33所三星级大学,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学金。(自费生除外)
(二)荣获国家一级英模称号者,给予适当奖励。
(三)荣获国家一等功臣者,给予适当奖励。
(四)为本祠作出较大贡献者,视其贡献大小,可给予荣誉证书或立永久性碑牌。
(五)本祠后裔孝敬父母及长辈表现突出者,除给通报或会议表扬外,可适当给予现金或物品奖励。
第二十四条惩罚:
会同村委会同时出面对虐待老人者给予教育(不供养父母及上辈老人或多次打骂老人),对于批评教育不听者,给予鸣锣示众。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凡是本届本房代表,必须负责收缴本小房后裔的修祠、修谱、修桥、修路等本祠公共利益的捐资款。
第二十六条第五章奖励条款,现因条件未成熟,暂缓执行。
第二十七条本祠委会吉祥物为封面图案标记。
第二十八条本章程解释权,由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章程修改后,由第二届一次裔孙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自通过之日起施行,原长溪赖氏宗祠一届章程可同时作废。
长溪赖氏宗祠祠务委员会
二O O二年三月十六日于长溪
3、书院
寻颜乐轩
在桴源阁下,雪溪公建。赖靖,字慕董,号雪溪,桴源人。十二能文,业精五经。为育后昆,于唐高宗时,在桴源水口阁下,建书院名日“寻颜乐轩",内立“尊孔堂"。亲自执教,立意造就颜回一样的学生。公教学之余,勤于笔耕。著有《五经讲易》十卷、《说春秋》十二卷,其他生平著作载《雪溪集》。阁下,后来为二郎公裔居场,外迁后,废。今遗址,仍见墙基、古池痕迹。
(此后明至清·同治间,留居桴源周边的泰肇公房,设有书楼、书馆、书屋、书舍、书院等计十九所)。
松山书院
江西宁都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县份,始建于三国嘉禾五年。现有450多个姓氏,据谱牒记载,其中有130多个客家姓,客家先民迁入的年代最早为西晋初,大部分在唐宋时期。这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中,绝无仅有的知名纯客县。该县有一批功底扎实、辛勤耕耘的客家研究专家学者,近几年出版了《早期客家摇篮——宁都》、《孙中山客家始祖在宁都》、《宁都客家姓氏综观》、《赣闽粤台丘氏溯源》、《易堂九子年谱》、《宁都方言志略》、《宁都史话》、《易堂正气录》等有关客家著作。现在又将《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一书付梓印刷。这些著作是客家研究的喜人成果。劳格文博士多次到宁都考察,并仔细阅读和研究了这些成果,十分欣赏,认为宁都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确立了在客家发展史中的显著地位,对客家民系的成长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劳格文遂写下:“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不虚传”的题词。
承刘劲峰先生辱请,再经邱常松先生每隔三几天便来长途电话催促,委我写序,经不起他们的热诚感动,只好硬著头皮写下此序。
我的最大踌躇是因为我对赖氏始源的研究是门外汉,不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可是这十多年来推动客家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我确切了解,在劳格文博士深入田园调查的研究工作下,他的确建立起一支能做事、又认真、更硬颈的研究团队,他们遍及粤东、闽西与赣南。在赣南的研究人员便是刘劲峰、罗勇、邱常松等。其中一个田园调查重点便是宁都。而宁都的最大的收获便是谱牒的发掘。据劳格文博士告知,现在在赣南宁都等县发现的谱牒非常可观,而且历史久远,都是原始性的文件,是有好几千件个案。统计数字之多,学术价值之大,不仅破了中国历史,同时也是世界同类研究所未见,其中工作做得最具体、深入、完整的要推宁都。记得我在2001年10月岭南大学族群与华人经济研究部为“宁都谱牒展"在香港展出开幕仪式上指出:三十年代罗香林教授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客家五次大迁移的著作,首次很有系统而又客观地勾划出客家先民由中原南迁后历经将近七百年,定居在闽粤赣三角山区后,仍就不断远播遍及整个中国西南各省和海外。这个历史事实的考证完全得力于劳格文率领其工作团队所收获的巨大数量。若将这些收获加以更深入而全面去考察,学术上的收获当更加以倍数计。
姓氏在全球族群都有类似中国的做法,主要功能是家族联络的标志,但能够像中国人那种持之有恒的却少之又少。而在中国众多民系中,时至今天以方言群来分类,却要推客家民系最能坚持延续他们的谱牒工作,这个事实可以从劳格文博士的工作收获得到证明。
在达尔文及其它人类学家的巨大科学发现中,证明到越是高级的动物,便越能规避血缘近亲交配,人类更是如此。但在人类聚族而居的久远历史发展中,要实实在在做到不近亲结婚,却难之又难。可是在国际客家学会筹组的数次研讨会中,曾有学者将一个客家姓氏经历超过l 50年
的婚姻加以分析,发觉同姓联姻的没发生过。甚至与另一姓通婚的也不曾超过三个个案。由此可见,客家族群对于规避同姓联姻是多么坚持。这既是他们的文化,也是他们对遗传学的科学认识。他们深知近亲联姻会导致人的素质的低降。由此可见对于姓氏的研究,不但有文化的价值,同时也有科学的价值。近代科学家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它灵长类的结亲状况,希望从中了解他们的进化历史,但对于人的同样研究却乏善可陈,我想若果我们的客家研究能针对姓氏既作为客家发展源流历史的进程来探究,又当作人类结亲的建制来研究,从中去窥探一个族群的进化素质,从而把客家学提升到世界人类科学研究的水平,这将是颇具学术价值的一个瑰宝,愿我客家学研究的同仁共勉之,是以为序。
(写于香港新界加州花园)
※郑赤琰:国际客家学会会长,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秘书长,澳门客家崇正总会常务副会长;历任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教授及“族群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部”主任,1975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郑博士是国际著名政论家和客家研究学者,出版发表过大量颇有影响的著作论文。
序
刘劲峰
很早就听说宁都赖氏是客家族群中最早的姓氏之一。记得许多年以前,余读到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一代宗师罗香林先生所著的《客家研究导论》及客家先贤赖际熙编著的《崇正同人系谱》,里面曾以较多的篇幅谈到客家赖氏的源流,称:赖氏系出春秋时有赖国,其后遂以国为氏……遇子匡显于义熙时,见晋室凌夷,遂告归。其子硕,字仲方,晋末丁世变,避居南康,寻迁揭阳赤竹坪家焉。揭阳后改虔化,今江西宁都也。自仲方传十一世朗之子毙,宋初流寓福建上杭之古田。毙之曾孙朝美举进士,迁永定。朝美之子孙复分居闽粤各州郡(有的后来又分迁到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之后,为从事客家传统社会的专题研究,余曾到过赣南的许多个乡村,并在龙南杨村、石城秋溪、安远圩岗、上犹五指峰等地接触到许多赖姓人,他们也都一个个捧出老家谱,声称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西宁都。为什么这么多的客家赖姓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认定他们的祖源在宁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赖姓的先辈们又如何会从宁都这么个看来并不十分起眼的县份流徙到闽粤各地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吾的心头。如今看了由宁都客家联谊会编著的《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才恍然大悟,原来,宁都正处于地形相对封闭、生产生活资源相对富庶的客家大本营——赣闽粤边的大门口。早在晋代,赖氏的先祖赖忠诚、赖仲方为躲避战乱,便几度率先进入了这块有地可耕的乱世乐土。之后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生殖繁衍,赖姓的人口越增越多。为了开辟新的天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其子孙逐渐告别故土,并播迁到了闽粤及海外各地,这也就并不奇怪了。
其买,仅仅从血统上去追寻世界各地的客家赖姓人是否一定都出自赖忠诚、赖仲方一脉,余以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就象所有的中国人都认定自己是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所有的客家人都认同自己的祖先都来自中原一样。这实际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且这种认同是
经过数以千百年的孕育,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然而然地成长出来的。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亲情与乡情关系(不管这种关系是模拟的还是非模拟的),有了坚而不摧的族群凝聚力。凭着这种亲情、乡情关系与象磐石一样坚固的族群凝聚力,人与人之间就有了一种相互协作、团结互助的力量,以支持社会中的每个成员能在各种复杂而艰苦的生存条件下茁壮地成长、壮大,并由此维护了国家的永久统一,社会的长治久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
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宁都县的党政领导及学界同仁非常懂得文化的魅力及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他们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把弘扬客家优秀文化当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拟选取本县中历史较长、在客家地区影响较大的若干姓氏的源流进行深入的研讨,以期把宁都的客家人与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联系到一起,实现“让宁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宁都”,从而有效地促进宁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大发展的目的。宁都党政领导及学界同仁的这种想法与做法令人十分敬佩。
二00二年九月底,余陪同世界著名汉学家、法国远东学院劳格文博士来宁都进行客家传统村落的考察。期间,宁都县客家联谊会会长宁永红先生、副会长赖国芳先生将他们已编好的《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示余,并嘱序之。余虽不才,但有感于家乡领导及学界同仁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故不揣浅陋,书以数言,以志其贤。是为序。
(2002年10月10日于福建厦门)
※刘劲峰:江西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赣南文物考古和客家研究学者,宁都县客家联谊会顾问。参与劳格文博士主持的研究课题颇有成就,出版发表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的有关专著。
(宁都赖氏)第一章 源流衍播篇 (
一、引言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是一个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人数最多的民系。对客家的研究,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历史与现实意义都很大。本专著讲述的是客家民系中最早的客家姓氏究竟为何姓?要弄清这一问题,先要了解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迁徙源流轨迹,全面探究客家民系大本营中主要纯客县的各姓迁居的年代。我们广泛收集了赣闽粤一些纯客县有关姓氏的专著、论文、谱牒等,进行研究,展开分析,深人稽考,全面比较,实事求是,防止杜撰和主观臆断,以翔实史料为依据,使人们确信客家第一姓非宁都赖氏莫属。
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客家?这是学术界几代人共同努力,试图获得共识和以期解决的问题。也是自客家人崛起于世之后,世人共同瞩目和关心的问题。
长期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对客家的界定众说纷纭,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创见,在学术界卓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对客家研究推出了有理有据,层次较高的成果。在此,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客家历史源流,并且取得瞩目成绩的一代宗师罗香林教授。他是广东兴宁客家人(1906—1978年),字兀一,号乙堂。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广东文理学院院长、香港东方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香港大学终身教授。他潜心研究客家,出版了一系列客家问题理论专著。1931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国父家史源流考》、《客家源流考》等一批论著,尤其是前者,被学术界公认为了解和研究客家问题必读的经典性著作。该书共九章,计25万字,集中系统地论述了客家源流、客家分布及其自然环境等问题。他对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不仅集前人的研究之大成,而且作出了开创性的建树,提出了关于客家源流“五次大迁徙”的结论。作为客家人,要了解客家源流历史,罗香林的论述是有必要仔细阅读的。现择要介绍如下:
古中原地区(包括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辽阔地xL)的汉民,第一次以受西晋末五胡乱华所引起,主要起于战乱。永嘉以后,中原避难的汉族人,向南播迁,远者已达江西的中部、南部。故自东晋至隋唐,可说是客家先民自北南迁的第一时期。此间客家先民从中原渐次南迁进人赣中赣南地域。
第二次是上一次逃难后的客家先民居地,乃是黄巢起义时期的要冲,为着求安,于是他们只好再向别的地方奔避而去。当时全国云扰,民无宁居,惟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东部、北部,侥幸未受巢乱,比较堪称乐土,这就是赣闽粤三省边区,是以赣南为中原南迁汉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唐末五代及两宋之交有许多南迁汉人多由赣南迁入闽西及粤东、粤北地区。
第三次是不久又遇元人的入侵,宋高宗南渡,客民迫于外患,不得不再次迁移,或者辗转逃人广东、福建两省边区,或者奋起勤王,随从帝驾,战死于广东南部的冈州或珠江三角洲的崖门,而其结果,前面的客家人疲于奔波,背井离乡,择居深山老林;或隐姓埋名,徙居异地。则成为客家第三次的迁移运动。
第四次明末清初,受满州人南下影响,客家人再迁粤中及滨海地区及台、桂、湘、川、云等地,也有部分返迁赣南。
第五次是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之后,导致客民再次迁移,一部分已向海外南洋各国各地迁徙,使客家走向世界。
罗香林的以上大迁徙论点,是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背景和轨迹。然而,各个朝代因种种原因(如战乱灾荒、经商作艺、逃避徭役、官职迁调、移民屯田等)零散、小规模迁徙却从未间断。不仅限于这五次大规模迁徙。学术界对客家概念有不同表述,在此恕不一一介绍。现仅介绍一些权威辞典工具书对“客家”词目的诠释,因为这些释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集体论证研究的成果,且多年沿续推介给读者,可谓是集体研究的结晶。
《辞源》(商务印书馆,2002年修订本):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北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于粤、湘、赣、闽等省交界地区,尤以粤省为多,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缩印本):是汉族的支系。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到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到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混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通称。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指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l 3世纪初(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在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
《辞源》、《辞海》对“客家”词目的释文较具概括性和权威性。结合资深专家学者的论述,可以归纳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个历史的过程,就客家先民开始南迁(不是成批迁徙)应在汉末晋初,历六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到北宋末南宋中十二世纪中叶完颜亮南侵结束而最后完成。其间经过的孕育、成熟、发展三个阶段分别为六朝至唐末、五代十国至北宋、北宋末至宋元之交、元末至明清,大体空间均在当代客家人的聚居区,即今之赣州地区、龙岩地区及三明市的部分县,梅州市及韶关市、惠州市的部分县或日赣闽粤三三角地带。但每一时期在各地的发展又呈不平衡状态,大体言之可概括为孕育于赣南,成熟于闽西,发展于粤东。按照《辞源》、《辞海》的界定,客家民系的先民必须是汉末至晋代以后南迁并定居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者。然而,在三省纯客县中有的认为广东龙川县的赵佗应属客家民系最早的客家先民;又有的认为江西兴国县的“木客”,是赣南最早的客家先民。此一说法是否符合客家民系发展历史的时间界定和史实呢?
赵佗是秦始皇使尉屠睢率兵平越,被越人打败,尉屠睢被越人所杀,之后,命赵佗挂郡尉官衔率戍卒驻守五岭,平定南越,论功行赏,委任赵佗为龙川县令。现广东龙川县有赵佗衍传后裔。赵姓和一批戍卒在秦时足以征服、拓荒者身份到龙川一带,是以统治者的身份被官方安排定居下来,他们无法自由选择居处,只能听命于他人的安置,不能集中居住于一地,保持村寨的白成系统。加之人少,分散于土著村落,甚至家族。这样,他们难以同化土著,而是被土著同化。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早已指出:“秦汉戍卒与客家无直接关系"。赣南师院谢万陆教授说:“我们遂认为秦汉时南迁的汉人,定居于赣闽粤边三角地区,但不能称为‘客家’,只不过由于他们本就为汉族,受土著同化后其族性仍与客家相近,因此最先受到客家的影口向,乃至再同化。”其时间界限与权威工具书所界定的年代也不相符。中央党校叶杨教授在论文《秦戍卒守五岭与客家渊源的剖析》(刊载于《客从何来》论文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明确指出:秦戍卒与客家无缘,不能算客家民系的最早客家先民。
再就是所谓的“木客“。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初,曾将六国的降卒编为役徒,用以修筑阿房宫等苦差,其中一部分派往南方伐木,有一些进人江西雩山山脉复地。上洛山(今兴国县境内)就是其中的一个点。由于代远年湮,木客是否确实,既无确凿的史料可证,也无传衍的后裔可寻。究竟木客留在上洛山或雩山山脉何地?现是什么姓氏人?居住在哪个村庄?均缈若烟云。不少专家学者在报刊发表论文,对木客是否真有其事,千里迢迢来到偏僻荒凉的土著区,斫树运往黄河流域建阿房宫,表示怀疑。可是传说却真有木客一说,且北宋《太平寰宇记》曾有此记载,苏轼的诗《虔州八境台》之“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亦提及木客。我们对木客且不作子虚乌有的论断。就算秦代真有木客在兴国上洛山伐木,也只能是斯时有北来汉人人赣。之后找不到这部分人的后裔,说明早已被当地土著人同化,或迁徙他方,现在连影子都找不到,木客便不能说成是客家民系中最早的客家先民或最早的客家人。对于秦代南迁的汉民,资深专家学者(如罗香林、黄火兴、黄钰钊、丘菊贤、许怀林、李逢蕊、谢万陆、叶杨等),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这部分人不是客家先民。
那么,究竟哪个姓是最早的客家姓氏呢?
我们从各种渠道查阅_r赣闽粤等省纯客县到目前为止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姓氏专著和部分方志、族谱,将现有分布在这个大本营地域的姓氏之迁入年代(未包括曾徙居,后又迁往他处)梳理摘录如下。这是现有文字记载的资料。
江西省赣南地区:
《客家学概论》(谢万陆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 995年8月出版):该书第三章第三节载,早期来兴国并成望姓的以刘、钟、谢为最。据吴任臣《十国春秋·黄载传》:黄载“就学于庐山,师事虔人刘元亨,精究经史,能文章。”刘元亨为兴国人,也就是说,五代十国时兴国有刘姓。钟姓,于南朝侯景之乱时迁人;谢姓,于唐僖宗时迁入。兴国最早的客家是南朝的钟姓。 《瑞金客家风情录》 (钟蔚伦著,内部出版,1 997年赣内出赣地字第02 1号):瑞金目前的9个著姓、较著姓迁瑞的年代:刘姓有44族,在北宋、南宋和明代迁入,现有人口64958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姓;钟姓,现有57626人,是全县第二大姓,最早一支于南宋中期,从兴国迁入;杨姓,现有4 1 3 1 9人,全县第三大姓,有1 8支,最早的于南宋迁入;陈姓,有4 1支,最早迁人的是万公于南宋景定间迁入;谢姓,南宋绍定间迁入;赖姓,唐天佑二年(905年)迁人;李姓,南宋孝宗年间迁入;朱姓,南宋时期迁人;邹姓,北宋仁宋庆历问迁入。另据瑞金县家谱资料,较早迁入的有周姓,《周老居士邦道纪念册》载,龙颈周氏于北宋天禧间迁入;曾姓,《瑞金曾氏首届联修族谱载》,叶坪曾氏南宋淳十二年(:1242年)迁入,现有12000多人。瑞金最早的客家是唐天佑迁入的赖姓。
《于都县地名志》(于都县地名委员会1 985年内部出版):曾氏唐初迁入,已传60代;谢氏于唐初迁入,已传56代;陈氏于唐初迁入,已传54代。唐末迁入的还有刘姓、蔡姓、谭姓、庄姓。其他各姓大都于宋至明代迁人。于都最早的客家是唐初迁入的曾姓。]
《石城客家姓氏》(朱祖振著,石城县志办1995年内部出版):该书对石城现有83个姓氏的源流作了翔实考证,得出石城最早迁居的是东晋义熙八年(41 2年)郑姓,还有同时迁入的吴姓。又据谢万陆《客家学概论》中“客家民系孕育于赣南”记载,至隋,有余、傅二姓迁入建村;至五代时期,先后人境的计有赖、胡、温、许、杜、廖、花、杨、邬、洪、汤、金、联、雷、蓝、罗、朱、王、毕、龚、熊、高等20余姓。宋代迁入的有20多姓。石城最早的客家是东晋义熙迁入的郑姓。(该县南唐保大十二年建县,此前是宁都县的一个场)
《宁都姓氏人口综观》(邱常松著,江西科技出版衬1994年出版):该书记载了宁都(含石城场)450多个姓氏的迁居年代和人口分布(到村委会)。其中含120多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南朝之前的4个(赖、郑、钟、吴)、唐代30个、后唐至宋代7个、元明清代70余个。宁都最早的客家是晋初迁入的赖姓。
福建省闽西地区:
《宁化客家姓氏源流》(余兆迁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该书记载了宁化:121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隋代1个、唐代8个、后唐l8个、北宋29个、南宋35个、元代1 8个、明代11个。宁化最早的客家是隋代迁人的巫姓。
《上杭客家姓氏源流汇考》(上杭客家联谊会内部出版,2000年岩新出内书第203号):该书记载了上杭30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宋代25个、元代5个。上杭最早的客家是北宋迁入的郭姓。
《长汀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3年出版):该书记载了长汀110多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唐代1个、北宋3 1个、南宋38个、元代25个、明清代20个。长汀最早的客家是唐代迁入的刘姓。
《武平客家来自何时》(林富保文,载《客从何来》论文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该文记载了武平86个姓氏的迁入年代,计后唐1个、宋代l 7个、元代22个、明代40个、清代6个。武平最早的客家是后唐迁入的何姓。
广东省粤东地区:
《客家姓氏渊源》 (梅州市地方志办、客联会编,1989年内部出版第一集,1993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集):二集共记载了梅州地区68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后唐2个、北宋2个、南宋19个、元代28个、明代l5个、清代2个。梅州最早的客家是后唐迁入的杨姓。
《兴宁客家人的根在哪里》(王淦文撰,载《客从何来》论文集):该文El:“客家人是兴宁人的主体,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五代十国,大多数是在南宋和元明时期迁入,其中以明朝为最多。”兴宁最早的客家是五代十国时迁入的杨姓。
《蕉岭姓氏源流》(蕉岭地方志办,1994年内部出版):该书记载了蕉岭33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宋代5个、元代19个、明代9个。蕉岭最早的客家是北宋时迁入的钟姓。
《五华客家源流及其居民族属演变》(廖炳贤、黄振耀文,载《客从何来》论文集):该文日:“从迁入五华的时间来说,据各姓族谱记载:于宋代迁入的有古、陈、邹、周、黄等姓。其余姓氏多于元末明初或明中期先后入粤,多处试居后移至五华定居的。"五华最早的客家是南宋初迁入的古姓。
《大埔-R--~氏录》(黄志环编,大埔县地方志丛书,2001年8月内部出版,埔新字第063号):该书记载了大埔县100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宋代1O个、元代29个、明代50个、清代11个。大埔最早的客家是北宋淳化间迁入的古姓。
下面是客家大本营主要纯客县的建县时间:
《客家风华》 (广东省经济出版社,1997年出版):“附录六:闽粤赣边区各县建置时间表”所载,赣南地区:于都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建;赣县,汉朝(前206-220)建;兴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南康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宁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闽西地区:宁化县,唐开元十三年(725)建;长汀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建;上杭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建;武平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建。粤东地区:兴宁县,东晋咸和六年(33 1)建;大埔县,东晋义熙九年(413)建;梅县,南齐(4,79--一502)建;五华县,北宋熙宁四年(1071)建”。
以上所收录赣闽粤14个纯客县的姓氏专著或方志、论文等资料,虽不是所有纯客县,但基本囊括了三省较早建置的县份。从建县的年代来看,赣南有5个县在三国前建县,有3个县在南北朝和唐代建县。闽西仅有2个县在唐代建县。粤东有2个县在东晋建县,1个县在南齐建县。赣南于三国前建县有5个,这是闽西和粤东无法相比的。而从客家姓氏迁入的年代来看,赣南也远远早于粤东和闽西。这充分说明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进程先赣南,再闽西,后粤东的观点是正确的。愈来愈多的中外客家研究专家学者认为,赣南是客家先民最早的聚居地区,宁都则是赣南地区乃至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中最早、最多客家人迁居的县份,粗略统计全县有30多个姓氏于唐代末之前在此扎根定居,全县1 30多个客家姓氏中,唐宋时期的“老客"就有40多个,而且一直世居至今,代代相传。这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所属纯客县中绝无仅有的。国际著名的客家研究资深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法国高等实验学院博士生导师劳格文先生,于最近几年连续数次到宁都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在2001年7月11日,由衷赞叹并亲笔题词:“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不虚传"。就单个姓氏来看,赖忠诚迁入宁都的年代是晋代初,不仅居宁都、赣南之先,而且闽西、粤东亦没有比该姓先迁入之客家姓。前面已述,各县的客家姓氏迁入的年代是以现有的文字资料为依据的,这些姓氏徙居各县,且一直定居于斯,传代世系彰彰可考,并不是像有的姓氏早年迁入,过一段时间又匆匆迁往别地,在原居地没有留下后裔可寻。有的则被当地土著同化。这就是为何在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各县找不到始建县时的姓氏邑人。比如于都县是赣南地区建县最早的县份(汉高祖六年置县),而迄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姓氏只有唐初迁入的曾氏。宁都赖氏自晋初为躲避战乱,寻求安定,选择赣南最北部,也是宁都最北边的桴源村(今属肖田乡美佳山村委会)。这里林木浓郁,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可耕地比比皆是。赖氏在此边陲村落聚居、蕃衍达1 700多年的历史,虽时有后裔外迁,但一直没有断居过,其裔孙衍传海内外何止百万人,可谓星罗棋布,瓜瓞绵绵,凡是翻开赣闽粤纯客县乃至海外客家赖氏聚居地的赖氏家谱,莫不与宁都赖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如今,桴源赖氏在当地和县内已传世60代左右。经过1700余年的历史沧桑,始祖忠诚公古墓现仍保存完好,座落于桴源村西侧热水村温泉对面约200米处的梅江源头。历代多次修葺,清代的一次大修是道光乙酉年(1 825年),近期于1 996年又重修了一次。桴源赖氏祠堂虽比不上那些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古代建筑,但它却是古朴壮观、令人神往的赖氏族人的圣殿,2000年经宁都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桴源赖氏一修族谱》肇修于武则天时代——唐长安二年(即唐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是沐浴桴源的阳光雨露,历经了赖氏圣殿洗礼,留给子孙后代的“传家之宝"。这些不仅是客家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客家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的见证。
为了弘扬客家文化,探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研究客家早期摇篮地最早姓氏的源流历史,宁都县客家联谊会组成写作班子,撰写出版本书。全球客家崇正联合总会执行长黄石华博士、国际客家学会会长郑赤琰教授、法国劳格文博士、北京大学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郭华榕教授、赣南客家联谊会刘劲峰研究员阅看了本书初稿之后,分别题词作序,表达了海内外客家研究专家学者对本书的肯定和赞许。
二、悠长的源流
(一)赖姓渊源
“赖"说文解字,赖赢也。高帝纪,始大人常目臣亡赖。应日,赖者,恃也。晋日,许慎云赖,利也。无利人于家也。或日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方言云,赖雠也。南楚之外日赖。赖,取也。
(二)古国名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记载:赖氏以国为姓,赖姓起源于赖国。那么,赖国始于何时,其封地在何处?经考证,赖国有二种来源:
一支是系出姬姓。远古黄帝,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后为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和首领。黄帝为姬姓,是华夏族最古老的姓氏。黄帝第51世裔孙叔颖公为周武王姬发(前1046-一1043年国王)之弟。商末国王帝辛纣王,昏庸无道,民不聊生,叔颖与各路诸候,受命灭纣,功成后,退居河南颍川地。武王立周于天下,封兄弟之国十五人,叔颖公受封于赖国为王,赐子爵(周制爵秩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故称赖子国,食邑于颍川赖地。春秋时有赖国(在河南息县包信镇),至鲁昭公四年癸亥秋(前538年)赖国被楚灵王所灭,为避难,子民迁至鄢邑(今河南鄢陵),子孙以国为氏。
第二支源出姜姓。姜姓赖氏出自国名。炎帝系(又称神农氏),有姜姓,据汉代应劭撰《风俗通》所载:“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有姜姓赖国,在今湖北隋县。"《左传》中称为赖人。其中一支向北迁到齐国的赖亭,在今山东章丘西北。山东淄博齐文化研究社研究员张龙海著《姜渊源考》:姜太公支孙有姜、吕、丘、谢、许、丁、章、贺、齐、纪、强、赖、骆、高、柯、卢、左、崔、封、井、富、焦、栾、钭、厉、景、薄、逢、申、浦、尚、柴、连、充、文、国、聂、饶、查、盖、桓、淳于、申屠、东郭等姓。
黄帝、炎帝传衍赖国得姓的赖氏,在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相混融合,已很难析分清楚。但其后裔追本溯源,都是足以自豪的炎黄子孙。
(三)古地名
经考证各种辞书、工具书、方志,有关赖氏古代使用的地名介绍如下:
赖国:众多史料文献和大量出土文物证实赖国古城址在河南省息县包信镇。1995年1 2月26日至27日,由河南省侨办、省侨联、息县赖氏研究会联合发起,在息县召开“赖氏起源学术研讨会”,参会的30多位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对赖国古城址的全面勘察发掘,列举大量文献史料,经科学系统分析论证,一致认定息县包信镇乃古赖国故地。赖氏祖根在此。新华社《中国对外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南日报》、泰国《商报》、新加坡《新中原》、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于1995—1996年先后分别作了报道。息县(在河南南部淮河之畔)包信镇(在息县东北33公里)尚存赖国皇城、赖王墓等遗迹。1994年清明节期间,该镇将赖王(叔颖)墓修复,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广东紫金、福建永定新修《赖氏族谱》“渊源"记载,广东、福建等县市曾派员专程前往息县包信镇实地考察,所见所闻亦与史料相符。经实地调查考察,在包信镇淮河支流闾河大桥南2公里处的傅庄村境内,古赖国都城外有40米宽的护城河,距古城址东北约800米处闾河南岸,有叔颖王及夫人拜月而挖的“拜月池"及拜月用蛤蜊堆积成的“蛤蜊山”遗址,古城址西方约800米有赖子国“九烈女"墓。在包信镇西面傅庄前约200米处有赖子国君王叔颖公的陵墓,墓高约2.5米,南北长约66米,东西宽约30米。
蔡州褒信:蔡州,治所在河南省新蔡县,又治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褒信即苞信县,治所在今河南息县东北,又称包信镇,黄帝裔系古赖国故地置此。
随县、随州:随县西汉置(在今湖北省随县),后于西魏置随州。据汉代《风俗通》载,西周初分封姜姓诸侯国有赖国,在随县。
鄢国、鄢陵邑:鄢国,一作邬国,西周封置。鄢陵邑,又作鄢邑,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许昌市东部)。
临颍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许昌市南)。
活州丰宁:查《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辞海》均无活州地名。丰宁,上述辞典记载,北魏正始(504--508年)置,在今陕西省西乡县。《辞海》记载在今河北省北部邻接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之地。鉴此,有的赖氏谱牒日“河南活州丰宁"阙疑。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晋代移治许昌县。
松阳县(郡):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199年)置,治所在今浙江省松阳县西北之古市镇,历史上曾改名长松县、白龙县,今仍名松阳县。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宁都赖忠诚玄孙赖遇奏请皇上赐“松阳郡"为赖氏郡望。
南康郡、南康国、虔州:南康郡,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治所在今于都县,东晋移治赣州。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为南康国,齐永明初复为南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虔州。
阳都县、揭阳县、宁都县、虔化县、宁都州: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置阳都县,治所在今宁都县黄石镇阳都村。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阳都县改名揭阳县。据《晋书》、嘉靖《赣州府志·地理沿革》、乾隆《宁都县志》记载,南康郡辖县中有揭阳县,治所在阳田营(今宁都县石上镇禾尚坪)。至南朝刘宋异明元年(477年)县治又迁徐观(今宁都县东山坝镇徐观),揭阳县改名宁都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宁都县并人虔化县。虔化县,南朝大明五年(461年)置,治所在今宁都县东山坝镇大布村,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移治雪竹坪亦称赤竹坪(今县城梅江镇)。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化县,复名宁都县至今。宁都州,兀代元贞元年(1295年)至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升县为州。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县升为直隶州。1912年又复改为宁都县。
桴源:位于宁都县最北部,今属肖田乡美佳山村委会,距县城85公里。为赖忠诚卜居开基之地,至今 族,这就是现在中国人称“龙的传人”的来源。按2000年9月国家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记载,禹(黄帝 裔孙)的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现整理黄帝以下线谱列 后:
黄帝~玄嚣~峤极~帝喾~尧~舜~禹(夏朝始 君)~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一芒~泄 ~不降~扃~厘~孔甲~皋~汤(商朝始君)~太丁 ~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 戊一中丁一外壬一河宜甲~祖乙~祖辛一沃甲~祖丁 一南庚~阳甲一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 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前1075~ 1046年)~武王(西周始王,前1046~1043年)。武王之弟叔颖受封赖国,为赖姓太始祖。有的赖氏族谱日黄帝至叔颖为29世或20世,以黄帝至叔颖公的年代达1600多载计算,显然不符合传代规律。应定为53世.
2、炎帝,与黄帝同出少典氏。相传出生地为烈山,即今湖北随县西北的厉乡。长于陕西宝鸡,Iii!i水。在位120年而崩,,葬于湖南酃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炎陵县。炎帝神农氏以火名官,作耒耜,创农耕,尝百草,宣药疗疾。与黄帝并肩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缔造了中国上古灿烂的文化,开创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根据台湾桃园邱正吉’先生从美国图书馆所获资料,炎帝以下的线谱列后:
炎帝~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一雷一共工一句龙一信一夸父一垂一伯夷一先龙_玄氏一王宣一王定一王怀一王恒一王宙一王宇一王高一王许一王宰一王禅一王启一王蒯一王正一志道一祖荣一杜成一济公一林一承先一荣一永和一禹宣一衡车一海复一祖甲一二懋一正二一心成一元一仲调—训元一先一司会一辉前一公伦一豫仲一姜尚(炎帝54世)。据新《夏商周年表》,重新核定姜尚生于商武乙十六年(前1132年),薨于周康王六年(前1015年),享年118岁。姜尚被周文王封为军师,尊称太公望,兴周灭纣,立下丰功,永彪史册。
3、立国得姓前之传说
据《左传》卷十“略公”载: (楚)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土袒与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日:“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这段文字记述意为:赖国于西周(时在河南)建国(大约在公元前1040多年),到春秋时为楚灵王所灭(大约在公元前530多年),赖国国君为保土安民,使臣民免受战火之害,自缚双手,口衔玉璧,随从士兵袒胸赤臂,用车拉着棺材以死相许,求楚国君王不要扰害赖国臣民,为臣民企求太平生活。赖国君王的爱民举动感动了楚灵王,亲自为之松绑,接受了玉璧,焚烧了棺材,使赖国臣民免遭杀戮。两国休战,迁赖国臣民至鄢(今河南鄢陵)。赖国子孙迁鄢陵后,以国为姓。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即鲁昭公四年秋,赖国被楚国所灭,迁鄢,赖国子民饱经磨难,历劫不灭,自强不息,心怀故国,为纪念先祖叔颖,遂以国为姓,木本水源,尊叔颖为太始祖,此为赖氏之起源。
4、赖姓与其它姓联宗同堂之传说
赖、罗、傅三姓联宗关系概述
赖、罗、傅皆为黄帝子孙,原均聚居于河南地带,多因有功于国,封地赐爵,后世子孙为体念先世创造之不易,遂以封国为姓。然盛久必衰,势所必然。迨楚灵王崛起,先灭赖,继灭罗,后并傅,三姓受封土地自此消灭。惟自封地开姓以来,以迄被灭,为时已久,彼此姻亲关系,比比皆是。当赖被灭时,楚为恐赖人图谋复国,杀戮至惨。虽主国政之人赴湖北续建流亡政府,以图复国、。但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日久遂告消亡。当楚灵王大肆残杀之时,因赖氏聚族而居,相传已久,家室系累,无法随同迁移者甚多,为逃避杀戮,改依罗、傅二姓者极多。其后罗国被灭,楚国杀戮如故,亦甚多改姓依附于赖、傅;傅氏被并,亦多如此。迨局势底定,楚国虽停止杀戮,然已历时数代,子孙众多,混淆不清,均未再复姓,因是三姓遂相议不通婚姻,以表示同气连枝之意,是我赖、罗、傅自来即具有血统关系,于此可见一斑。我赖、罗、傅三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其悠久之历史,故平日相见,均以“亲堂"互称,可知我三姓数千年来,即具有血统关系。
据文献通考载:“叔颖,武王之弟,封于赖国,赐侯爵。后叔颖之子孙,在鲁昭公四年,楚子人赖,迁于焉。"罗氏元桀公大成谱序:“我祖匡正公,有功于周,受封于罗,地方五十里,当其时与随、鄢、邬、绞数国为唇齿之邦,辅车相依。"观上两段,鄢(赖迁居之地)罗是邻国,唇齿之邦,关系当切。又据罗氏谱载: “我祖匡正公,生于商纣八年,因辅周伐纣有功,武王三年,封地宜城,世袭子爵,国于罗水之阳,故日罗,即今湖北襄阳道宜城山中。”年代与赖之迁都同,地又同在湖北襄阳。以此观之,赖、罗唇齿相依之关系,更深一层证明。罗国在定王十一年,楚庄王为报荒谷之耻(罗曾大败楚师于荒谷),被灭,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龙档。其后宗室流散,或与赖姓相依以避难,亦有之。查赖、罗、傅原是同属姬姓,按姬氏为周文王之姓,其同出一派,益可断言。从上所述,赖、罗、傅三姓关系之密切,灼然可见。
再查广东南海西樵地方,亦有罗、傅同村,亲如手足互不通婚之事实。由此可知,赖、罗、傅三姓联宗结合,由来已久。近年以来,三姓宗亲为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发起组织宗亲会,先后出现有“赖罗"或“罗赖"抑“罗傅”联姓者甚多。海外方面,如菲律宾有“旅菲版筑傅赖同宗总会",香港及泰国均有赖、罗、傅三姓自来即有三位一体之联系的说法。今日亦有台湾省、赖、傅宗亲会及台北市、花莲县等赖罗傅宗亲会之组织,益见三姓宗亲系出一派,谊同手足,尤为不移之定论。
——引自新加坡南洋赖氏公会、星洲罗豫章堂、南
洋傅氏公会联合主办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四届
代表大会特刊》,赖国民、罗豪等撰写,本谱略有删节。
陈、钟、赖、邬、乌同堂关系简述
据多种史料记载,陈、钟、赖、邬、乌姓氏的堂号中都有颍川。因陈、钟、赖、邬、乌是同出自颍川(今河南省许昌一带)这个地区,并非同一宗关系。过去,有人说是同堂同宗,其实,是同堂不同宗。究其原因如下:
陈氏出自姬姓。虞舜之后,姚、虞、陈、胡、田五姓同宗,曾称“谱纳五姓"(《中华姓氏渊源》载)。
钟氏出自赢姓。伯益佐帝舜,教养鸟兽,赐姓赢,后助禹治水有功,后代受分封以国为氏者有十四,钟为其中之一。
赖氏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叔颖,受封于赖,其后以国为姓(见《文献通考》等记载)。
乌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后,少吴氏以鸟命官,有鸟乌氏,其后为乌姓(见《姓氏略考》记载)。
邬氏姓源,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大夫乌戚来
彼此关系密切,持续至今。
5、赖氏郡望考
(1)颍川郡:赖姓自周武王姬发之弟叔颖封邑赖国,这个赖国的属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宁、汝州之域,其范围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的许昌市、淮阳、.沈丘、汝州市。最早置颍川郡是在秦朝(公元前230年),洽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相传为夏禹时都城)。晋代移治许昌。北齐改名临颍郡,今许昌市南面的临颍县。隋、唐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从上述可知,赖姓称望出颍川郡,实际是指周朝时叔颖封赖国,属地在黄河以南的禹州、临颍一带,斯时尚未置颍川郡。至春秋时(公元前538年),赖国被楚灵王所灭,为避难;臣民迁到鄢邑,即今许昌市东部的鄢陵,过了三百年左右,赖姓不忘先祖始居故土,就于秦朝起称郡望为颍川郡。据《百家姓郡望注》:有赖、陈、钟、干、乌、拓拔等姓属颍川郡。而有些地方的谱牒说,叔颖之子惠公仕周成王,加封颍川郡,或惠公之子宣公封宣成侯,赠颍川郡,这是不实之词。“郡"是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但稽考史料,删『l郡始名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而叔颖之子惠公、孙宣公亦为西周时人,怎会封、赠颍川郡呢?因而,今后在编修赖氏族谱时,应纠正此错误,勿再以讹传讹。
(2)松阳郡:查《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有松阳县条目:史有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199年)置,治所即今浙江松阳县古市镇。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改名长松县,晋天福四年(939年)又改为白龙县。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复名松阳县至今。在《百家姓郡望注》中,有瞿、丰姓的郡望属松阳郡,但没有赖姓,这是编著者的失误。据《宁都桴源赖氏重修族谱》记载,叔颖公第47世忠诚公三国末官任都尉太常卿(一说任中宪大夫),西晋初,避战乱择赣南北部宁都县最北边陲桴源村开基定居(今属宁都县肖田乡美佳山村委会)。忠诚公妣吴、王氏生四子:光、达、通、道。光公字列宝,于西晋永兴间(304—306年)官任浙东刺史,讨成都王颖,迁任浙东,从东海王越讨颖未就,卒于军营,及葬浙东城西半舍许太宁乡。光公妣吴、黄氏,生二子:庄、厚。庄公任南康郡(即后来改为虔州)太守,加崇政班御史。移虔州桴源上祖居地(后再徙浙江松阳县)。庄公之子遇公字臣庆,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以文字驰名,官任郎中,升江东府太守,兼理屯田兵备道副使,加升大司马。遇公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上本奏请新居以松阳为郡和堂号。其奏文日:
请郡
晋隆安二年十月十六日,江东府太守,兼理屯田兵备道副使,升大司马赖遇上请松阳为新郡表。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
可见,陈、钟、赖、邬、乌姓,虽不是同宗之宗 臣祖袭封周土,食邑颍川,始以开国,继以承家,赐姓赐郡,故宜世世守之,罔敢失坠焉。但前朝之胙土,奕世犹留。熙朝之丕基,后人应廓。
臣父庄,蒙恩擢任南康郡,荐升司马,离活州丰宁之故地,驻揭阳桴源之胜区,水秀山青,悉属皇家带砺,原腴田朊,颇饶臣食衣,若不肇赐嘉名,山川减色。如其宠颁徽号,夙夜衔恩,恳请圣天子特书松阳郡三字。
天章下贲,宗祖叨荣;纶诏遥临,子孙世守,此乃非常之宝,何妨格外以施?臣不胜翘首望光。顿足待命之至,谨表。
赐郡
安帝赐松阳郡名制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郡号之称,各由所居之地而名。遇之赖姓,出于武王封赐之国,郡名颍川,盖由先人食邑而然。今江东府太守赖遇,因父赖庄迁居浙江松阳县,奏请松阳之居为郡,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与江东府太守赖遇。赐之松阳,亘古流芳,子孙千亿,忠孝名扬,若玉阳之永暴,如青松之坚刚。敕命既颁,四海传扬。
敕命
大晋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之絮
(3)西川郡:在福建永定等地赖氏还有一个西川郡。经查阅《百家姓郡望注》,在该书所列1 26个姓氏郡望中,无西川郡。《永定县赖氏族谱》“西川郡号来历”:元太祖即位,虞观、朝美公开天恩户和天明户。虞观公,上杭族谱载系六郎公之长子,北宋徽宗大观间(1107—1110年)以文标郎任浙江桐庐知县,后升至吏部尚书(待考)。公葬于安乡水耀角,妣吕、刘、江氏葬于永定汤湖,又妣张氏葬于武平象洞。朝美公,六郎公次子,名觐。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壬子科举人,隐居山林,妣江、马、李氏,公葬武平东山口。后裔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由上杭古田迁居永定汤湖。据永定族谱记载,虞观公裔开天恩户使用西川郡,朝美公裔开天明户沿用松阳郡。西川郡是自松阳郡之后的一个郡望,永定虞观公后裔使用该郡号,但在各地不多见。据《上杭赖氏虞观族谱》(1 997年)载:赖氏以西川为郡,是以文王迁于岐山,即陕西省西部现岐山县,叔颖公为文王之子,故溯厥本源,以西川为郡望和堂号。
(编撰人:邱常松)
三、古代迁兀宁都的赖氏考
(一)赖忠诚是宁都最早的客家先民
在赣、闽、粤三角地区客家大本营中,赣南是客家人的孕育地。位于赣南北端的宁都县,是早期客家摇篮。而桴源赖氏,则为宁都县最早的南迁汉民,赖忠诚为其始祖。
赖忠诚,谱载生于三国蜀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公元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蜀汉间官任都尉太常卿。三国末西晋初,自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宁都古县名)之桴源,妣王氏,子四:光、达、通、道。
三国时,颍川郡属曹氏集团的魏国,公元249年,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独揽政权。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氏执政时,魏国内部争斗残酷,“用灭族的惨刑杀戮曹氏集团中人。使曹氏集团大体被杀绝"。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建立晋朝,为晋武帝,史称西晋。“西晋统治集团是一个以杀夺滥尝始,又以杀夺滥尝终的黑暗集团",“司马氏集团中人,相互间只有一种极阴恶的杀夺关系,见利必夺,以杀助夺”,“高级士族压迫中下级士族,不得上升"。政治十分腐败,以至暴发“八王之乱”(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二册第36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身为中下级士族的赖忠诚,深感危机四伏,祸患无穷。为避祸乱,免遭杀戮,只好辞官,隐名避世,举家南迁。当时,“自汉以后,赣南与中原腹地的联系更加密切”,“知有赣南这样的避祸场所",“又有其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万陆著《客家学概论》第84页,江西高校出版社1 995年8月出版)。赖忠诚便选定早已向往的山青水秀而宜耕种,避世而能安身的理想之地——赣南。公元280年,时年44岁的赖忠诚,携一家妻儿大小,辗转远徙,进入鄱阳湖,溯抚河经宜黄水,从宜黄县南隘口陆路,来到山高皇帝远的赣南北端,在崇山峻岭择址梅江上游一块“胃"形谷地(约50余亩),开辟而居。这里易涨洪水,常渡小筏过河,故名桴源。
(有的谱称,“功行公卜居虔州,后移桴源,妣杨氏,合葬桴源口,后改葬岩前。"然宁都老谱无载,故仅以忠诚公为始)。
忠诚公在被窝岭山下辟居筑宅,率领家人披荆斩棘,开垦桴源谷地农耕。经十八年辛劳,在洪荒的深山峻岭中,辟出一块乐园,从事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并按中原的办法,教子苦读,习文练武,过上营谋耕读的安定日子。永熙戊午年(公元298年)二月十八日,劳累过度的忠诚公辞世,享年62岁,葬桴源西约600米热水,火龙吐珠形。
桴源在宁都县北端,与宜黄县毗连,属今肖田乡美佳山村,该村居民1300多人,所辖山场竞达58.9平方公里,而桴源就在山场腹地的梅江上游河畔。这是客家赖氏发祥的星宿之地。客家赖氏先祖在桴源辟居,其后因仕外徙,又因乱迁回,几进几出。直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赖度公迁回桴源,赖氏才一直延居至今。因代湮年远和山高林深,交通闭塞,桴源赖氏早年曾被误为“土著人"。唐宋后,才代有考证。
1、史证
据《桴源赖氏十四修族谱》(度公房)载,宋淳化甲午年(994年),分宁典教赖肇初在《桴源赖氏二修谱序》中考证,桴源赖氏“初祖忠诚公,三国时人也,子列宝由宦而居浙东"。这已明确认定,赖忠诚是桴源赖氏始祖。其长子赖列宝(字光)因仕从桴源迁往浙江。明万历十六年(1588),中宪大夫罗汝芳也在五修谱序中说,“宁都赖氏,其先有定风直士字列宝者。肇自西晋永兴间(304—306)为浙东史。"乾隆八年(1 743年)在南昌建“江西大宗祠”,岁进士赖定遇(瑞金夏塘人)倡建,并为祠谱撰写《源流述》,文日:“西晋永兴间列宝官浙东,遂家松阳,列宝,忠诚公子,忠诚盖三国时人。"“自忠诚以下(至)七公,九世世系独详。"清乾隆十年(1745年)郡庠文学生赖象九考证综述:“赖氏兴焉,至三国末忠诚公隐名避世,自活州丰宁之平宁至揭阳之桴源,见山水幽静,开辟而居。生子光公,号定风直士,官浙东史,乃家浙东。"乾隆癸己至己亥,龙南桃川赖氏族谱进行六修,定有严、实、细、勤要求,以“期无漏、无讹、无涉僭越、无虚诞冒混"。主修原余干县教谕赖宣扬,不畏路遥,专程到宁都桴源采访,查阅老谱,互换史料,拜谒古祠、古墓,详考碑文,撰就六修谱序,序文日:“忠诚公于三国时迁桴源,公之子列宝公,西晋永兴间,仕浙东遂家于浙。"安远槎江梧桐泰宁公派赖氏族谱,在乾隆四十八年,朝廷严查族谱考文寡过中,“凡民间族谱,收集官解,删除荒远。"“赞美天子诸侯之词一切僭妄富诞字样,概行更删。"当年正月赖上抡在《源流述略》中日:“忠诚公三国时人,其墓在今宁都州桴源,火龙吐珠形",又说“自忠诚以下人地确凭老谱记载详悉,似不可泯没”。
信丰《赖氏永诚祠第六修族谱》“仕宦记”中载:“忠诚……宦虔州知府遂家此。"安远思公之孙光辅公(荪公长子)周显德二年乙卯冬月念日撰文《赖氏源流序》中称:“活州丰宁有忠诚讳尚宓,官至虔州守。"
安远县儒学训导褚汝文,在宣统元年五修序中说“忠诚公任虔州太守,见山水之秀,遂卜居焉,今宁都州也,复徙桴源。"寻乌赖氏族谱(得公派)在赖氏世系中载: “忠诚公……任南康郡太守。"《瑞金赖氏族谱》、定南历市《赖氏源流志》(龙信公派)均载:“忠诚公见桴源山青水秀,遂卜居焉。"
详考各谱,虽有仕徙说法,但都肯定忠诚公来了南康郡,即后称虔州,故各地的族谱多有将南康郡误称虔州。
2、物证
忠诚公古墓在桴源西侧。“层峦复岭绕村遮,道是阳都最旧家,热水尚存三国墓,雾峰犹放六朝花。"这是道光乙巳年(1845年)春,赖拱辰写的“桴源即景诗"。描绘了巍巍龙归山下,迤迤梅江河畔的情景。在桴源上游二里许,岸边有温泉,日夜喷发串珠般的气泡,腾腾热气,故名热水。距温泉三百余米,有座高大雄伟的古墓,这就是赖忠诚公妣王氏墓。此墓屡修,近修在道光乙酉年(1 825年),发起人和主持人是敕授文林郎分发甘肃知县、在任兴国县儒学教谕加二级赖溶清(宁都人昭公裔)。他同族人本为仲方祖墓事,特来桴源议事,因同往瞻拜忠诚公墓,见坟石崩散,荆棘丛生,又详考墓碑,乃议重修。特撰《重修忠诚祖墓记》一文记载于谱。文日:“据旧碑载,公生于后汉建兴十四年丙辰(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戊午(298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形,丑山未兼癸丁三分”。在桴源的忠诚公古墓,及其道光乙酉年前的古墓旧碑,是无可辩驳的物证。
3、理证
老谱所载,往往在祖公名下,有宦任等大事年份,但缺乏生殁时间,在世系排列中,造成辩认难度。今查有忠诚公准确生殁时间,正是研究世系的最好依据。按一般规律,以代距20年到30年计算,则可推算出各世祖公有关大事年份的岁数,从中可检测,是否符合正常规律。
推 测 表
世次祖公名出生年(公元)
大事年份岁数
L 忠诚 236
280 g(44~)、298年(62岁)
2 列宝 256、266
304年(48-38~)、306年(50--40岁)
3 276、286、296
304年(28--18--8岁)
4 ff 296、306、316、326
398年(102--92--82--72岁)
5 316、326、336、346、356`
398年(82--72--62--52—42岁)
6 336、346、356、366、376、386
402年(66--56--46--36---26--16岁)
7 356、366、376、386、396、406,416
453年(97--87—77--67--57—.47—37岁)
从表中可看出西晋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桴源二世祖列宝公,出任浙东刺史时是38岁至48岁之间。当时三世祖元公在8岁至28岁之间。东晋隆安二年戊戌(公元398年)奏准松阳郡时,四世祖庄公在72岁至102岁之间,含有合理年龄。五世祖遇公在42岁至82岁之间,有合符宦任太守的年龄。元兴元年壬寅(公元402年),六世祖匡公由太守入朝时,在1 6岁至66岁之间,其中含有合理年龄。南朝元嘉末年癸巳(公元453年)七世祖硕公立基赤竹坪时,在37岁至97岁之间,中间也有合符规律的正常年龄。
足见,忠诚公的出生年龄是准确的,忠诚公到硕公七世祖世系排列也是准确的。
从上可知,忠诚公确是三国时人,确于三国末迁来宁都桴源,见这里崇山峻岭,盘亘交错,山水幽静,是避乱佳境,即卜宅而居。较比本县他姓,确系最早的客家先民。
(二)桴源赖氏孕育了松阳赖氏
公元298年,赖忠诚辞世后,其四个儿子光、达、通、道,仍留居桴源,继承父业,切依父训,不忘苦读,使中原文化在此得到传承。又经六年努力,长子赖光,学业有成,走上仕途之路。西晋永兴元年甲子(304年)赖光,名列宝,号定风直士,赴任浙东刺史。这是桴源赖氏第一个仕迁先民。继后次子赖达又赴广西任柳州点兵元帅。赖通、赖道兄弟二人仍居桴源,据守家业。当时正值“八王之乱",晋室离散,骨肉相残。列宝公忠义刚直,于永兴二年乙丑,上章奏劾成都王司马颖,抨击其“骄奢诈刻,破坏国体,使国中元气离散,民心扰动,羌胡必侵"等侃侃数千言,被诏加太尉。同年秋七月,赖列宝公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因未就而卒于军营,列宝公赉受天府治丧。还葬浙东城西半舍许太宁乡,后来夫人吴氏于光熙27年葬于右。桴源三世祖赖元(又名玄)公,字远大,奔父丧而往浙,因“哀毁过礼",而留居浙。四世祖赖庄公,字士端,世居桴源,宁康间‘,任南康郡太守,荐升司马。“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从东海王越讨颖,卒于军葬浙东城,故迁居浙 从上可知,忠诚公确是三国时人,确于三国末迁来宁都桴源,见这里崇山峻岭,盘亘交错,山水幽静,是避乱佳境,即卜宅而居。较比本县他姓,确系最早的客家先民。
(二)桴源赖氏孕育了松阳赖氏
公元298年,赖忠诚辞世后,其四个儿子光、达、通、道,仍留居桴源,继承父业,切依父训,不忘苦读,使中原文化在此得到传承。又经六年努力,长子赖光,学业有成,走上仕途之路。西晋永兴元年甲子(304年)赖光,名列宝,号定风直士,赴任浙东刺史。这是桴源赖氏第一个仕迁先民。继后次子赖达又赴广西任柳州点兵元帅。赖通、赖道兄弟二人仍居桴源,据守家业。当时正值“八王之乱",晋室离散,骨肉相残。列宝公忠义刚直,于永兴二年乙丑,上章奏劾成都王司马颖,抨击其“骄奢诈刻,破坏国体,使国中元气离散,民心扰动,羌胡必侵"等侃侃数千言,被诏加太尉。同年秋七月,赖列宝公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因未就而卒于军营,列宝公赉受天府治丧。还葬浙东城西半舍许太宁乡,后来夫人吴氏于光熙27年葬于右。桴源三世祖赖元(又名玄)公,字远大,奔父丧而往浙,因“哀毁过礼",而留居浙。四世祖赖庄公,字士端,世居桴源,宁康间‘,任南康郡太守,荐升司马。“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从东海王越讨颖,卒于军葬浙东城,故迁居浙江松阳县。桴源,贝IJ暂荒芜。从上可见,赖忠诚开辟桴源后,其二、三、四世三代子孙都是从江西宁都桴源迁往浙江的。
五世祖赖遇,字臣庆,东晋孝武太元十八年(393年)以文学举试,初任郎中,后升江东太守,加升副史兼管屯田事。以父居松阳为由,于隆安二年(398年)十月十六日,上书奏松阳为郡。晋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于赖遇,并颁布松阳郡为赖氏郡望。自此,才有松阳赖氏之谓。因赖列宝公始发浙江,赖遇公尊其为松阳赖氏一世祖,唐嗣圣间,赖靖公肇修族谱,沿袭遇公所定,此后历修“以列宝公为始祖,则依安成旧谱而系其世次。"因而,开发桴源之始发祖赖忠诚公则被搁于一边了。正如莲湖昭公 派谱局,在道光癸巳年(1833年)所述,“详查仲方太 祖以上,尚有忠诚公来宁始发之祖,不忍忘其木本水 源……"再者,忠诚公在桴源热水,离宁都县城170l 里,平日,即使宁都县城人,也少有前往。偶尔看见 墓碑碑文,得知忠诚公来宁始发,也不敢妄改上祖老 谱所定。外地修谱,更无机会到墓地考究,只好以谱 传谱,造成对忠诚公的忽视。幸有道光乙酉年,赖溶 清先生详考古墓后,撰有《重修忠诚祖墓记》一文刊I饔于谱,让后人得知真情。
从上可知,宁都桴源赖氏始祖忠诚公,开创了客家赖氏,其直系子孙,由宁都往浙江开拓了松阳赖氏,桴源赖氏比松阳赖氏早118年。宁都桴源是客家赖氏的发祥地。宁都是赖氏由颍川发展的大流,是百万客家赖氏的源和根。
(三)赖仲方归隐宁都,为宁都县城开拓奠基第一人
东晋末期,帝室空虚,靠王、谢、庾、桓四大士族力量平衡而存。四大族为权而争,战事不断,后剩下桓氏称雄。公元404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皇帝。当其称帝时,刘裕率兵攻人建康,杀死桓玄,并灭其全族,恢复了晋安帝的皇帝名义,却实握朝政大权。后又累积战功,树立威望,公元420年,刘裕终废晋帝,建立宋朝,史称“刘宋”。
在此时期,六世祖赖匡,字廷辅,于晋元兴年间(402~404年),由太守入朝,力佐晋室。义熙间(405--41 8年)累官至太尉,参佐朝政,加相国,封茹公,但因刘裕专权,晋室危亡在即,慨然日:“无人食西山薇久矣!"遂弃爵归隐。殁元熙元年(419年)。七世祖赖硕,字仲方,官任太常侍少卿,因父相国辞位,承父志终宋不仕。南朝元嘉间(424--453年)同弟赖毅,字仲坚,为避乱归隐老祖居江西揭阳,途经福建汀州、江西石城丹阳,“追寻忠诚公芳踪,避居故地揭阳之桴源"。“当仲方迁揭阳时,徐道复自始兴北陷南康,陈霸先自始兴进军南康,隋末林士宏又窃据虔州,故吾赖氏遂敛迹宜黄界之桴源,密箐深林,冥鸿韬晦,盖自松阳迁徙后,直以桴源为乐土矣。"(见清乾隆赖晋《赖氏迁徙考》),可见,硕公从松阳迁宁都时,赣南有诸侯纷争,乃敛迹隐居山高林深的老祖居地桴源。这是赖氏第二次迁入桴源。后来,因洪水为患,仲方公又迁出清泰乡金光里三都(今宁都洛口镇)。当时,洪水冲毁屋宇、顺流而下,见本宅金花鼓停在金精山堑口(今宁都县城郊翠微峰下之迳口、背村、下廖一带),看其地势平坦,暂住于此,但虎伤牛畜,不宜久居。即于元嘉末年(公元453年),迁至雪竹坪(又称赤竹坪,在今宁都县城老衙背一带)拓荒筑室,兴建厅堂亭庑,遂号“筑室翁"。赤竹坪系梅江河畔平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虽属洪荒,而竹木茂密,经逐年开发,勤劳垦种,也日愈丰裕。当时,赖氏在赤竹坪开发的范围是:东至猪冈山,西至复船冈、鹅鸭塘,南至螺石寨,北至当口岭。所建厅堂,气派非凡。东畔开“爱莲池",西畔立阁日“复松亭"(意即复兴松阳大业),南畔白竹巷凿“玉泉井",北畔建小溪书屋。仲方公诗礼传家,洁身自好,传承耕读治家的客家门风。后来,教谕游宽曾题其榜,有“草堂春暖乾坤润,不染王门半点尘"之句。(遗址在今宁都县城中医院老衙背巷道中)。
(执笔人:赖观扬)
四、宁都赖氏昀蕃衍播迁
(一)宁都赖氏的蕃衍
赖忠诚自西晋初迁居宁都桴源,传到七世硕公仲方,于南朝元嘉末在赤竹坪(即雪竹坪)开基。在赤竹坪衍居140余年后,丁口大发,是客家赖氏进入鼎盛发展时期。赖仲方生三子,长子赖徽,字文献,生子:辰(老谱之载,有称夭者,有称为官外徙者,待考)。次子赖郁,字文华,生子:定,字大用,陈宣帝太建间,官潭州转运使,遂家潭州(今湖南长沙境)。三子,赖灿,字文辉,生子七:赖昭,字宣著,生子四:埙、篪、琴、瑟;赖得,字宣仁,生子三:标、极、枢;赖度,字宣仪,生子五:诚、忠、佑、奉、瑞;赖明,字宣光,生子二:杞、松;赖思,字宣绎,生子五:兰、蕙、芷、荪、萃;赖求,字宣行,生子三:播、扬.、抑;赖彦,字宣杰,子一,栋,以上总称“七宣"八派,各派子孙繁盛。
经百余年几代人开发,雪竹坪传至孙辈赖宣著(又名昭)七兄弟,已“人烟日繁,俨然胜地",初具城镇规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地方官奏请朝廷以雪竹坪为虔化(宁都古县名之一)县治。朝廷准奏,议授赖宣著诸兄弟爵秩,赖宣著辞日:先公食邑颍川,本系世禄之后,尝言一身之贵,不足为荣,奚以食邑为哉,愿乐田园足矣!遂赐金银各百两,及地名官竹园钓州绕塔岭下周回二十五里田地贸易,置换雪竹坪作官署衙门。宋绍兴23年癸酉(1153年)虔化县复名为宁都县至今。从雪竹坪设县治始,宁都古城延续到现在,一直都是县衙或州署所在地,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念赖氏开拓之功,当时朝廷在县城敕建“神司”、“华表”、“灵山”三庙,合州永祀。封赖文辉“神司神",建“神司庙"于州治仪门外左,州宪朔望行香。封赖文华为“华表神",在州治东大街石桥头,即削筋街,建“华表庙",每值神诞,合关迎神像于大街,孕惠庙连日演戏庆祝。封赖文献为“灵山神",在州治西,城隍庙背灵山巷内建“灵山庙”。《宁都直隶州志》载:“《辛酉志》日:上三庙,传为祀赖氏祖文辉、文华、文献,州治旧名雪竹坪,系赖姓地基,故设祠祀。"后人为纪念赖仲方开发县城奠基雪竹坪(今更名梅江镇)所创立的历史功绩,在宁都州衙背建“仲方公祠"。举人陶庄作联云:“为布衣子孙虽簪缨不离本色,掌秘书门户有经籍乃见光华。”在仲方公祠西片建“文辉公祠"。为发展教育,乾隆三十三年,在州城衙背仲方公祠之西、文辉公祠之东建“松阳试馆";嘉庆二十五年,在仲方公祠后蔡屋巷内高棚下又建“赖溪试馆"。均为童生考试上进之用。并历代修葺与保护赖仲方墓(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存于县城南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据考,宁都县城有赖姓四祠:①赖氏祠,位于东门背街南口,祠背北朝南,今辟为民居。②赖氏宗祠(仲方公祠),位于老衙背东巷北侧,高棚下巷南口西侧。祠背北朝南。照壁有“雪竹凌云"四字。此祠曾是首次设立宁都女子小学的地方。建国后拆建为县中医院。③赖文辉翁祠,位于赖氏宗祠西边,与宗祠I司时拆建为县中医院。④赖宣著翁祠,位于叶屋巷北口东侧,祠背北朝南,祠犹存,今辟为民居(见曾材《宁都城厢的各姓祠堂》)。宁都乡村现存有:①肖田桴源赖氏宗祠(雪溪公祠),②石上莲湖赖琴公祠(昭公裔祠),③竹笮新街官竹园本鼐翁祠(腾公裔祠),④会同大斜士济祖祠(昭公裔祠),⑤固村岚溪(原名上砾)士贤祖祠(昭公裔祠)等五祠n
(二)宁都赖氏的播迁
因雪竹坪改为虔化县治, “七宣"公子孙各徙一方。赖昭公,依俗留守祖业,居原处。与夫人邹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斜埏(今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境)。长子埙公,字声和,支分虔化县城和县内湖田、上下七里、陂头、罗家排}、大斜、武村(上砾)和云(南)、(四)川、香港、台湾及美国。三子琴公,字声清,于唐贞观丁亥(627年)徙莲湖,为莲湖始祖。二子篪、四子瑟失考。
赖得公官至太尉,与夫人黄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斜埏(今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境),子三:标、极、枢。标公,仕唐,直殿将军,由揭阳(今宁都县,下同)移居福建上杭古田,派下十一代皆世袭将军。极公,由揭阳迁福建宁化县石牛村开基。枢公,由揭阳徙福建清流县黄家地立基。
赖度公配邱氏,“深痛先人之坟墓庐舍无人看守,因而思归故里,复转桴源",夫妇合葬热水岭,子五:诚、忠、、佑、奉、瑞。世居清泰乡(今宁都肖田乡),后分徙吉安、永丰、万安、抚州、宜黄、建昌、南丰、乐安、丰城、龙南、安远、瑞金、南昌、奉新等处。
赖明公配徐氏,子二:杞、松,分徙水西(抚州)、宜黄、乐安等处。
赖思公配方氏,合葬归仁里高屋上麦斜埏(今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境),子五:兰、蕙、芷、荪、萃。兰公,徙石城秋溪。蕙公,徙石城小弼。芷、荪、萃三公居官竹园。后芷公裔外徙,荪公裔徙安远上林(濂江)、广昌驿前,萃公裔居官竹园、信丰小江等地。
赖求公配符氏,与兄思公曾游帝都,见高孝基,基大奇,为赞其行,赠券以归。子三:播、扬、抑,分徙赤坳、湖田桥,今会昌、瑞金、上犹水垅孜等地。
赖彦公配王氏,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任扬州州判,遂家扬州,子一:栋,后裔又迁河南、江西等地。
雪竹坪自赖仲方开创以来,不仅宁都地方昌盛,而且客家赖氏得到极大的繁衍发展,迄今后裔不但遍播江南各省,而且远徙港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及美国等世界各国,后裔逾百万人口。故史书有称“赖氏望出颍川、南康"(注:南康指古代赣南郡名),然而南康郡(即赣南古郡名,相当今赣州市)之赖氏皆出自宁都。
综上所述,赖仲方公南朝元嘉间,为避战乱重返祖居故地揭阳(宁都古县名)之桴源,元嘉末定居雪竹坪,开辟洪荒,拓荒筑室,“理乱不闻,明哲保身",“洁身自好,诗礼传家",使赖氏由弱到强得到发展。仲方公开发了宁都县城这块风水宝地,不但使子孙兴旺发达,而且也为本邑百姓创业造福。以至开皇十八年,官府看中,易为县治。当今繁华之际,莺歌燕舞之时,宁都人永远不会忘记当初开拓奠基第一人。正是:梅水有心归赤竹,硕公受意奠州城,歌舞升平曾记否,当初拓荒第一人,功德千秋有评说,流芳万载裕百姓。
(执笔人:赖 华)
五、海内外宁都赖氏后裔分布状况
赖忠诚于公元298年辞世后,其四个儿子光、达、通、道,仍留居桴源,继承父业,切依父训,不忘苦读,使中原文化在此传承。又经数年努力,长子赖光,次子赖达,学业有成,走上仕途之路。赖通、赖道仍居桴源,据守家业,生息衍传。其二、三、四世三代子孙均从桴源徙往浙江和柳州等地,转迁他处。其裔嗣播迁江南各省,丁口大发。现将部分赣闽粤台等省的赖氏迁徙及分布状况摘录于后:
梅州《客家姓氏渊源》:
忠诚公,卜居江西宁都。32世得公由宁都迁上杭古田。33世标公由古田迁宁化县石壁。45世祖华、祖三兄弟于明初由宁化石壁迁居程乡(梅县)四都;十三郎裔孙由宁化石壁迁居兴宁、长乐。44世十郎迁大埔县长校,后迁汀州赖坊。45世朝美后代于元泰定间由上杭古田迁永定。48世千三郎由清流县迁平远大柘;千七郎由永定汤湖迁居程乡李坑。49世文德由永定汤湖迁兴宁、长乐二县。得公后裔由宁都迁福建、广东开基后,分徙定南、瑞金、兴国、于都、泰和、赣县等地。
蕉岭县世系:
48世正八郎(宁都得公迁上杭裔)居武平半坑。50世贵贤由武平迁蕉岭陂角,其后六世时中、时勉、时彦分为三房。长房时中生五子,四子汝兴于清康熙年间迁入台湾亦众。
平远县世系分派:
48世千三郎字福宗(得公第16代裔孙),由清流县迁平远大柘。49世念一郎次子五郎迁居五华县沙坪;念二郎之次子五郎迁居梅县城东李坑;念三郎之子百一郎迁居梅县窑上;念五郎讳恭定迁兴宁罗浮砾黄村;念六郎讳恭宪迁居兴宁县黄陂黄沙坑尾;念七郎讳恭宣迁居兴宁县北厢尾;念九郎迁居平远东石老蟹山。(摘自蕉岭、兴宁赖氏族谱)
《宁化客家姓氏源流》:
32世得公由宁都迁上杭古田,33世标公由古田迁宁化石壁,44世十三郎由石壁迁兴宁、长乐。45世祖华、祖三兄弟于明初自宁化迁程乡(梅县)四都;承主南宋任梅州副使, 卜居梅州。生子九,依次自念一郎至念九郎,后裔分衍武平、蕉岭、新铺、台湾。
台湾《台北赖氏族谱》:
宋时,仲方公后裔自虔州石城县之秋溪迁宁化石壁。明洪武二年(1 369年),再迁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于清康熙间,裔孙东渡台湾。
上杭《客家姓氏源流汇考》:
宁都赖仲方曾孙标公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由雪竹坪迁上杭古田,朝美次子明佐由上杭古田迁永定汤湖。上杭赖姓分布在1 8个乡镇66个行政村。千三郎之子万二郎迁广东河源。
《大埔县姓氏录》:
赖氏朝美公宋光宗绍熙举人,后中进士,官汀州永定;朝英公先居福建平和,朝奉公徙莆田。朝美第五代孙有贵公,号华峰,由潮州揭阳蓝田迁西河漳溪,后裔迁平和、饶平、大埔、长治、枫朗、西河等1 5个乡镇,现有农业人口1.12万人,皆为五郎公(标公第十一世)后裔。
《梅县赖氏族谱》:
五郎公之九子十四郎后裔由宁都迁江西广昌和四川岩前。朝英公居宁化石壁,派下移居福建平和县,明代先后迁饶平、普宁、潮阳、惠东各县。朝奉派下宋元间移潮州、澄海、潮安、汕头等地。百二郎子孙居梅县、蕉岭、平远、武平等地。朝明由上杭迁南雄珠玑巷。朝英之子宁化公字万芳,后裔多居平和。承主公八子念八郎迁韶关。敦慎由福建宁化迁江西武宁白露树下。千三郎公由清流县迁平元县;千六郎公派下居惠阳、番禺鹿步司、大埔、五华、程乡等地;显吉公迁平远东石;显益公五子万一郎移永安。千三郎公六子念六郎公迁兴宁黄陂沙浦尾;念八郎公迁广东河源青溪;千五郎公四子文德后裔心宁迁大埔湖寮、海丰安平,奇逢迁高州开基;千九郎四子有贵后裔迁惠阳、陆丰、鹤山;九子有禄迁普宁梅林镇凤池港浦开基。千五郎玄孙元佑迁广东英德县葫芦畲开基。又据新加坡《赖氏渊源考》PB242记载,德兴14代孙奇玉由五华移台湾东屏。念九郎之子惟贵迁长乐。逸宁移镇平。肖亭移翁源。敏成之子钟公迁海阳、铎公迁龙川、钒公迁海丰。政公迁长乐张坑、积响迁龙川。(注:福建、广东诸县赖氏基本上系忠诚公第1 3世得公于唐前期由宁都迁上杭古田,第14世标公由古田迁宁化石壁,再经永定转迁各地开基,凡与上述相同县邑,均省略未录)
《梅县赖氏族谱》还刊载海外赖氏多属聚居地:台中西屯区建有“台湾大宗祠";香港建有“赖族宗亲会所";泰国建有“赖氏宗亲总会";新加坡建有“南洋赖氏公会会所";马六甲建有“松阳赖氏宗祠";菲律宾菲版筑“傅赖同宗总会会所"。
《上杭虞观族谱》:
第三部分:赖仲方从桴源迁赤竹坪,郁公、徽公、灿公子孙蕃衍,迁湖南潭州、汀州、上杭古田、宁化石壁、清流;灿公子孙迁安远、上犹、永丰、万安、龙南、抚州、宜黄、乐安、建昌、广昌、四川岩前、信丰、瑞金、会昌、南安。
1987年上杭地方志办梳计:赖姓排第9位,有2701户、13899人,湖洋乡最多计479户、庐丰乡461户。
《客家风情》(长汀):
赖忠诚子孙赖硕、赖毅人赣迁居虔州阳都(今宁都)。唐末,为避乱,赖得由宁都沿石城人闽,迁居长汀,后分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散居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
《台北赖氏族谱》:
赖硕居虔化(今江西宁都),明洪武二年其裔经宁化迁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清康熙间,裔孙东渡台湾。
《蕉岭陂角赖氏族谱》:
硕、毅公迁南康郡(今赣州)之揭阳(今宁都),其后贵显公居陂角,为开基祖一世(承主公六世孙),七世汝兴公移台湾台南县开基,其裔孙衍传台湾各支派开基祖:十一世伯藻公于雍正间迁台中东势;伯和公于乾隆间迁新竹芎林。十六世用庆公于乾隆间迁新竹新埔;达霖公迁高雄高树;辉联公迁苗栗铜锣;开秀公迁南投中寮;开台公等迁新竹新埔,芳汉公迁新竹竹乐。十七世士宏公迁苗栗通宵;永馨公迁桃园中坜;…永杰公迁新竹新埔;永维、永震公迁凤山县;永枝公迁彰化县;十八世元和、复连公等于嘉庆间渡台开基。蕉岭三圳璋芳坝一世祖佰二郎(承主之孙)为蕉岭徐溪开基祖,九祖德确公从徐溪迁璋芳坝开基祖。十六世发通公于乾隆迁苗栗后龙;发亨迁苗栗苑里。
深圳大鹏古城《赖氏世系简谱》(1999年1月2日-30日印行):
硕公居江西宁都,标公迁福建上杭古田,沙宾公迁福建长乐,仲轩公迁广东陆丰河田,之后迁大埔、梅县、韶关、兴宁、河源、龙川、五华、紫金、惠阳、花县、宝安、香港、台湾等地。大鹏城赖氏吾彪公为一世祖,先世为宁都赖氏裔孙,参廷公为吾彪公之父,原居紫金县甘棠,吾彪公于雍正九年(1731年)由紫金县迁居大鹏,三代孙世超公生于乾隆十七年,官至武功将军,封二品。其子英扬、信扬,其孙恩爵、恩赐祖孙均由朝廷封为将军。赖氏一门五将军成为广东赫赫有名的客家名门望族(其中一品官2人、从一品官1人、二品官2人、五品官12人、七品官2人)。
台北县《西盛赖氏族谱松阳七十二房考略》:
始祖出自颍川郡,后因兵乱迁桴源,旋迁虔州(江西省南部),至宋,徙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再转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
台中市赖罗傅宗亲会及嘉义县赖姓宗亲会资料:宁都灿公(忠诚公第七世孙)生七子,其中一部分始迁福建,先后散布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古田、延平、永定、南靖、诏安、平和等地,至四十九世祖显益、显吉又分居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县。五十世祖廷显,原居诏安县官陂乡,生五子,长子卜隆居平和县田心乡;次子卜英及五子卜茂迁平和县安厚乡;三子卜芳移居平和县葛竹乡。亦为当地赖氏开基祖。其裔孙渡台者以平和田心乡为最多,葛竹乡、安厚乡次之,大埔、揭阳、饶平又次之。现居嘉义市之赖氏,大多为廷显之后裔,出于卜隆者较多。赖氏自闽、粤一带来台开基,大多是前清的乾隆年间,据查目前鹿港、沙鹿、清水、台南、高雄等地赖姓多属泉州籍,而中北部苗栗、新竹、桃园、台中等地则大多来自广东饶平、大埔等客家籍。目前赖氏在台湾地区居19位,属大姓之一。
《台湾源流》22期(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民国九十年出版):
平和坂子心田赖氏卜隆公(仲方公裔孙)元末来台中心田开基,至今已住二十七世,分居180个自然村,共6300多户,30000多人口。据查,坂子心田赖氏后裔移居台湾各地有:彰化大村、台中市北屯区、台北五股乡、花莲、台中市南屯区、台北新庄、南投竹山、云林古坑、台北市北投区、台湾淡水、彰化员林镇、花坛乡、台中市西区、桃园等地。
宁都县各乡、镇赖氏人口分布(据邱常松著《宁都姓氏人口综观》,江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出版):
梅江镇1353人、肖田乡652人、东韶乡1邵6人、员布乡1089人、洛口镇2095人、东山坝镇147人、石上镇1049人、小布乡172人、大沽乡221人、黄陂镇813人、钓峰乡304人、蔡江乡28人、安福乡414人、刘坑乡3339人、竹笮乡3991人、青塘镇198人、赖村镇112人,长胜镇。1 277人、田头乡769人、黄石乡93人、对坊乡391人、固厚乡590人、田埠乡279人、固村镇1670人、会同乡988人、湛田乡187人。全县总共有23507人。
据不完全统计,宁都赖氏后裔迁居地有(按谱牒所记地名江西、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赣县、南康、崇义、龙南、定南、全南、赣州、信丰、崇义、上犹、吉安、寻乌、大余、遂川、万安、泰和、宜黄、乐安、广昌、南城、南丰、II~)l l、永丰、南昌、樟树、丰城、进贤。
福建省:上杭、永定、宁化、清流、汀州、平和诏安、长乐、莆田、永安、连城、武平、延平、泉州南靖、漳州
广东省:普宁、潮阳、潮州、饶平、汕头、深圳番禺、陆丰、宝安、揭阳、和平、连平-、河源、兴宁梅州、澄海、紫金、潮安、蕉岭、五华、南雄、韶关、大埔、平远、长乐、程乡、海丰、龙川、英德、翁源、惠阳。
其他省及海外:湖南潭州、岩前、海南、云南四川、贵州、重庆、广西陆川、钟山、台湾的莲花台东、苗栗、彰化、台南、台中、南投、台北、屏东嘉义、桃园、新竹、高雄、澎湖等,及香港、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等地。
(编撰人:邱常松)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1)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与儒学、礼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本书选录的宁都等地赖氏的族谱序言(跋)、源流考、祠记、墓碑文、领谱字号、族规家约、字辈派行、文物古迹、诗词楹联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礼仪、重文治、崇宗敬祖的优良传统。虽然时过境迁,然而这些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打下深深烙印。尤其是《宁都桴源赖氏一修族谱》肇修于唐嗣圣十九年(702年),是我县第一部客家族谱,历唐、宋、元、明、清至今一千三百年,已经十四修,记载宁都赖氏为最早南迁先民的悠久历史。被冠以“客家第一姓"的宁都赖氏所保存下来的这些弥足珍贵、五光十色的文化载体,浓缩了客家源流历史,是宝贵的客家文化遗产。对本书选录的谱序、跋、源流、祠记和墓碑文,我们特别邀请了宁都县客家联谊会理事、熟知宁都县情且精通古文的邓文钦老先生,作了校订并加标点,方便读者阅读。
一、有关家谱昀文件及领袖名人论谱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家谱的文件
国冢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摘要)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摘自1984年11月20日“国档会字7号”文件
文化部办公厅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摘要)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重要意义。
——摘自2001年2月7曰“办社图函29号”文件
2、领袖及名人论谱
《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
——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
(转摘自《广东何氏族谱》)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转摘自1957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之能明则家派曷得而蒙哉,今赖氏谱牒历历有源守而勿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以下见后人之嗣绪,非善继善述者能之手,书此为观。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
(转自《会昌县赖氏族谱》)
国无史无以考善恶兴衰,家无谱无以明尊卑亲疏,上自三皇,下迨元宋,未有不史者也,受姓别氏未有不谱者也,家之于谱犹国之不可无史,无谱者盖不知所重矣……
明成化二十二年岁在丙午三月五日
——进士、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 三山陈炜撰
(转自桴源“赖氏五修族谱记”)
编谱之感想
人伦的建立基本在家庭,由家庭而宗族,由宗族而社会国家,由小及大,休戚相关。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也有极丰富的历史宝藏流传至今,这是一份有形与无形的氏族文化内涵,身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即使不能戮力发扬光大,至少也要尽力保存遗产。可惜的是,廿世纪的中国人有太多数典忘祖、拍卖历史的勾当丑行,读近现代史的中国人有那一个不拊心痛惜?就以“族谱"来讲,现今台湾的中国人有几多仍保有“家族"历史的纪录,又有几多后生者知道血脉渊源的根本?无怪乎自从台湾解严、开放大陆探亲后,从大陆渡海来台的同胞,络绎不绝返乡探亲、扫墓,认祖归宗,何等感人!而台湾的新生代,亦蜂拥进人大陆观光旅游,但何曾认真去体会“祖国、原乡”的寻根情怀呢?君不见“台独"声浪高涨,孰令致之,何至如此地步?想来确实令人忧心与痛心。
《礼记》上说“尊祖、敬宗、收族",此为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而族谱实具有敦伦理而致世教的效用,更是家庭伦理教育的一部最完善范本。所以修族谱可以教育后代,敦亲睦族、饮水思源,对历史的演变,更有很大的贡献。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应该主动、积极编写族谱,以免先祖沉沦,子孙懵懂啊!
(摘自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赖贵三教授编写“颍川堂’赖氏历代宗谱考述",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印行)
(赖华 整理)
二、名人题词、作诗
关于蒋中正题词的说明
寻乌赖氏二修族谱,于民国十五年至十七年进行。因谱局有军政要员,故能得到军政界多位名人题词。族亲赖鹏健,被公举为二修倡首。他曾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民国十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八师任军法官兼谘议。与第十四军赖世璜军长同为赣南老乡,关系密切。有幸请军长题词,又通过赖军长请蒋中正和川军总指挥赖心辉题词,此外还请第十四军第三师师长谢杰及定南县知事赖天球、寻乌县知事刘扶青等人题词,使二修族谱增光添彩。
特此说明
寻乌赖氏族谱三修负责人 赖家庆
2002年12月9日
(龙南 赖观扬 整理)
三、谱序(跋)、源流、祠记、
墓碑文选录
1、宁都桴源赖氏族谱序、跋选录
赖氏族谱一修序
按赖氏之先,春秋有赖国者,本周姬姓。季世艰运,赢秦祸作,鲸吞虎至,波漫流荡,揭姓更郡后,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有日定风直士,字列宝者,仕浙东。西晋永兴末,成都王颖恃功骄诈,朝上章,其略日:以颖辅政,离散民心,扰动羌胡,为天下患矣。既而寝疾归,逮士端,值国祚颠覆移松阳,子江东太守臣庆奏,家松阳,以松阳为郡也。宁康间,臣庆以年老赴阙谢仕,上供祖帐甚盛优。中书谢安,砚颜弗及,迄廷辅参佐朝事,名闻天下,称宰相才。张劭知其为人也,封相国茹公,其子仲方遭世乱,逦迤至揭阳之桴源,后又迁赤竹坪,筑室不三世。有司谋赤竹治县基,奏闻,诏罢揭阳改虔化。时七世文华子,讳定,宦湖南潭州转运使矣。惟文辉诸子诸孙徙石岭、会同、武村、高唐者;徙赤坎、湖田桥、五子石者;除扬州判官者;宣仪复徙热水桴源各处。虞佐令栎阳,一明秋月,鲁宁叹服,越今十二世。雪溪先生韬光晦逸,业五经,立尊孔堂,开寻颜轩,语诸弟子日:以圣贤之心为心,四海一家也。名动四方,守令欲闻,遂先承书拜公府,辞日:、此非吾时也,拂衣归来。适虑先代谱牒久未新也,予因上疏不报,驾舟东访,雪溪跃,出谱牒,且日:光吾姓氏,待子久矣。至于国祚长短天也,明良有待子其勉之。至若出处事实,虽唐尧虞舜犹不能逃,皋凌直笔然后信也。笔吾谱牒,子其拒乎?予于雪溪斯文,骨肉奚敢却步?噫!管摄天下人心,睦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惟明谱世系,族立宗子法可也。观于先颍川,而后松阳郡,虽两立而同其支也。亭亭伦序,晰晰昭穆,十科世哲,忠孝贤才,富贵福泽,照耀银黄,光映竹帛,垂诸不朽,固非屈抑草矛之夫!而求附高明之后者,比也。余于赖氏挽首,下风万万,是为序。
唐嗣圣十九年壬寅十月望一日
逸士武宁苏安恒撰
赖氏一修谱跋
尧桀之分,义利而已。华夷之辨,治乱而已。婚姻之别,氏族而已。人伦之序,尊卑而已。世系之明,牒谱而已。不以义利分,则不知谁为尧桀;不以治乱辨,则不知何为华夷。别婚姻,叙人伦,明世系,不以氏族尊卑,谱牒何以焉?尧之有天下,以治道先。婚姻别,人伦叙,世系明,华之外,虽夷而亦华矣。桀之有天下,不以治道先,而继之以祸乱。婚姻无别,人伦不序,世系不明,虽华而亦夷矣。哀哉!谱帙之作,尧治道中事也。历虞、夏、商、周、秦、汉,上下几千年,受姓别氏,分职厘务,至详至悉。后之人,知不出此,辄量望族,以矜阀阅,弃所亲而不录者,人心何在?吾赖氏,本周姬姓。赢氏祸漫,至晋代以来,文武忠孝之业一盛,经南北朝、晋、隋之乱,衣冠道丧,谱牒坠逸。人于我唐,乃复可纪,纪之乃详。详则可以正本根,本根正,则吾赖氏子孙了然。喻其身之所从出,则又不可不知孝弟也。非孝无以亲其亲,非弟无以长其长。亲亲长长之道,不立谱虽明何益于族哉?为吾赖氏子孙者,服诗书,谈礼乐,则亲亲长长之道立矣。亲亲长长之道立,由一人而刑于一家;由一家而刑于一乡。推而达于远,将有不胜其化者。是以有子以为行仁之本,孟轲氏以为仁义之实,信不诬也。然则是谱之作,其有关于孝弟之教,谱之功亦大矣。为吾赖氏子孙者,虽千万世之下,岂可忽诸。
唐嗣圣十九年壬寅九月初一日
定风直士直下远孙靖雪溪氏顿首撰
赖氏相国茹公发迹二修谱序
初祖忠诚公,三国时人也。子定风直士,字列宝,
由宦居浙东,卒葬城西半舍许太宁乡,时光熙元年。夫人吴氏,附右。既而庄公,字士端,避地松阳,与罗氏卒葬永泰乡安宁里。父臣庆,守江东,东晋宁康间谢仕,卒葬休祥里。夫人潘氏,葬永德乡。茹公居颍川,殁元熙,葬颍川东南区蟠龙形。夫人刘氏葬辉明堡。兵烬百变,城郭改,而人民稀,不知所存可验者。惟颍川、松阳二郡,各相传录。又一传,字仲方者,值时颠覆,逦迤刘宋元嘉至揭阳赤竹坪筑室,号“筑室翁”。后隋开皇十八年有司谋治县基,奏赐金银百两,仍以官竹园、钓洲、绕塔岭下田地贸易。罢揭阳,改虔化,诸孙遂各徙居矣。今虔化邑衙背先坟在焉。又六传讳靖者,十二能文,号雪溪,有《雪溪集》。噫!一人之身,千万人之身也。自吾身推之而上,日父。自父而上,日祖。自祖而上,日曾祖。高祖而上至于厥初,生民之祖。吾身生平千万世之下,而厥初祖之祖,实具形于有天地之初。天地生而吾身生。其世代之递传,岂一朝一夕哉?又自吾身等而下之,日子、日孙、日曾孙、元孙。自元孙而下,又子其子,又孙其孙,气相传而形相续,则吾之身将与天地同敝矣。知乎此者,则相国茹公发迹指诸掌。
宋淳化甲午秋月朔日
远孙极肇初氏敬撰
相国茹公三修宗支论
昔孔子作《春秋》也,君子为之万世惧焉。郭崇韬哭子仪墓,君子为之万世羞焉。以此观之,人道不可不正也,氏族不可不定也。氏族定矣,急于正人道也。急于正人道,必先教之尊尊而亲亲,立大宗小宗之法也。宗也者,先王以之叙人伦,隆孝敬,成礼让,安百姓,而厚风俗也。故宗法既坏,而仁孝之道薄,礼义之俗亦衰矣。礼义衰,而悖戾之形见矣。悖戾见,而怪诞之事生矣。故君子有志复古者,族谱之修,宗支之论,所以正人心,淳教本,岂小补哉?嗟夫!先王之理已废不讲,而族谱之修,宗支之论亦罕见焉。世道之变为何如哉?是时也,予何人也,敢谓有志复古者,盖族谱之修,宗支之论,有不得已焉。吾相国茹公,由高祖定风直士,仕浙东北,三世士端徙松阳。又数传,字仲方,避地揭阳之赤竹坪。再两传,而文辉宣仪父子,富甲郡邑。当隋开皇十八年,揭阳令以赤竹地灵人杰,奏闻,罢揭阳改虔化,遂各徙焉。官潭州者,则家潭州矣;官扬州者,则家扬州者矣。绵绵延延,逦逦迤迤。徙石岭者,则派会同、武村、会昌;徙高塘者,则派汀洲、宁化、清流、上杭;徙热水桴源者,则派丰城、吉水、万安、永丰;徙水西者,则派抚州、宜黄、乐安;徙五子石者,则派石城、秋溪、建昌、广昌、新坊;徙赤坎、湖田桥者,则派信丰、瑞金。此皆源之发而流之有自。若谓彼公卿人物,荣而冒之,则是与郭崇韬哭子仪之墓,君子为之羞焉。若谓彼贫贱下士辱而弃之,则是与孔子之作《春秋》之旨不相侔矣。是皆可耻之甚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吾子孙有耻,则君子矣。君子可以学而至圣人,教人不过学一君子而已。斯论也?有待吾子孙君子者。
宋绍定三年庚寅春月望四日 ’
远孙翼柱庵氏谨识
赖民四修族谱序
孑L子日: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荒唐浇漓,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存焉。则孑L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乎?故世之大族,君子长者每相聚日:族不可以无谱,谱足以损益于世也。子孙曾元而不知祖之高曾,谓不足以损于世不可也。累世曾元,而能知累世高曾,谓不足以益于世不可也。曾元之孙去高曾之祖不甚相远,犹不能知也,谓之有谱可乎?累世曾元去累世之高曾已甚相远,犹能知也,谓之无谱可乎?不甚相远而不能知,犹可矣。实久而忘自己清白,而蒙他人之汉蜀也。甚相远犹能知非特可矣,实久而崇自己阀阅,而别他姓之国冒也。今观赖氏之谱二十有七世,一千有余年矣。昭昭可指,穆穆可数,岂但曾元知高曾而已,抑高曾已上之高曾也。且彰其忠者动天地,孝者孚草木,贞者明日月,节者贯金石。当晋、隋、唐、宋累盛,至今不衰也。予观赖氏之谱,诚有益于世也大矣。岂所谓史阙文马借人乘之者类乎?高士先生率其族众重新谱牒,大光其先世于窗壤,又勒其先世文章以诰万世。干吾言以序诸者,慨吾浅陋不能造嘉言以副其望也。惟有望赖氏后世,又有大光于高士先生者。
元延右元年岁在甲寅申月晦日 临川草庐吴澄撰
赖氏族谱四修跋
吾祖宗本周姬也。值周祚颠覆,避秦变姓,更徙不一。逮晋永兴间,定风直士仕浙东,而后家于浙东,始有考据矣。宁康间,士端翁因见世事日非,遂迁松阳,而有江东太守之臣庆作也。又一传,日茹公,义熙中官相国爵。茹公家颍川,由是颍川、松阳郡望著矣。东晋末,天造革昧,群雄角力之秋,筑室翁徙揭阳之赤竹坪而筑室,有筑室翁之号也。隋开皇间,有司奏易赤竹为虔化县治。故东谷居士、枕流遗老诸子,各徙居焉。今潭州之派,由定之士也;扬州之派,彦之士也;会同、武村、莲湖,昭之派也;汀州、清流、宁化、上杭,得之派也;热水桴源、永丰、万安、丰城,度之派也;水西、抚州、宜黄、乐安,明之派也;石城、秋溪、建昌、广昌新坊;思之派也;信丰、瑞金,求之派也;有旁支散徙,不能竞其流者,略之而不录也。桴源之世,到今又二十六世矣。其间或显,或逸,或贞节者,自有功业垂诸竹帛,岂愚陋之能尽笔耶?噫!谱固作矣,唐嗣圣雪溪一修,宋淳化极再修,宋绍定柱庵三修,值今元改物,谱帙散逸,不敢不虑也。夫水之一源也,放之东,则东注;放之西,则西流。此岂水之性也哉?由疏之也,苟未疏之,而泛滥,或横流混焉。苟混焉,而久则清。不自清,则自浊矣。氏族不谱,犹水之清浊混焉。溷焉不分,虎豹之享犹犬羊之享,必将有祟韬哭子仪墓者,贻笑于后世也。于是扶老会宗族子姓之贤者,点检散逸褒录事实;走书求文于国子先生吴澄、待制先生张养浩,重新锓刻,以发吾赖氏幽光,潜德于百世之下不朽也。元延石元年岁在甲寅十一月十二日
仍孙熙少甫氏谨书
赖氏五修族谱序
尝闻谱牒行于天下,而人皆知尊祖敬宗之义。虽愚不肖,亦莫不相及。爱情连义,洽将有至于千百世而不坠焉者。盖谱,其一本之亲故也。是以谱牒作,而百姓亲,君子所以风天下,教万世,有不可以言劝,而可以情动者,义有在矣。义苟亲也,难贱且愚,勿敢遗也。遗之则黜。若祖乱宗,法戾王化,非孝也。余义勿亲也,虽贵且贤,弗敢冒也,冒之则罔。若祖戾王化,乱宗法,亦非孝也。尝观杜正伦世出本徵,而欲求合于城南以华之,不免罔之之失。秦桧子孙耻道其奸,而欲假他姓以讳之,难逃乎!黜之之罪,而且贻天下后世诮,何益哉?虔宁清泰,赖氏先世有谱,为邑望族。迄今万历癸未,复议重修。谱成,其族之邑庠俊彦谒余,请言叙诸首简。余嘉而叹,日:赖氏其有兴乎,何谛识大义若斯也!尝稽其往牒,,赖之先,肇自雪溪公发踪,传至今日,武功文德,奕叶齐名,桂植兰培,芬芳叠异。此因报国忠厚所致。其天潢流分,后先纪世柄谱者,尊根达枝,自有规制,余无容律焉。余独重夫赖氏今日重修,非近有彰于人贤,而大有益于治化,为可庆耳何也?家国一理,谱史一道。史以纪事,谱弘缅世,世同归,弗乱而已矣。使谱而乱之,曷若不谱之为愈哉?予观赖氏之谱,不惟一本之义著,而实亲亲之道明。是故等而上之,则浚为一源流,则演之则为群派,贵其贵也。而贱者未尝外焉。贤其贤也,而愚者未尝忽焉。既不失之于遗,亦不失之于冒。虽千百世之远,而视之犹一日,虽千百形之众,而视之犹一身。此赖氏之谱所以尽善尽美,而为风教之所关,王化之所补者,蔑以尚矣。为赖氏之后者,只厥身服厥,训顺厥,则以成,乃茂德以宣,乃令闻以纂。前修庶乎世济其美,而无愧于文献世族者矣。岂特专美于前而已哉!诗日:贻厥孙谋。赖氏其有之。又日:绳其祖武,尚于赖氏后贤望之。是为序。 万历十五年丁亥菊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太常寺卿致仕前广西布政使司
左右布政使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奉敕整饬温虔衢兵备
浙江按察司副使南京户科给事中吉丰视轩 陈庆撰
赖氏五修族谱记
赖氏,宁都其先有日定风直士,字列宝者,肇自,西晋永兴间,为浙东使,诏加太尉。传至士端、臣庆、廷辅、仲方者,历世迁徙靡定。世居颍川、松阳,后以为郡。隋开皇时,有司奏以揭阳之赤竹坪为虔化县治,即今之宁都县邑堂所也,因而散徙焉。传至文辉者,生子七,日:昭、得、度、明、思、求、彦。而昭得明思求彦诸派各徙异府县者,悉载旧谱,今难备录。惟宣仪讳度者,来居清泰之桴源,延至慕董讳靖,号雪溪者,开创基祠,今为始祖焉。自雪溪而下,代有文人,若子日天瑞、天佑、天奉者;若孙日复兴、英可、少甫、元贞、昭明者。自得诸君,或以文学科名显,或以忠孝廉节举,奕出联芳,弗可殚述。顾年代寝远,其世系载之谱者,先得雪溪、柱庵、高轩、梧竹、钝夫辈,历唐、宋、元、明修辑数次,幸先贤张东白、罗一峰、吴草庐诸君,校阅伦序秩然。自成化庚戌后,未修者仅有百年,惧久而蹈混冒之讥。栖族杰翱、时馨同吾崇廉、永锡、永杰、文炳、永柏、良翰等纠众哀资复辑,雪溪派下惟详载其本邑者为一谱,而他邑之派未与焉。以其涣而难一也。谱既就帙,而门下庠生君用偕族彦文汉、永坚、良翰等持新旧谱牒,陈弊走叩,乞予言叙诸首。予得遍观其概,乃为之序日:古者宗法之立,先王所以明人伦,厚风教。故秦汉以来,宗法废,而门第盛,于是乎谱学兴焉。近代言谱者必欧苏也。世经人纬,取法史氏者,欧阳公也;系联派属若礼云宗图者,苏老泉也。虽其体制不同要,皆使人知其本之所自出,而尊尊之道明,详其支之所由分,而亲亲之恩笃,贤愚亲疏咸在,而不失其伦焉。而谱法备矣。是故宗法既立,先王所以明人伦,厚风教,其遗意昭然于谱牒见之矣。谱其可以无作乎?重为赖氏之盛,甲于当时,而其宗统之流传,支属之分派,蕃衍如此,乃能奕世留心,讲求谱系孜孜焉。夙夜匪懈,可谓能原其本,法其家,而得乎尊亲之道也。尊其尊而亲其亲,视祖宗以一人之身,厘为千万人之身于焉。扶其颠危,植其孤弱,自有所不容紊。不然则形骸尔汝,若秦人于越肥瘠,漠然不加之意,容有之矣。非明于尊亲者,其孰能之哉?赖氏之子孙尚知以今日修谱之心为心,嗣而传于千百世之下,俾苗裔重光,愈远愈炽,兹予之望也,亦请谱者之心也。是为序。
万历十六年戊子春月之吉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云南布政司添政前奉
敕督理屯田按察司副使 圩江近溪 罗汝芳撰
赖氏六修族谱序
人莫不有本也。当思本之所在而不忘也。彼之恣意于高远,驰情于泛鹜者,非也。惟图之于其所至,切求之于其所至,近为之其所至,急者而已,是则谱牒之修宜亟亟也。谱之所载,祖宗之生年在是,殁日在是,葬所之山坐形向在是。世系不可紊也,先后不容忽也,尊卑之有等也,长幼之有序也,亲疏之有辨也,嫡庶之有分也,紫不可以乱朱,莠不可以乱苗,鱼目不可以混珠,前有所自,后有所承,一展卷而彰彰可考矣。予家族谱,自明万历戊子重修,迄今百有馀年。康熙癸亥岁,伟儒公、肤功公、庶允公与先君子硕士公倡义修谱,公成草稿,各为文以序之。时因事而未付之梨枣,惜也。读其文而不见其人,能无感慨而欷虚?兹者合祠公议,将四先生之草稿付之剖劂。又恐事务繁多,用费浩大,任事者之难其人也。今乃卜吉,限期出帖,预闻遍告,各支奔走道路而不辞其
劳者有人矣。催赀斧司出入勤,终始一公无私者有人矣。校正字画,而有鱼鲁亥家之辨,删改诗文,而无蒙杂鄙俚之敝者有人矣。忠孝节烈与文行之,可名一世者,应赞则赞之,可传则传之。宜序之有记则记之,当铭则铭之,不欲隐而不彰,不欲谀而过实者有人矣。自是而谱牒成矣。四先生之功,不终殁矣。祖宗之灵爽不监,兹而式凭乎?子孙之蒙泽不悠久而无疆乎?然而犹未可以已也,碑墓之修,尤不可以少缓其须臾。谱载某葬某山某形,某葬某之左,某葬某之右,某葬某之上,某葬某之下,非不明也。然而众山则鳞厝而叠,葬左复有左,右复有右,上与下复有上与下也。使碑墓不修,久之而老成凋谢。虽子孙之孝慈,莫能辨祖宗之坟墓。侵占之案起,毁掘之患生,凌兢争斗之祸有不可以胜言者矣。惟于碑墓之原无者新之,颓败者修之,字迹蒙溷者明之,则千百年之坟墓焕如日星,明如指掌,侵占之案,毁掘之患,凌兢争斗之害,将何自而生乎?此碑墓宜继谱牒之新而并新之也。如是是亦可以已乎?睦族之道,又不可以不亟请也。一族之中,谁能一贵贱同贫富齐众寡乎?今世道日趋而日下矣,人心不古,俗尚已非,贵凌贱,富欺贫,众曝寡者,容有之矣。殊不思自后观之,形体有各殊也,支派有各别也,居处有不同也,苟或逆其始焉。由一而十,由十而百,由百而千,由千而万,皆同一脉之所自来也。亲莫亲于一脉矣。昔晏子为相父之族,无徒行者。范文正公为相,一族之鳏寡孤独以及饥寒困苦之人立义田,以衣食之,而不至于无告。此二贤者,不忘其始,不私其有,视祖族如视一己,以故痛痒则相关也,患难则相顾也,贫穷则相恤也。此睦族之道,而于新谱之后,尤宜加意于无已也。曾子日: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由斯言观之,身为父母之身,亦即祖宗之身也。苟不敬其身,则丧名败行,贻耻先人,遗臭万年,诚可悲矣。故为子孙者,宜念我祖考之行事何如,祖考之积德何如,祖考之规训何如。兢兢然随所在,而尝若有见举。凡动静语默,一约之于规矩准绳中,不违道,不悖理,则身敬。身敬则敬父母之身,敬祖宗之身,而身修矣。身修则齐治,均平之道亦可递及之矣。而族有不睦乎?祖宗之坟墓有不知所以新之乎?谱牒之纂修,有不踊跃从事乎?此守身为孝之事,不可不战竞惕励,而日省于无穷也。天下之弊,莫患于忘本图末也。忘本而图末,则其人虽有官爵货力足以炫耀乡里,摇动官府,欺罔小人,终非古圣贤之所取而不可为后世法。予因修谱,而于修坟、睦族、守身数者连而及之。今之所谓迂阔而不近人情者也,有心者以是为务,而不忘,上可以无愧于祖考,下可以为法于子孙,于孝思之道未尝无小补云。
大清康熙丙戌岁仲冬月吉旦
三十九世嗣孙学经薰沐撰
七修族谱序
谱牒之修,曷足贵哉?慨自上世不独亲其亲,长其长,鳏寡孤独废疾也,皆有所养。货恶弃其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所以治隆于上,而俗醇于下。今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支分派别,蕃衍无穷,若无道以维系之,亦纷然而莫知所由来也。所以国史作于上,以纪一代之始末。而谱牒作于下,以载一姓之世系。故先代诸大家,莫不各有行之者。予赖氏之谱由来久矣。凡纲纪、条目、源流、支派已经六修,先君子悉已厘订,无容变易。但虑世远年久,不无死生显晦之感。历数十年而一新者,是或一道也。岁甲子之秋,族众有修谱之举,予窃叹亲爱之道不讲,而浇漓之风日炽,甚有不父其父,而称其祖不厚其所亲而厚其所薄者,虽修明谱牒,有何益哉?夫人受天所赋之理,以生全之者为仁人,为义士,为孝子,为忠臣。失之者为凡愚,为凶顽,为残忍,为小人。尊卑不立,友爱罔闻,视骨肉为路人,待一家如秦越,大道之公眇乎莫睹,可胜慨哉!于是年冬有愤激之役,风霜满目,怪险舟覆,时未尝不痛哭流涕也。越乙丑暮春,谱牒将竣,族人问序于余,余日:余不能文,有何言哉?而族人日:子何忘情,独无一言乎?余因日:人生世上,不能修身行道,致君泽民,亦必以孝教家,以弟教弟,去争夺尚雍睦使先王之道,存什一于千百,则余赖氏虽不能过于人者,或亦可犹于人也。后之君子,起而行之,则谱牒之修,又何不贵之有。
乾隆十年乙丑季春月
三十八世裔孙庠生大经象九氏薰沐顿首拜撰
七修族谱序
予幼时,间阅史册,见忠孝廉节之人称之当时,传之后世,声名赫赫而不朽者,未尝不感激慷慨,思欲如其人,如其行,亦千载不朽而已也。及阅家谱,乃见有仕而著忠节者处,而负才德者以孝廉著者,各有其人,各有其行。故信国公之称扬,罗先生之推重,张先生之发挥,反覆谱牒中,濯濯若目前事,乃愈加慷慨感激,欲如其人,如其行,何必窃之他人。惟踪宗祖之芳踪,凛先人之矩度,竞竞不忘足矣。今予老矣,忠君之志无闻。然于庸德之行,尝兢兢自持,不敢稍宽,虽家贫性懒,无用于世,而蒸藜含粝,差足自娱。岁癸亥冬,族众有修谱之举。盖谱自丙戌大成之后,迄今三十余年。其间生者未纪其年月,死者未载其处所,幼者不知其为谁人之几子,壮者不辨其为某人之长侄,年月错落,长幼失序,尊卑倒置,诚不可不为之修明也。于是各房诸执事,分事编纂,遵其旧式,不敢妄为臆断。惟未纪者纪,未载者载,幼者壮者定其等,昭穆尊卑秩其叙,存殁无讹,远迩无遗。著祖自谁人而始,郡自何祖而立,居经几世而迁此。又先贤诸君子言之详且备矣,安用过为之述也。虽然予岂无一言耶,愿生予后者其显而在上,无以奸诈欺心处,而在下无以淫佚昧己。孰无父母,宜尽定省之诚。谁无妻子,贵严闺门雍肃之休也。夫如是,予虽不能为天地间有用之人,未始不以有用为后人望也。后之人其卓然而自立耶,则文罗张三先生虽往,岂复有继其后而复为之赞美者,敢志一言,以续其末。
时
皇清乾隆甲子岁孟秋月 谷旦
三十九世裔孙邑庠生为龙薰沐撰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2)
七修冢谱序
家谱之修,与国史相表里。史纪善恶,编年月,例得书者无不备载。谱志生殁葬所,明昭穆尊卑,凡懿德节烈者,亦例得书传,信而不传,疑尚慎而不尚夸,匪但藻识文词已也。上世生齿未繁,胙土赐氏,世虽久远,灿然易见,若子孙千亿,本支百世,不一一统匪而合叙之,则必有流派不能清澈者矣。故有统谱支谱之分,合互序其本源之所自来,以尊祖也。详吾本族之所由著,以敬宗也。列乎庶姓之所由分,远勿遗而隐勿漏,所以收族也。尊尊亲亲之道,庶乎其备。予赖氏之先,出自春秋赖国。迨楚予吞并,其后子姓散处列国,而以赖为氏者,实宗忠诚公始。公乃抱道隐逸。因子列宝公任浙东使,遂家浙东。延至六世祖,复由揭阳之桴源徙赤竹坪,号“筑室翁"。仲方公生三子,日:文献、文华、文辉。有司谋赤竹作县治,日:愿乐田里足矣。缘敕封三庙,合邑奉祀,永享血食。是以文辉公七子,日:宣著、宣仁、宣仪、宣光、宣绎、宣行、宣杰,各徙居焉。惟宣仪公思祖筑室翁之心,恋眷桴源,不忍他去,乃顾而乐之,爰居爰处焉。兹考桴源祖自宋、元、明、清又各徙异地矣。或居本邑,或徙他县,相去七八十里及数百里,以列宝公为一世祖,则依安成之旧谱而系其世次。所谓谱吾修也,详吾宗之所自出也。十二世祖雪溪公,生天瑞,日一郎公,天佑日二郎公,天奉日三郎公,衍至于今,其三十一世,此各祠专祀。所以从分而统,谱则从贯也。盖谱牒之学,自昔为重欧阳公与子固论曾氏世系。据天阜问答之言,殊非父子则其家谱宜无余憾。而解大绅于欧阳族谱辨,谓其脱遗梁国公不书,是其所遗者必多。予族家谱,自明万历戊子五修,先世固代有其人,以厘定之。迄清康熙癸亥,先辈诸贤创立草谱纂大纲,康熙丙戌六修,复成条分缕析,恢先绪于前善,作述于后,大有以振宗党而绍渊源,纂修编载之力,未尝无功于名教也。今幸圣明天禀,四海晏如,康熙丙戌以下三十九年之生殁死葬,又不可不因前人以相续也。虽近世乏显荣以继前休,而硕德懿行闺秀贞烈未始无其人也,又何不与国史并传耶。 皇清乾隆甲子时岁仲冬月吉旦
四十世裔孙维世顿首谨志
七修族谱跋
人生千百世后,而知千百世以前之人与事者,盖其以然之迹载于方册有可考也夫。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垂于当世,传于后世,流连慨叹,知其人而见其事,非有所纪载,乌能久而不坠乎?故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载一代之盛衰,而谱载一姓之世系。虽巨细不同,而其理则一也。予赖氏本周姬姓,封赖国,以赖为姓,而赖氏兴焉。至三国末,忠诚公隐名避世,自活州丰宁之平宁至揭阳之桴源,见山水幽静,开辟而居。生光公,号定风直士,官浙东使,乃家于浙东。生元公,以其家松阳,以松阳为郡。生厚公、庄公,庄公生遇公,遇公生匡公,字廷辅,封相国,又以颍川为郡。颍川、松阳其本一也。生硕公,字仲方,遭晋祚末乱,复徙揭阳,追忠诚公之芳踪,过赤竹之坪,观其山水秀丽,大胜于桴源,遂筑室而居,号“筑室翁"。生徽公、郁公、灿公。灿公生七宣,隋开皇十八年,有司谋宅作县治,兄弟各徙。惟度公复徙桴源,四传至靖公,别号雪溪,生天瑞、天佑、天奉。、至是而子姓繁矣。据清泰乡之上游,天瑞公位下徙管源,分派宜黄、乐安、永丰等处。天佑公位下分派南丰、广昌、抚州等处。天奉公位下徙赖坊、小源、林坑、建昌、石城、吉安、南昌等处。此岂传述相沿,要皆纪载所由来也。故自唐、宋、元、明至清康熙丙戌,谱经六修矣。非欲后之子孙孝其本源,以动其孝思也乎。于是癸亥冬,会祭于赖坊祠,蒸事毕,长幼咸集,公同而言日:谱自丙戌修后,至今三十有九年矣,若不早为复修,恐世远年久,生死错讹而莫知也。爰甲子年孟秋,卜吉开局纂修,散逸罗各房之源流人大成之统绪,不至生殁失所昭穆溷淆,如日星明,如脉络贯,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凡属毛离里者,未有不油然而兴起也。越乙丑仲秋,功乃告竣,众属予文,以志其后。予衰老憨愚,愧不能文,敢纪其始末以继诸君子之后之人,修而明之,由一本而九族,由始祖以及始祖所自出,精神所贯,孝思所格,虽百世如一日也。又何有湮没莫传之患哉?谨记。
皇清乾隆十年乙丑仲秋月吉日
三十九世裔孙邑庠生为龙薰沐撰
八修家谱总序
谱之义大矣哉。盖以明世系,序昭穆,辨尊卑,别名分,而使之前有所据,后有可稽,不失乎仁人孝子尊祖敬宗之遗意也。予赖氏由来久矣,自周颖公封于赖国,历十四世居颍川。春秋时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又传一十五世。,至光公,字列宝,别号定风直士者,官任浙东使,而其后遂家焉。再传至遇公,任江东太守,奏家松阳,易以为郡。而松阳郡复著。此固予赖氏宗派也。然先代谱牒。自靖公创修于唐嗣圣壬寅,而世系始有考据。再修于宋淳化甲午,三修于元延右戊寅,四修于明成化己酉,五修于明万历戊子,六修于大清康熙丙戌,七修于大清乾隆甲子,皆以定风直士肇自晋永兴而为一世祖也。由唐而宋,而元而明,以至于今,修辑数次,虽历年多寡不同,而世系昭穆亦条分缕析,班班可考矣。迄今族繁人众,地隔人遐,其间生卒葬娶未获修明者三十馀载。伏奉上谕,改造至详且悉,是饬八修之议,又乌能已哉。爰辑雪溪太祖系下,诸人竭力匡是举。凡一卒,一葬,一生,一娶,流派者何,迁徙者何,付梓剞劂罔不失公矢。慎校阅,详明而千百世系之大义,昭然可指,岂仅眉山所云油然兴孝弟之思而已哉。若从前之十科世哲,仕以忠著,子以孝称,妇以节烈名,幽人逸士以道德文章任者,自有功业懿行垂芳竹帛,奚俟予赘。然颖公始于周,好古秘书名于汉,直士茹公显于晋,科第蝉联起于宋,簪缨奋发丕承累世,斯又忠厚传家所致,亦足以增谱牒之光,无愧于文献世族者矣。今而后有积德积学,忠孝节烈,克绍书香,人文蔚起者,何不可继定风直士相国茹公以并垂不朽?!后之人其最诸。
时维
皇清乾隆四十五年岁在庚子秋月 谷旦
裔孙洪元谨志
赖氏八修家谱跋
谱以明系,亦以收族。其载者,昭穆尊卑,生婚卒葬,上以溯乎祖德之源流,下以记其支派之迁移,循叙递及,无使远近有遗忘而已。何庸增文饰哉。予赖氏本周姬姓,颖公封于赖国,后之子孙遂以国为氏。历朝至三国忠诚公,自活州平宁里至揭阳,见桴源山环水绕,含岈爵勃,结宅而居焉。生光公,派列宝,字定风,为一世祖,迄今四十有四世矣。其间忠义节孝,代不乏人,流寓播迁,世亦常有,此岂传闻相沿,实由先辈诸君子经心考正,详述列祖之实迹,迁移他郡而各得其地焉。惟我祖宣仪,深痛先人之坟墓庐舍无人看守,因而思归故里,复转桴源。至四传,生雪溪公。雪溪公生五子,长日一郎公,即天瑞。次日二郎公,即天佑。三日三郎公,即天奉。四日四郎公,即天庆。五日五郎公,即天仪。独四五郎子孙未载谱籍,恐世变流亡失于稽查,而一郎、二郎、’三郎子姓繁衍,不能群聚州处,或为仕而宦游他邑,或为商而营谋外郡,亦复四散不一,而地址里居,班班可考,藉非屡修记载特真,何以至今日一睹而了然耶?兹逢盛世,明良筋令改修。己亥冬族中诸豪杰议修家谱,予固无能,不敢身任其事,公举督修仲辉、开谋、荣预、圣瑞等,开局于赖坊祠内。削句删笔谨遵上谕;更名换派,字字恪凛王章;书生,正始也;书殁,慎终也;书支派,正名定分也;书婚配,便稽戚好也;书葬,葬之为言藏也,所以藏祖妣之体魄也。而书葬独详者,何以地名、山向、形象、碑墓,使于子孙日后登茔挂醮,且杜他姓侵占之端也。条分缕析,慎而明之。至秋而谱告竣,予展卷而观其始末,恍日月之在天,江河之在地。次舍分派,井然不紊,实诸豪仁孝之心疲精劳神所斟酌而厘定也。由此连一脉,绵祭祀,祖德聿新,孝思不匮。盖谱所以明系,亦以收族,固大有功于名教也,岂仅为纪载而已哉!总期后之君子,共鉴此微意以相勉焉可也。
皇清乾隆庚子岁仲秋月 吉旦
四十一世裔孙治博薰沐谨志
赖氏九修谱序
谱法推欧苏为最。然庐陵谓千馀年间,惟杜氏能不失其世谱。而于南丰曾氏之世次,则疑而辨之,非子固考核之逊于两家也。代有显晦,无隋时修葺之人,故其后遂如定风者指隐桓不得不以传疑为信。此老泉作谱不及始迁之祖,盖其慎也。余家近宁都,而余又久宦闽之汀州,汀州之族赖为大,文物甲乙郡,其人士成能言其宗派,而要莫如宁都清泰乡雪溪祖一支为最盛。盖赖氏肇自浙东,由颍川而松阳,而赤竹,而后散处于桴源诸处。忠孝节义文章,科名之士悉数难终,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前人言之详矣。独是赖氏始祖日定风直士者,启兴西晋,自永兴改元甲子,至今嘉庆辛未,历一千五百有八年,绳绳相承,昭然可考,无义府赵郡,正伦城南之误者。虽其代有文人,不致数典忘祖。而亦贤子孙能敬宗收族,历唐、宋、元、明数朝累修谱牒之力也。赖氏人国朝以来,支派益盛,族谱业已八修。而自乾隆庚子至今,又三十二年。诸君子惧其久而失纪也,爰合本支之散处各地者,重谋修葺,纲举目张,源流相贯,真得欧苏遗法,以视子固之世次不详者,盖有幸不幸焉。于此叹赖氏世泽之长,而杜祁公之谱,不得专美于前矣。岂不休哉。谱成,族杰、纯一、拔真、程先、韶南等介余邻村姻友大学名瑞廷者,乞予为叙邻村赖姓。吾及见者,多名诸生其从前谱牒。予惟见万历戊子所修之本,则固吾郡从祖近溪先生之序,弁于简端。其先成化戊戌之谱,则又吾从祖一峰先生致书张东白太史为之序论者也。予于两先生无能为役,而独喜于赖氏世绎文字缘且嘉其后人之克绳其祖武也。故为序其缘起,如此若其族先人之丰功伟绩,嘉言懿行,前后谱悉已登载,未易殚述,所冀后之人深明礼意,知谱之为普,谱之为属,则观于谱者,咸油然生其孝弟之心,而恢宏俊伟之人,必有如相国茹公之间出者,将国史志乘皆大书特书,更千百年而未已也。此则诸君子修谱之意也夫。
时
皇清嘉庆十六年辛未冬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
诰授朝议大夫前署甘肃分巡巩泰阶兵备道历知甘肃巩昌浙江绍兴福建汀州府事
南丰问堂罗经拜撰
赖氏十修谱序
家乘非国史,亦不等于通志、郡、县志。则以旧谱及谱草付梓,无不可为,重修予局也。顾视其事,重若泰山迂甚。然以家乘志生婚殁葬,尚宜立体例,明书法,兑老泉所云:谱足以正人心而厚风俗。则所系纂重,乌可简毕乃事哉。我桴源赖氏族谱,自雪溪公肇端执笔成一家言,二、三修踵事增华。惜文缺有间,虽故老无能言之者。惟万历五修,彰彰可考。主文者,虽擅翰藻之长,而究之浪使才华,巩不足以信。今传后自是以来摭拾其旧有志斯道者,畴所取法哉。洎阅省祠宗谱,乃知匡庐面目之自有真也。盖宗谱为昼人公所纂修。昼人公则祖古华公之手编。而古华公所宗,至我朝而为昼人公所大集其成哉!桴源之谱,今十修矣。自万历戊子,谱难再合,远则南昌赣吉所属者,莫不各谱其谱。惟近桴源数十里之裔,以及邻邑之同支,至今日而犹同十修,求如昼人公之精严淹贯,而一订其旧,何可得哉?壬寅春吾族以拱辰承乏主局,拱辰乐樗菲材乌足以承九鼎之重。顾辞之三历寒暑,而不莸方。惴惴然惧人心之萃而变为涣。岁乙巳,始强起而应族命,爰发凡例,标谱目,集诸达者添订之,开局于龙江立本堂,而以苏法为经,以欧法为纬,宗史记纲鉴法编内外传,而又印证于各名家谱法,予目与焕虞豹占商削橐诸同事之各任职司者,昼则手口共作,夜则灯火相联,鞅掌无暇,十阅月而事竟,士君子生逢盛世,既弗莸珥笔天廷,上以文章报国,而各擅所长。订家乘,皆视其事若泰山之重。则家乘虽非国史、通志、郡县志,而诸君子其难其慎之心,未尝不作修史修志观。是亦无负于期役不可以副族望哉!踵是役者,订其谬而正其误,以匡予之所不逮。,固吾所甚愿而又能老于典故,以承昼人诸先辈谱学之薪传,尤予所深望也乎。
皇清道光二十五年岁在乙巳一阳朔日
州庠文学生裔孙拱辰斗南氏薰沐谨撰
桴源赖氏十一修族谱序
从来国无史无以考善恶而觇兴衰,家无史无以明人伦而序昭穆,上自三皇,下迄元明,未有不史者也。受姓别氏未有不谱者也。遐思谱牒,行于天下而人咸知尊祖敬宗之义,是族谱即所以谱族也,岂仅记生婚,详殁葬,而遂简毕乃事乎?况老泉所云:谱足以正人心而厚风俗。则所系甚重矣。故雪溪公肇修以来,凡忠臣孝子,节妇义士,莫不载诸谱牒。为后裔者,亦宜只厥身服厥训,顺厥则以成,乃茂德以宣,乃令闻以纂,前修庶乎世济其养。今逄盛世明良,使为保而守之,修而明之,则风俗未免夫浇漓。风俗浇漓,则人心何自而固哉?人心不固,,将见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容有之矣。是家乘之修,固宜亟亟也。谱之所载,上以承先,下以启后,祖考之生年在是,殁日在是,坟墓之形向亦在是,世系不容紊也,先后不可易也。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嫡庶有分,紫不可以乱朱,莠不可以乱苗,鱼目不可以混珠,前有所自,后有所承,一展卷而彰彰可考矣。予家族谱,自清道光乙巳重修,迄今三十余年。其间之生婚殁葬,犹恐失之,故合族有修谱之举。光绪己卯,命予承管主局。余本柔懦,庸才乌足以胜此任,而诸尊辈以大义相责日:此固为子孙分内事也,况纲纪、条目、源流、支派已经十修诸君子厘订,无容变易。但虑世远年湮不无遗忘之憾。支分派衍,不无涣散之虞。于是强起而应族命,日与同事者共商削稿,而其难其慎之心不敢稍怠。第就其中之俚者删之,讹者订之,疑者考之,缺者补之,遗者收之,合后来三十余年之生婚殁葬,以缀其后。竞竞然求合乎以似以续,续古人之意而已。至于讹谬舛错,惟望后之种是役者订其谬而正其误,以匡予之所不逮焉,斯可矣。兹当家乘告竣,族命予序,予不揣固陋,遂援笔而序诸首。
时
皇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仲春既望
州文庠生四十二世裔孙观沛兰氏薰沐谨撰
桴源赖氏十二修族谱又跋
尝思国家以史,宗族以谱。史以纪事,谱以纪世,同为勿乱而已。使谱而乱之,曷若不谱之为愈也。谱之所系,不诚重哉?盖以明世系,序昭穆,辨尊卑,别名分,使之前有所据,后有可稽,上不失乎祖宗之源流,下可以记其支派之迁移,寻根溯本,无使远近有遗忘而已,何庸增其文铎哉?吾赖氏之谱,自雪溪太祖肇修以来,以得十一修矣。代有文人,不可胜纪。惟道光十修,拱辰、焕虞二翁亲诣省祠,多仿大宗谱例,删讹订谬,立章定规,加以瓜藤新法,欧苏并用,使人人知一脉真传,毫无错乱,可谓尽善尽美者矣。其间忠义节孝,代不乏人,流寓播迁,世亦常有,此皆先辈名贤经心考正,详述备矣,何烦后人复赘乎!但今族繁人众,地隔人遐,生卒婚葬未获修明者二十八载,若不早为复修,恐世远年湮,难于稽查,是已阖族绅耆同兴修谱之举。丁未仲春, 卜吉开局,聚各房之草谱,人大成之统绪,不致生殁失所,昭穆混淆。世次井然,千年不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藉非先人善继志于前,后之人又安能善继事于后乎?余本不才,忝列分修编次艺文之职,何敢妄以文为?因立章定规之祖,不忍使之湮没,而不传诉其一二,吾尽吾力,吾尽其所长而已。敢日无谬乎?惟冀后之君子,上思忠君之念,下思孝敬之心,其不逮焉可也。兹之部帙既成,共计二十部,每部二十本。领谱字号从敦字起,至色字终。今而后,条目秩然,一开卷而朗。若列眉,又何虑谱牒之有乱,文献之不足微也哉。故乐为跋。
时维
皇清光绪三十四年孟夏月中浣之九月
四十六世裔孙贡生铴庚经营氏薰沐敬撰
桴源赖氏十三修族谱序
吾赖氏为东南古族。考民族文化之迁徙演进,悉自北而南。吾先人自西晋时居浙东,仲方祖于刘宋元嘉间至揭阳,始迁桴源,再迁一片荒地之雪竹坪筑室,即今之宁都县治是也。初来也,辟草荒披荆斩棘,其他各姓渐继其后。于是人烟日繁,俨然胜地。至隋开皇十八年,有司谋设县治于雪竹坪。吾先人之庐墓悉遭毁坏,溯本追源,开辟宁都,吾赖氏厥功甚伟。嗣后七宣分支,吾宣仪祖怀恋故土,率子孙返桴源。至雪溪祖始主修第一届族谱,至今凡十三修矣。慨自近世谱学不讲,好奇之士往往数典忘祖,咸以家族观念为可鄙。殊不知国也者,家之积也。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为吾国数千年来至高之政治哲学。考古进化过程,家族实为立国之蒿矢。有国以来,家族仍为立国之主要机构,在昔吏治时代,穷乡僻土,法律常有所不及,家族间尚能整肃纪纲,约束乡民,敦行孝友,补吏治之不足。近来虽似实行地方自治,然家族亦能辅助政府推行制令。乃近日浸淫欧化之徒,咸慕欧美法治精神,揆之我国国情,一时未易谈到。欲推翻礼教,反使社会扰攘熙熙,民无所适从。数十年事实具在,无可讳言。况为民牧者,谁是皋陶之士攘飨众民?岂尽守法之辈?诚若是,则法律有时而穷,故革命首重革心,全在人民知礼而已。故孑L圣主张礼治,重教化而轻峻刑,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管子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之行,始于家庭,亲亲尊尊,蔚然成风,盛世之事也。故立族始于尧舜,而亲同姓则在隆周。今者世道浇薄,诈术相尚,争权夺利,殆不知礼义为何物。当局者,近虽力言奖励气节,尊长敬贤。然而数十年之积习,铲除非易。吾祖仲方,以显宦目睹时艰,遁迹桴源,孕育万裔,迄今数千年矣。吾辈后嗣,秉布衣之遗训,虽无宏功于社会,敢期小补于凤化,立昭穆,辨尊卑,继继绳绳,则谱学之事未为迂也。吾族自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修后,迄今凡三十五年矣。庚辰夏,族中父老发起十三修族谱,举余为主修。予学识谫陋,而又任职县城,离家百里,累辞不获。承恒清峰向斋诸翁总其成,四弟逊夫等襄助之,黾勉筹画,阅时一载有半,幸无锄误,兹当告蒇,因缀数语以著编首军政部叙陆军中校 四十五世裔孙起民觉先氏谨识
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岁季夏月
亍都桴源赖氏十三修族谱序
郑渔仲《氏族略序》日:隋唐而上,家之婚姻必由于谱。苏明允《族谱序引》日: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油然生矣。然则谱系所以辨婚姻,而族谱所以明孝弟也。方今世界棣通,风气丕变,贵贱之分,民物我之际繁,嫁娶不择门第,交接不限家族,曩时谱义已非今日之所尚。而今日之所急者,则又在联结国内民族,以与异族争生存。孔子日:追远。孟子日:善推本。吾祖父追溯始祖,远至轩辕黄帝,皆吾一脉,孝之大者也。因吾昆弟推至始祖,嗣孙广及黄帝裔胄皆吾同胞,弟之大者也。司马子长日: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是所追者远则所推者,广联近系,以及远系,合家族以成民族,此今日重修族谱之深意。详究谱系之微旨也。宁都桴源赖氏,其先本姬姓,出于黄帝周文王第十九子颖公,受封颍川,日赖氏。传至光,字列宝,西晋时,官浙东剌史,加广东持节,遂家浙东。其孙庄,字士端,迁松阳。士端子遇,字臣庆,东晋时任江东太守,请改松阳为郡,自是称松阳赖氏。臣庆生匡,字廷辅,累官至太尉,拜相国,封茹公,食邑颍川。廷辅生硕,字仲方,宋元嘉末,避乱之南康郡宁都县北桴源居焉。后又迁邑南之赤竹坪,大明间析置虔化县。隋开皇十八年,徙虔化县治于赤竹坪,即今宁都县治是。仲方生灿,字文辉,生子七人。以庐基划为官署,多他徙。长子昭,字宣著,不忍去。三子度,字宣仪,复归桴。今宣著之裔称松阳赖氏,宗仲方为始祖,溯所自也。宣仪之裔称桴源赖氏,宗列宝为始祖,著迁地而宗远祖。殆以列宝之父忠诚葬于桴源,故追及欤!由桴源分徙者,有永丰城、临川、万安、龙南、安远诸族,皆宣仪苗裔也。余观其族谱,自始祖上溯至周文王,《氏族略》所志,周得姓之国与不得姓之国众矣。自始祖下推,迄今族谱所载,历代分徙之族又众矣。本追远善推之义以治谱。吾知民族精神必益亲爱,发扬愈趋团结者矣。孙中山先生日:各姓修族谱,常追求至几千年前,敬宗亲族之观念深入国人之脑中,若以此作基础,即可联成一极大之国族团体,何患不能御侮兴邦乎?由是言之,昔日为辨婚姻,明孝弟之谱,今日即为团结民族,复兴国家之基础也。赖氏多贤,倡修族谱,其即此志也夫!
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 谷旦
江西省政府秘书邑人廖亦昌谨序
桴源赖氏十四修族谱序
天苍苍兮山色空蒙,水澹澹兮水光潋滟。我桴源赖氏自西晋忠诚祖开基,至今已进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世事沉浮,迂回坎坷。然族人得佑皇天后土,秉承传统之美德,安居乐业,繁衍昌盛。其业绩之璀灿,其前程之绚丽,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又绿神州大地。巨龙腾飞,彩凤翱翱。华夏故国,正以气势磅礴的自强精神,奋斗进击的改革雄姿,象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伟哉我中华!幸哉我族人。国家好比大树,大树根深叶茂,道劲挺拔。作为其枝桠——姓族,自然就舒筋张臂,直插云霄。祖国犹如母亲,母亲仪态万方,步履矫健,正走向辉煌。我族人在慈母怀抱中,其福不浅,其乐无穷。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诚哉斯言。纵观历史,族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以德惟馨。我族人应谨记国家为先,民族至上的道理,切不可做有悖国家民族利益之事。这次重修族谱,重申族人务必发扬祖先之光荣传统,勤劳勇敢,讲道德讲奉献,爱国爱家,此亦我们经久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十三修至今已有五十四年之久,十四修已经功成圆满。我们圆了一个责无旁贷的温馨的梦。否则,我们将愧对祖先和后人。在此,有几点必须提及:首先,这次重修族谱是在全无祠产收入,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然众鸿丁及宗士鼎力相助,慷慨解囊。旅居台湾的宗士金生捐资竞达壹万元之巨(其他的捐钱捐物恕不一一列举)。真所谓拳拳族人心,悠悠乡土情,其心其情可昭日月。其次,十四修中,族人宗士华明、金友等当仁不让,乐此不疲,进行采访、收集、登册、编定、审核、付印,善始善终,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再苦再累,甘之如饴。没有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十四修谈何容易。其爱族之心,可嘉之至。第三,十四修的行文去繁就简,通俗易懂,注重弘扬传统道德,特别提倡现代精神,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不废江河万古流。有了精神支柱,我族必将世世代代贤者如云,栋梁如林。最后要特别提及的一点是:以往修谱,男丁人册,女性无缘,未免失之偏颇。十四修紧跟新时代步伐二摒弃陈旧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破天荒地将女性列入族谱。巾帼并肩须眉,英豪岂无裙钗。妇女者半边天也,我们岂能无视此等事实!从此,我族女子有业绩者,同样可以功彪族谱,一展巾帼风采! 子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新世纪的曙光已依稀可见了。我们的祖国慈航远渡,正驶向富强昌盛的彼岸。我族人适逢盛世,三生有幸,则更应知勤共勉,同心戮力,去开创更辉煌、更美好的明天。
广昌县副县长 四十六世裔孙新生谨撰
公元一九九五年三月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3) 2、源流、迂徙考述
源 流 述
旧谱载:文王庶子颖封于赖。赖国见于春秋,本鲁史列国赴告必书,书地、书名、书人、书字、书爵,代积而多,故左氏得传其本末。然止传二百四十二年事于周公以下鲁公、炀公、幽公、魏公、厉公、献公、真公、武公、懿公、孝公事绩俱不详。益以见左氏之慎也。同时与鲁史并称者,晋有乘,楚有寿杌。楚地方数千里,荆豫徐扬吴赵之境得其大半。而赖国蕞尔一区,与沈蔡江吕柏道房黄弦蒋诸国同食邑三四百里。内俱逼近楚国,以小事大,无复盟。曾赴告之文国中又未有如左氏者,借传其事,故源出于颖公,而始封以下传国之祖,诗书缺有间矣。鲁昭四年秋七月,楚并赖,赖之子孙散居颍川。周末秦楚之祭,天下蜂起户版官书,飘零厄塞。至汉中叶,赖氏始显,交趾太守赖先,校尉赖丹,其最著者也。西晋永兴间,列宝官浙东,遂家松阳。列宝,忠诚公子。忠诚盖三国时人,列宝生元,元二子,长厚,次壮,茫生遇,遇公改松阳为郡。遇生匡,匡二子,长硕,字仲方,次毅。硕生文献、文华、文辉。文华一子定,官潭州,遂家谭州。文辉子七,昭、得、度、明、思、求\彦。自忠诚以下至七公九世,世系独详。盖魏晋间,立九品中正之号,以阀阅为高下。自后晋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宋何承天撰《姓苑》,梁王僧儒改定《百家谱》,唐太宗命高士廉撰《氏族志》一百卷,历代谱学相沿,寻源溯本郡相则效,故吾赖氏世次,因得以条分缕析。刘宋元嘉间,硕公徙揭阳县雪竹坪。隋开皇十八年迁县治于雪竹坪,更名虔化,硕公诸孙遂多散徙矣。得公子三,长标,次极,三枢,皆徙汀州,其后又分徙清流、上杭、永定、宁化、永春、漳州、广东程乡、镇平,复转徙赣州、定南、瑞金、兴国。度公归桴源,其后分徙永丰、万安、丰城、抚州、龙南、安远、瑞金、南昌、奉新。明公子二,长杞,次松,徙水西、宜黄、乐安。思公子五,长兰,迁石城秋溪;次蕙,徙石城上弼;三芷,迁信丰、小江、安远、上阁、长宁;四荪,迁广昌驿前;五萃,居官竹园。求公子三,长播,次扬,三抑,徙信丰、瑞金、雩都。彦公官扬州,因家焉。后又迁河南,转徙江西南康县。惟昭公长子居虔化,其后分居县之莲湖、上下七里、田西坝、陂头、上下湖田、大斜迁武村、上寨、下曼、秋溪、石城之陌坑、小弼。支分派别,合之均仲方公裔也。合建大宗祠,,以仲方为始祖。自七公以下,凡在江西得兴大宗祠配祀者,循次特书而于仲方公以上,六世祖以下三世孙,缯为原始垂系图以弁诸简端。
裔孙定遇谨述
世代源流记
赖氏原姬姓,周文王庶子名日叔颖,武王封叔颖于赖国,颖公子孙以国为姓,以土为郡,由是颖公生子日惠,惠生子日宣公,历厉平桓敏成襄冲章穆文添凡十有四世,皆为国君。至鲁昭公四年癸亥秋七月,楚遂灭赖,赖氏子孙散布颍川。致春秋战国及秦飘零厄塞,世代名号无可考。据迨西汉有赖先公,景帝时宦任交趾太守(老谱先公生子仙芝,仙芝生子好古,盖仙芝好古于省谱,参考乃宋高宗时人,混入汉建始间,今遵省谱订正)。元孙珠公,西汉成帝鸿嘉三年官京兆尹,因奏王氏五侯奢僭,贬汝州刺史,绥和元年(8 1年)复京兆尹,生子妙通,东汉建武二年(26年)官任秘书郎;生子忠郎,忠郎公生子日真,真公生子评一、评二。评一公生子琛公,琛公生子童一、童二。童一公生子功行、志行。功行公生子忠诚,忠诚公生子光公,光公号定风。西晋永兴间官浙东刺史,生子玄公,西晋光熙初(306年)奔父丧,哀毁过礼,配程氏,生子二,长厚次庄,庄公生子遇,任江东太守,上书请改松阳为郡,东晋宁康间谢政,著有《忠告集》。生子匡,东晋义熙间参佐朝事,官任太尉,封相国茹公,著《散官集》五卷、《山林逸史》七卷。夫人刘氏,生子二,长硕次毅,无何刘裕擅政,辞位隐居林泉,公承义志,终宋不仕,文帝元嘉末同弟毅公避于故揭阳之桴源,继又患罹洪水,家物荡然,有所置金花鼓随流泛滥停泊金精堑口,遂暂驻其地。复因虎豹逼人难云乐土,后过赤竹坪,见地势平衍,筑室而居,因号“筑室翁",今宁都州治,即公旧址。自开创以来,子孙众盛,千数百年称公之承先启后,皆尊为鼻祖,夫人潘氏,生子三:长日徽,字文献,次日郁,字文华,三日灿,字文辉,配李氏,生子七:长昭公字宣著,配邹氏、邓氏,生子四:埙、篪、琴、瑟,今宁都乡城分处石城小弼并宦籍云南其支派。次日得公字宣仁,号云谷,著有《云谷集》,夫人黄氏,生子三:标、极、枢,分徙福建诸县,转徙江右、定南、瑞金、于都、赣县、兴国、永丰等处。三日度公,字宣仪,孺人邱氏,生子奉公,子孙分徙永丰、万安、抚州、丰城、龙南、安远、瑞金、南昌、奉新等处。四日明公,字宣光,孺人徐氏,生子二:杞、松,徙水西,今宜黄、乐安派是也。五日思公,字宣绎,孺人方氏,生子五:兰、蕙、芷、荪、萃,今宁都官竹园、石城秋溪上弼、广昌驿前、信丰小江、瑞金蓼村、安远上阁、长宁桂岭、大亨派即是。六日求公,字宣行,孺人符氏,生子三:播、扬、抑,徙赤坎、湖田桥,今信丰、瑞金、会昌、于都、石城长溪派即是。七日彦公,字宣杰,孺人王氏、李氏,生子栋公,后迁河南,转徙江西南康县。
即考之得公生子仕唐,直殿将军,夫人兰氏一一官妣黄氏一嵩郎妣何氏一晃郎妣邹氏一防公妣罗氏一馔郎妣黄氏一大郎妣李氏一得一郎妣王氏、吴氏一小标(标二郎)妣黎氏一四郎妣黎氏一五郎妣罗氏(官宋守殿将军)生九子:龙六郎至龙十四郎。
龙六郎妣温氏,生子二:虞观,为桐庐知县,次朝美妣李氏、马氏、江氏,为汤湖永定始祖。七郎公字仲义妣宋氏,生子三,唯次子祖华移居为程乡基祖。八郎公徙清流、归化,九郎公居上塘。十郎公号土清,居会昌濯口,妣徐氏,生子二:长承家,移大埔长窖,次承主,官梅州主簿,后升程乡副使。十一郎公居古田。十二郎公徙程乡、四都、冬田。十三郎公移兴宁长乐。十四郎公立庙清流。而朝美公之子明左公,妣肖氏,生子三,显佑、显益、显吉。
考承主公妣罗氏,亦生九子:长念一郎,名禄孙,为汀州宁化始祖,夫人赵氏,生子家信,妣王氏,生子钦纲、钦纪,钦纲妣宋氏,生子公厚,公厚生子开家、开盛,开家公生子小八郎,小八郎公徙长汀青岩。 次子念二郎,号弥陀,妣钟氏,生子闻达、闻富,闻达生子六:贵贤、贵德、贵昌、贵华,五六失考。详贵贤公移居饶平陂角,今尊为开基祖,后裔分徙江西进贤、新余、万载、义宁、会昌、于都、兴国、赣县、永丰、吉水、乐安、龙泉、永新、永宁、泰和、萍乡、湖广之攸县、福建之台湾等地是也。
念三郎公生子百一郎徙程乡圩上。念四郎公生子小十郎、正八郎,居武平米坑侯屋、小坑大板坑尽则等处。念五郎徙上杭安乡。念六郎公徙上杭黄坊。念七郎公名恭,生子家诸、家隆、家缙、家忠,家忠公后裔居武平长桥塘角举皆念八郎公。念九郎公原居平远,此则一脉相传,历历可考。
若夫郡名颍川,自叔颖居颍川而言之,后改松阳由庄公卜居松阳,其子遇公官江东太守,奏晋安帝遂以松阳为郡_,是郡虽二而本则一也。
于阳裔孙 复泰字履安敬述
赖氏迁徙考
赖氏自春秋以来,世历二千余年,郡凡二,迁徙凡三,而其原则本于赖国。《后汉志》云:褒信侯国有赖亭,故赖国罗长源。《路史》附赖于周世侯伯中,谓赖子爵蔡之赖信有赖亭,非炎帝后,厉、赖相通之赖。《文献通考》:赖国在褒信县,元省县为镇,今在息县东北。其赖亭则在商城县南。息县、商城皆属河南汝宁府光州。《春秋》书赖者一。《左传》纪赖者四。襄六年,哀六年、十年;传所纪者,属今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惟桓十三年,传昭四年,经所纪俱属光州。光州本《禹贡》扬州境。春秋时黄国,亦为弦、蒋二国地,距今汝宁府二百七十里。汝宁,《禹贡》豫州城,春秋时为沈、蔡二国地;战国为楚、魏二国之境;至秦,则属颍川郡。赖氏子孙其迁颍川也,始于鲁昭公四年。尝考《地理志》,所载光州商城县,距今南直霍邱近百里。光州息县,距今南直颍州不过二百里。霍、颍二地,皆属颍川。然则考赖国一二百里外,悉属川地界之所毗连也。自楚并赖,扬、豫二州境,大半人于楚矣。赖氏蒙戎转徙,散处颍、霍间,盖道里之最近者。自昭四年迄秦建郡,时二百六七十年中无土可迁,以国为姓。固有瞻颍水而欷虚者已。汉兴四百年,改故赖国,属汝南郡。而赖氏居颍川已更数代,应邵《风俗通》载交趾太守赖先。王伯厚《玉海》载汉校尉赖丹,俱颍川人,是颍川邑为赖国子姓散处之区也明矣。其由颍川继迁松阳,自庄公始,至西晋永兴间,列宝官浙东,从东海王越讨成都王颖,卒于军,反葬浙东。一子元,元二子,长厚,次庄,迁松阳家焉。庄之子遇,遂以松阳为郡。松阳,今处州府属之松阳县,本汉章安县南乡地。建安四年,孙氏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三年,属临海郡。晋初因之。遇公任江东太守,一子匡,东晋义熙间,官太尉参佐朝事。是时刘裕擅政,晋室陵夷,无可救药。匡公致政,归松阳,尤时悯俗,贲志以卒。匡公子二,长硕,字仲方,刘宋元嘉末,偕弟毅由松阳迁南康郡之揭阳。南康郡,今赣州地。赣,三国吴属庐陵郡,晋太康二年,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宋为南康国,齐、梁、陈复为郡。隋平陈,始改虔州州治焉。揭阳县,先在雩都,后徙宁都东溪上。志云:雩都县,本南海揭阳县地。汉高帝三年,使灌婴防赵陀,立县于此。宁都有陂阳废县。沈约云:吴立陂扬县,属庐陵南部都尉,寻废。晋太康五年,,徙揭阳县治焉,属南康郡。寻改日陂县。宋、齐复日陂扬,梁、陈间废。今为陂阳乡。
后改扬田营,是揭阳为宁都无疑也。当仲方迁揭阳时,徐道复自始兴北陷南康。陈霸先自始兴进军南康。隋末,林士宏又窃据虔州。故吾赖氏,遂敛迹宜黄界之桴源。密箐深林冥蹈晦。盖自松阳迁徙后,直以桴源为乐土矣。后稍稍居赤竹坪。隋开皇十八年,以赤竹坪改虔化县,即今宁都官廨。硕公诸孙因散徙四方,以郡系姓,用志前徽。或颍川,或松阳,两郡子姓,各蕃衍递盛于今。盖尝综核世次,赖国迁颍川,历战国、秦、汉计七百年;颍川迁松阳,自晋宁康迄宋元嘉,代更三世。至于揭阳分析下逮今兹远者亦未过五十代。谱颍川者,以所属之郡为郡。谱松阳者,以所居之守为郡。而寻源溯本,非有二宗论者。。谓赖国在今光州之商城县,地界西北,当日转徙,何以独人东南?盖光州以北,战国三韩为秦交攻之地。汉则荥阳成皋,转战不休。惟颍川汝南,差获宁宇。迨晋室寇患频仍,鲜卑、氐羌纵横司豫之境。光州县瓠重地,恃以屏蔽淮泗,控带颍、洛,虎啸云屯,兵戈蹂躏。其自北向南,当年情势固避地之得计者也。迄逦至赤竹,理乱不闻,明哲保身,阅尽滋艰矣。昔高士廉撰《氏族志》谓西北无七百年故姓,东南则往往有之。赖氏非其最远者与?然则保世滋大,原于迁徙之得地。其所关不其重哉?为考綦大者,笔诸简首。其于江,于闽,于粤之分徙,则皆以雪竹为发祥之自。譬诸泯山之原,千支万派溯流溯本,咸各得其原委之所起云。
裔孙晋谨考
3、各地赖氏族谱序文选录
宋胡铨序
三代而下,宗法之不可行者久矣。古先圣人,因时制义,以宗法行之于今,而其间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求其能知者果何人哉?然而古之世家望族,莫不有谱。谱已成必立宗祖以主之。唐人尤重氏族之学,宋庐陵欧阳修,眉山苏子瞻,咸美其族而序之,例虽少异,足为万世之法程。是故木必有根,根固而叶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远。物固有之,人亦类然。岂有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孙者,可不思其本源乎!然欲溯源而导源,非谱不为功。今永丰、上杭、万安、宁化四县之派,赖氏之旧家也。诗书衣冠,名家显宦,不胜殚述,姑举其大略言之,考赖氏叔颖为黄帝裔孙,为赖氏一世祖,后经春秋战国之乱,迨十七世孙珠,汉桓帝时封相国。珠生妙通,仕宦谏议大夫。通生忠郎为监察御史。忠生真在朝司茶盐通判。真生二子:长日评一,次日评二。评一为奉直大夫,生子日深,任贵州知府,后封管军御史。深生重一,任真州奉议大夫。重一生二子日功行、志行。功行生忠诚。诚生四子,日光、日达、日通、日道。达为柳州点兵元帅。达生元真,元真生美,美生三子日文海、文播、文祈。播生立修,任云南永昌府永平县知县。立修生仲三。仲三公生诚四。诚四生三子:日念一、念二、念三。念一在大宋熙宁二年徙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荔竹坪居住。其子孙皆诗书文物之士,族众正大,其谱首著其人。念二君为永丰县之祖。念三君为万安县之祖,兄弟分为三族。吾观赖氏之族,子孙蕃衍,衣冠济济,经诵洋洋,兄弟自相师友。攀蟾宫,跻仕林,代有其人,无法赘也。迨历隋唐五代以来,世次益远,谱牒散漫不可能复详,族之达者忧心,因请序其谱,使尊卑有序,昭穆不紊,亲疏有别,真伪不离。‘自一世而至百世,自一人而至千万人!咸雍雍然望望然,如见先祖之仪型,庶有以感发其孝弟之心,兴起其尊祖敬宗之念,服固有时而尽,而亲亲长长之义则无时而穷,但见宗之可行于前者,无不可行于后也。谱之所系,岂诚鲜哉。
宋熙宁二年赐进士翰林学院忠简公胡铨拜撰
重修谱文天祥序
伐鼓扣钟,鸡人号唱,此何时也。余得一日归睡乡之境,席稿私室,琴剑横左,笔砚具右,昏然不生七情,茫然不交万事。忽剥啄三四,警我周公,起而视之,两少年秀眉丰颊,捧一函进,揖日: “中郎,君彰书。"启而读之,乃君彰先世事实,征予言以叙诸首。噫!赖氏高明,先君子素加敬畏,予何言哉。然亦尝闻:古者至治之世,天子推恩以收天下之望,以固人心之本。若夫明昭穆辩尊卑,立大宗小宗法亦其一事也,盖昭穆不明,穆得以紊昭也,尊卑不辨,卑得以逾尊也。宗法不立,疏得以间戚也。穆得以紊昭,卑得以逾尊,疏得以间戚,则孝弟之道不立也。孝弟之道不立,则浇漓矣,风俗浇漓则人心何自而固哉。今赖氏立身于万世之表,而能以宗谱讲究不亦难哉。观其汉晋隋唐五季间,仕者以尧舜之道辅吾君,以伊周之志为己任,不仕者贯六经百史之交,焕三代两汉之词也。贞节者慑淫奔而骇史笔也。于乎定风显扬于前,茹公克承于后,云乃继续于累世,实赖氏积德之厚而致也。所谓“合抱之木,不生于步仞之邱;千金之子,不出于三家之市。"岂不信哉。君彰予至友也,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实又赖氏之白眉者。
时宋咸淳九年岁在癸酉二月仲三日赐进士及第直学士院致仕友 文天祥 撰
作者及谱序说明
文天祥.(1 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理宗宝石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累迁直学士院,为皇帝直属文学侍从官。咸淳十年(1274年)选授赣州知府。德石元年(1275年)在赣州组织义军抗元。1278年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所俘,英勇不屈,于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 赖文兴(1235—1 305年),南宋官吏,字福清,一字君璋,号蒙溪,江西龙南人。
景定至咸淳间,官任直隶太平府知事,与文天祥交往谊深。咸淳八年,文兴公归梓修谱(桃川赖氏二修谱),次年,书请文天祥撰序,当时,“章贡之区备极艰险,乃有修谱如君璋其人者",文信国公欣然命笔,撰就赖氏谱序名篇。
(赖观扬 整理)
桃川六修族谱序
礼有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家谱之立,所以敦族谊也。世系明,虽在远迁而本源可溯,传之百世,服尽而亲未尽也。始祖泰重公,由桴源徙桃川之龟湖,桴源旧属揭阳。先世散处颍川,忠诚公于三国时迁桴源,公之子列宝公,西晋永兴间,仕浙东遂家于浙,孙庄公徙届松阳,七世仲方公刘宋元嘉又转迁揭阳之赤竹坪,子灿公仍居赤竹坪,及罢揭阳,将赤竹坪改为虔化。灿公七子:昭、得、度、明、思、求、彦遂各徙一方,惟度公复徙桴源,后虔化又改为宁都,是州邑,沿革无定。而桴源不异其名。桴源今在宁都清泰乡,距州城百有七十里,忠诚公葬热水即其地也。列宝公祠宇在焉。递传而泰重公徙龙邑,则在南宋高宗时矣。在桴源时,家谱立自靖公,是始祖未迁桃川,已经一修也。再修于三世祖福清公,公仕宋咸淳,以宦绩人乡贤,子三:长秀石公,次龟山公,子孙世居上蒙龟湖,三子平山公,至孙海真公、杨溪公乃由龟湖迁太平东水坳下。杨溪公移居杨村。元延石甲寅同居龟湖已续三修。明永乐分居两堡,万历丙子又续四修,至本朝康熙丙午登庸、维翰、仕珑诸公辑为五修矣,于今记之甲子近二周。圣天子仁化翔洽休养生息,丁口十倍于五修,源流支派本合,而分之则散,须原其所以,同已分而合之恐乱,必辨其所以异家谱之修。今日其尤亟欤。’昔曾议修而不果,雍正丙午已进局而终辍,以丁繁而费浩也,乾隆癸已平山公房绅耆族长亟欲重修,推宣扬总其事,弟通扬为总理,自揣愚陋,坚持再三而未获,始会三房共订六修。秀石、龟山二公房,则弟应扬、赓扬总其事,叔祖纯与弟宣为总理,佥总杰以勃厥美。各支分择英杰清丁集费。幸皆赴事踊跃。乙未始与编修会集新旧世系,互参考订,必条分缕晰,确凿不诬乃敢记载。经十余月而谱稿成。诹吉于丙申冬月起谱局,诚恐延搁废弛,再请督修勤慎催查序次考核,期无漏无讹无涉,僭越无虚诞、?昆冒,然后付梓。凡有光于谱者,如忠孝节义、科第岁荐必登,仕宦封赠文章政绩必登,懿行隐德及闺门贤淑详郡县志乘者必登,未敢妄为板援,越已亥秋而竣。宣与诸同事固未敢辞其劳也,自兹以上源流,清支派,辨昭穆,明长幼,序生卒,取葬详,而孝弟之道,宗族亲睦之义于斯有厚望焉,是为序。
时
皇清乾隆四十四年已亥岁 仲秋月 吉旦
原任饶州府余干县儒学教谕兼摄训导事
十七世孙宣扬谨撰
广昌梅驿赖氏联修族谱序
自曹魏立九品官人之法,置中正,尊世胄,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故谱学由是而兴。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薄状》,其子孙继其业。刘宋时复有王俭、王僧孺先后撰《百家谱》,推贾氏之例而增益之,世遂传贾、王之学,而肇谱牒之基焉。唐代谱学则有路敬淳、柳冲、韦述、肖颖士诸家为世所称,而尤以柳氏为显学。人宋以后,家谱之风转盛,遂有卢陵欧阳修立吊图之式,列五世为一系,井然而有序;眉山苏轼又复变通之,以字派为次第,表区而格分。自兹以降,凡纂述者或尚欧,或宗苏,浸假则二家兼综而一矣。迄于近世,唯氏二家为家谱之定式。此乃中国谱学源流之大略也。谱牒学为吾国悠久之文化传统,盖可稽焉。
惟谱牒学兴起之由,旨在定尊卑,别贵贱,分等第。官爵之升迁,人物之品藻,皆因姓氏而定高下,故其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庶之间矛盾迭起,虽自隋唐以后,废选举而兴科举,门第之风为之稍戢,然封建宗法家长制之余毒陋习,则延及近代犹未尝有所敛息也。近数十年来,谱牒之学遂为世所不重,职此之故耳。
其实不然,盖谱牒之学为史学之旁支,其有益于考世系、稽原委、记变迁、察盛衰,诚有不可或缺者也。缘以脉络有序,则往迹可寻,故考史者每多据谱牒而判疑补缺,探幽发隐,以取资也。更何况人伦敦则风俗厚,乡党睦则社会安,谱牒之有系于世者亦颇为重矣!用是谱牒则不必废,惟封建糟粕则应悉舍弃之,存其精粹,新其义例,补其不备,不惟不悖于现代,且更进而为现代人所需要,此则今日之言谱牒之学者,所宜深思深究者也。
广昌松阳赖氏自唐贞观年间,由宁都官竹园卜迁广昌梅驿,荪公为其始迁祖。历千余年以迄于今,族众日蕃,支派日衍,人材日盛,蔚然为一县之巨族矣。如明永乐间,有赖巽、赖瑛者前后举进士,授监察御史,而一以“铁面御史”,一以“贤能御史"称誉当世,足见广昌赖姓素以清廉自洁,以守正自持,为其族尚家风,盖历世而不替者也。非积厚源深,辉光炳焕,何克臻此者耶?岂偶然哉!
广昌赖姓族谱溯清乾隆以前,皆十柱合修,至嘉庆辛酉始由各房分修,嗣后续修,均未尝画一,而岁月迁延,人事倥偬,遂致有历五十年或八十年甚至百年未加重辑。癸酉仲冬一族七房始相聚合议。慨乎前谱仅存,新齿日添,倘不赓续新谱,则追远之义将坠,世绪之紊堪虞,且敦风俗,睦乡党之道,更恐一并失之,遂佥以合修一谱为倡,征之族众,莫不欣然赞同。乃于去岁首夏开局,主其事者赖君和鸣驰书索序于我。因念己酉之岁,余下放广昌图石村,得与赖君相识,廉谨笃实,颇有其祖上之风,因知渊源有自,信不虚也,故乐而为之序。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敬撰
姚公骞
江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研究员
中 国 史 学 会 理 事 教 授
江 西 省 史 学 会 会 长
公元一九九五年岁次乙亥仲夏月吉日
金花半壁也风尘
——莲乡摇篮古今谈
全国种莲多处,但比历史、品质、规模、加工皆不及广昌。今年国家授广昌县“中国莲乡"雅称,当之无愧。
然树有根、水有源。驿前镇则是广昌通心白莲的正宗产地、白莲生产的摇篮。
襁褓时我就开始得到莲经济的哺育,饱受莲文化的熏陶——长年累月陶醉在莲的景、莲的灯会、莲的故事、莲的传说和莲的美食中……
高中毕业回乡劳动和工作又是十年,自豪地当了莲的主人。今天在县档案局工作,脑海里时时还浮现那美好憧憬。
计划经济年代,种莲并不挣钱,许多地方效仿种莲都不成功;但家乡莲生产却经久不衰:莲与泽泻春秋两熟,莲、烟、稻轮作,产量高,效益好。年年超种植计划,为国家创外汇,驿前群众的生活比外地富裕。
改革开放,莲价倍增,四面八方的人涌人驿前学种莲。驿前源源不断为全县及各地提供莲种、传授技术。仅几年,广昌村村户户种莲,声势浩大,产量猛增,冠全国之首。白莲成为县域经济的起动产品,莲茶\莲饮料应运而生。真是“莲花烂漫开不尽、一身是宝任你裁。"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树高根必深,江大源定远,究根溯源,驿前种莲历史远从唐初就开始。
孩时听祖辈讲:“驿前,古时叫梅驿,赖氏开祖荪公唐初从宁都迁来,他开始种莲……。去皮干为弊莲,留皮干为红莲。嫩吃清甜可口,熟食清香扑鼻,补脾健胃,药食两可。……后作贡品选人皇宫……,梅驿一时名扬长安,渐渐变成殷富之地。后人无不敬仰荪祖"。今驿前还流传明代进士巽、瑛二公少年时行酒令“莲籽莲孙,莲籽乃荪”之句,就是他们歌颂荪祖种莲传世之功德。
唐末至北宋,赖氏后裔文人富豪颇多,地方建筑显赫繁华(此时梅驿隶建武军,梅驿莲籽以建莲得名),大诗人苏东坡慕名而来,见景生情,挥笔兴诗:“三五直道在斯人,澜倒茫茫挺万身。草野光风无气味,玉堂翰墨有精神。十年疏戚论昭穆,百世兴衰惜富贫。事业未能星日焕,金花半壁也风尘。"又春联:“五子石派分梅驿松阳富贵流千古,两晋时传兴赤竹周后声光播九重"。赞扬梅驿赖氏农耕兴业经济起宏图。到明清两代,梅驿发展辉煌,明式建筑群华丽堂皇,其中赖氏宗祠和古刹庙宇就有六十四幢,方圆几百里难以寻比;名人荟萃,贤能辈出;有进士四名,举人十多名,乡贤秀才几百,还有众多涉世足谋走南闯北的商客。
少时我曾请教一位八旬老翁:“为何驿前古时如此富裕"?翁笑日:“清末,驿烟亩百斤,斤一大洋,亩百也;稻亩肆百,百一大洋,亩肆也。百比四何乎?以一胜二五安能不富!此乃一宝,其二宝未计矣。”我茅塞顿开:种一亩地收成胜过二十五亩地,三大特产蜚声海内外,难怪清末时一些日本客商会千里迢迢来驿前考察,都是因祖先有不凡的经济头脑,世代相传,前赴后继,开基创业,建设家园,美我中华之奇才。人杰地灵,地处山区,也能繁荣昌盛一方。
历史辉煌,今朝更好。假若苏东坡在世,他定会大笔浓墨,兴诗不止。
当今是信息时代,商品经济社会,愿家乡父老乡亲发扬先辈聪明才智,在改革大潮中再创辉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作“莲乡"古诗一首:
种莲数广昌,梅驿乡中乡。
红花点不尽,绿叶涌碧浪。
览空天失色,极目地呈祥。
遥遥逾千年,昭昭独一方。
裔孙克延字梅生号都督谨撰
公元一九九五年六月一日
宜黄十二修谱序
谱牒之作奚自肪乎?昔者圣帝明王,知天下后世 之人,涣而难萃,暌而难合,且将有鄙薄其先祖,慕 华胄而冒他姓,如卫青之卫,无谅之骆,尤君子所不 满者,是故立大宗小宗之法,辨亲疏长幼之分,使之得谱其谱,虽千百年以上之祖考与万亿代以下之子孙,一脉相承,如水之有源,如木之有本,如衣之有领,如网之有纲。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而奈何也,犹有非汾阳子孙而哭汾阳墓,以为万世羞者,吾不知其人心果奚在也。
吾赖之先系出自姬,历晋、隋、唐、宋以迄元、明,忠孝节烈代有其人。信国文公、叠山谢公、草庐吴公下逮东白张公、一峰罗公、嵩庵揭公诸先哲序吾之谱,大书特书为吾赖氏固神灵之胄可传之姓也。非懂如他姓之谱,邀大人先生名公巨笔作一序以弁诸其首,以为谱牒光者所可同言而并语也。
吾乡之十二都日珠家坪为赖氏故居,其先利杰公,由乐安弩营迁居。辟草芥,斩荆棘,以穑事开基。能奋然自成家者,诚令祖也。光绪七年辛巳,余补弟子员,拜谒公祠,因得与公之后嗣凤高诸君子游,观其言论丰采,周旋进退,循然莫不有规矩,视老师宿儒士,夫君子奚多让焉。去年十月凤高翁使人致枣粟于吾,以为族谱将成,求一言以为序,前月廿七复使其子登门,且云于二月十六散谱,特求作序。详其源流乎?盖兹修乃十二修也。噫!余文荒学殖,笔墨生疏,焉能作序?第以同宗,且世系相承,昭穆相当,遂不揣谫劣,爰笔而序之。日斯谱之作,起自唐嗣圣十九年,迄今逾千载,各支子孙星罗棋布,或合修或分修,均以光公为始祖而不敢有异焉者。可知祖德之厚,源远流长故也。后之子孙览斯谱者,奠世系,别亲疏,辨昭穆,明尊卑,序婚姻,均于斯谱徵之。非仅宅尔宅,田尔田也。至若鄙薄其祖先,慕华胄而冒他姓,如卫青之卫,无所云者,则吾于斯谱有厚望焉。是为序。
光绪廿九年岁次癸卯仲春月上浣之四日谷旦
天佑房宗愚姓郡庠生鸿基薰沐敬撰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4)
4、深圳大鹏赖氏
赖姓历史来源
赖氏出自姬姓,以国为名,据《风俗通仪》所载,西周时封炎帝后裔于赖国(今湖北省隋县)。
赖氏始祖叔颖乃黄帝二十世孙,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于公元前11 22年前领兵助兄武王讨伐暴君商纣,功成受封古颍川郡为赖地(今河南省许州),列爵诸侯,号称赖国。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5年)昭四年赖国不幸为楚灵王所灭,逃迁鄢城(今湖北省襄阳),子孙奔散,且为逃避楚人追杀,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姓赖,崇奉叔颖公为开姓始祖。为避开楚人报复,更有部分后人改姓罗和姓傅,此系赖罗傅三姓联宗之所由起。
至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 79年)赖叔颖公后胤世代所任官职:赖先公以文学孝廉,辅汉有功,授交趾太守(交趾是今越南),官至大司马。赖庄公在东晋孝武年间任虔州(今江西省)太守。赖硕公在晋末年间官至太常少卿,硕公后迁居江西宁都。赖标公为唐僖宗锦衣卫直殿将军,标公后迁福建省汀江上杭古田里,至赖沙宾公居福建长乐,赖仲轩公迁广东省陆丰县河田村,之后更多后裔迁广东各地如大埔、梅县、韶关、兴宁、河源、龙川、五华、紫金、惠阳、花县、宝安、香港等地。
始祖颖公坟墓仍在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香港赖氏宗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组织前去祭祖,很是隆重,赖氏至今有三千一百二十年历史。(1 998年记)
大鹏城赖氏十二代世系长孙简历
一世祖 日贤字吾彪,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九年(1731年)由广东紫金县甘棠迁居大鹏城,吾彪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吾彪妣郑氏乌涌村淑女,育独子名显贵。
二世祖 显贵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妣黄氏癸涌人,育独子名世超。
三世祖 世超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品武功将军,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妣刘夫人东村人,父亲乃鹏城衙署高官,刘氏夫人育三子,长子英扬,次子扬,三子信扬。
四世祖 英扬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从一品官衔,浙江定海镇总兵,去世后追封振威将军,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元配夫人黄氏葵涌人,表亲关系,育一子名恩爵。英扬继室刘夫人乃刘起龙将军的姐姐,刘氏育二子名恩禄、恩晋。英扬第三位夫人林氏乃浙江官绅名门淑女,育一子名恩纶。
五世祖 恩爵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一品官衔,任内封振威将军,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元配夫人陈金枝女士古城西南角人,封一品夫人,陈氏育三子名绍贤、绍元、绍杰。恩爵第二夫人徐氏广州府人,育二子名绍林、绍彝。第三位夫人谢氏广东巡抚后人,育一子名绍曙,童年夭折。
六世祖 绍贤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五品官衔,附贡生,准备赴京人翰林院任职,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妣黎慈惠夫人乃古城西北角人,赐五品宜人,育四子,长子毓斌,次子镒湖,三子镒光,四子镒修。
七世祖 毓斌字葆贻,生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十一岁去世,妣王氏王母墟人,育独子名孟乔。
八世祖 孟乔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于民国九年(1920年),妣刘氏乃刘起龙将军的后人,刘夫人育四子,长子六通、次子六奎、三子六和、四子六经。
九世祖 六通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1972年在荷兰王国去世,妣戴友兰乃古城乡绅戴观顺之女,育独子名荣中。
十世祖 荣中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仍在世,足龄八十二岁(1998年计),妣林荣妹古城东北角人,育一子名德润。
十一世祖 济煌生于1940年,乃恩爵第六代孙镇圻之长子,现在广州市文化部门任总编辑,妣林开琼,育一子名梦海。
十二世祖 梦海
三代五将 鸦片战争英雄、骁将赖恩爵
鸦片战争的背景
清朝道光二十年(1 840—1 842年)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入侵中国的开端,外国列强藉以贸易人超为借口,其实质是掠夺中国的财富资源,开辟商品市场的侵略战争。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市场便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对象。
从公元1 773年开始外国已向中国进行鸦片走私活动,外国烟贩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已把香港附近海域作为锚地,推销鸦片,由于鸦片毒害国民,朝野震惊。
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与虎门销烟
道光十八年(1 838年)十二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农历十二月尾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便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在广东人民支持下以强硬政策对付烟贩集团,并成功全部收缴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大约二万余箱,于道光十九年(1 839年)六月二日至二十五日在虎门海滩当众烧毁,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道光二十年(1 840年)六月英国好望角舰队总司令乔治·义律奉英国政府命令率领庞大舰队包括战船十六艘、运输船舰二十艘、武装气艇四艘,共载炮五百四十门,士兵四千人开抵广东海面,武力威胁中国,鸦片战争正式开始了,侵略战争自然受到中国各地人民的自发反抗,波澜壮大的民族革命揭竿而起。
鸦片战争的首仗——中英九龙海战
虎门销烟后,大批英国船舰盘据香港岛海面周围,并出现在尖沙嘴、九龙湾一带伺械寻恤,英舰官兵经常上岸无故生事,借酒行凶,殴打尖沙嘴村民林维喜重伤致死,林则徐查明案情,要求英舰司令交出凶手,但义律拒不交凶,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林则徐下令停止供应英人食物和食水,撤其买办工人以示惩罚,并令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兵船三艘及其他船只多艘移师九龙,提高警惕,监视英舰。]
道光十九年(1 839年)国历九月初,义律领快速兵船五艘及其他船舰多艘向九龙山炮台长官提出要协,声称如不供应粮食和淡水将受报复,参将赖恩爵即严正申明,在不具结不交凶情况下概不接济食物,义律竞派大小兵船共十一艘以求食为名,突袭我水师巡船,我水师外委欧仕乾当场牺牲,参将赖恩爵命令水师巡船开炮还击,地面九龙山炮台施放密集炮火轰击英船舰,多发炮弹命中敌船。激战五个多小时,敌方受重创,全部英船舰被逐出鲤鱼门海外,第一次九龙海战我方获得全胜,共计击毁英双桅大兵船一艘,击沉其他船舰两艘,击沉击伤大小船只舢舨多艘,击断英舰指挥官得忌利利吐手腕,死伤敌三十多名,我水师兵员牺牲二人,重伤二人,轻伤四人,海战后参将赖恩爵下令烧毁英人鸦片趸船多艘。这场发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 83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国历九月四日)的海上会战,就是史称的鸦片战争的首仗——中英九龙海战,九龙海战的指挥者就是当时任大鹏参将的赖恩爵将军。大鹏营所管辖的海防区域包括大亚湾、大鹏湾及九龙地区,还管辖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地域。
尖沙嘴、官涌、穿鼻洋之战
九龙海战发生后,英国不甘失败,加紧增派军舰云集我广东沿海进行挑衅活动,林则徐决心禁烟,积极布置海防,扩建炮台,加强各寨炮台防守能力。道光二十年(1 840年)一月英国正式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为了国家的尊严,申张主权,抵抗侵略是正义的,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海防将领急召赖恩爵来到衙门召集全省军事紧急会议,会上恩爵提供驱敌主张,论海防我占优势,敌方登陆实难得逞,会上恩爵请缨,愿上阵担当主帅,林总督急奏圣上,准赐恩爵“牌头"名号,统率九龙水帅,并将大鹏营升格为“协",升格后的大鹏协划分左营和右营,左营驻大鹏城及九龙地区,右营驻大屿山东涌寨城。
一八四。年一月初英舰侵广东沿涨,犯珠江口的虎门要塞被我水师及地面炮台反击,从一月开始英舰累犯珠江口附近的大角和沙角炮台,一月中又犯广州湾内的穿鼻洋,恩爵计划分兵五路,分别布防尖沙嘴、官涌、大屿山、伶仃洋、穿鼻洋各处截击英舰,在各地海面双方发生激烈海上搏斗,旬日间接仗六次,我水师战绩彪炳,把英船舰全部逐出大洋,取得尖沙嘴、官涌、大屿山、穿鼻洋之战的胜利,,上述几次战役也是骁将恩爵亲自指挥的,恩爵精通孙子兵法,熟悉广东南海各地地形,运用巧妙战术,以多击小,以小兵船对付目标大的敌船,并采用偷袭围攻,逐个击破策略,全民皆兵,威慑敌人,此次战役奋战整天,计击沉英方大型运输船一艘及兵船舰多艘。
一八四O年七月英舰继续侵犯我各地海防,并增派舰队北上攻厦门再侵犯浙江舟山群岛,十月又犯渤海的天津港。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英船舰二十余艘再犯珠江口进攻虎门,我虎门炮台官兵奋勇抵抗,由于当时任两广总督的投降奸臣琦善拒发援兵,虎门海防重地失陷,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将军战死阵地,为国殉职。
一八四一年一月中,恩爵带领水师又同英舰在穿鼻洋交锋,猛烈炮战持续半天,并近战搏斗,英军强占我大角、沙角炮台。一月二十六日英军在香港岛上环水坑口强行登陆,武力占领香港,英军强占港岛后发布告示谎称琦善已同他们达成《穿鼻草约》同意割让。
一八四一年八月英舰进攻福州、厦门,十月又犯宁波、上海、镇江直人渤海向天津等地进发。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订,正式割让香港给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是出卖中华民族权益的耻辱史,在近代历史之页中《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大的转折点之一,也是身为中国公民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伤痕。
呼尔察图巴图鲁赖恩爵历任武职
恩爵字简廷,清乾隆五十九年(1 795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府新安县大鹏城,新安县后改宝安县,现在是深圳市大鹏镇大鹏古城。
恩爵出身武术世家,祖父赖世超官至二品武功将军任闽粤两省考官。父亲赖英扬官至从一品任浙江定海镇总兵,去世后由道光皇帝追封为振威将军。
恩爵将军,鹏城族中称巴图鲁、呼尔察图,满语是英雄勇士名号,满清时代授予卫锋勇猛立功者。恩爵将军魁梧的身材,文韬武略,少年时人私塾读书,勤奋肯学,天资聪明,睿智过人,童年在家中由有学问的祖母刘氏夫人教导,他品学兼优,书法清秀,道光年间,鹏城最大的古刹东山寺院重修时,东山寺正门横匾上刻有《东山古刹》四个北魏体大字是恩爵将军书写的,他并捐赠一笔银两维修寺院,他信奉佛教,每次休假回乡均到古城内五大庙宇进香,保佑子民安宁。
恩爵青少年开始由祖父、父亲、叔父等教练武功,一八一四年十九岁的恩爵随父亲在广东阳江镇人伍,逐年升级,初任把总、千总,后升守备、都司、游击、参将,授副将、总兵,最高职位是广东全省军务水师提督。历任军职:一八三八年任广东东部要地海门营参将,一八三九年初鸦片战争前奉调大鹏营参将,由林则徐、关天培委派主理九龙防务,同年九月九龙海战爆发,智勇双全的骁将,洞悉敌情,获九龙海战的全胜,捷报到京,道光皇帝立即下旨赏恩爵红顶花翎,授呼尔察图巴图鲁名号,晋封副将。一八三九年十月起任龙门协副总兵,受命带兵防卫沿海,加强缉匪抗盗,立功二十多次并获奖赏。一八四O年广东沿海一带匪盗猖獗,恩爵亲率水师前去清剿,一个月内降贼四百多人,擒拿土洋贼猷以下九十五人,经历大小战事三十多次,道光二十一年(1 84 1年)国历九月三十一日晋升南澳镇总兵,道光二十三年(1 843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接替被解职的原水师提督吴建勋出任广东全省事务水师提督时年四十八岁,一品官封振威将军,并赠水田一百石为恩爵后人之蒸赏,又赐绣有七龙二爪蟒袍朝服一件(现仍保存完好)。
道光二十八年(1 848年)农历八月将军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三岁,原葬墓在大坑上村爬龟地,光绪三年(1 877年)迁葬王母王歧塘打石I U。
筹建将军府第\兴建怡文楼\创办崇兰书院
道光二十三年恩爵擢升提督后圣上核准他建立将军第的计划,府第由朝廷则师设计,在各地征召工匠艺师,精心设计,为清代府第式建筑群,府第规模宏伟,内有数十栋屋宇,面积达二千五百平方米,正门置一对石狮和一对象征武官府第的石鼓,檐梁等饰金木雕刻绘上人物故事,花鸟草木及墨书诗词等。府第为侧门内进,正间为住宅,三套三进三间结构,当心三厅二天井,左右次间三厅二天井,十厢房,侧间为宾房,两间前长廊有月门相通,正间有前院,侧间有后院,前后院设有水井,整座府第以一丈高的高墙围着,如同城中之城,气势雄伟,将军府第用了十三个月时间建成,于一八四四年农历三月竣工,大门横匾石刻为道光皇帝亲笔提辞五个楷书大字“振威将军第"。在府第对面建子弟书房一栋名日怡文楼,亦是恩爵的主张,怡文楼也在同年落成,经数月筹划怡文楼内开办崇兰书室,崇兰初期聘有老师二名,只供赖府后代及表亲子弟就读,后来更接受姻亲挚友弟子数位入学,崇兰书室延至一九二二年才停办,历时七十载,最后一批学子为恩爵第四、五、第六代孙和族中后人表亲等,崇兰书室后裔学生在世者仅有三位,但他们都已到耄耋之年。恩爵将军去世后由他的元配陈夫人主持家政,陈氏夫人八十多岁去世。陈氏将恩爵房产分给四位儿子。
振威将军第内分配三名儿子:
第一座三进三间为次子绍林所有
第二座(中栋)三进三间为五子绍彝所有
第三座(有库房)三进三间为三子绍元所有
西南角原恩爵将军第有房屋四栋是恩爵一八四O年冬所建分给长子绍贤所有。
恩爵四子绍杰过继西南角英扬二子恩禄为嗣,恩禄是恩爵同父异母的弟弟。
恩爵倡仪九龙寨城
九龙寨城前身为九龙山炮台,一八三九年九龙海战的发生,以后又发生尖沙嘴、官涌、大屿山等战役,一八四一年一月英军占据港岛,英军恃军事上之优势,步步迫人,夷情叵测,对我威胁日益加重,恩爵有见及此,我海防应以调整,特别是大鹏协的战略地位更形重要,大鹏协的指挥核心从大鹏城移师九龙,九龙山炮台、尖沙咀、大屿山东涌炮台也增设炮位,配备较远程的大炮,籍资牵制。广东海防防备不足,营地疏远,恩爵建议在九龙山炮台原址建一城池以便官员办事和防卫,二则可监视英军所占之港岛,九龙寨城就是在这背景下促成的,建城奏折很快获皇上批准,当时由三位有关官员上呈奏章,一是广东巡抚黄恩彤,二是两广总督耆英,三是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奏折于道光二十六年(1 846年)国历九月七日呈上,一个月内皇上批准建设并嘱尽速建成,限期完工,九龙寨城于道光二十七年(1 847年)农历三月下旬竣工,只用了七个多月时间完成,光绪二十五年(1 899年)英兵进占属中国政府所管辖的九龙寨城。
(摘自深圳市大鹏古城《赖氏世系简谱》
5、祠记
江西省合建赖氏大宗祠记
岁壬戌,余奉命校士西江,西江多故姓,,赖氏其最著者也。试建郡得赖生晋,今秋举于乡,谒见下,以省会合建宗祠告成嘱予为记。按其世系,出文王庶子颖王封于赖,徙居颍川。东晋间臣庆任江东太守,以所居松阳为郡。其后由浙东避地揭阳,数传至仲方,隋开皇下令建县,以官地易赖氏居为县治,今宁都其故址也。仲方第三子文辉,生子七,蕃衍江右,并分徙闽、广诸省。今据赖氏之在江右者合建宗祠,以仲方为始祖,因以各房支祖配焉。余维古者大宗之法久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其在一乡一邑,尚有未能合族办,分以溯源流,又况星罗棋布散处各郡,乃能源源本本,远追其祖宗之所自出。以联族姓于支,分派别中,斯岂侈谈门第等,崇韬拜墓,蔡嶷称叔之妄,为牵引者哉?宋咸淳初,文山信国公叙赖氏谱云:当晋、隋、唐五季间,仕者以尧舜辅君;了伊周为己任。不仕者,贯六经百史之文,焕三代两汉之词。又云:定丕振于前茹公,丕显于后其奖借于赖氏。亦云:至矣。顾余考赖氏人文,有为信国所不借载者;又有为信国所不及载者,如仲方之先赖先任交趾太守,丹任汉校尉,视定风抚两制,茹公赠太师,前后盖鼎称不朽焉。唐赖叶,七岁通九经,登乾元二年进士,赠秘书坊。嘉定进士梦雷,为名御史,风节特著。解大绅集称,宋翰林校勘赖曜山先生与信国公友善,同以忠孝起家,是总管作霖,佐太祖平定伪汉,又进得两举进士。按山东行监察御史,永乐巽、瑛二公,一任观察,一任忝政,巨节徽声。滇志备载其他甲第簪缨,不能仆数而归本。燕翼咸推仲方,则仲方诚不祧之祖矣!礼谓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产。余谓宗庙产,所谓尊祖敬宗以收族者,将于是益永。今赖氏子姓合祠建祀,虽不能时相聚首,以尽追远之情,敦睦之谊。然每值宾兴大典,云集会城,萃涣庙中,堂基鼎鼐间,共发水源木本之思,继且燕会绸缪,存问周至尊卑友爱,激劝宏多,是散处各郡,不啻在一乡一邑也,更不啻在一家也。兹祠之创建,不于今为盛烈矣哉?考图祠其枕百花洲,面孺子亭,纵横各数十丈,中辟地构寝堂,廊府轩曲,供骏奔驰,伐石庇材,匝一岁而工竣。首末董事赖生定遇力也。余嘉夫祠建而一本之谊明,则后之人心弥奋。目兹以往仕者,益以尧舜辅君,伊周自任不仕者,益贯通六经、百史、三代两汉之文,斯赖氏之发扬先德者在是。抑即予之所深有望于赖氏也夫!爰执笔为之记。
赐进士状元及第日讲官起居注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提督江西全省学政
浙江仁和金德瑛撰
赖氏大宗祠谱跋
十月廿七日,天气严寒,夜静更阑,朔风淅沥,豫章平衍之地,乒吹毕发应侯固其宜也。因宗谱合修,与夏塘房宁光,秋溪房揆圣、橘声、作六,大江房映汉诸君子,夜分休息,白酒数升,相对团圆,各有欢然自得之辄,予向诸君子言日:省会建大宗祠,赖氏千余年来未有此也。自宁光君邀集各房鼎力劝事,祠成已十载矣。今春宁光君走扎汇辑房谱抵省合修,诸君子历练老成,和衷共济,命晋提纲契领赞理兹役,于秋八月廿四人谱局,今阅日得六十四日矣。自祠堂图栗主记外,凡迁徙源流,世系人物,艺文及善后之策撰次成帙,授剞劂氏需次告成。固诸君子提示之勤,抑亦列祖在天之灵默为引翼也。吾辈聚首连宵,谯鼓声铿,不遑寝处,人生陕意之遭非寻常。宗党萃会,可订常期者此矣。诸君子瞿然日:子以成事之赖遽自喜如其乎。赖氏自得姓受氏来此次井然,千年不紊,非若欧阳氏仅可谱其九世,山谷黄氏仅可谱其七世也。今兹谱役吾子发凡起例,务从简约,仅专谱栗主以上之世系,而于昔年支派,今日云祁未悉登载,与昔贤谱学不无少异矣。且各房居址遥远,陆续而来,未能久候。谱局合订成规,其间临时斟酌。所登世系,详略添差,安知不生后人诟厉。语日:成功者速,渗漏滋多。吾辈凛凛乎滋惧矣。予日:是诚诸君子之慎。昔明太祖命宋廉王伟等数十人纂修宋、辽、金、元四代国史,仅阅六月而告成。其中阙陷疏忽,识者往往讥之。士大夫家藏谱牒虽与国史不同,然体例相通,大致略等。吾辈无宋廉王伟诸人之才,而于本宗二千余年之世次事实,计时编日两月,程功参差诟厉诚有。如诸君子所虑者,第念今兹之役,原为宗祠善后计,世系殷繁,各详支谱。固不便以厌辕克栋之篇滥乘体制也。至世系纪载,先事临期互有参订,各支子姓,远在千里,寸笺尺简不能晨夕往还,故世系虽有详略不齐,而配祀附祀登纪秩然。其于水源木本,聿昭敦睦之风,固同归一致也。况纲领已定,续订无难,异日各房贤达鉴是谱而加意重修,删其繁文,补其缺略,晋与诸君子仍执笔而赞其后焉,后此周详处有视今兹更加慎密者矣。何必谓草创之速,惧无以解免于目前之疏略者哉!诸君子日:言良是也。盍记之以为他年证验乎!予奉命唯唯,于是阿冻含毫,记其事于敦睦堂之东庑,时漏下已三十刻矣。
裔孙晋锡蕃氏恭记宁光揆圣橘声映汉同点定
州城大祠秋祭叙
侬族为一州最久之郡。汉晋间,初祖仲方公由桴源来雪竹坪,子姓蕃衍甲于一邑。后易雪竹坪为县治,子孙他徙各开巨族。而推本穷源,悉由梅水所衍。知我祖之德泽长矣。州署为雪竹坪故址,署背建有宗祠,已历数朝。其迁易地基,构造费用,惟近州城著、绎二公子姓叠费心力,并聚赀置产,崇奉春祭,四坛祀事,忽于嘉庆乙丑冬,祠被回禄,栋宇悉空。次年丙寅岁,左泉翁偕众家庭分写,著、仁、仪、绎四房乐输约六千有余两,于丁卯三月起工,十月祠宇告成,将各房所写牌位登寝,共用钱伍千三百余两,各房乐输只收五千余两,除收外,用过春祭丙寅丁卯二年所停祭赀贰百三十余两。而各房乐输未交者不下千余金。盖因祠已成,牌已进,故因循不交,且谓乐输更无别用耳。第祠虽成,牌虽进,而祭产未置,则牌亦虚设,且登牌之日,无论乐输清与未清,一概登座。牌字俱未刊刻贴金,以为俟乐输收齐再行厘订。乃事隔廿载,乐助尚未交楚,牌位未能厘定,迟之又久,必致以寡冒多,以伪乱真,殊乘家庭和聚之初心。前收除数目悉经左泉翁一人经理,薄数亦存伊手。道光甲申岁,左泉翁病亟时,将簿数付出,经愚等核明无亏缺,而众家庭以为事虽善始,犹未善终。且本年四月侬祖山麦畲埏朱姓争山界一案,经左泉翁手禀,官事尚未结。众议各处祖坟亟宜修理,庶免异日争端。因以簿内诸事总理属愚,愚揣才劣,本不能任斯责,而家庭以大义相劝,又不敢辞。遂与公议合族修祠之事,仍照前规,各房乐输以三十两为端,牌十二两为附食,未交与未交足者,固祈一概齐交,其现未经写者,各房支祖暨各贤豪子孙亦望再共成美举。修坟乐输,则兮输著、仁、仪、绎四房字号设簿分写。前岁乙酉二月,愚同星北翁、光庭翁、召咏翁、集珍翁、让先翁、明吾翁,合邀各房家庭同力经营。自春迄冬,几无安晷。幸托祖灵,众心和协,旧写修祠乐输,除力簿难辨外,未清者固已交楚,愚等劝输端牌六十五位,附食一位,乐助亦俱汇齐。于前冬刊刻新旧牌位登寝,即置买彭姓刘家坑田租二百四十五担一斗五升五合,去价一千四百五十两;又劝捐大斜士济房捐送田租二十七担八斗一升五合,品价一百八十千文。崇兴秋祭,朱姓争山讼案,前岁六月,已经王宪清结。各祖坟墓共八冢,分签督修值士,于前十月起工,十一月告竣。诸务纷纷,悉由族谊和翕,而事皆就理矣。夫以吾族之散处,庆吊往来,常多阔绝。而派衍既多,有各宗支祖,而忘所自来者。兹为祠务切要,能使散者聚,疏者亲,踊跃输资,同深木本水源之思。敦本之事,不大异寻常乎!嘉禾隐谷,而翰发其秀。井渫勿汲,而川道其泽。宁见云祁叠起,奕世其昌,当亦我祖之所厚望耳。兹因诸务告成,特立丁簿给散各房,将修祠置产及修坟诸乐输收除数目刊列簿内,爰述其概,以志不朽云。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秋月 谷旦
四十三世著房裔孙溶清谨志
桴源祠堂记
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也。本不固,则枝不茂,为子孙者可不思祖功宗德而隆,所以报本之道乎!顾追本之道多矣,做好人,行好事,扬名显亲,以及事君忠交友信,皆所以追报祖宗也。而其最大而切要者,莫过于坟茔。坟茔乃祖宗形骸骨肉藏于其中,全凭子孙之孝恩,维持保护。使不设立祠堂,则追崇无地,欲求其坟茔之不致有倾颓,不致有侵占者,不得也。吾祖雪溪公太居桴源热水,生三子,长日一郎公,次日二郎公,又次日三郎公,因洪水为灾,各徙其地。以故桴源之基址失于管业者十之七八,子孙散处四方,如本邑管源老屋坳上、益祭东坑等处,则一郎公之支派也;如本邑游家地及宜黄之苏坑、寨下,南丰之大塘坳、大排、黄竹坑,乐安之金竹等处,则二郎公之支派也;如本邑赖坊、桥背岭、白谷泉、陈工坑、永村、高坪、林坑、小源等处,则三郎公之支派也。每岁冬祭,以十月十六为期,各支轮值,分为十则。自一至十,绳绳相继,几历千载。雪溪公葬桴源,公墓含蜈蚣形,左右凑集山场,毗连周围二十余里,祖宗之坟墓盈千累百,不可以更仆数第。从前桴源未建祠宇,未立祭田,各夫子孙来拜扫者,近则数十余里,远则百数十里,盘费维艰,仅一宿而退,祖宗未及挽纸者有之Q今则创造祠宇,设立祭田,子孙得以信处信宿于此,从容暇豫,无不祭之山,无不挽之纸,其中或有墓石损坏崩陷者,则修补砌结而增新之。或有字迹模糊磨灭者,则填凿写正而明白之。自不虑其倾颓,自不虞其失照。纵有强暴侵凌之辈,亦安得肆其霸占而妄行废败为也。虽然祠宇建矣,祭田立矣,倘大众收租而不立管首,则责任不专,难以稽查,出入其间,必有侵渔中饱之弊。恐一岁之人,不足以供一岁之用。无存留,无生放,祀事之需,可暂而不可常也。仍非尽善尽美之道矣。欲为永久之计,必以十则轮流收租,三月初十设祭备席也。亦如十月十六冬祭,其九则之尊长斯文杰士临期拜礼祀奉,登坟挽纸,清簿算帐,则责有攸归,不致妄费,不致中饱。或祭祀外有余物,当年管首存留生放,限次年三月交付下班。则祭业之日扩日辟。由此而千而万,为世世子孙追远报本于无穷也。岂不犹木之根本,愈培而愈固;木之枝叶,愈长而愈茂乎哉!?于是援笔而为之记。
皇清乾隆十年岁次乙丑孟秋之吉
四十世裔孙维世顿首谨撰
支分东晋荷御笔以成家松阳锡郡由来
仲 方 公 祠
在宁都州衙背,古名雪竹坪,堂名“敦本"。子午兼癸丁。旧祠毁于嘉庆丙寅,支下宣著房举人左泉,邀宁、广、瑞、石四县合著、仁、仪、绎子姓捐资重建,宣仪公房国学生集祥与造支下举人涵碧作叙。旧祠刊有板联。乃支下举人陶庄所作。其联云:为布衣子孙,虽簪缨不离本色;撑秘书门户,有经籍乃见光华。
文 辉 公 祠
在州城雪竹坪,仲方公祠西片,与松阳试馆毗连,道光庚寅仪房州庠生焕虞倡建,著房国学生声遥主造,宣仪公房建中兴造。
雪 溪 公 祠
在桴源开基处,丁癸兼午子,于明成化辛卯一郎公支下,管源房凤鸾倡,一、二、三郎公子姓共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郎公支下益际房溢波倡,众重建,支下维世作记。拱辰有诗。
云 崖 公 祠
即天瑞公祠。明宏治戊申,支下成器公由管源徙四都黄砂,至明万历十年壬子,成器公之孙崇廉等倡众初建天瑞公祠于黄沙。兵部主事李材,刑部尚书乐安董燧俱有记。崇廉有黄沙四景诗。
云崖公祠堂落成序
古虔之梅川赖氏,乡之清泰为巨姓,宁邑之世族也。子孙繁衍择里各居,支分派析。赖氏之彦崇廉、永杰、’永坚、永卿、永柏,慨世之人离群索居,惟私便其身图,而本支宗祖莫知孝享尊敬之心,乃相率而捐金鼎建十三世祖云崖翁祠堂。为追思报本,天伦雍秩之地翼然。以是月六日落成,通家谢生家桂自永丰太极乡来,偕同邑眷侄曾宗太,持币干言于予,以为赖氏诸君贺。嗟世之尚名而略实也,语之日:道在明德,世皆惊远而忽近也。语之日:道先崇本。二子稽首而言日:敢问古之立宗祠,以祀先也,其欲崇本乎?予日:固崇本之道也。崇其爱且敬也,君子于天下无弗爱也,无弗敬也,无弗自本支始也。爱者仁也,敬者义也,仁义所以联属天下之具也。而又况于一家乎?故仁义行,则受敬崇,而德明,本支睦。是故君子贵崇本也。然则崇本而立祠,可缓乎?日:如今之为宗祠也,后世系,耀簪缨,矜强众,直为观美而已矣。则恶用崇爱敬,为如古之崇爱敬由仁义而行焉。昭穆叙而长幼卑尊列,又恶乎本之不崇。夫崇本者,所以崇孝也。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赖氏多贤能,推爱敬于先,而又敦孝友于一族,其不以世系簪缨,强众而相夸毗也,予何言哉!予登予言于轴,驰以告诸君子日:宗以崇仁义也,其告诸贤者宗祠成,各勉于仁义而已矣。庶不谬古之意乎?庶可以风天下乎?庶可以光裕于赖氏乎?是为序。
大明万历十一年为癸未岁王春月之 谷旦
诏进阶中宁大夫前南京刑部书郎抚乐芙蓉山人董燧撰
嘉庆间竹源头成玉公房助祠祭田一户坐落管源大瑕及下畲南陂庵共计租七十秤永准成玉公配享
道光初管源华豪助祠祭田一处坐落本里黄家脑计租十五桶准其配祀’
敦 本 堂 记
先生命姓受氏以来,一姓之中其初止一人耳。传数千百年而孙裔日盛,势不能不有所分。分之而支分派别,各祖其祖,各祢其宗。世远年湮,甚至祖宗之名号子孙不能复识。而伯叔昆季漠然如路人之绝不相关者比比然也。则既分而思所以复合,惟公祠之建,可以溯水木之源,承先世之系,联族人之心,一事举而尊祖敬宗,收族之道咸于是。备此,赖姓诸先生及其族人之竖立,真仁人孝子之用心,有功于先人不少也。赖之先,盛于浙东。东晋时,士端公为虔州太守,卜居桴源,曾孙仲方公,宋元嘉时迁揭阳之赤竹坪,即今宁都。隋开皇,以其地置邑,县治中,仲方祠在焉。其后迁居异地者多矣。宋时泰重公由桴源徙龙南,至孙文兴公始分二处,一居上蒙,一居太平。在上蒙者,祖国俊、国忠;在太平者,祖国清。皆文兴公子,固俨然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之义矣。迄今数百年历世二十,蕃衍万人,簪缨继美,推虔南著姓。虽宗谱相传,屡代叠修,世次昭穆厘然不混,而春露秋霜,各报其本,未获萃处一堂,以序亲疏而分长幼,远祖近宗在冥冥之中,毋乃有怨然不安者。于是公议建祠,得地于邑之南,广延若干尺,右傍先师庙,左邻忠节祠,前列五峰,后环江水,地势恢宏,规模壮阔,遂构而立祠其间,后族人于废簏得崇正间议买祠址券,即其坟也。或者赖氏先灵其式凭于此乎!爰是族之人佥举老成贤达四人,庠生讳其攀、讳清、庠监授州判职标、庠生光华等总理其事。又各支分择散理为赞助,于以鸠工庀材,始于辛酉八月,成于丙寅四月,凡阅六载。上为寝室,中祀始祖泰重公,以下而捐资建祠置祭者附焉,旁祀群昭穆。中有堂日:敦本。前有门,敞其中。祭祀时列子姓于下,为展拜之地。左右为祭器所,门楹户牖悉准于度。祠成而春秋祀事聿兴,自始祖而降,皆荐歆焉。合族而食,聚一姓于同堂,俨然同敬合爱之雅。则族虽分而仍不啻其合古所为。尊祖敬宗收族之道不于此毕著乎?夫小宗大宗之制,先王所为以亲睦教天下也。后世亲亲之谊薄而爱敬之心微。其视祖考也,等于空虚,待族人也,几于行路,虽系之以图,志之以谱,然亦虚名奉之,具文习之巳耳。有公祠以联之,则本末亲疏遐迩分合一人庙而僚然如见。而且仰思祖功宗德之遗,俯察同气连枝之谊,未有不相亲相爱者。岁时相率登大宗之堂,而揖让进退,’王道蔼然犹存,其于先王亲睦之教夫,岂无当耶!赖氏之族,庶几其近古矣。赖君衍齐先生,余久交友也,祠成属予为序,予因述其巅末,以贻其后人。是为序。
时
乾隆十五年庚午岁夏月 吉旦
进士翰林院编修壬申山西正主官会试同考官充续文献通考纂修官都院监衔史
年家眷同学弟刘宗巍拜撰
敬后
阖姓耆、绅族房列列先生:(文电)我姓九属总祠,原为联宗寓考起见,乃地辽局偏,非徒无益。而縻费亦甚繁,愚等图维再四,另于新开路买定黄太史公馆,改为一邑赖氏宗祠。非为便于考试,即局势之开拓,地运之隆厚,亦较总局为胜。已经历请堪舆名家多人认真看确,佥称全美。故已将泰重公并国派二牌进入总祠,其余各房私牌俱拟在一邑宗祠安放。第清付屋价,整顿门楼,竖造府座,以及油画进牌,总约需壹千五六百元之甫。除总祠馀款七百元外,仍需经费若干。原需各家再进祖牌,乃便筹措,事关尊祖,利及后人,务祈踊跃以观厥成,幸勿徘回观望也。谨将建祠条款详载如左:
一、每面祖牌限写公名二十位,可少不可多,每位位实缴足边一百元。
二、安放牌位以字派分高下,毋容紊乱。
三、祠宇修整停妥,进牌时再行酌议香灯祭祀之费。
四、殷实户一人捐银一百元者,除进特牌一位外,其牌谱由祠内公给,毋须纸费,仍准其本人在总理牌内附祀,不收别费。
五、捐捐边不上五元者,第准于牌谱捐助册内载名。
六、族房人等欲领祠内牌谱,须助纸工钱六百文。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 吉旦
总首族人乾和等谨启
太平赖氏祠堂记
古昔圣人通天下之孝制为“报本追远"之典。各有庙寝,以祀其先。虽七五三一与寝之等不同,其萃涣之义则一也。春秋之修修于此,祭器之陈陈于此,裳衣之设设于此,时食之荐荐于此。于是士庶民咸得以祠堂申孝思焉。非惟得以尊祖敬宗而生者,亦得以序昭穆,定尊卑,明嫡庶,别亲疏,审同异,联骨肉于一气,敦宗亲于一本,孝弟油然而生,仁让油然而兴,其有关于世教岂浅鲜哉!故今之故家钜族惟此为先。
泰重公由宁都桴源而徙居龙南龟湖,至六世孙海真、海清徙于太平东水坳下,后海清分居杨村,即祠祀之始祖也。隆庆己巳冬, 卜吉相兆,创祠堂于杨村,厥土刚厥位面阳,厥材孑L良,最堪为寝室,中祀始徙之祖。由二世以至于祢主咸在焉。正中为萃和堂,两庑为小室,前为门廊,层峰耸翠,流水环绕,焕然规制宏丽,赖氏之老成益治等喜厥工告成。值余姻刘子一鸾为赖氏西塾,乃因以告余日:赖氏之族,实龙南巨姓。虽介于闽广而人文之蔚起,富贵之延绵,在赣属亦以首称。然其人多谨厚端悫,其子弟孝弟忠信,其族属和辑雍睦,熙熙乎,邹鲁礼乐之教,郁郁乎,孝友慈爱之风。祠堂之创,盖欲敦本厚伦,以垂久远。请文以其盛纪_O槐叹日:美哉!赖氏之为也,予尝怪夫世之有祠之家,高栋大柱,黝垩辉煌,徒庄厥观。然究其族贵凌贱者有焉,富傲贫者有焉,卑逾尊,小加大,甚则戕贼如寇仇,夫何贵于祠哉!且有牵合附会阀阅,相矜文貌,虚仪徒为,粉饰要之,醉饱戏谑之区,又何望祖考之来格哉!吾观赖氏积德薰陶,风尚淳美,固可以为善,尤愿其诚敬于对越之余,严肃于裸献之际,俾祖考之神洋洋在上,则是孝通于幽冥而孚于神明矣。及其燕毛序饮,敬其所尊,爱其所亲,子孝其父,弟恭其兄,和气薰蒸于一堂之上,唐虞三代之治化,蔚然见于今日,猗欤盛哉!所谓祠堂有关于世教,直其然乎?愿赖氏与天下有祠者共勉之。遂书为赖氏祠堂记。
时
明万历四年丙子仲秋月既望日
赐进士及第亚中大夫陕西布政使司副使
前太仆寺少卿安城塘南王时槐拜撰
6、古墓碑文选录
重修忠诚祖墓记
岁乙酉,合族议修仲方祖坟墓,以位下子姓著、仁、仪、绎四房聚赀襄事。桴源,仲方祖隐居地也。旧葬有远祖忠诚公墓。而居者远近百十里皆仲祖三世孙度公后裔,春秋醮扫不缺。十月中旬,溶清偕族人为仲祖事特来兹土瞻拜之。余见坟石崩散,荆竹丛生,山后龙脉被人挖削,恻然心伤。是时,著房溶清、升北,仁房元贵,仪房集珍、拔真,绎房召咏等,同聚雪溪公祠,乃议仲祖坟墓宜修。而祖所由来之祖,尤不可不修。遂商之四房家庭,一齐择吉,均于十月鸠工,披榛斩棘,林墓重新。坟之前后,用坚石罗固。并清四至山界,填补龙脉,.诚要务也。夫公为仲方翁六世祖,一脉流传,渊源固有所自。后仲祖迁居雪竹坪,子孙蕃衍皆所自出。故予族以仲方为肇基之祖,第自七宣开衍,或散处各乡,或徙居他邑。几有数典忘祖之虞。独长孙昭,字宣著,留守雪竹坪坟茔。三孙度,字宣仪,仍归桴源故地,长奉先灵。今日之举,合四房子姓踊跃将事。而赀财不计远迩,无殊家庭和聚,殆公之灵爽式凭千百年而未有艾欤!据旧碑载:“公生于后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戊午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形,丑山未兼癸丁三分。”生平事迹,年湮失考,不敢复详。特述重修之由,言其概,以志不朽云.
四十三世著房裔孙溶清谨识
赖氏始祖仲方公墓表
公讳硕,字仲方,晋太尉相国茹公讳匡之子也。宋元嘉间,公避地宁都之桴源,最后爱赤竹坪佳胜,遂筑室居焉。生三子,长徽,次郁,幼灿。徽生辰,早世。郁生定,任潭州转运使,家潭州。灿生七子,皆才器轶人,富甲邑,邑人知其居址地脉所徵。有司奏请,迁阳田营县治于赤竹坪。官廨内多先世墓地,吏此者,或不叶吉,乃建三庙,额称华表、灵山、神司。则祀徽公兄弟三人也。灿公诸子,咸徙他邑。独长子昭,承祖业,子孙错处乡城。宁都赖氏皆灿公之后,而以硕公为肇基之祖。康熙丁亥赖氏修家乘,兵燹之余,遗文残缺,请予追表硕公之墓。按赖氏原始颖公,为周文王第十九子,封于赖。至春秋,为楚所并,子孙以国为氏,散处吴楚之交,代有显仕。硕公为相国子,生纨绔,有田园之乐,宫室之美,玩好器械之供,妻妾仆隶兴焉之侈。安土重迁,情所必至。当其时,盗贼环于外,奸臣擅于内,更姓改物之际,名家华胄,骈首谬辱者不知其几。公独具先知之哲,视富贵如敝屣,择地而蹈。不辞播越劳瘁以保其身名,昌其后嗣,岂非豪杰之士哉!公殁,葬归仁里麦畲埏,地肖飞鹅形,予表其概,告其后之人。
梅江后学杨龙泉一水氏顿首拜撰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5) 赖氏续修始祖仲方公墓碑记
予莅任时,遍谒诸神祠,有云华表、灵山、神司,皆土神也。惟神司庙,在州署仪门外,神极灵显,州人事之虔。询之吏目张君,言三神兄弟也。赖姓,州署即其旧宅。日徽,日郁,日灿,神司庙祀灿公,州中赖姓悉灿裔。灿父讳硕,字仲方,当晋安帝时,避刘裕篡晋难,从父太尉相国茹公徙赤竹坪而居焉。其后,易赤竹坪为阳都治,支庶遂迁各乡邑。硕公葬归仁里麦畲埏,为赖氏合族之始祖,子孙世业诗书,以科第著。明中丞甘公士价,清少宗伯王公思轼,皆为公志其墓而铭之。其墓自隋唐至今,屡修弗替。本朝于雍正五年复修,历岁九十有九年矣。碑碣颓坏,山冈亦多崩圯,近地豪强,诞谋风水,启越畔盗售之寡予廉得实涂契而归侵地。孝廉赖君溶清感予断之果,急思修其墓。惟恐效尤而无有质其成者,乞予记之。予闻之乡先生殁而祭于社,以其有功德也。硕公生三子,今皆祀于阳都,州人水旱疾疫祷之,无哉!其子奉神明之祀,其父绵奕叶之坟。孟子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足为例。赖氏也至于赖之得姓受氏,或以为炎帝后,或以为周后,其谱牒载之甚详,不复记。硕公其为赖氏不祧之祖欤!从孝廉之请记之,亦以发凡为人子孙者,仁孝追远之心而不至泥于五世亲尽之说也。
赐进士出身
诰授事政大夫知宁都直隶州事 湘东王泉之撰
赖氏始祖潘太孺人墓表
郁郁乎佳哉!此宁都赖氏开基之祖仲方公正配潘太孺人之墓也。公于刘宋元嘉间自松阳迁宁都,世更四十有几,春秋享祀,子孙竿百咸集,簋否卷冈,敢不肃灌献兴,俯若有通呼吸于渊默者。成礼而退,长幼相率携牲酒扫墓,除纵蔚周览,前后唯恐一木一草之毁转相谕试,历久靡懈,可谓盛矣。予尝过都越境,见丰碑广隧,爵号显崇,遽为牛羊之牧,至沧桑之后,陵寝邱圩,天潢族属求为庶为清门不可得,悲夫!后唐王淑妃之言日:吾儿何罪?何不留之?使每岁寒食以一蛊麦饭洒明宗陵乎?闻者为之泣下。而民间或千百年松揪陇碣,世守不绝,淹促之故,岂以贵贱论哉?且创造之家,未有无母德为之内主者,赖氏云仍济济,皆孺人一身所自出,非福趾之过人远欤!周代有贤后,谓雅化始于闺门。然居常处优,未见其所难,为太王仳离栖鼠走马流之泉间,惟妃相与佐理,其才与德,
必有过人者。孺人家世懿行,湮不可考,观奕叶之盛,逆始迁之功,皆可追思,不容泯。地在石塘里龙溪湾老虎窟风吹罗带形,过者皆指日:此宁都故家之墓,无有久于此者。
后学杨龙泉顿首撰
(以上本书载谱序、跋、源流、祠记、墓
碑文,请邓文钦先生校订并加标点)
(编撰人:赖观扬)
四、领谱字号、族规家约、字辈派行
1、领谱字号
为珍谱牒,分发族谱编号严格,不用数字号,而用本族特定一首诗词的字序定编号。按长房、次房顺序,取诗中对应的一个字为本房谱代号。每本谱边应书“某字号",领谱记录也刊于谱,以便后人查找。只有熟记全诗,方能分辨其序。往往用此诗也能认族亲。此诗之作,应光耀族史,语句精炼,通顺易记,含意吉祥,字不重复。
如:《官竹园本鼐翁下三修族谱》领谱字号
揭阳山水境相联,闻道桴源七子贤,筑室久居迁雪竹,开宗分占邑城先
通家世谱播扬好,华国人文晋宋传,望族至今蕃宇内,连根巳卜万斯年
使用形式:
揭字号 某祖某某领,
阳字号 某祖 某某领, (下类推。诗中文字未用完,下次续修接上用。)
安远县思公下荪公裔光辅公派八修宗谱领谱铭
忠诚源流长,国泽润松阳,宁会发祥元,林井启后昌,梧桐瓜瓞绵,祖德永流芳,重修新谱牒,家宝宜珍藏
2、族规家约选
(1)宁都莲湖松阳赖氏族规
敦孝友 和宗族 正名分 尊礼教
尚诗书 崇斯文 务常业 尊祠宇
肃祭仪 纪祠功 急赋税 思祭产
戒讼端 禁好赌 珍谱牒 保先茔
(摘录莲湖族谱)
(2)龙南桃川赖氏家约
老家约
新家约
完钱粮 以重国赋
完钱粮 以重国赋
修祠茔 以谨孝思
祀祖宗 以记根源
谨蒸尝 以隆祀典
务勤俭以发家业
慎祭器以肃供献
敬父母以示孝顺
买祭田 以永裎祀
尊师长 以倡文明
正名分 以笃伦常
严教学以育人才
谨闺门 以别内外
守法纪 以保平安
务勤俭以阜家业
济贫寡 以存厚道
严教学 以端品行
禁偷抢以求安定
议婚葬以崇礼体
戒嫖赌 以除祸害
守分法 以息争讼
慎言语以睦邻里
恤贫寡 以存厚道
乐助人以积善德
戒阆事坑陷善良
禁窝盗 贻害乡坊
崇正十一年戊寅春月订立 公元一九九四年订立
(详文略录)
3、字辈派行选录
(1)宁都赖氏后裔字派
宁都昭公裔士济房字派
眷佑启先功,芳徽传奕世,贤嗣储国英,廷献宏匡时
宁都桴源度公下三郎公派泰肇公房字派
(自45世到68世字派)
诗书启秀,勋业垂芳,光宗耀祖,济民安邦,慧勇超群,昌隆吉祥
(2)龙南、全南、崇义度公下泰重公派字派
泰秉文国诚,海崇思振益,华绍元修德,期扬世懋容,和兆庆愈允,正祥复运周,仁让传先训,诗书启大猷,家声联济美,芳名定作求,谱延昭日月,贵显佐朝光,纯廉兴礼义,发远乃隆昌
(3)会昌县度公下泰宁公裔隆恩公房字派
继显汝国存,甫可均思子,秉广清奇隆,学望昭宏崇,元和钟淑懿,厚基肇平章,敬慎承虔佑,慈惠孚遐芳
(4)瑞金市泰亨公派字辈
巽永庆道春,桂崇迁笃肇,克梦卿爱必,奎传朝仲元,万卿宠祖思,韶天世德学,汝维时圣定,昌显光辉远,士抡裕泽长,万载文明盛,祥开吉善家,方腾兰秀瑞,宗衍应荣华
(5)定南泰通公派字辈
复泰同宗本,源流世泽长,深恩胜引选,逢运应光昌,礼义成先训,诗书裕善良,文章兴事业,孝友庆芬芳,振其凌云志,声名定显扬
(6)定南度公下友信公派思九公房字派(加点为辈字)
思九(二字名)德文(二字名)万(一字派)派清,文日士友正赖明,缵绪(二字助语)先嗣自斯上,承宗世泽必臻荣(三字助语),国际唐虞运,吉庆万年顺,富硕驰名扬,善美家声远,丁财贵恒昌,勤奋立秀学,繁荣长发祥,言行忠为本,文武延康强
(7)会昌县彦公下栋公裔盛隆公房字派
国友汝昌兴,效学先之承,德泽芳微远,嘉祥景运新,桂兰开芪秀,发达胜阳春,继作元良辅,荣封颂圣明,英才庆际会,万世起人文
(8)会昌县得公下标公裔仁公房字派
仁文有天日,圣上达尊明,贤德征祥瑞,兴邦泽世长,克承先祖训,景亭爱传芳,国家逢泰运,君相定荣昌,作求思良法,永远绍书香
(9)会昌县得公下标公裔士拔公房字派
赖国隆万载,世昌盛千年,人生武则崇,廷士文肇锦,祖德传芳远,功宗衍庆长,承先光瑞彩,裕后显冢庭
(10)会昌县得公下极公裔克绍公房字派
文德钦赖芪有,万世芳声永传,祖泽长辉家道,兴昌扬名邦国
(11)会昌县度裔泰重公下国泰公派良昌公房字派
泰秉文国宗,敏崇思赖文,良继魁修德,期扬世懋容,和肇庆愈允,正祥复运周,孝友富家训,诗书启后贤,佳声联齐美,芳名定作求
(12)会昌县求公裔扬公下则信公房字派
迁献久大泽,克绍裕鼎宗,家声承先绪,治亿赖文章
(13)会昌县思公下兰公裔必清公房字派
世芳金廷学吴,成名大振家声,光绍先泽永有,富良全轮焕发
(14)上犹营前得公下明选公派道奇公房字辈
六朝明显千,五福先言寿,文盛道建松,成应昌世振,兆书香作宝,学渊贻家光,卿阁鸿猷展,名义定克章
(15)信丰罗兜得公下德美公派永诚公房字派
永汝万茂济爵奎,惟君启世昌,隆盛时方发,荣华日正长,雍和敦一本,爱敬植三纲,礼义贻谟善,诗书绍述光,家声钟鼎重,国土玉金相,绩著朝廷伟,名传史策香,裕垂钦祖泽,庆衍纪松阳
(16)信丰小江思公下萃公裔经公房字派
寿玉瑞明元,迪亨添以贤,克成昌太世,从斯启佑全,立本同居正,中和致有先,光宜文作用,可久得其年,积德余家庆,培心种福田,科学兴华国,英名扬环宇
(17)安远县度公下,思公下荪公裔光辅公派,得公下明佐公裔积琼公房,都公裔凤公房联修字派
辉联承兴,光祖耀宗,尊仁明义,立本衍荣,福禄寿喜,财丰扬庭,文经武纬,奇勋标铭,安邦治国,泽业富民,崇功昭华,继世昌盛
(18)南康市得公度公两派民国31年起联修字派
厚道纪恒心,化美起汉英,恩源培贵造,育秀佐奇功,祖德承芳远,文才普新章,立志耀中华,建勋永泽长
(19)寻乌得公下标公裔本仁公派关君公房世派
千德子贵玉福宗,永文以上举元才,登荣亦世邦,家声定卜能光大,祖泽相承日广来,学业渊源多捷步,艺林果夺锦衣回,继志有英贤,松阳自古传,箕裘长济美,庆祝万斯年,簪缨耀甲第,博雅冠九天
(20)全国赖氏海内外统一辈序诗(十天干冠首,五言排律)
甲第簪缨在,乙源沛泽丰,丙阳天地照,丁实岁时逢,戊育蕃滋润,己传起敬崇,庚强人自厚,辛旺事能通,壬大来章绂,癸全万福同
说明:全国赖氏海内外宗亲会依据广东省赖连三公,公元1940年至1949年编修赖氏族谱新辈序诗统一实行,以甲字算起,以敦宗谊。
(广东汕头赖坚训提供)
(21)台湾苗栗县赖氏各公派字辈(沿用大陆祖系字辈) .
粤·蕉岭贵贤公派字辈(十世起)
则伯夫君有以开,永久复兴世传来,家修庭献昭先烈,道德经帮广智仁,从善能昌贻继远,发生鼎盛尚敦伦
粤·长乐横坑德祥公派-(十四世起)
维展崇发,贵仁号光,聪明正大,英俊贤良,仅维善德,金玉全堂,荣华燠耀,永世其昌
粤·大埔县廖光大圳子贵公下
文武赞周德,天和燠国光,盛朝乔梓茂,胜日桂兰芳,大振家声远,新兴事业昌,源泉运万载,全玉满华堂
粤·陆丰县黄圹河料峰寨登祥公派字辈
秀云凌茂光明德,家声裕振福贤昆
粤。饶平县金长村坑头田心庄专一公派字辈
士宗孔孟学,贤志颜曾书,诗书传先圣,文章绍大儒,芳名光国史,盛德赞皇图,奕世承天佑,炽昌咨显谟
闽·南靖永丰里吴宅社仕勇公派
明义应宗士国庭,天开文运起云腾,荣华富贵飘芳远,克振家声万代亨
闽·南靖县永丰里桥头社马蹄背孟五郎公派
仕富文庆茂,新荣振嘉声,芳德长兴盛,光明正生昌(后十世为来台裔孙修正)
闽·晋江县南门外引都赖厝乡国宠公派
祖德流芳远,贻谋燕翼方,传家诗礼教,华国赋文章,存心忠孝友,笃行让温良,图书垂后裕,科第耀前先,衍派应丕振,箕裘克绍长,敦宗兼睦族,奕世永其昌
粤·平远县东石乡杨梅坑念二郎公下千八郎公支派字辈
朝连昆玉振纲常,燠彩满庭庆吉昌,桂发兰生荣耀祖,财丁双进永传扬
粤·蕉岭昭福乡弥陀公长房系佰二公派字辈
佰乾一祥伯念思,文德石仁复时生,锡发梦汉昌荣清,国振逢运佑忠兴,传溪璋台华明耀,礼义智信庆吉昌
(以上十房字辈由台湾苗栗县赖松森先生提供)
(22)宁都官竹园萃公后裔字派
树统瞻良毓,名儒应运兴,经纶辉宇宙,忠厚肇云仍,杞梓观光近,人材日上蒸
新增派:连登科甲第,富贵贯乾坤,亿兆斯年盛,啟昌群纯贤
(23)石城县屏山蕙公后裔字派
叔伯孟仲季,荣吉文昌显,应运昭庆盛,名世才德见,宏道敦书礼,成器尊瑚琏,泰来开贤裔,永远家声善,华国诚正端,俊生启元祯
(24)石城县崇思堂字辈
郎思钧伯宗,彦孔英毓一,继世泳吉昌,克承宜宏道,建德由大经,邦家光维士,兆汝新廷登,凤麟祥庆瑞,炎汉炳寰球,华国欣长治八修新增字派:盛时著文章,民康乐荣耀
(25)宁都莲湖琴公后裔字派
眷佑起先功,芳徽传亦世,嗣贤储俊英,廷献宏匡济,家国永兴隆,子孙能善继,学而时习之,日道德仁义,忠厚以存心,尔其怀祖惠
(26)广昌县思公后裔字派
人文传世学,经济显明升,其宗欣益衍,充裕庆同荣,运启滋新美,祥和嘉兆兴,儒珍全道守,华国重勋臣,修齐师孔孟,绍述祖唐虞,名邦隆礼义,旺族踵贤才,春生繁茂广,锦展辉煌长
(编撰人:赖观扬)
五、古迹浏赀
1、古庙
华 表 庙
在州治东大街石桥头,今名削筋街,其庙即为筋店。神像仍存庙中,每值神诞合关迎神像于大街,孚惠庙连日演戏庆祝。
灵 山 庙
在州治西,城隍庙背,灵山巷内。
神 司 庙
在州治仪门外左,州宪朔望行香,俱载州志,辛酉志日:上三庙,祀赖氏祖文献、文华、文辉,州治旧名雪竹坪,系赖姓地基,故设祠祀。
蒙 山 古 寺
漾山古寺座落于宁都县石上镇莲湖村境。地处雩山山脉之北,距县城25里。属翠微峰丹霞岩之系,为梅川之秀,古称漾山超化院。
唐中宗嗣圣元年甲申(公元684年),赖孔在漾山偶得三尊小铜佛,见山景奇异,云封岩窦,怪石嵌空,云雾漾漾,悬崖飞瀑,遂建“超化院",召僧祀佛。漾山在矮岭环抱中,一峰兀立,断半壁成丹霞巨大屏风,屏顶悬出数丈,上有终年不竭的泉流,飞泻成瀑,屏中有十余处大小各异的岩洞,一洞宽广,可容百人,一洞有石床、石墉、石阶。北汉乾佑四年辛亥(公元951年),隐士赖箕爱其泉石异景,遂庐于此,施田20亩,供住寺僧人食用,又于院西悬崖之半,以岩洞砌成数间石屋,造“观音殿"、“三仙殿"、“钟鼓楼”于石屏之中,开凿石磴而上。岩前建二进式“超化院",数间居室傍于左。挖地又得铁佛。延祜七年庚申(公兀1320年),江西行省都镇抚司译史通议大夫赖朝举公,归休于此,建“归老亭”。蒙山曾屡遭兵燹,但乡民屡修重建。2001年又重修。
漾山以其独秀奇异,引来历朝文人墨客。北宋学士苏东坡曾游于此,且挥毫于壁,留下脍炙人口名联,联云:“飞瀑迎风晴亦雨,悬崖接日雨却晴”。宋·东湖书院山长曾元成重创“超化院",有田志碑藏于县博物馆。清·乾隆间,本邑琳池李宜清、李隆官兄弟馆读于此,皆中科甲。宜清在任台湾抚台时,’每次返乡,必来进香,并书“天风佩环"匾额于寺。
蒙山古寺声名远播,善男信女往来不断。
小武当山寺
小武当山寺,地处赣粤边境,位于龙南县武当镇105线国道旁。明·崇正十三年,太平堡赖思康、思赵兄弟两房,在本山武当峰峰顶创建。清乾隆34年重修。解放后寺塌僧散,仍有游人。1984年,两房族亲发起重建,建起平房寺院。1995年县旅游局设武当山风景管理区,划为县有。次年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筑起花冈石质石阶路,使山上山下贯通,并立亭建门,辟停车场,1998年定为“省级旅游风景区"。
小武当山系丹霞地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64米,九十九座奇峰兀立山上,形态各异。
武当山以其险峻猎奇著称。寺院主峰如巨柱直插天穹,一根粗重铁索,悬挂绝壁之上,沿索凿有石盘,盘坎二三寸,仅容半足,攀索而上,手握足悬,索摇身颤,汗濡洒洒,几欲坠谷。登上铁索,身在半空,已至绝壁天门,门上石刻楹联日“武将文臣皆下马,当天奏帝且停车"。由绝壁天门穿丛林,过观音井,竞入古树老竹密林,座北朝南的古寺便置林间。在寺内,远眺峰峦田野,有历险上来得安宁之感。崖西有映莲崖葬,开山祖师钟有能,法号释映莲,幼年出家,修身养性,习武研佛,施善布医,至一百四十九岁修成正果,于西崖坐化,得道升天,坐尸三年不化,色泽如生。这里春天浓雾蒙蒙,夏日凉风习习,秋月云淡气爽,冬季也不胜寒。四季游人往至,香港游客常来。
龟湖观澜公清修山日山碑文
清修山其初为永兴庵,未创之先是日坪脑,自予太叔观澜公,好善乐施,每寻幽揽胜,欲得善地,以崇释教,及历坪脑,见其峰峦环抱,石壑瀑泉胜邃独异。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岁,捐赀买就,族叔本贵附近田种,计土名罗塘坑口、大塘角、苦竹坳并坪脑门首等处,于是得田面之山,暂结茅山庵,延僧黄真洪为之主持,遂将其田与山并舍为僧人业焉,计秋粮五升仍存太叔之户。逮四十三年甲子岁,太叔病,其规制弗广复兴,黄僧募缘于族亲善信,聚财鸠工,鼎建栋宇,乃私开殿庑,屏除规模,渐以壮丽。及黄僧逝,其徒如碧,继师志,守清规,耕耘种植不遗力,山林竹树,日以丰茂,此山之名,由是遂著。
万历五年丁丑岁,邑主岷泉王公,续修邑志,采而人之,始匾日:“清修山",自此僧众日多,如碧复率众于山末,健力开垦成田,视昔不啻倍之。九年辛巳岁,奉父增粮共一斗五升,而叔父云波公,复恢山下陈坑田亩其田面之山,僧人又得肆力栽植,僧众乃可无饥。予自为弟子时,于本庵之右,续置弟继祚,罗塘田租六斛,及宦归,见附近是庵,乃于廿三年乙未,将其田及约,舍为本庵常住,载粮二升三合,田畔茶山照田并与僧人,递年采摘,窃与太叔共种福田,以成厥美。其僧如碧之徒性定,亦克树立,复于殿左竖建庑庶、厨房,确守祖父志事,此庵乃可以绵延不替矣。太叔之家孙,继魁谋于予日:某等承太叔与先父之业,每期无异,是庵建立有年,而田、山之归于庵者,不立石记之,恐日后贤愚不齐,不无执空文以生觊觎,非所以垂不朽,余也深然之,尤思,余所舍罗塘田、山,虽云微薄,而俾山僧世世守之,亦以旌善念于毫末云,乃相与勒是碑,以为僧人世业焉。据且今后之子孙,毋复视为己业,而有吝心德色,庶善成祖父之志,亦以自延福寿于无穷也,四方善信仅有能续此志,将来恢扩不替,则尤余所厚望者,神天其默,‘而证盟焉。
万历三十年岁在壬寅闰二月朔日
文林郎原知广西灌阳县事
右 记
观澜公讳本参,生二子,长男讳挺字云波,生五子,内有三,皆邑弟子员,长继魁、三继达、五继泰,二、四继显、继昌。次男讳非字肖澜,生二子,长继奇、次继新。本庵田粮共一斗五升,照二房分认,魁五人一房,共七升五合,奇二人共七升五合。递年僧人纳粮银七钱,将买猪肉与二户,以供观澜公祭仪,子孙不得私收肥己。前日:山岗四至,俱以田面水口山顶为度,其上坪脑抵猪婆障坑水源界直出,云波公,买陈坑口及白石坑口,所有田面山岗,两片夹岭脑,陈坑、白石坑水源近畔,俱归僧人管业种植,中有茶山、竹木等项,不许子孙乱取混争,吞为己业,以失先志,僧亦不得依阿顺情,以乱分法,其罗塘田、山即继亭所舍,内载秋粮二升三合,仍在亨户,递年僧人照合约,纳银五分以亨,子孙轮收输纳,不得独自加减,并记。
继亨、继魁、继达、继昌、继泰
山王:继奇、继新
主持僧:性定 徒:海玷、海球、
右 记
高坪脑及白石坑之山,并无退头功,本僧人切莫乱批,私与若人栽种,应宜纳税,其油茶、桐头杉木等项成林,增税数倍,不愿加增者,将油茶、桐头杉木等项,一应交回本庵常住,不得恃强霸占,其山内脚下开垦成田,限五年后纳租归庵,不得视为己物,恐有久耕盗卖之弊,以废先人所舍为僧业焉矣。
普易 通乾 湛仕
住持僧:普智 徒:通元 徒孙:湛仪
普明 通泰 湛伦
期朝 题 祥 瑗 扬试
山王:德驱 钧 党 秀 录 锦 备
(摘自台湾龙南县族谱)
2、祠宇
莲湖赖氏家庙
赖昭公三子,琴,字声清,唐贞观丁亥(627)由
赤竹坪迁莲湖立基,丁齿蕃衍。康熙庚戌(1670)创建二进“赖氏家庙",乾隆38年大修,民国32年三修2001年由功章、佑铭、海龙、先懋、起山、佑雄、功池等人发起四修,每丁捐20元,并倡赞助,共收丁款17766元,赞助款11 322元。经修缮,家庙焕然一新。
(赖功章供稿)
台湾苗栗五湖赖氏宗庙群
赖得公位下朝美公裔维候、维信兄弟于嘉庆年间,由广东长乐(五华),东渡台湾,在苗栗县西湖乡五湖村置产立基,成为望族。民国三年,维候公房始建“赖氏家庙”,主祀来台始祖维候公及历代先祖。每年除夕,全房各户必备五牲集中行祭,由宗长主祭,其余陪祭,祭典盛大。平时婚丧喜庆也在此举行。“赖氏宗祠,,以维信公房为主,于民国初年始建。民国七十八年改建。“崇达公宅第”,建于同治年间,崇达公属维候公裔,同治初年,考中武秀才。清·朝廷赋予“秀才宅第”,主祭王爷公。新竹知事周志侃赠有“豪心妙手”匾额。今存崇达公用过的二百斤武石和三百斤武石及匾额。
(作者:台湾·赖金昌)
(宁都赖氏) 第二章 宗族文化篇 (6) 石城屏山镇长溪赖氏宗祠祠务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 总 赠
第一条 宗旨:成立祠务委员会,是配合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经济,保持稳定的大好形势。为长溪赖氏宗祠裔孙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开创崭新的局面,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具有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礼貌的新长溪。、
第二条 性质:本组织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村民自治组织法规定范围内活动,搞好本祠裔孙的自身建设。本组织是长溪赖氏裔孙民主选举产生的群众性民间自治组织。在长溪村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进行日常工作。
第三条 任务:本组织是为长溪赖氏宗祠裔孙服务,促进裔孙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友好往来。在可能条件下,为本祠裔孙办实事、办好事,带领裔孙学习科学文化,用科学文化知识致富奔小康。给村委会提供合理化建议、意见和要求。
第四条祠务委员会及其常务理事会成员必须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光明磊落,不能只代表那一房或那一部分人说话办事,而是要为长溪祠最广大裔孙办事谋利益,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第二章 机构的设置及职能范围
第五条 本机构的名称为《长溪赖氏宗祠(敦睦堂)祠务委员会》,并由祠务委员会产生常务理事会,主持日常工作。
第六条 祠务委员会总的职能范围是:
(一)负责维护祠堂安全,维护费用由本祠裔孙捐资赞助。为了管理与保护好祠堂,东西两边排舍可以租赁(学校所用以外),价格由理事会与租赁者面议,也可以雇请一家具体管理守护好祠堂及有关本祠的公共财产。
(二)对祠堂西边排舍,无故占用居住者责令限期退出,收回祠务委员会所有。
(三)对有影响祠堂周围环境的建筑物责令其拆除搬迁。
(四)对祠堂周围今后新搞建筑,建议村委会与本祠务理事会共同察看,经双方同意签名盖章后,方可报上级批准建造,否则本理事会将加以阻止。对原来有影响祠堂的树木已经作了处理,并补上了个人一定的损失费,今后任何个人不能在祠堂周围种树木,违者责令其拔掉或给予罚款处理。
(五)保护本祠各地祖坟不受本祠少数裔孙及外人侵犯破坏,任何个人都不准挤占,违者本会将出面加以阻止。
(六)对原有长溪祠下的山岗权属,仍然维护历史记载和上级政府批准发给村委会的山林土地执照为准。
(七)保护本祠范围内桥梁、道路、古建筑不遭破坏,如发现有破坏者,本会将加以追究。
(八)本理事会每年清明节组织一次本祠裔孙扫墓祭祖活动,并号召广大裔孙踊跃参加。特别是代表和委员要主动带头参与扫墓。(详见实施细则)
(九)对本祠裔孙的红白喜事、送匾、送字、送旌要用敦睦堂名义者,需经理事会同意。
第七条 鼓励本祠裔孙好学上进,对有县级职称以上官位、有学位学衔、技术职称的裔孙,可以在本祠内立匾,但要与本理事会联系,并按规定交纳匾牌基金,方可立匾牌。(详见具体实施细则)
第八条 本理事会加强与沟通各兄弟祠族的科学文化、民间事务交流,在互相尊重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第九条 本祠修“九修族谱”时,理事会同时履行修谱职责,不再设立新的机构,根据需要人员可作个别调整。(详见实施细则)
第十条 协助村委会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本祠裔孙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三)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五提倡,五反对”。一是提倡艰苦创业,反对辅张浪费;二是提倡男女平等,反对重男轻女;三是提倡婚葬新办,反对大操大办;四是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五是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
(四)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在社会公德方面,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卫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敬老爱友,尊重妇女,助人为乐;在职业道德方面,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宗旨;在家庭美德方面,与家庭成员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承担家庭义务,提高家庭成员素质,促进现代文明健康的思想观念,创造文明、民主、和睦、健康、美满的家庭;在人际方面,要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以平等的态度团结人。
第十一条 祠务委员会下设若干小组,并设组长一名(由理事会成员兼),副组长及成员若干名,其各组职能范围是:
(一)文秘统计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成员若干名,其职能是:为本会起草文稿,做会议记录,布置会场,书写与张贴标语。整理与保管文件档案,统计资料报表,为裔孙搞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
(二)经联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成员若干名,成员中设会计、出纳,其职能是:协助理事会开发财源、从事外事联络筹款集资工作,为积累资金出谋献策。
实行民主理财,会计管帐,收有凭,付有据,票证要有经手、验收人(证明人)、主任或分管副主任签名方可登帐。定期公布收支帐目。出纳管钱、紧缩开支、专款专用,不能挪着他用,更不能搞歪门邪道,不能徇私舞弊、贪污或变相贪污、公款私存,凡属动用祠委会经济需经理事会主任批准,并把用余的钱及时存入金融部门,并接受本会监督。
(三)后勤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成员若干名,成员中设保管员,其职能是:检查、维护祠堂修缮、祖坟的维修、保管本祠的固定资产,保护好文物古迹,要建立保管帐目,如有拆旧或损坏需要报损的物品及固定资产,须定期报请理事会讨论决定,管理好开会或祭祖伙食,督促祠堂管理员平时或重大节日给本祠及四大分祠列祖列宗点香火。(详见细则规定)
(四)宗教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成员若干名,其职能是:管理本村福主位下所有事务,与各宗教界人士沟通往来,争取宗教界知名人士的经济赞助。
第十二条 本祠设立顾问小组,为常务理事会献计献策。这些成员必须是德高望重,热心为本祠服务的老前辈包括本祠的离退休干部。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二名。成员不限,根据需要,可列席常务理事会。
第三章 代表条件及委员会产生办法及任期时限
第十三条代表条件产生办法及任期时限:
(一)代表资格必须是本祠裔孙,18周岁以上,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光明磊落,名望好的人当选。
(1)代表必须有广泛性、责任性、事业性。
(2)代表的年龄、文化、职业不限。
(3)现在被政府监押或有重大嫌疑正在侦查人员,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不能当选。
(二)代表产生办法:由本祠各小房民主酝酿讨论选举产生,至于每个小房代表人数多少,可根据18周岁以上裔孙多少而定,名额由理事会分配。
(三)每届代表任期五年。每届换届时间满五年时换届,委员会及常务理事会成员应在春分前完成换届工作。
第十四条 祠务委员会成员必须是代表,名额可在三十人左右。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实行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必须获得参选代表的过半数以上选票,方能当选。
第十五条 由祠务委员会以差额选举办法,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委员九至十三人为宜。
第十六条 常务理事会主任可由祠务委员会直接选举产生,也可以由常务理事会委员选举产生,实行等额选举,副主任及秘书长由主任提名交祠务委员会或常务理事会用举手表决通过。
第十七条 代表大会及祠委会闭会后,由常务理事会行使职权,主持日常工作。
第十八条 上述代表或委员任期届满后,称职者可连选连任。
第十九条 代表会每年在古历正月下旬或清明节前召开一次会议,委员会每年召开二次会议。常务理事会只要工作需要可以不定期召开。上述会议的召开由主任或由主任委托的副主任负责召开。并负责汇报工作,提出建议意见交委员会审议通过。
第二十条 由常务理事会提名,聘请长溪村委会赖姓负责人兼任本理事会名誉主任。
第四章 本祠裔孙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本祠裔孙的权利:
(一)有权选举或罢免本小房的代表,但要过半数有选举权的裔孙,方可有效。
(二)有权用书面或口头直接向理事会成员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并提出改进办法。 ’
(三)有权维护本祠最广大裔孙的公共利益。
(四)有权检举揭发坏人坏事,并与其作坚决斗争。
第二十二条本祠裔孙的义务:
(一)有义务捐资赞助现金和物品,帮助本祠维修祠堂古建筑、修谱、修坟、修桥和修路。
(二)有义务参加扫墓祭祖活动。
(三)有义务供养父母及其上辈亲属老人,培养教育后代成才。
(四)要遵纪守法,首先学习宪法、法律、法规,参与普法教育,运用法律法规武装规范本祠裔孙的行为。
(五)有义务交纳国家各种正当税款及符合中央规定的统筹金和提留款。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三条奖励:
(一)在条件许可时,本祠后裔考取全国重点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等33所三星级大学,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学金。(自费生除外)
(二)荣获国家一级英模称号者,给予适当奖励。
(三)荣获国家一等功臣者,给予适当奖励。
(四)为本祠作出较大贡献者,视其贡献大小,可给予荣誉证书或立永久性碑牌。
(五)本祠后裔孝敬父母及长辈表现突出者,除给通报或会议表扬外,可适当给予现金或物品奖励。
第二十四条惩罚:
会同村委会同时出面对虐待老人者给予教育(不供养父母及上辈老人或多次打骂老人),对于批评教育不听者,给予鸣锣示众。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凡是本届本房代表,必须负责收缴本小房后裔的修祠、修谱、修桥、修路等本祠公共利益的捐资款。
第二十六条第五章奖励条款,现因条件未成熟,暂缓执行。
第二十七条本祠委会吉祥物为封面图案标记。
第二十八条本章程解释权,由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章程修改后,由第二届一次裔孙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自通过之日起施行,原长溪赖氏宗祠一届章程可同时作废。
长溪赖氏宗祠祠务委员会
二O O二年三月十六日于长溪
3、书院
寻颜乐轩
在桴源阁下,雪溪公建。赖靖,字慕董,号雪溪,桴源人。十二能文,业精五经。为育后昆,于唐高宗时,在桴源水口阁下,建书院名日“寻颜乐轩",内立“尊孔堂"。亲自执教,立意造就颜回一样的学生。公教学之余,勤于笔耕。著有《五经讲易》十卷、《说春秋》十二卷,其他生平著作载《雪溪集》。阁下,后来为二郎公裔居场,外迁后,废。今遗址,仍见墙基、古池痕迹。
(此后明至清·同治间,留居桴源周边的泰肇公房,设有书楼、书馆、书屋、书舍、书院等计十九所)。
松山书院
家装活动
- 家装攻略 | 装饰你美丽的卫生间05-26
- 家装攻略 | 高层住宅几层最好 <四>05-27
- 家装攻略 | 你家的庭院也可以这样設計噢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