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厉山镇中心小学:三代教师36年接力义务辅导 一个辅导站 温暖一座小镇
三代教师36年接力义务辅导
一个辅导站 温暖一座小镇
图为刘秀清在辅导站内辅导孩子们作业。(随县论坛 全媒记者陈云摄)
随县论坛 全媒记者 冯家园 陈云
60多平方米的房子
三面墙的书架摆满了书
20张桌子摆成5排
40多名孩子
或看书、或下棋、或写作业
小镇的午后
阳光透过窗温柔地照着
12月19日 周末
随县厉山镇中心小学校外辅导站
同往常一样
充满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美好
从退休教师陈名俊在家办起校外辅导站开始
36年里
辅导站搬了三次家,有过三任站长
孩子们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
算下来有2000多名
温暖的,却是整座小镇
“有一分能力就发一分光”
——退休教师家里办起辅导站
陈名俊本是江西人,儿时随父母搬来随州。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厉山镇小学的一名教师,1975年退休。
教授语文的她,家中收集了很多的小人书。退休后常在家,镇上的许多孩子“登门”看书,有的带着作业向她请教,她乐此不疲。
堂屋里,两张门板,几条板凳,一个老师,十几个孩子挤在一起,看书、写作业、下棋玩儿……这是她家里常有的画面。
渐渐地,到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多,桌子、椅子不够用了。陈名俊便从退休费中拿出一部分,定制了10多张方凳,还订阅了一些学习报刊。
家里摆不下,就把堂屋大门板卸下来,用长条板凳支起,放到了门口巷子里。陈名俊的儿子敖道一回忆,一次回家,家里、巷子里的竹床上全是学生,有学习的、有看书的、有玩游戏的,父母忙着解答,家里就像是托儿所。
退休了,还这么忙做啥?看着陈名俊每天围着这些孩子打转,周围邻居有些不解。“退休拿着国家的工资不能白拿,自己有一分能力就要发一分光。”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1985年,陈名俊和同为教师的丈夫敖家凤决定,在家里办一个校外义务辅导站,专门给孩子们提供课外学习、快乐游戏的环境。她还做了一块一平方米的木牌子钉在门口,写上“校外辅导站”,给孩子们当“向导”。
书籍、教具不多,她到教育站、工会、妇联等去申请;象棋、跳绳不足,她自己去买。
辅导站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无论周末,还是大小节假日,陈名俊家满是孩子。“陈老师心细热情,孩子们都喜欢。辅导站温暖了我们的童年。”在镇上住了40多年的孙振国说。儿时,他也曾在这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年龄增长,陈名俊的身体不好了,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困扰,但她没有停下照顾孩子们的脚步。在她的打理下,辅导站声名远播,温暖了这个小镇。
1994年,69岁的陈名俊永远地离开了热爱的教育事业,离开了她喜爱的孩子们。在离世的前一天,她还在安排辅导站第二天的活动。
次年,陈名俊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只是这个荣誉,她没有看到。
“这面旗帜不能倒”
——众人接力义务辅导
陈名俊老师的离开,让镇上的乡亲和孩子们担忧起来。
辅导站还办得下去吗?
我们还能去看书去玩儿吗?
望着大家期盼的眼神,也不愿看到老伴心血毁于一旦,敖家凤承担起辅导站的日常管理。
辅导站恢复如常,乡亲们担忧渐消,孩子们也回来了。
一年后,年事已高的敖家凤感觉心力交瘁。他找到厉山镇小学领导,无偿地把辅导站的400多册图书、诸多教具等捐赠给了学校。
“辅导站,老百姓欢迎,孩子们喜欢,这面旗帜不能倒!”时任学校副校长的张选国说。
1996年,厉山镇小学腾出两间门面房,添了书桌,加了书籍,重新布置后,把校外辅导站从陈名俊家搬到了学校。谁来当这个站长?
退休的钟光贞、刘秀清几位老师比较适合。征求意见时,她们欣然答应。“我还到辅导站看过书,要把陈名俊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刘秀清说。
像陈名俊一样,对外,钟光贞、刘秀清等多处“化缘”,目的就一个,把辅导站办得更好,更好地服务孩子们。
各方积极回应,辅导站的硬件也不断“硬”起来,书籍从几百册增加至几万册,教具玩具也日渐增多。
钟光贞等还采取个性化辅导,开设作文课、绘画课、才艺课等,照样不收一分钱,只为充实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虽是课余辅导,她们也一点不马虎,认真备课,虚心求教专业老师,将孩子们的表现记录在册,与学校老师有效互动。表现好的,登上红榜;表现不好的,多鼓励。“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钟光贞说,最高峰时,辅导站一天有100多个孩子。
曾在辅导站待了5年的毛春雷深有感触。读小学时,他不喜欢作文。在钟光贞老师的辅导下,他发现了语文的乐趣,成绩也逐渐好转。
上了初中,毛春雷也经常来辅导站看书。2006年,他考上武汉大学。每想到那5年,他都感到温暖。提到毛春雷,钟光贞眼里满是骄傲。
时光荏苒。就这样,20多年间,钟光贞、刘秀清等一直守护着辅导站,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她们说:“没有多大个事,就是坚持做了点小事。” “眼睛也花了,身体也不行了,自己不能再做学生工作了。”提及辅导站,如今已满头华发的钟光贞满是不舍。
已随儿女搬至随州市区的刘秀清,偶尔回学校,总要到辅导站去看看,整理整理书籍、课桌。“习惯了,改不掉。”她说。
2016年,厉山镇中心小学的喻晓玲带领一帮年轻教师,接过守护辅导站的接力棒。
“我们有个梦想”
——打造孩子们的快乐家园
在辅导站里,有一对爷孙俩。56岁的汪祥明在学校附近住了30多年,以前经常送女儿去陈名俊老师家,如今又送外孙女吴子薇。“我也曾在里面看过小人书。”他说,“它影响了周边几代人。来这儿,总能想到以前。”
即便是游戏渐多、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辅导站依旧像磁铁一样吸附着孩子们。
为什么?“孩子们在一起看书、活动,自由、充实。”钟光贞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当下,父母外出务工,来辅导站的孩子多半是留守儿童。
这里又成了他们的港湾。
今年读四年级的刘一凡(化名),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父母在广州打工。上半年,她突然不愿上学。家里做了多次思想工作,还是没能打开心结。
一天,喻晓玲在校门口碰到了她,问了情况后,便把她带到了辅导站。耐心沟通,刘一凡说出了心中的秘密。一个多星期的开导,小姑娘渐渐地爱上了看书,学习兴趣也上来了。期末考试,她考了全班第二名。
“在这里,孩子们不论成绩排名,没有尖子生和差生,每个人都能放松下来真正为学而学,都可以倾诉他们心中的烦恼困惑。”喻晓玲说,“辅导站就是孩子们的爱心港湾,为他们撑起另一片天,守护童年纯真。”
辅导站也影响着厉山镇的教育生态环境。外地校外培优班盛行,厉山镇却少有,老师们习惯到辅导站来做志愿服务,孩子们更爱来。
沈丽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周末,她都会带着孩子来辅导站,看书、写作业。“在这儿,不懂的可以问,老师都是耐心地解答。”她说。
目前,辅导站拥有40多名志愿者老师,建有书法、绘画、舞蹈、体育等功能教室,可同时为100余名孩子提供免费的作业辅导、经典阅读、心理疏导、兴趣培养等。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李玲莉说,辅导站是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的超前实践。
喻晓玲说,她们有一个梦想:把辅导站打造成孩子们的快乐家园。“只要有孩子来,我们就会一直办下去。”
辅导站的大门会常打开……
家装活动
- 家装攻略 | 装饰你美丽的卫生间05-26
- 家装攻略 | 高层住宅几层最好 <四>05-27
- 家装攻略 | 你家的庭院也可以这样設計噢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