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在学史崇德中践行初心使命
杨光明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打开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穿透时空,依然历久弥新,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境界,树立起奋勇前行的精神航标。
一、“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对党忠诚的大德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看人大节,识官大德,关键看忠诚。只有做到了对党绝对忠诚,才能始终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才是对党忠诚之人。学习党史,就是要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通过学习,把对党忠诚刻在灵魂深处,以对党忠诚之心做对党忠诚之事,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锤炼“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政治判断力。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党员干部在波谲云诡的形势中,一旦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判断力,就可能在“涡流”中辨不明方向、分不清是非,犹如“蒙眼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所以,党员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从小事小节中观察政治“头绪”,善于从各类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始终保持“松风一起知虎来”的政治警觉。惟其如此,才能区分“正道”和“歧路”,才能将苗头性问题扼杀于“萌芽”,将政治隐患消除于未然。重温历史让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奋进新征程。
锤炼“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政治领悟力。“学”是“悟”的前提,“悟”是“学”的升华,如果不提高理论素养,党员干部就可能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一知半解、云里雾里,成为“听琴的牛”,进而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上力不从心,甚至可能会出现不在“同个频道”的现象,闹出“说十听四”的笑话。对此,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内涵,彻底吃透国家大政方针、党组织决策部署,做到不但明白怎么做,更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始终在思想上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组织决定。
锤炼“闻令而动全力以赴”的政治执行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没有执行力,蓝图再美好也只是“镜中花”;没有执行力,规划再科学也只是“水中月”。党员干部不能只“鼓槌不出征”、只“拉弓不放箭”,而是要在贯彻执行党组织决策部署上闻令而动、雷厉风行,不等不拖不靠,不做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做到党组织提倡的坚决响应、党组织决定的坚决执行。同时,政治执行力与本领息息相关,本领不足将从根本上制约执行的效果,只有本领过硬,才能最大程度确保执行取得实效。对此,党员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持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切实将党的政治建设从理论转化为实际。
二、“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为民造福的公德
德,乃立人立业之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学史崇德”,就要学习革命先辈救国救民的初心,始终牢记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本和血脉在人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承诺;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切实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真正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
守土明责,也就是在什么岗位上,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事。军人护国安宁,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这些都是责任。“有岗必有责”,作为教育人,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有时,工作不分内外,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完成;有时,工作也分彼此,哪些是自己该干的,哪些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权利边线,不可越俎代庖、滥用职权,在涉及群众利益方面的事情时,该自己干的一件不能少,不该自己干的一样不能多。
守土担责,也就是在什么岗位上,自己应该干好什么事。“担责”是一种态度。“未担责者”做事敷衍了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担责者”做事认认真真,一件一件抓落实。无论是老师还是校长,都要自觉践责、勇于担责、积极履责而不敷衍塞责。“担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芦衣顺母”“负荆请罪”体现的是中华儿女为家为国的担当精神。作为教育人,就要自觉担负起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做新时代中国的脊梁,做一个有担当的教育人。
守土尽责,也就是在什么岗位上,自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尽责”是一种境界。“尽”体现的是一种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更优的效果。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对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全力以赴、尽心尽力、不怠慢;遇到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想方设法、不退缩;在紧急危难关头,敢于挺身、果断处置、不逃避;出现问题和失误,胸怀坦荡、自我剖析、不推诿。尽责的人通常工作勤奋可靠,当处于极端状态时,也可能是工作狂、完美主义者。当前,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在新常态下新出现的,要切实创新思路,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如果缺乏创新能力、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这些问题就难以解决。要紧盯高考改革、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些重点,紧盯职称评审、干部调整、评先表模、项目建设这些热点,紧盯有偿补课、研学旅行、教辅征订、校服保险这些焦点,集中攻坚克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真正做到“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每年抓几件实事,创几个亮点。
三、“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严于律己的私德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学史崇德就是要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学习道德风范,在严私德上下功夫,明是非、识良莠、辨美丑、分善恶、晓荣辱、知行止,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觉坚持人民立场,切实增强修身意识,努力修炼朴实敦厚的人品。教育人的私德就是要甘为人梯、无私奉献。
王阳明常将自己的学问称为“致良知”之学。“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靠自省;一个是向外求索,靠实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无事时心中少些杂念、但求清静安稳,有事时要明辨其中是非善恶,然后守住自己的良心,并遵从自己的良心去行事为人,永葆“三心”。
敬畏之心。不论是做官还是做人,一要干事,二要干净,既要能干事、干成事,还要好共事、不出事。要辨明是与非,杜绝“小聪明”。耍小聪明的人常常模糊是与非的界限,讲世故不讲规矩,讲“套路”不讲原则,和稀泥、谋私利,拉“小圈子”、搞“小动作”,丧失理想信念、丢失原则立场。辨清是与非,就要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将才华用在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上,传承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优良的作风和品行,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要分清公与私,公私分明养正气,公私不明生邪气。要时刻警醒,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锻造出为公为民的坚韧品格,坦荡做人做事。
感恩之心。感恩是人性善的举止,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态度。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永不过时的行为规范。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愿感恩,就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心存感恩,能幸福他人,也能快乐自己。只有心存感恩,人与人,人与环境甚至人与心理上的自己就能和谐共处。每一个人都要从灵魂深处认识到,我们从小到大,点滴进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组织的培育,离不开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关心、亲友的关爱。我们每取得一点成绩,都离不开上级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同事的团结协作、离不开部属的支持配合。没有这些,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每一个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
常乐之心。知足方能常乐,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握好“度”。要自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思想境界、整体素质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时刻提醒自己“今日所成不容易,今日所拥已够多”,从而不比官大,但求贡献大。要知足,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人所有的烦恼痛苦皆因欲望而生,淡泊才能明智,宁静才能致远。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作为一名教师抑或一名校长,要常怀知足心态,虽然生活清贫但内心富有,虽然两袖清风却精神高贵。
学史崇德,需要我们把“大德、公德、私德”有机贯穿在人生的全过程。以忠明大德,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勤守公德,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廉严私德,树牢清廉底线,做到心中有戒严私德,让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转化成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人心思进、人心思干、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为开创随县教育工作新局面作出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随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打开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穿透时空,依然历久弥新,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境界,树立起奋勇前行的精神航标。
一、“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对党忠诚的大德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看人大节,识官大德,关键看忠诚。只有做到了对党绝对忠诚,才能始终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才是对党忠诚之人。学习党史,就是要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通过学习,把对党忠诚刻在灵魂深处,以对党忠诚之心做对党忠诚之事,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锤炼“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政治判断力。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党员干部在波谲云诡的形势中,一旦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判断力,就可能在“涡流”中辨不明方向、分不清是非,犹如“蒙眼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所以,党员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从小事小节中观察政治“头绪”,善于从各类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始终保持“松风一起知虎来”的政治警觉。惟其如此,才能区分“正道”和“歧路”,才能将苗头性问题扼杀于“萌芽”,将政治隐患消除于未然。重温历史让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奋进新征程。
锤炼“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政治领悟力。“学”是“悟”的前提,“悟”是“学”的升华,如果不提高理论素养,党员干部就可能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一知半解、云里雾里,成为“听琴的牛”,进而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上力不从心,甚至可能会出现不在“同个频道”的现象,闹出“说十听四”的笑话。对此,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内涵,彻底吃透国家大政方针、党组织决策部署,做到不但明白怎么做,更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始终在思想上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组织决定。
锤炼“闻令而动全力以赴”的政治执行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没有执行力,蓝图再美好也只是“镜中花”;没有执行力,规划再科学也只是“水中月”。党员干部不能只“鼓槌不出征”、只“拉弓不放箭”,而是要在贯彻执行党组织决策部署上闻令而动、雷厉风行,不等不拖不靠,不做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做到党组织提倡的坚决响应、党组织决定的坚决执行。同时,政治执行力与本领息息相关,本领不足将从根本上制约执行的效果,只有本领过硬,才能最大程度确保执行取得实效。对此,党员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持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切实将党的政治建设从理论转化为实际。
二、“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为民造福的公德
德,乃立人立业之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学史崇德”,就要学习革命先辈救国救民的初心,始终牢记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本和血脉在人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承诺;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切实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真正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
守土明责,也就是在什么岗位上,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事。军人护国安宁,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这些都是责任。“有岗必有责”,作为教育人,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有时,工作不分内外,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完成;有时,工作也分彼此,哪些是自己该干的,哪些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权利边线,不可越俎代庖、滥用职权,在涉及群众利益方面的事情时,该自己干的一件不能少,不该自己干的一样不能多。
守土担责,也就是在什么岗位上,自己应该干好什么事。“担责”是一种态度。“未担责者”做事敷衍了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担责者”做事认认真真,一件一件抓落实。无论是老师还是校长,都要自觉践责、勇于担责、积极履责而不敷衍塞责。“担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芦衣顺母”“负荆请罪”体现的是中华儿女为家为国的担当精神。作为教育人,就要自觉担负起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做新时代中国的脊梁,做一个有担当的教育人。
守土尽责,也就是在什么岗位上,自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尽责”是一种境界。“尽”体现的是一种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更优的效果。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对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全力以赴、尽心尽力、不怠慢;遇到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想方设法、不退缩;在紧急危难关头,敢于挺身、果断处置、不逃避;出现问题和失误,胸怀坦荡、自我剖析、不推诿。尽责的人通常工作勤奋可靠,当处于极端状态时,也可能是工作狂、完美主义者。当前,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在新常态下新出现的,要切实创新思路,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如果缺乏创新能力、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这些问题就难以解决。要紧盯高考改革、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些重点,紧盯职称评审、干部调整、评先表模、项目建设这些热点,紧盯有偿补课、研学旅行、教辅征订、校服保险这些焦点,集中攻坚克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真正做到“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每年抓几件实事,创几个亮点。
三、“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严于律己的私德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学史崇德就是要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学习道德风范,在严私德上下功夫,明是非、识良莠、辨美丑、分善恶、晓荣辱、知行止,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觉坚持人民立场,切实增强修身意识,努力修炼朴实敦厚的人品。教育人的私德就是要甘为人梯、无私奉献。
王阳明常将自己的学问称为“致良知”之学。“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靠自省;一个是向外求索,靠实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无事时心中少些杂念、但求清静安稳,有事时要明辨其中是非善恶,然后守住自己的良心,并遵从自己的良心去行事为人,永葆“三心”。
敬畏之心。不论是做官还是做人,一要干事,二要干净,既要能干事、干成事,还要好共事、不出事。要辨明是与非,杜绝“小聪明”。耍小聪明的人常常模糊是与非的界限,讲世故不讲规矩,讲“套路”不讲原则,和稀泥、谋私利,拉“小圈子”、搞“小动作”,丧失理想信念、丢失原则立场。辨清是与非,就要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将才华用在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上,传承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优良的作风和品行,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要分清公与私,公私分明养正气,公私不明生邪气。要时刻警醒,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锻造出为公为民的坚韧品格,坦荡做人做事。
感恩之心。感恩是人性善的举止,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态度。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永不过时的行为规范。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愿感恩,就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心存感恩,能幸福他人,也能快乐自己。只有心存感恩,人与人,人与环境甚至人与心理上的自己就能和谐共处。每一个人都要从灵魂深处认识到,我们从小到大,点滴进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组织的培育,离不开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关心、亲友的关爱。我们每取得一点成绩,都离不开上级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同事的团结协作、离不开部属的支持配合。没有这些,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每一个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
常乐之心。知足方能常乐,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握好“度”。要自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思想境界、整体素质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时刻提醒自己“今日所成不容易,今日所拥已够多”,从而不比官大,但求贡献大。要知足,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人所有的烦恼痛苦皆因欲望而生,淡泊才能明智,宁静才能致远。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作为一名教师抑或一名校长,要常怀知足心态,虽然生活清贫但内心富有,虽然两袖清风却精神高贵。
学史崇德,需要我们把“大德、公德、私德”有机贯穿在人生的全过程。以忠明大德,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勤守公德,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廉严私德,树牢清廉底线,做到心中有戒严私德,让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转化成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人心思进、人心思干、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为开创随县教育工作新局面作出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随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家装活动
- 家装攻略 | 装饰你美丽的卫生间05-26
- 家装攻略 | 高层住宅几层最好 <四>05-27
- 家装攻略 | 你家的庭院也可以这样設計噢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