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中的元宵佳节与灯火流年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多样宫灯,五彩缤纷,使得整个村庄流光溢彩——是生活的色彩,更是文化的色彩、文明的色彩
年年元宵,要挂灯。
记得很早的时候,村子里还没有通电,家家户户所挂之灯,就是一盏马灯。马灯有一个玻璃灯罩,燃烧的灯芯被灯罩罩住,不怕风吹雨淋;马灯的上部则有一个铁丝弯成的“提把”,平日里行走用到马灯,就用手提着“提把”摇摇而行。而元宵挂灯,乡人全是将马灯挂在门楼上——在门楼的门框中间嵌入一枚钉子,马灯就挂在钉子上。
彼时经济困难,多数人家也只是挂一盏马灯而已。
马灯燃烧的是煤油,亮度很弱,近处,仅可照亮门楼前的一块小小地盘。如果从远处看,一盏马灯也只是“豆火”一点。风吹灯摇就会闪闪烁烁,摇曳不定,很容易让人想到古驿道上,那些踽踽而前的行旅。我还会联想到时光的幽深和日子的艰难,恍若那时候多数人家的生活就在眼前。
村子里通电后,马灯退役,让位给了电灯。
那些年,一到元宵节,天黑前,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灯”。所谓“拉灯”,并非是将电灯拉亮,而是要用一根长长的电线,将电灯从堂屋中“拉”出,牵引至门楼处。因为彼时,电灯初用,多数人家还是将电源插头安装在室内的。电线的尽头,通常安装一高瓦数灯泡,位置亦多是安装在门楼的中间处。
电灯瓦数高,追求的就是“明亮”。
元宵之夜,家家电灯拉亮,整个村庄就真正是“明如白昼”了。你若站在远处、高处瞭望村庄,会发现村庄的上空仿佛有白亮的热气蒸腾着,氤氲一团,满目都是白花花的闪亮的光芒。
那是一种照彻黑暗的明亮,仿佛在预示着什么,它在告诉你:日子,注定会越来越明亮。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渐好,城市化进程提速。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村对城市的模仿程度也越来越高。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每逢元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家开始挂起了“大红灯笼”,真正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了。红色丝绸蒙成的圆圆的大红灯笼挂在门楼上,不止一盏,通常是并列三盏。如果门前有树,一些人家还会将几盏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树枝上。村委会呢,则会在村子的中央处,搭建一巨木灯架,上面挂满成排的大红灯笼。这些大红灯笼,也大多内置了电灯泡,一旦拉亮,那就不仅仅是“亮”了,而是红红火火的亮,是热热烈烈的亮,是气气派派的亮……整个村庄都泛溢着大红的光彩,真是“红火”极了。即如农家那蒸蒸日上的日子,那红红火火的日子;就如国家那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那恢弘阔达的改革气派。
近些年,伴随着农家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彰显在“挂灯”上,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家喜欢挂“宫灯”了。他们喜欢宫灯那古典多样的形状,那飘逸的流苏,更喜欢一些宫灯壁上绘出的异彩纷呈的图案,或是用各种字体写成的诗文。这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是对日子沉静、内敛、深厚的向往,对文化氛围的向往。
多样宫灯,五彩缤纷,使得整个村庄都流光溢彩——是生活的色彩,更是文化的色彩、文明的色彩。
元宵一盏灯,灯里看流年——看日子的变化,看村庄的变化,看国家的变化。
袁文良
新春佳节过后的第一个传统民间节日,自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民间也称“上元节”。有关史料记载,正月十五这天,全国各地普遍吃一种用糯米做成的带馅的圆形食物,或煮、或炸、或蒸,起初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汤圆”“汤丸”或“元宵”。南北朝时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及“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的记载,这种“豆糜加油膏”以及“白粥泛膏”,自然是元宵的前身。
元宵作为正月十五的节令食品,自然也会成为诗人作家创作的题材,墨客骚人少不了吟诗作赋,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舌尖文化。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就有元宵节“食汤丸”的详细记载。
到了宋代,这种“汤丸”有了进一步发展。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一书也有“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一般糖之类”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元宵馅已经是多种多样了。南宋自号平园老叟的诗人周必大还写下了《元宵煮浮团子》的诗词:“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向。汤官循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这就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白色的元宵在面汤水中煮浮翻滚的情景。
到了明代,元宵作为正月十五的必备食品已十分普遍,制作也更加考究和精致。清代高士奇所著《明宫史》中说元宵的做法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并记载说从正月初九起,北京人就开始吃元宵了。在清代,北京已出现了制作元宵的“专业户”,其中一户马姓人家做的元宵颇受欢迎,诗人符曾为此专门赋有一诗:“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且说马家滴粉好,试风灯里卖元宵。”
到了民国初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当上了洪宪皇帝之后,因“元宵”与“袁消”同音,因而听到“元宵”二字就心惊肉跳,便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把“元宵”改称“汤圆”。但他还是在人民的唾骂声中,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留下的是有人以此为题材所作的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制作元宵时,其用料更加考究。从各式各样的速冻汤圆来看,有五仁的、枣泥的、豆沙的、山楂的、三鲜的,也有各类肉馅的。而人们吃元宵也早已不限于正月十五这天了,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从超市买回一饱口福。不过,正月十五这天,一家人围坐一起,品味着自己精心挑选来的元宵,再小酌几杯红酒,比平日更多一份节日的感受。
杨诗云
糖球会为春节赋予了仪式感,又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幸福与甜蜜。正月里只有逛完了糖球会,才算真正过了年
要说正月里青岛什么风俗最特别,那大概就是糖球会了。每年正月里青岛的庙会数不胜数,数糖球会最为出名。如今,糖球会早已经成为青岛最大的庙会,每年都会吸引100多万人次参与。
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追溯起来已有500多年历史。顾名思义,海云庵糖球会起源于海云庵庙会。海云庵的建成,是为了寄托当地百姓“保平安、祈丰收”的心愿。每个农历新年,大海第一个大潮日是正月十六,人们就把正月十六定为庙会日。这天,邻近村民都前来进香许愿,农民祈求粮食丰收,渔民祈求海上平安。
庙会热闹非凡,庵内香火鼎盛,庵外摊贩云集,百货杂陈,赶会群众络绎不绝。各地艺人也赶来献艺,商贩设摊叫卖,庙前庙后多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旱船等娱乐活动,饮食、玩具摊贩也纷纷聚来,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由于庙宇附近盛产山楂,商贩们多用它做成糖球(北京称“糖葫芦”)在庙会上叫卖。一根竹签串起七八颗山楂,裹上糖浆和白芝麻,外层酥脆甜美,内里鲜嫩带酸,最受老百姓喜爱。
年久之后,群众便逐渐称海云庵庙会为糖球会。1990年,停顿多年的民间传统庙会活动在青岛四方区恢复,首届糖球会和糖球艺术大赛举办。恢复后的糖球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不管男女老少,认识的不认识的,见面就是一句“过年好”,汇聚满满的情谊。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这耳熟能详的儿歌,唱出了青岛人心中糖球的地位。糖球是红的,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大吉大利、驱邪避灾的象征。青岛靠海,渔民们在出海前都习惯吃一串大红糖球,以此来象征一年的吉祥如意。时至今日,每逢鸣锣开幕,“老青岛”们也总会喊一句“走,逛糖球会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橘子、猕猴桃等水果也颇受欢迎,夹杂在山楂之中,成为新的糖球品种,也给人们带来新的体验。水果、山楂的糖葫芦看多了,竟然创新出了红烧肉版的糖葫芦!看起来就很重口味,吃起来更重口味了。但吃过的小伙伴们都是两个字:“带劲!”别只顾着带劲儿,还有脂渣糖球、寿司糖球、榴莲糖球等,和家人朋友一人拿一串拔丝糖球,看大家吃得满脸都是糖的样子,更是甜甜蜜蜜。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每年和你一起逛糖球会!”这句改编后的流行语贴切地描述了青岛人和糖球会的关系:糖球会为春节赋予了仪式感,又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幸福与甜蜜。正月里只有逛完了糖球会,才算真正过了年。
刘祖刚
五龙上下翻飞、左右穿插、有条不紊、快而不乱、气势雄浑、粗犷有力,再现了民间传说里落难的太子只身寻亲、勇斩五蛇的壮烈情景
元宵佳节,全国各地都有舞龙灯、猜灯谜的习俗,地处南方的江西省遂川县也概莫能外。在珠田乡遐富境村,中年汉子、年轻小伙正演练“五股龙”的灯舞,准备给父老乡亲“露一手”。
“五股龙”又名“五龙下海”,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它的传说。相传,有一皇帝遇难,逃难途中皇后生下太子,就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里。太子幼时练得一身好剑术,武艺高超。9岁时,他离家寻找亲生父母,途中遇一神仙,问他去哪里,太子便把想法和盘托出。神仙告诫:“途中会遇三难。头两难要退却,第三难务必勇往直前。”太子继续赶路。先后遇猴子、小鹿,均退避再上路。第三次出现一条大蛇,张着血盆大口要吃掉他。太子连退5步后,面前又出现了4条青蛇,四周也一片汪洋。太子镇定下来,想起神仙说的话,顿时勇气猛增,拔剑向前5步,连砍5剑,每剑砍死一条,每条又砍为5节。蛇死大水也顿时退去,太子重获新生。
根据故事情节演绎,如今舞龙时,5条龙分别为黄、红、蓝、绿、白色,每条龙分为5节,由一条长绸连接,外加1只鲤鱼灯、3颗龙珠。28人组成灯队,分为紧密相衔、变化多端的“五龙分水”“二龙戏珠”“高车滴水”“麻雀钻秆笼”等12个主要花节套路。表演时,每条龙跟着一个乐队,每个乐队配有两支唢呐、4件打击乐器。只见五龙上下翻飞、左右穿插、有条不紊、快而不乱、气势雄浑、粗犷有力,再现了当年太子只身寻亲、勇斩五蛇的壮烈情景。
曾参加过多次表演的肖润根说,表演“五股龙”需要较大场地,这样氛围也就更加热闹。当地民俗学者邹稳根介绍,“五股龙”演出前要先拜别本村庙宇,再走村串户,路上如遇其他灯队,两队“龙珠”要互换灯火舞上一段,以示和睦。
经过薪火相传,2010年,“五龙下海”列入第三批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6月,被指定为江西省唯一代表队,参加全国(广东潮州)舞龙展演,获优秀奖,可谓风头无两。殊不知,这项传统精湛技艺差点失传。
所幸的是,对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特别是灯彩、戏曲,当地政府及时收集整理、复原演绎。1984年,遂川县文化馆将“五龙下海”民间灯彩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吉安分卷》中,并举办民间灯彩制作培训班,邀请老艺人传授灯彩的制作技术、舞龙技巧和灯彩表演,使这项凝聚老百姓智慧的民间艺术得以世代传承。(经济日报 作者:路来森 袁文良 杨诗云 刘祖刚)
家装活动
- 家装攻略 | 装饰你美丽的卫生间05-26
- 家装攻略 | 高层住宅几层最好 <四>05-27
- 家装攻略 | 你家的庭院也可以这样設計噢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