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随县网_随县论坛_随州随县论坛网

【腾讯网】 刚刚公布,全球瞩目!“神秘战士”现身,竟是3位年轻女博士!

浪迹天涯
2020/07/04 15:26:24
:curse:



特朗普被刺激到了,


因为中国官方刚刚公布了,


全国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数据,


高达9041万份!


美国记者惊呼,这个数字太疯狂了!


毕竟,特朗普可是一直自称,


美国新冠检测量世界第一,


但是根据上周,


特朗普公开的美国检测数据,


却只有区区2500万人。






这也不是中国第一次让世界感到不可思议,


毕竟武汉9天里完成650万人检测的事情,


已经让西方关注和惊呼。


而对于中国官方今日公布的检测数据,


日本时事通信社表示十分震惊:


“中国的病毒检测能力是日本的130倍。”


有网友说,


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速度,


美日看来震惊不已,


其实也没什么好震惊的,


毕竟我们又没有总是靠推特吹牛......



说起核酸检测,


对病毒早诊断、早隔离、


早治疗至关重要,


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支撑。


而你知道为我们冲锋在最前方的主力军,


是什么人吗?


竟是三个年轻女博士!


她们职业神秘,


站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缉“毒”追“凶”,平均年龄35岁,


工作在危险战场,名字却诗情画意,


她们就是鉴“毒”神探:


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



武汉,疫情战斗最先打响,


有一个没有硝烟的地方,


却是最危险的“战场”:


负压实验室。


这里承担了最关键的任务,核酸检测。


而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


她们的身份,


正是最初仅有的三位核酸检测师。


除夕夜,三人几乎同一时间接到命令,


星夜赶往武汉。


她们都是80后,张梦瑶年纪最小,


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参加如此重大,


甚至生死考验的任务。


当时,整个车厢里只有她一人,


白衣逆行,可她却没有感到孤单。


临行前她穿上了爸爸的军大衣,


爸爸是一名现役老兵,


保家卫国的责任,


就从军大衣这头父亲的掌心,


交到那头女儿的手里。


那天走出车门,穿着父亲的军大衣,


独自走在空荡的月台上,


每经过一节车厢,


都会有列车员自发地向她敬礼,


张梦瑶知道,


不远处,战友正等着和她并肩战斗……



当过兵的列车长,向张梦瑶敬礼致敬。


董韵竹和丈夫,


在2018年初就领结婚证了,


原本计划2019年举办婚礼,


可因赴非洲执行医疗救助任务,


婚礼日期2次推迟。


除夕接到任务电话,


她不好意思地对丈夫说,


婚礼可能又要推迟了.....



董韵竹


刚去武汉一线,核酸检测后方无依托,


负压实验室里,


各种仪器设备需要不断的严格调试,


陈薇院士果断点将:


“迟象阳来负责!”


为此迟象阳先是当“搬运工”,


为布设移动实验室分析化验装备,


和男同志一起搬仪器,干体力活;


接着她成了“工程师”,


负责调试大型实验设备;


随后她又成了“检测师”,


一头扎进紧张核酸检测分析工作中……


迟象阳说:


“面对病毒,狭路相逢勇者胜。”


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三名女博士,


组成负责核酸检测的“主力军”,


被称作负压实验室的“三朵金花”。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三名女博士在战“疫”一线。

在行业内,核酸检测师,

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的人”。

那这份工作背后到底有怎样的风险?

打一个比方:

每天送到实验室的样本,

就好比‘犯罪嫌疑人’,

检测师要做的,就是从中找出‘真凶’,

也就是所谓的阳性样本。

但是,这个“凶手”很狡猾,

时常会用“假阳性”来混淆自己的身份。

这个“凶手”也很可怕,

稍有不慎就会形成气溶胶,

威胁检测师的生命。

所以,核酸检测的每一步,

都必须慎之又慎。

专业的核酸检测,

在负压实验室进行,每次进入之前,

要把自己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

背负20多公斤的仪器,

在实验室要待差不多12个小时以上,

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吃饭。

而最凶险的一步,

莫过于核酸提取。

“打开样本采集管的盖子,

必须要非常轻柔,如果力度大了,

很可能就会形成气溶胶,

造成检测人员感染。”

由于防护服太潮湿,

护目镜容易起雾,视线变得很模糊,

容易加错样或拿不准手里的试管,

要做得精准,全靠平时经验。

“大家每做一个样本都很紧张,

尤其是到了核酸提取这一步,

可以说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每到这一步,

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

尽量不交流,整个实验室

往往只有生物安全柜的风声,

安静得可怕。



时间紧任务重,

她们早上8点进实验室作核酸检测准备,

下午2点多出舱,

饭后稍作休整,待结束晚间的检测,

一般都到次日凌晨。

这是她们在战“疫”一线,

两个多月的工作状态。


按照防控要求,

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检测结果,

须在24小时内完成。

为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

第一批几百份样品从处理到检测完成,

她们三个人,

硬是把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



处理大量的送检样品。

迟象阳说:“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

检测之余,

电话联系、视频交流、电邮函复……

后方课题,三位女同志一个也没落下,

她们三人最初完成的,

4500多份样品检测,没有一起出错。

背后辛劳难以言说,

有时样本送的晚,数量又多,

已经在实验室做了一天分析的她们,

还要连夜赶工熬上大半个通宵。

这样一天天天连轴转下来,

她们习惯了在凳子上“眯一会”;

习惯了大把掉头发,脸上长痘;

董韵竹说:“早上起来的身体,

像是昨天被人狠狠揍过一顿”……



三名女博士轮班间隙见缝插针休息片刻。


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从左至右)三名女博士在实验方舱外。

憔悴的面容,疲累的身体,

她们一直在苦苦坚持,

“绝对不能倒下,”

“来到这里,就没把自己当女生看。”

“我们首先是一名战士。”

“再累也不能停下来,

因为每一个样本背后,

都是一个焦急等待结果的人。”


进入实验室之前做准备



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从左至右)三名女博士在实验方舱外。

为紧前推进工作,

“三朵金花”都会主动要求,

工作起来要和男同事们一个标准。

大家一起撤装备,重达百斤的仪器,

三个柔弱女子拼力抬起。

凌晨检测收工后,

她们总是泡一碗方便面充饥,

“这样快一点,省时间。”

陈薇院士曾经说的,

为节约时间都穿尿不湿的“她们”,

正是这三位年轻的女博士。

每天有十分钟难得的休息时间,

董韵竹都会和丈夫打电话,

他和她之间有约定,

下班后只要有空一定打个电话,

无论多晚都有人接。



还记得那个在路边,

仰着头看屏幕里妈妈的小孩吗?

她今年两岁,是迟象阳的女儿,

在最需要妈妈陪伴的年纪,

半年来,

母女俩却只能在视频聊天中短暂“相聚”。

迟象阳说:“因为总见不到妈妈,

两岁多的女儿闹起了小情绪,

有点不太理我了。”



张梦瑶,

好久没有跟自己的孩子视频过了,

她生怕在屏幕里看到孩子以后,

大家都止不住掉眼泪。

军人、博士、女儿、妻子、母亲……

多种身份交织在一起,

无数个声音在呼唤她们早日凯旋。

没日没夜的奋战直到3月底,

武汉核酸检测阳性下降,

她们终于结束了一段战斗,

却又未得片刻休息,

身披铠甲踏上新的征途:

疫苗研发。

她们参与了陈薇院士领导下的,

疫苗研发全过程。

而就在6月22日,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

发表了她们的研究结果。

这也是陈薇团队,

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

在全球率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后,

取得的又一项世界级科研成果。

该论文第一作者,

为迟象阳、鄢仁鸿、张军;

通讯作者为陈薇、周强、李建民。



要不是因为疫情,

核酸检测师这个低调而神秘的职业,

可能永远只会藏在幕后,

不会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抗疫之后,我们才知道,

原来艰难的“抗疫之战”前锋军,

与“毒”共舞的战士,竟是这样三位,

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年轻女博士。

就在刚刚,

中国官方公布了核酸检测数据,

高达9000万份,

美日惊呼:“这太疯狂了。”

而这样的“疯狂”结果,

是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

这样的科研人,拼了命换来的。

基辛格在《论中国》说到: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她们之中,

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疫情期间,

我们既看到了铁骨铮铮的钢铁男儿,

也看到了勇敢无畏的女性。

妇女能撑半边天,

她们不再是柔弱的代名词,

而是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钢铁战士!

谁把天上云剪碎,

洒向人间万里晴。

所向披靡的“娘子军”们,

相信你们一定会早日研发出疫苗,

带领全中国,

向着战胜疫情的光明和希望走去!



https://new.qq.com/omn/20200701/20200701A0VYQA00.html?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家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