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随县网_随县论坛_随州随县论坛网

随州一代文豪包毅国最后留下的文字

中国网库
2017/01/10 23:49:10

炎帝神农故里的奥秘

包毅国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支撑炎帝神农故里的核心有多种说法,有说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也有说有新石器时期考古发现等等。不否认这些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目前认为自己是炎帝神农故里的所在,也有大量的文献记载支持,还有相应的考古材料印证,这就给炎帝神农故里带来一定的复杂性。我以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唯一性地位,需要从三个核心元素进行阐述。

一,炎帝神农表述

“炎帝神农故里”的实质,是文明的起源。随州为什么是炎帝神农故里,往往说不清楚,实际上是对“故里”内在含义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够,对炎帝神农也缺乏深度认识和理解。我认为随州关于炎帝神农的最佳表述,当为“炎帝神农是成功创造农耕生活样式的文化英雄”。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式”,我理解“文化就是一种活法”,中国人的“活法”就是农业耕作的“活法”。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2002出版了一套“八卷本的”《炎黄汇典》,认定中国的农耕生活的肇始时间应该在距今8000年左右,成熟时间当为距今5000年。中国的农耕生产包括两种不能互换的植物,这就是大米和小米。严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始原》中说: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两个中心。两个中心之外,因为气候变化,北方游牧生活族群寻找水源,进入黄河流域乃至更南地区,促进了中华文明两个中心的融合。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很长时间和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的农耕生活样式最为成熟的地域不可能发生在中国的一隅,只能发生在中国的中心。

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在这里把实践个体规定为社会关系的主体。中国文化说到底是农耕文化,从今天成熟的农耕文化来看,炎帝神农就一定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古人也认为文明的进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阶段,并不强分时代,这实际上更接近真实的历史。我们认定创造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文始祖,停留在个体层面,考察论证人文始祖是毫无意义的。前苏联学者柯斯文说:“人类的文明生活是无数英雄的艰辛创造,原始史里面是找不到个人姓名的。它既不记载人物,又不记载英雄,也没有大事发生的时日。然而,它是满载着真正英雄主义的荣光的,这就是原始文化的伟大的无名创造者群众的英雄主义。”

二,随州地理空间是农耕生活样式成熟的最佳所在

农耕生活成熟需要成长,成长就一定需要营养,能从四面八方输送营养的所在只能在中国的中心位置。炎帝神农创造的农耕生活是一种简单、优雅、精致的“活法”。这种“活法”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可能发生在中国的一隅,只有反复交融激荡的地方,才能不停地吸收异质生活样式的营养,形成东南西北兼容的“活法”,这就是成熟的中国文化。中国有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与华南七大地理分区。看地图随州似乎不在华中的中心位置,华中包括湖北、湖南、河南三省,湖南基本属于长江南岸,长江北岸与黄河南岸由两个重要的盆地构成,它们分别是江汉盆地和南襄盆地,南襄盆地在地理上虽然属于长江支流的汉水流域,因为秦岭到南阳盆地突然断裂,汉水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就没有了地理上的障碍。中国地理的完整性就在于长江与黄河成为一个整体。两个盆地的存在,让华北地区完备的粟黍旱耕农业体系和华中地区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水田农业体系结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米和大米两种植方式,相邻相近,唇齿相依,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小米歉收,大米补充,大米歉收,小米补充,小米和大米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虽不能复制,但其中的精神原则却可以相互借鉴,形成相伴相生的活力。不能互换的大米种植和小米种植的生活样式,能够相互依托和支撑构成互补,就是有联系这两个盆地的唯一通道就是随枣走廊。

国务院文件清晰界定中国中部由鄂、豫、皖、晋、湘、赣构成,地图上能够清晰知道中部中心就在随州。中国有一条“胡焕庸线”,这是适合人类居住地方。“胡焕庸线”占中国地理版图的43%面积,承载着94%的人口,说明适合中国人口居住的地方在“胡焕庸线”东部。“胡焕庸线”东南的中心就在“随”。河流就是文化的产床,与中国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有四条,叫江淮河汉。孟子说:只有河水在江淮河汉河道中流动,不泛滥成灾,就是天下大治。中国所有城市中,与这四条河流有联系的就是“随”。历史文献中“汉东之国随为大”、“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汉阳诸姬”,其中的“汉东”、“汉川”、“汉阳”均是指随州。地处汉水东岸的大洪山,是汉水中下游的分界山,这里能够承接来自西北方向农耕生活中的优势和长处;淮水发源桐柏山中,淮河流域是中国东地区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桐柏山第一高点在随州境内,水源有“以高为源”原则,中国东部地区无论是天旱或水涝,都必须到高点祭祀,随州能够接受到东部淮河流域农耕生活的优势和长处;一条走廊,则能够吸取与获得来自南北两个方向农耕生活的优势和长处。能够广泛吸纳和融汇的地方,就是文化能成长的地方。区域不管大小只有一个中,古人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随州就是天下之本的所在。

文化的成长是吸纳农耕生活优势和长处,发生在东南西北优质生活方式,就能够学习和模仿,最后固化成习惯。随州不是随州人的随州,而是大中国中心的随州。中心“随”吸纳与融合了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优势和长处的生活样式,认同和接受处于中心的“随”,就是对农耕文化的承认与维护。细心体味随州的生活样式,其中必然蕴含着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这些珍稀的文化价值。有它们的存在,农耕文化的基础就牢靠,中国文化的巍巍大夏就不会坍塌。

三,有神性的随州

地方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实体,一个地方有名字,就是生命的起始。地名的稳定,其实就是文化的稳定。随州文化学者对古文字学的深入研究,“随”字来源也越来越清晰,随的甲骨文写法为“”。字形可以读出是一座山像一个人一样从天而落。随州西南的大洪山,上古叫“陨山”。《说文解字》解:陨,从高下也。从阜,员声。《易》曰:“有陨自天。”这就是说从天而陨落。随州与上天发生联系,当然就具备神性。

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时空合并就是宇宙。这片从天而落的土地本身就蕴含着神奇,这里诞生浑身都是神性的炎帝神农,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宇宙观。炎帝神农的神性来自上天的,与天有正宗的血缘关系。随州的地形是两道山脉簇拥着一个狭长盆地,北有桐柏山脉作为靠山,南有大洪山脉为案山和朝山护卫环抱,河流从两道山脉山间流出,环抱着中心盘底。两道山脉除少数几座高山山势宏伟,多数山峰实为低山丘陵,依次而下,是大量的陂陀岗地和冲积平原。

人类早期征服江河的能力有限,只能在江河支流的源头栖居。“随枣走廊”之内有名长流河139条,无名溪流不可尽数。发源于大洪山叫“涢水”,发源于桐柏山叫“㵐”,㵐涢合流为涢水,“随”境内长度194公里,大小支流103条,流域面积5528.5平方公里。“随”吸纳与融合了东南西北生活样式,需要一个最佳落点,随州神奇的自然环境就是农耕文化的最佳落点。“随”文化,能成长为成熟的农耕文化应该与这种从天而落的神奇土地密切相关。随州的成熟的农耕文化出现八大创造性的功绩,与随州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这三点就是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的核心,它是当今中国任何地方也不能替代也不能复制的。

家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