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情别恋 发表于 2024-10-4 10:12:55

武汉,攻关这一重要技术!


近年来
商业航天火箭可回收技术备受关注
近日,武汉印发
《武汉市推进商业航天突破性发展若干措施》
(以下简称《措施》)
提出以“揭榜挂帅”“军令状”等方式
支持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发
卫星通导遥一体化、航天配套分系统
空间信息应用等
商业航天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给予单个项目最高3000万元支持
并赋予技术路线自主选择权
和资金使用支配权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ef2bc29643f1473780ee9976a9c3304a~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28614386&x-signature=DzS62zc6FKZOiwXYInQWV%2BON8%2FY%3D

什么是科技创新领域的“揭榜挂帅”方式?



实行“揭榜挂帅”是党中央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形势实施的一项科技管理机制改革。作为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揭榜挂帅”针对制约创新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把攻关任务张榜公布,公开遴选战略科学家揭榜完成,具有目标清晰、需求明确、导向鲜明、开放参与等特点。

什么叫火箭“可重复使用”?

早在1962年,钱学森就在《星际航行概论》中明确提出了运载火箭回收的设想。他写道:在星际航行的初始试验阶段,飞行次数比较少,一次性的火箭这样做还可以,但是对于未来的频繁发射来说,这就是浪费,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把空的运载火箭收回来。


火箭的发射成本有多贵?

近日,中国卫通披露了上市企业年报,涉及其采购火箭,网友算了笔账,单发火箭的采购价格为2.6亿元。重复使用火箭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去年以来,我国多地出台支持商业航天政策,不约而同关注制约发射成本的技术问题。《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到,要开展“可重复火箭垂直起降”等关键技术攻关,《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到,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


在这一前沿技术赛道,武汉是否有竞争力?

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先遣兵”,武汉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具备运载火箭和卫星研发制造能力的城市。


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余枚,累计搭载约60颗卫星升空,快舟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试验箭顺利完成垂直起降试验,7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热试车成功;建成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年产能240颗;“中国星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承载着国家航天强国战略的使命,规划总面积为68.8平方公里,8平方公里产业核心区基本成型,建成火箭、卫星、磁电、行云等四大产业园,实现星、箭、云和航天材料“齐聚”的格局;北斗产业科研密度全国领先,总投资40亿元的武汉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二期开工。




相关阅读>>





武汉企业攻关可重复使用火箭“心脏”


在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箭公司”),“鸣凤”团队的研发人员正在角逐最前沿的商业航天赛道——液氧甲烷发动机,该发动机可应用于未来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热试车。


火箭公司是中国首家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2020年,一个命名为“鸣凤”的特殊项目在武汉立项——火箭公司启动可重复使用液体动力的自研工作,旨在为实现我国未来大规模、低成本进出空间积极贡献力量。


发动机好比是火箭的心脏,而这颗“心脏”还是颗绿“心”,液氧甲烷作为燃料,不光性能高,而且清洁环保。选择液氧甲烷技术路线,甲烷充分燃烧后只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最佳选择。


2023年,火箭公司自主研发、自主总装的“鸣凤”二号7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全系统长程热试车考核。


“要干就要做到全链核心自主可控。”团队介绍,关键技术买不来、讨不来,他们连试验设施也自己造。液氧甲烷可回收火箭研发,全球大多数区域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几乎没有作业可抄,而“造火箭”需要试验反复验证,一次花费高昂的外协试验经历让团队坚定了要自主掌握核心试验能力的决心。最终实现连试验用的核心设施——试车台系统也能自己造。不久,热、冷态液体发动机试验系统相继落地。


今年4月,“鸣凤”二号液氧甲烷发动机实现1小时内多次点火,设计师刘鑫鹏介绍:“多次点火不仅对于可重复使用技术意义重大,同时能大幅节约试验成本。”


点火需要的“气气火炬点火器”也是企业自主研制。刘鑫鹏介绍,虽然该产品曾经在“鸣凤”一号发动机上成功点火,但应用到“鸣凤”二号时却出现了点不着的情况。团队仔细钻研工艺差异性和匹配性,在一个月内进行了针对该部件的100余次点火试验,最终适配成功。


“如果你第一次来我们技术分析会,你一定以为我们在吵架。”刘鑫鹏介绍,每次试验后或遇上设计难点时,团队都会展开热烈甚至激烈的讨论。


夏日骄阳似火,室内的讨论也如火如荼。据团队介绍,“鸣凤”要想“一鸣惊人”,还有不短的路要走。目前,该发动机的全系统多工况热试车已成功,等待着它的还有多类热试目标,一切努力指向“成熟可靠、万无一失”。一旦“凤飞”,将让武汉在我国低成本商业航天发射赛道上占据重要位置。










来源:综合长江日报、人民网
出品:中国网湖北事业部


中 国 网 湖 北
今日头条
中国网湖北
新浪微博
@中国网中国湖北
《中国网·中国湖北》(http://hb.china.com.cn)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专门设立、全方位服务新时代湖北外宣的专业平台,主要负责采集、聚合、制作、展示湖北外宣全媒体信息。目前,已开通“中国网湖北”系列第三方平台账号。投稿邮箱:zgw42@qq.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汉,攻关这一重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