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初心 再启新程 ——写在随州高新投公司更名为随州产投集团之际
赓续初心 再启新程——写在随州高新投公司更名为随州产投集团之际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通讯员 黄刚 史智敏
随州城市集中供热(暖)项目一期具备向青春化工园区企业供热条件,随州市人才公寓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寨塆美好生活中心成为随州城区首个启动建设的美好生活中心项目,城市充电项目试点……
开年以来,随州高新区多个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为助力冲刺全国高新区百强添砖加瓦、夯基垒台。
园区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回顾随州高新区近年来发展嬗变的背后,离不开一家企业的付出——随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近日,经批准,随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随州高新投公司”)更名为“随州现代产投实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随州产投集团”)。此次更名,将更加契合公司发展定位和经营理念,更好地服务于随州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随州高新区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应时而生,深耕高新
随州高新区是随州工业经济“主战场”。2015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随州高新区由省级高新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站在新的起点上,随州高新区发展脚步继续加快,在城东工业园实现满园的情况下,又启动了铁北产业园、青春化工工业园、府南产业园等园区建设。
与此同时,市民群众对丰富完善园区生活服务配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肩负着服务园区建设发展的使命,随州高新投公司于2016年1月启动实质性运作,整合随州华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随州华盈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随州高新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随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等,从过去以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单一职能为主,向“产业培育引领者、城市运营服务商、园区发展主推手”等综合性政府平台公司转变。几年来,公司资产规模稳健增长,业务发展量效并重,发展能级迈上新台阶。
重点项目建设是最有力的印证。随州高新投公司启动实质性运作以来,每年实施的园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呈逐年增长态势。 其中,2023年全力以赴推进文帝学校、人才公寓、蕙兰居安置房、季梁大桥等41个、总投资53.4亿元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近30亿元。项目数量、块头、强度均创新高,极有力支撑高新区乃至市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转型发展,向“新”而行
努力在助力随州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高新区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展现使命担当。随州高新投公司严格落实“小管委+大公司”改革要求,以服务项目建设和园区发展为要务,全力为项目担当、为发展赋能。
高新投公司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公司资产体量较小,发展能级亟待提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发展驱动力亟待提升。
“我们积极响应国企改革要求,转变思维理念,改变平台公司传统经营发展模式,推动以扩大自身多元化市场经营为核心的‘二次创业’转型发展,让高新投公司成为市场化导向的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国有企业,更好服务高新区建设发展、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两年来,高新投公司针对自身业务结构单一、经济效益欠佳等不足,在投融资机制、经营实体转型、项目建设力度、招商引资质效、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突破,积极推进“二次创业”转型发展。
该公司深入拓展工程建设、绿色建材、土石方等传统优势领域经营;积极布局城市供热、停车充电、首秀城、产融城、美好生活中心、园区邻里中心、综合能源供给中心等产城功能领域经营;投资建设随州大数据产业园,超前涉足大数据产业,形成了高中低端、产城融链自主化、全领域发展格局。
2023年,高新投公司完成项目投资近3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项目投资计划。在服务园区建设发展的同时,公司建筑、砂石、渣土、供水、生活服务、人力资源等实现营业收入5亿余元,同比增长65%;利润总额近8000万元,同比增长62%。高新投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全年产生税收贡献3亿余元,同比增长31%。
赓续使命,再创辉煌
随州产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随州高新投公司更名为随州产投集团,更适应当前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经营理念。
该负责人说:“新的公司名称,一方面更加契合公司投资产业、服务产业、培育产业的转型目标,更加鲜明地体现助力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高新区创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国企担当;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增强公司产业转型的示范性,提升再融资能力,为公司合理开展市场化融资,强化资金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变更的是公司名称,不变的是服务全市、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初心。
据介绍,更名后的随州产投集团,将保持现行出资关系、管理体制不变,并相应优化经营范围,归并同类业务,以适应现代企业市场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程。
随州产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为指引,扎实推进“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影响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力争到2025年末,集团公司资产总额突破500亿元,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质量效益指标大幅提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