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编钟 发表于 2024-1-2 18:08:02

梦想,深耕在沃野

梦想,深耕在沃野
——90后种粮大户李成林的创业故事

  随州日报通讯员 晓枝 常月
  “今年秧苗长势不错,只要管理得好,到秋季又是一个丰收年!”连日来,曾都区万店镇槐东村种粮大户李成林每天都会冒着高温,去稻田边转转,查看稻田里的水够不够,秧苗上是否有虫子,仔细地打量秧苗的长势。
  1991年出生的李成林,是万店镇成林家庭农场负责人,掌管着农场承包的近1000亩农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种蔬菜有搞头,比打工强多了”
  李成林13岁时,跟着师傅前往北京学习电焊。他聪明好学、操作能力强,学了将近两年,将电焊技术全部掌握,开始跟着师傅打工赚钱。
  年轻的李成林血气方刚,一心想创业。2010年,他和朋友筹集80多万元,到上海经营一家不锈钢门店,但是没有经验和资源,一直未能打开市场,最终关门闭店。无奈之下,又开始四处打工的日子。
  当爷爷奶奶、父母逐渐老去,李成林想着:只要肯干事,农村也有舞台。2012年底,他辞去工作,回到家乡种植蔬菜。
  “李成林简直吃多了撑的,年纪轻轻竟然回家种田来了!”“干电焊不挺好吗,搞得好1个月工资能有1万多元呢,回家种田丢不丢人?”旁人的冷嘲热讽,亲朋好友的苦心劝导,他都一笑而过。
  说干就干。2013年,他投入20多万元,流转30亩土地建钢管棚种植蔬菜。一年下来,年底一盘账:纯赚10多万元。
  “种蔬菜有搞头,比打工强多了!”一家人非常开心。2014年、2015年,他又连着种了两年蔬菜,效益都很不错。
  “不能让这么好的田空着”
  “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往后谁来种地?”“让这么好的田空着,多可惜呀!”那几年,李成林在家乡观察发现,很多田没人种,这些念头一直在心间盘旋。
  2016年底,他计划着当一名地地道道的“种田人”,流转了周边600多亩田,准备大干一场。
  虽然从小看着父母在农田里摸爬滚打,但李成林哪里会种地?父亲李桂江是个种粮能手,一点一点手把手地教他。资金不够,妻子王静从娘家借了30万元交到他的手上。此后,李成林每天开着电动三轮车在田间忙碌不停。
  既然想大规模种田,农业机械化设备必不可少。李成林先投入40多万元建好烘干房,购买两台插秧机、旋耕机。
  回忆起当初大规模种田的想法,他笑着说:“当时想得太简单,觉得1亩田赚300元,我种600多亩地,怎么着也可以赚20万元吧!”
  梦想很美好,现实往往很残酷。2017年至2019年,当地连续3年干旱,导致他连亏了3年。
  “既然选了这条路,就没想过放弃。”李成林咬紧牙关坚持下来。2020年,他终于迎来曙光,600多亩地纯赚了20多万元。附近村民看在眼里,很信任他们,纷纷主动找上门流转土地。就这样,李成林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今年种植将近1000亩。
  去年,李成林还承包了18亩鱼塘,在鱼塘边开了一家农家乐餐馆,下一步还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农旅融合的想法。
  “只要肯吃苦,一定有收获”
  李成林心中目标坚定:“在外打工是替别人赚钱,自己创业种田,只要肯吃苦,一定有收获!”
  他还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陆续购齐农机设备,实现种植全程机械化。李成林不断加强学习,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各类学习培训,他都积极报名参加,还自学考过了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操作证书。他把自己“逼”成了一名“全能农机手”,不仅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农机,当设备出现简单故障时还会维修。
  普通的旋耕机手,1天可作业70—80亩农田,但李成林1天作业100多亩是常态,最高纪录1天作业225亩。除了动作麻利、技术过硬,李成林还特别能吃苦。农忙季节,他每天早上5点下田,常常忙到深夜,原本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
  如今,除了种植自家承包的近1000亩田地,李成林的合作社还为槐东村、红石岗村一带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代育秧2000多亩。努力终有回报,李成林一年产值近300万元,纯收入六七十万元。
  “我想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李成林有更大的梦想,希望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万店镇蔬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李成林积极加入蔬菜种植队伍。他的朋友刘书铭是小河沟村人,去年底,在李成林的带动下,二人分别在槐东村流转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种植黄瓜、茄子等蔬菜。二人将资源整合、互帮互助,销路不愁。
  大棚种植的黄瓜、茄子长势很好,如今进入丰产期,每天忙着采摘、销售。采访中,成箱的黄瓜正在装车,刘书铭边搬货边乐呵呵地说:“现在1天可以卖1万多元钱哩。”
  蔬菜大棚的活计忙时,李成林聘请附近30多名村民帮忙种植、采摘、管理,闲时也有10多人在大棚里忙碌着。75岁的李明兰在大棚里采摘黄瓜:“年纪大了闲不住,在这里做点手上活,家里多一份收入。”
  采访中,从随州城区来给合作社送农资的老板项华健,对李成林赞不绝口:“他豪爽、讲诚信,做事有想法、干劲十足。”二人合作已有六七年,李成林带动其他大户、农户集体采购农资,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大家都受益。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永远不会过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一定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我相信自己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站在稻田边,望着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秧苗,李成林坚定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梦想,深耕在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