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怡 发表于 2023-12-12 22:07:42

随州籍将军张明刚向全国千校捐赠万册“励志书”

一部《军履回望》40年奋进历程


  随州籍将军张明刚


  励志图书万册捐千校





  



  2月20日从有关方面获悉,1万余册带着墨香的图书《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当日开始从首都北京发往全国各地1000余所高中。这批图书,是该书作者、随州籍将军张明刚会同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和人民出版社,为助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而共同捐赠的。这批市值百万元的赠书,是为捐赠活动特制专印的,系该书第3次印刷。








  张明刚是随县吴山镇人,1964年出生,1982年入伍,1988年在南疆前线由战士火线提拔为军官,现任武警新疆总队少将副政委兼纪委书记、监委主任。1985年,曾在《随州报》和随州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专栏《随州好儿在北疆》,报道随州籍战士训练、生活小故事,在家乡读者和听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多年来,张明刚在做好部队工作的同时,兼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解放军报社等5家媒体特约记者,国防大学硕士生导师。


  

  此次捐赠活动,面向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0余所高中。结合共青团实施的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向各级团组织重点帮扶县和薄弱学校倾斜,实现全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所属高中全覆盖。随州所属26所高中和技校,均在其中,每所学校获赠10册。


  





  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知名专家学者广泛好评,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引发主流媒体关注。2023年1月该书已出第二版,累计印数超过10万册。


 









  书评认为,该书见证了作者从乡村少年到边防战士到共和国将军的奋进之路,展现了对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赤子情怀,充满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是一个农村青年参军报国的励志故事,是一部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成人成才、紧跟党奋进新征程的生动教材。


 

 




  《军履回望》后记:耙耕,从田间到军营



  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叫作《军履回望》的书,是我的作品自选集。


  戎马倥偬,光阴似箭。我自18岁参军入伍,到今年已走过40年军旅人生,孩童时总盼望快点长大的我,如今已近耳顺之年了。


  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出生在鄂北随州市的一个小山村,村里有所小学校,在这个小山村里我度过了童年,在这所小学校里我读了小学和初中。就在初中将要毕业时,农村分田到户了。作为6岁丧父、又是长子的我,彼时年方15有余,纵然心里有千般不舍,却不得不中断心爱的学业,回家种那分得的12.5亩地了。


  穷乡僻壤,晴耕雨读。我一边种地,一边读我所能找到的书。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精神食粮短缺,我经常为无书可读发愁。时值初夏,正是收割了小麦,准备种水稻的时节。最先干的农活,是耙田,即把水田里的土块耙平整、松软,以便插秧。我的这个农之初,刻骨铭心,影响深远。


  那天,我起了个早,太阳刚一露头就扛着耙、赶着牛来到了田间。没有师傅,也没实习,上来就干。学着别人的样子,我在耙前用牛套子和牛兜嘴套好两头耕牛,赤脚站在耙上,一手拉着系在耕牛头部的缰绳,一手拿着牛鞭并握住提耙用的另一根绳子,开始耙水田。


  或许耕牛欺我年少、不听话,或因我是新手、驾不住,开局不顺。任我大声地叫喊着驾驭耕牛的口诀——“哒哒”“咧咧”,不断地挥扬着手中的牛鞭,那两头耕牛却无动于衷,拒不配合,要么耍赖站着不走,要么故意猛走两步,如此反复,步调一致。我实在没招也没耐心了,就用牛鞭抽打耕牛,没想到耕牛突然使劲往前一蹿,将我摔倒在耙下,尖利的耙齿刺破了我的腿肚子,浑浊的水面上顿时漂出了殷红的鲜血。


  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止住眼泪,一骨碌从水田里爬起来,不顾满身泥水,也不包扎伤口,若无其事地继续耙耕……再摔倒了,再爬起来……就这样,一天下来,耕牛被我驯服了,耙地的技术被我掌握了。


  到了晚上,尽管我累得精疲力竭,但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首战告捷,我豪情满怀,信心十足,坚定地认为今天收获很大,将终生受益!村里一位老庄稼把式曾对我说耙地是最难、最危险的农活,而这个“难题”今天已被我“拿下”,今后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呢?我深感痛并快乐着,回味今天,憧憬未来,放飞思绪,浮想联翩,以至于最后,我向自己宣布:从此,我长大了!从此,我心无苦,我脑无难,我肩有责,我手有策了!


  很快,各样农活我都学会了。人勤地不亏。我种的地第一年就有了好收成,终结了吃不饱饭的历史。我书也读得不错,尤其是基础较好的文科大有长进,常有写作的冲动、激情和幻想。劳作之余,我舞文弄墨,大白天里正儿八经地做起了作家梦。


  “明刚,你去当兵吧!”两年多后的一个晚上,我正在煤油灯的微弱光亮下写作,母亲悄然走过来,坐在我的对面,认真地对我说。见我发愣,母亲接着解释说,她这段时间里总是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关于我的事儿:“明刚以后怎么办呢?”可是她想过去、想过来,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只能送你参军了”。


  “那家里怎么办呢?”我怔怔地望着母亲。她平静地说:“家里还有我和你二弟他们呀!你父亲走得早,我这个当妈的不中用,已经耽误了你的学业,你再不出去当兵,一辈子窝在家里,能有啥出息?再说,你现在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是男子汉就要走出去,为国家出力!”母亲的话让我热泪盈眶,我点点头,然后站起身来,深深地给她老人家鞠了一躬……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母亲的坚持下,我在两难的抉择中,背着一挎包书,第一次走出故乡,南下武汉、北上京城,然后继续一路北上,经过三四天的行程,最终来到绥芬河畔,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深知自己心中的向往和肩上的重担。凭着一颗上进的心和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严格训练,用心做好每件需要我做的事情……不知不觉中,我的军旅生涯已有40年。


  40年里,东南西北、风霜雨雪,金戈铁马、边关冷月。我学习过、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经受过爱与恨、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有过耕耘、有过收获,有过悲伤、有过欢乐,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但我一刻也不曾忘记,我是个军人是个战士,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必须保持着战斗姿态,一如从前、一往无前。


  40年里,我的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战场在转移,岗位在变动,职务在提升……一切都在变化中,不变的是,我一直没有忘记初心使命,一直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这支笔。“从戎酷爱一支笔,乐在边陲写春秋”,这是我在团里当士兵时,上级在总结我个人事迹材料时用的题目。一位深知我的师长,也常对我说:“明刚,你是扛着一支笔杆闯天下!”


  





  萌发出本文集的想法是一年前的事,可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忍痛割爱,只选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在此前提下,注重突出思想、精神、品质、价值、时代、人物、故事7个关键词。坚持做到:一般性稿件不选,过时性稿件不选,以图片为主的稿件不选,动态性稿件精选,重复性稿件只选一篇。


  基于上述考虑,最终确定,选集收入本人作品183篇(首),长的万余言,短的仅有20字,总计50余万字。全书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分别与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相对应,三卷合一、不再分册。


  





  在本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恩我们的党、国家、军队和人民。我从学生到农民,从农民到士兵,从士兵到将军,从立功受奖、破格提干到获得诸多荣誉,从入伍时的初中文化到后来取得的高等教育学历,乃至成为我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硕士生导师……所有这一切,都是党组织关怀、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是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学习、锻炼和提高的结果,是祖国和人民养育的结果。


  立足当下,回望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走好今后的路。


  40年后的今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将一如既往,带着自己的这支笔,昂首阔步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最后,我想说,回顾我58年来的人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耙耕。


  是的,耙耕,少时在课堂,后来在田间,如今在军营。


  耙耕,我将继续进行。


  张明刚




  壬寅年九月于乌鲁木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州籍将军张明刚向全国千校捐赠万册“励志书”